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历史故事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历史故事

武则天的论文(共9篇)

时间:2017-12-18 来源:历史故事 点击:

篇一:武则天的论文

评述武则天的功与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100字左右)

功:
1、继续推动了唐初经济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2、重视人才,提拔任用了像狄仁杰一类的有作为官员,在政治上比较有作为.
3、进一步加强了大唐国防力量,取得了一系列战争胜利,强化了大唐在周边和世界影响.
过:
1、重用酷吏,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
2、晚年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

篇二:武则天的论文

以“我眼中的唐朝”为题写一篇论文
如有会的,不少于300字!

  唐朝(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称神都,史称武周,也称“南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21位皇帝(加武则天则为22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文化方面,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  军事方面,在继北魏破柔然之战之后,唐朝又一次取得了中原王朝对大漠部落的军事上的巨大胜利.  经济方面,到了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唐朝经济已经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拜占庭以及阿拉伯.  “唐”这国号是晋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传说君主尧号称“陶唐”氏.周朝时在现今湖北省有一小国唐国.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隋代周后,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后,李渊自称“唐王”,后废隋帝杨侑遂建“唐”朝.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称出自汉族的赵郡名望,同时李氏家族也是陇西军事贵族.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中国着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等着名将军.不过也有人对此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唐朝皇族李氏为鲜卑血统.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孙,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亦是其远祖.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这是一个新创立的姓氏.北周灭亡后,又恢复为李氏.  唐朝连同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篇三:武则天的论文

1.曾参加反对武则天的叛乱,并写了讨伐武则天文章的文学家是( ).
A.王勃 B.骆宾王 C.杨炯 D.卢照邻
2.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小论文(包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3.自然界中有一种普遍的规律,人类靠智慧维护自身的安全,树懒靠绿藻和地衣保住了自身的安全,你知道这条规律是什么吗?
4.地球上有很多珍奇的动植物频临灭绝,为了保护像树懒这样的珍奇动物,你想给人类提些什么建议?
5.你知道下面四道菜代表了哪四句诗吗?
第一道菜:两个炖蛋黄,几根青菜丝;
第二道菜:菜把熟蛋切成小块,排成一个队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
第三道菜:清炒蛋白一撮;
第四道菜:一碗清汤,上面浮着几片蛋壳.
6.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你能写出描写它们的古诗吗?
7.政治辨析题:
成功的大门,从来都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的,甚至可以说只向意志坚强的人敞开.
8.政治分析说明题: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有一个着名的公式: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请你对爱因斯坦的自勉公式进行分析研究,说说你的理解.
9.写出鲁迅作品中的有关人物或相应作品.
"吃人血馒头"的是_________.给孩子们分香豆,后被丁举人打折腿的人物是__________.
10.闻名世界的唐三彩,是由哪三色烧制成的陶器?
11.上联:珍爱图书,使书香溢满校园.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
简单的讲,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1)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经济文化的繁盛才可能吸引世界各国的使臣和商人来中国;(2)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保证.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来华,并允许他们在华定居.当时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有70多个,足迹遍及东亚、西亚、中亚、南亚和欧洲;(3)便利的海外交通条件——条件.
特点及影响.
[思路分析]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唐朝政府采取比较开放的政策,加以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和亚洲、欧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解题过程]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一是广泛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二是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外国先进新鲜事物.隋唐不仅是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1.隋唐时,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对外交通发达,有陆路和海路将中国同许多国家较方便地联系起来;3.唐朝鼓励外国人来华贸易、读书、做官.
影响:①新罗仿唐制实行科举、设立国学,教授儒学,从唐引入茶种、雕版印刷和制瓷、制铜技术等.②唐朝的制度、建筑、律令、教育、文字,甚至生活风俗都对日本产生影响.③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天竺数学的发展.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义净和玄奘起了重要作用.④中国造纸术传人大食.⑤中国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⑥唐朝与非洲也有了交往.
3.互惠互助
4.珍爱生灵
5.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武则天的论文】

