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读《刘邦传》有感 作文
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刘邦原来只是一个小混混,后来,他却成为了一个皇帝。《刘邦传》告诉我们刘邦怎么从一个小混混成为汉朝天子的。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本书主要讲述了刘邦喜交好友,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在刘邦的朋友中最有名的是“沛县四友”: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他们为刘邦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刘邦打败项羽的过程中,张良和韩信立下了大功,这两位军事人才也是刘邦的朋友,他们是刘邦广交朋友中的好友。统一天下时刘邦收买人心,天下纷纷归顺,因为百姓信任刘邦有义气、有信用。但很遗憾,刘邦由于晚年诛杀功臣过多,对吕后的野心认识不足,消灭了异姓王,又分封了同性王,使人心惶惶,最终导致了最后一位异姓诸侯英布起兵造反。英布认为刘邦谋害韩信、杀害彭越,自已也会被刘邦谋杀,便举兵造反。刘邦平反英布后,他临阵中箭。之后又听到燕王卢绾谋反,中箭的伤口血流不止,终于驾崩于长乐宫中。一代天子,平定项羽,平定凶奴,最后却因自己而死。
刘邦的成功在于“欲取之,先予之,欲得之反失之。”刘邦广交朋友,知人善任,如萧何、樊哙、张良等文官武将都是刘邦所重用的。刘邦虽然出身布衣,但他却开创了大汉王朝,刘邦才干平平,却揽尽天下奇才异能之士;刘邦被称为常败将军,但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刘邦的命运是从何转折的呢?答案就是刘邦的性格注定决定了他的命运。
人只有宽容才能结交好朋友,同样只有友好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
刘邦传记读后感 2000字
读了刘邦传记后,我领悟到了闻所未闻的帝王生活,原来是那么的艰苦,我要向刘邦学习他那种开朗乐观,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团队谋福利的精神.我也要具备一个当领导者的素质,有御人之道.我要像伯乐相马一样发现并重用我身边的人才.而且具有临危不惧的精神,在敌人面前不示弱,刘邦传记里记载:刘邦在与项羽的一次激战中,被项羽射中了心脏,却高呼:射中了脚趾,这足以证明刘邦的狡诈.还有;项羽有一次把刘邦的父母捉了,刘邦仍然说了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说要吃刘邦的父母,刘邦却说还要分自己一杯肉,这,真的让人佩服.
刘邦传记读后感300字【汉高祖刘邦传】
读了刘邦传记后,我领悟到了闻所未闻的帝王生活,原来是那么的艰苦,我要向刘邦学习他那种开朗乐观,不顾个人安危,为了团队谋福利的精神.我也要具备一个当领导者的素质,有御人之道.我要像伯乐相马一样发现并重用我身边的人才.而且具有临危不惧的精神,在敌人面前不示弱,刘邦传记里记载:刘邦在与项羽的一次激战中,被项羽射中了心脏,却高呼:射中了脚趾,这足以证明刘邦的狡诈.还有;项羽有一次把刘邦的父母捉了,刘邦仍然说了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说要吃刘邦的父母,刘邦却说还要分自己一杯肉,这,真的让人佩服.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中的"斩白蛇"什么意思?速回.
刘邦斩蛇起义,史书上多有记载,当地也流传着关于刘邦斩蛇的故事.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早年任沛县泗水亭亭长时,县里令他带领一批民夫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走到芒砀山泽时人已跑掉大半.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解开拴在民夫身上的绳索,他说:“你们都赶快逃命去吧!我从此也要隐蔽起来了.”有一部分民夫看到刘邦如此仗义,不忍离去,愿追随刘邦.他们就在山泽间而行,准备逃到芒砀山隐藏起来.突然,走到前面的人回来禀报说:“前边有一大蛇挡住道路,请绕道而行吧!”刘邦酒壮英雄胆,说:“男子汉大丈夫怕他作甚!’"立即走上前去,拔出宝剑.白蛇道:“我乃白帝子,愿和你一起诛灭暴秦,平分江山.,’刘邦不允.白蛇道:“你斩吧!你斩我头,我乱你头,你斩我尾,我乱你尾.”刘邦此时酒劲上涌,举起宝剑将蛇斩为两段,继续前行.突然有一老妪啼哭到:“我儿乃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讨封而来,却尊赤帝于杀了.”说罢突然不见,从此这片地上长出一片红单来,据说是刘邦所斩白蛇的血染红的,以前这个地方还称作红草坡.此事传到刘邦那里,刘邦暗自高兴.其手下亲睹此事,再加上刘邦平时的怪异行为,更是敬畏刘邦.他们认为刘邦必能成大事,更加赤心追随刘邦.刘邦斩蛇之后,自量继续去骊山必定被处死,于是就隐蔽芒砀山中,后又返回家乡杀了沛县县令扯旗造反,被拥立为沛公,终于成为汉代的开国君主.
