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任务故事.100字左右
1个就行,不要字太多
鲁班修造将军柱
桑园峡内黄河水流湍急,一个漩涡接着一个漩涡,然而就在桑园峡中段黄河激流中却有一个类似桥墩的大石礅傲然屹立.乡亲们把这个大石礅称之为将军柱.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
当年鲁班周游列国的时候,来到桑园峡边上,看到这里是造桥的好地方,便动了造桥的念头,以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于是,鲁班便把妻子和家人安置在距离此地十里远的枣树坪.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她的妻子操持家务,种田养家.每到中午鲁班的妻子就在家中小狗的陪伴下,给他送午饭.小狗的脖子上有一个铃铛,远远就能听见,鲁班知道妻子送饭来了,他便停工上岸.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有一天,鲁班的妻子把小狗留下看家,独自一人送饭到岸边,等了一阵不见鲁班,便到岸边看个究竟,谁知她在岸边看见一个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着巨石,一个手拿着铁锤在干活,他的妻子哎呀一声惊叫.鲁班一慌,一锤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头也飞到了对岸的山上,桥也就没有建成.至今在将军柱上有一个十分光滑的石头,好像是整个人的脊背印了下去,中间则是脊柱,把石头一分为二,好像是长期靠着休息时留下的.传说这就是鲁班造桥时所留.【关于民间故事】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
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关于长征的民间故事、传说、成语、谚语、民间歌谣【关于民间故事】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关于月亮的传说啊~300字
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都可以
要有意思的,不要太老的
300字左右就可以了
太长的不要啊
(只要月亮的,月饼之类的不可以的)
月亮传说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中秋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后羿射日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它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约前340椩记?78)《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关于后羿之死,战国时思想家孟子(约公元前372椩记?89年)所着《孟子》和西汉初年刘安(前179椙?22)编成的《淮南子》都说他是被恩将仇报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记载各不一样,有的说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有的说是用暗箭射死的.总之这位盖世的英雄死在阴谋家的手里.
有的传说里还说,后羿死后英魂不散,变成了打鬼的钟馗神.这一说法是我国着名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年)根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考证出来的.这种说法,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这位不幸死去的英雄的无限怀念.
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是婚姻之神.典出《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唐朝韦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着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老人家在翻查什么? 老人答到:「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 ? 老人说:「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住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便定终身.」----这就是流传千人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
韦固十分惊奇,忙打听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书查看,笑着对他说:「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头卖菜的老太婆的三岁女儿.」韦固一听勃然大怒,悻悻返回店中.十年之后,韦固因立军功迎娶相州参军的女儿,韦固才知道此女正是过去月下老人提及的三岁小女.韦固见天意不可违,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宋城的县宰知道这件事后,把那间客栈定名为「定婚店」.牵红线的老人,从此称为「月下老人」.
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
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2个,100字以内)、神话传说(2个,100字以内)历史人物故事(2个,100字以内)
100字以内
民间故事: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2》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 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幅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幅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搭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南5公里的黄河岸边的神柏峪,相传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的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后人在此处河边修建了一座禹王庙,以示纪念.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下,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着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后代的人都称赞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没有到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3>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
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尽量100多字的
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还好说,特别是南方人来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阎王小鬼把死在长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庙里注销户口.城隍爷打开户口簿,挨个一查,说;“这些人都不到死的岁数,不能注销.”小鬼回禀阎王,阎王来找城隍说理,说他们已经死了,填了长城馅,为什么不给注销户口?城隍说:“他们寿数未尽,根本就不该把魂拘来.”俩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没办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听了俩人争执的理由,官司一时不好断,就让他俩先回去,然后让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调查.太白金星变化成一个老头,来到长城上一了解,确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万.死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吃不饱,二是活太重.同时还了解到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禀告了玉皇大帝,玉帝为了拯救民工,加速长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爷和药王爷下凡.老君爷造了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这两样可是宝贝.那十口金锅煮上饭,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们再也不饿着肚子干活了.那十把金镢更是厉害,不管多大的石头,用金镢一比划,一块四棱见线的大石条就出来了,民工们再也不用费力开凿石条了.药王爷为了治民工们的病,就在长城内外撒下了许多药籽,长出了许多草药,什么柴胡啦、知母啦、苍术啦,不下几十种,民工们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这几样宝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万里长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锅,十把金镢,老君爷没收回去,一直就在八达岭埋着,光听说露着沿,露着袢,就是谁也找不到.药材可是到处都有.
回头再说阎王爷和城隍爷的官司.修长城的民工,阳寿未尽,本来就不该死,不应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断的是城隍有理,阎王无理,阎王的官司打输了.所以后来,人们给城隍修了庙,叫城隍庙,给玉帝修了庙,叫玉皇庙,也给老君修了老君庙,给药王修了药王庙,唯独没人给阎王修庙.不知旁处有没有,反正围绕着长城八达岭一带没有阎王庙
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