篇四:武则天的论文

议论文阅读(共8分) 高枕应忧①在《战国策》中有个叫“高枕无忧”的成语。冯谖告诫孟尝君,世事无常,�
议论文阅读(共8分)  
高枕应忧
①在《战国策》中有个叫“高枕无忧”的成语。冯谖告诫孟尝君,世事无常,应做多手准备,才会增加胜算,仅此而已,却不是再无忧虑的意思。后人也常误解,以致忘乎所以。在危急来临时,茫然失措。试想,高枕卧眠能减轻头部压力,容易入睡,但也会引发歪颈、梦魇等病痛,忧愁将会更大。
②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称王后,以为天下尽在掌握中,渐忘鸿鹄壮志,贪图享乐,不求上进,以致兵败被杀。职场的高手们常抱怨没有机会升迁,但当机会来临,却没有足够的本领胜任,与其说败于旁人之手,倒不如说败在自己手上。
③环境安逸,人易思想麻痹,渐丧拼搏意识,变得懒惰愚蠢。这与【 甲】同理。
④不少人以为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就可以不再费力,事实上,并不存在“一劳永逸”这种情况。秦始皇统一疆土、文字和思想,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又修筑万里长城,以为就能千秋万世,但到了二世就遭楚人付之一炬。环境是变化不定的,沉稳如桑田尚能化作沧海,何况是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
⑤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唐朝第一个治世,但他并未知足,常告诫儿子:【乙】,李治和武则天听进去了,所以又有“贞观遗风”。沈从文暮年广受崇敬,仍专心学问,极少出席宴会,因为在虚名中最易侵蚀思想,再难达到巅峰级的宗师地位。这令今朝许多一举成名后,就随便打发时光的名家汗颜。
⑥《小李飞刀》就把“高枕应忧”一词演绎得淋漓尽致,天机老人自恃排名第一,并未对上官金虹多加防范,而惨遭杀害;上官金虹转正成第一,与排名其后的李寻欢交战,可说信心满满,却是一招落败,临死也不敢相信:“这不可能!”
⑦古代医书曾指出:“枕头高度,以仰卧时头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宜。”至于如何绽放生命之花,关键之一在于把握好安乐时的心态,警惕【丙 】。多点盛世危言,随时保持忧患意识,才能保大事无虞。
⑧“高枕应忧”和【丁】的精髓同源,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忧患意识不是消极心态,不是缺乏信心,而是为了“安逸”的环境更加持久。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3期  作者 江泽涵)
小题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小题2:本文第⑤⑥两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意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2分) ① 居安思危           ②盛极易衰,乐极易悲 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武则天的论文】


小题1:忧患意识不是消极心态,不是缺乏信心,而是为了“安逸”的环境更加持久。
小题2:正反对比论证。李治、武则天、沈从文的事例阐述了虽“高枕”而“有忧”的益处,从正面证明了“高枕应忧”的观点;列举天机老人和上官金虹的事例,从反面阐述了“高枕无忧”必遭毁灭的观点,正反对比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小题3:【 甲】④,【乙】③,【丙 】②,【丁】①


小题1:
试题分析:“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从文章结尾部分来总结概括的。
小题2:
试题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理解具体语境,也就是对文章中的具体例句进行分析。学生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选择正确即可。
【武则天的论文】

篇五:武则天的论文

大家认为武则天是功大于过呢,还是过大于功呢?(简要地说明其理由)

功大于过,没有她就无法连接唐朝的两个盛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我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篇六:武则天的论文