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高祖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高祖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罢.”高祖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高祖,高祖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高祖,高祖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秦始皇帝曾说:“东南方有象征天子的一团云气”,于是巡游东方,想借此把它压下去.高祖怀疑自己带着这团云气,就逃到外边躲避起来,躲在芒山、砀山一带的深山湖泽之间.吕后和别人一起去找,常常能找到他.高祖奇怪地问她怎么能找到,吕后说:“你所在的地方,上空常有一团云气,顺着去找就常常能找到你.”高祖心里更加欢喜.沛县的年轻人中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因此许多人都愿意依附于他.
《史记 张良传》
张良巧妙地运用了项羽意想不到的一些战略战术,辅助汉高祖刘邦克敌制胜,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奇迹.汉高祖刘邦也很佩服张良,说“运筹帷帐(军营帐幕)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指出下列历史人物的传记各属于史记的那一部分
A本纪 B世家 C列传1陈涉 2汉高祖刘邦 3廉颇蔺相如 4项羽 5黄帝 6魏公子 7越王勾践 8伯夷A?
1 陈涉是《陈涉世家》里的.
2汉高祖刘邦是《高祖本纪》里的.
3廉颇和蔺相如是《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
4项羽是《项羽本纪》里的.
5黄帝是《五帝本纪》里的.
6魏公子是《魏世家》的.
7越王勾践是《越王勾践世家》的.
8伯夷是《伯夷叔齐列传》里的.
我要说的是《史记》有世家30,列传70,10表,8书,本纪12.
其实世家是主要讲诸侯的,本纪讲的是帝王的.特别要指出:项羽可以不算帝王的,但是司马迁考虑到汉初的几年“政由羽出”,又比较偏爱项羽,才将他选入本纪的.陈涉不算诸侯但司马迁认为“陈涉首事反秦,功大,故入世家.”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的第一首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排闼也可以当做一种引典修辞.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下列人物在《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是
A.汉武帝
B.秦始皇
C.刘备
D.汉高祖【汉高祖刘邦传】
答案C
本题考查对《史记》叙事时间的识记.《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记事为辅,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史记不可能记载.
从我国封建社会至今按时候顺序排列的皇帝
例:汉:太祖刘邦【高祖开国】
文帝刘恒【文景之治】
景帝刘启【文景之治】
武帝刘彻【开疆拓土】
昭帝弗陵【昭宣中兴】
宣帝刘询【昭宣中兴】
光武刘秀【光武中兴】
明帝刘庄【明章之治】
章帝刘炟【明章之治】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清朝皇帝顺序表: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民国再共和,
代代往下传
文言文《郑当时传》翻译
原文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译文:
郑当时,字庄,河南陈人.他的父亲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将领,项羽死了以后,也就归顺了汉朝.汉高祖刘邦给原来项羽的手下的那些下属称呼项羽是直接呼其名.但是郑君不遵守这个命令.汉高祖给那些直呼项羽名字的人封官为大夫,而驱逐了郑君.
郑当时喜欢行侠仗义,张羽有困难的时候,郑当时解救了他,于是郑当时的名气传遍了梁楚一带.汉景帝的时候,郑当时为太子舍人.每五天进行洗沐,经常在长安周边的驿站存置马匹,接待以前的朋友,请朋友们喝酒吃饭,从早到晚,一直到天明,恐怕招待不周、招待不好.郑当时喜欢黄老学说,他崇拜有能力水平的长者,唯恐见不到.他自己很年轻,官职也不高,但是他交游的人,都是他祖父辈年龄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汉武帝即位后,郑当时被提拔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后来官至九卿,做了右内史.因为武安侯、魏其侯的立场问题,郑当时被贬为詹事,后来又提拔做了大农令.
原文: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译文:郑当时做太史的时候,告诫他家的家人,“客人来了,不管贵贱,不要让人家在门口等.”招待客人时,对不如自己的职位高的人也非常尊重.郑当时非常廉洁,又不善于搞经营,全靠工资来接济照顾老朋友.他给别人东西,从来也不称量.每当朝见的时候,看到皇上很高兴,他就给皇帝谈论天下的人才长者.他推选的士人、官吏,曾回味他讲的话“认为他自己推荐的人都要比自己强”.没有推荐录用的人,还要照顾人家的情面.每当听到一句好话,他都呈报给皇帝,恐怕晚了.山东的士人官僚一次对郑当时非常敬重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