一篇关于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小论文,800个字左右.
RT

【武则天的论文】

二氧化碳的“功”与“过”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从工厂和汽车等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日益增多.这是目前地球上出现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二氧化碳常被人看作是“废物”,甚至当作危险的“敌人”.其实二氧化碳对人类和其它生物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长必须的营养物质.叶子中的叶绿素在日光照射下都能完成一个很奇妙的变化,把叶子吸收的二氧化和根部输送来的水分转变为糖、淀粉以及氧气(光合作用),6CO2+6H2O → C6H12O6+6O2.实验证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可以使农作物增产,因此二氧化碳有“气肥”之称.
二氧化碳可以贮藏粮食、水果、蔬菜.用二氧化碳贮藏的食品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本身的抑制作用,可有效地防止食品中细菌、霉菌、虫子生长,避免变质和有害健康的过氧化物产生,并能保鲜和维持食品原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二氧化碳不会造成谷物中药物残留和大气污染.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它除了常被用于肉类等食物的冷冻保鲜还用于人工降雨.当空气中含有大量水蒸气,却因缺少凝结核心而未能凝成雨滴时,用飞机将干冰撒向空中,由于干冰迅速气化吸热,四周气温骤降结出许多小冰晶,水蒸气就能凝成水滴而下雨.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但有些活动性强的金属,例如镁条,点燃后放入二氧化碳里能够继续燃烧:2Mg+CO2→2MgO+C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是有条件的.
无色、无臭的气体二氧化碳有个怪脾气,如果它在空气中的浓度超过5%,就会刺激人的呼吸中枢神经,使呼吸量增加两倍,并且有不舒服的感觉.一旦吸入高浓度 CO2,部分人可先感头昏、心悸、迅速出现语妄、掠厥、昏迷,若不及时脱离现场抢救,可发生脑水肿、肺水肿,并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在岩洞、枯井、地窖中可能聚集着二氧化碳,人若误入其中则窒息死亡.为此,人们下到深井之前要进行明火试验,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明火若熄灭就表明可能有二氧化碳气体.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上升.CO2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并不影响太阳对地球表面的辐射,但却能阻碍由地面反射回高空的红外辐射,这就像给地球罩上了一层保温膜,使地球表面气温增高,产生“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CO2外,还有臭氧(O3)、CH4、氟氯代烷(该类化合物包括20多种,其中主要有CCl3F、CCl2F2)等.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地球温度上升,将导致寒带和两极的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因而会上升,从而淹没地势较低的沿海城市及河流三角洲;气温上升会使干旱的热带地区更加干旱,并使土地沙漠化的进程加快,自然灾害的进程加快,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甚至会导致许多物种的加速灭绝.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应共同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节约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代烷的生产和使用;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篇七:武则天的论文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 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岂其 之未周欤虑:考虑、思虑 B.变 封建 而为郡县封建:封邦建国
C. 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 D. 笼络 当世之务笼络:包揽
小题2:下列加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祸常发 所忽之中劳力者制
B.武氏日侍其左右 不悟后人哀之 不鉴之
C.欲 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秦 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备其 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2)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3分)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然而(那些)超出智力所不能达到的范围,是天道的安排呀!(“出”1分,判断句1分,句意通顺1分)
(2)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若”、“赤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点评:文言虚词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有以下一些技巧:1. 注意词性,凡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2. 注意虚词所在的位置以及在句中的成分。3. 注意人称的不同。4. 注意平时把课文中典型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比较。
小题3:试题分析: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点评: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小题4:试题分析:……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翻译时要体现出判断句的特点。另外,这两句的翻译,还要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词语:出,动词,超出;若,好像;赤子,初生的婴儿。
点评:翻译文言文要整体把握文意,根据情理合理推断;要体现词类活用及句式特点,其具体步骤为(1)总体分五步: 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第五步:轻读一遍,誊写答卷。
[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 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 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 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篇八:武则天的论文

隋唐时期,科举制是怎样建立和完善的?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6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历史发展与演变】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篇九:武则天的论文

有谁知道关于诗的有趣故事?最好短点的!

  诗的故事 :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黑白分明 (有趣的唐诗故事)
  清人周式堂,所做的弹词(流传于江苏的一种曲艺形式)讲了下面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个学士姓闻,他与夫人及女儿带着丫环们,登梅楼欣赏雪景.一边赏景,一边喝酒,闻学士招呼大家说:“今日要联句作诗,题目是‘黑白分明’,每人都要作一句.”
  说完,闻学士先起头:
  乌鹊争梅一段香(乌鸦黑身,喜鹊白脖)
  夫人接句:
  寒窗临帖十三行(碑帖纸黑字白)
  小姐站起来说:
  纤纤玉手磨香墨(墨黑手白)
  贴身丫头说:
  点点杨花落砚塘(水黑花白)
  丫环甲说:
  佳人美目频相盼(眼珠黑,眼球白)
  丫环乙说:
  对局围棋打劫忙(一手黑子,一手白子)
  丫环丙说:
  古漆瑶琴新玉轸(琴体漆黑,琴柱玉白)
  到这时,闻学士一连夸赞,指着最后一个丫环说:“看你最后一句了.”
  这丫环偏偏用不合规格的句子(全用平声字)说了一句:
  洋沟滑翻豆腐汤
  闻学士一听,这叫什么话?一点也不雅,再说,豆腐汤翻进洋沟里,与肮脏东西混杂在一起,黑白便不分明了,于是,罚她跪下喝酒三杯.
  “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由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①.俄而雪骤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③?”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④.”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⑤.”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⑥.

推荐访问:关于武则天的论文 女皇武则天的论文

上一篇:重回汉唐(共1篇)
下一篇:关于古董(共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