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⑴·村居》
作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无赖(7),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无赖:“指顽皮、淘气。
⑻卧:趴。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人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豆地锄草在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子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夏日午后,辛弃疾怀着悠闲的心情来到山中散布。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小村庄。辛弃疾看到山清水秀的怡人景色,觉得这里简直就像一个世外桃源。
这时,辛弃疾看到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坐落在在一条小溪旁。这条小溪非常清亮,它从山谷里悄悄流出,绕过那千奇百怪的山石,穿过那郁郁葱葱的山林,弯弯曲曲向东流去。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上面布满了晶莹的水珠。在一片片荷叶的掩映下,露出几朵娇艳欲滴的荷花。茅草屋前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上有一群觅食的母鸡在草地上捉虫吃。
辛弃疾心想:这样美丽的地方,谁会住在这里呢?辛弃疾仔细一看,一对老翁和老妇正坐在低矮的屋檐下,喝着自家酿的美酒,吃着自家种的青菜,互相逗乐呢。辛弃疾再走近一些,听到老翁对老妇说:“看,咱们的儿子们都多孝顺呀!”“是啊,大儿子怕咱俩累着,让咱们在这休息,他自己一个人到田里干活。”老妇边说边向远处在田间干活的大儿子望去。老翁又看着正在埋头编鸡笼的二儿子说:“别看咱们的二儿子年龄不大,也总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我们分担家务。”老翁和老妇这时同时把头转向小儿子,笑眯眯地看着他。小儿子一边哼唱着童谣,一边坐在草地上剥莲蓬,不时还往嘴里送呢。小儿子这天真的模样,使这对老夫妻十分怜爱。
辛弃疾不禁感叹道,外面战乱纷纷,这一家五口人虽然贫穷,却住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多么幸福,多么悠闲和安宁啊!,
五年级:闫子聪
一天,着名的宋代诗人辛弃疾出外游走,天气是那么的晴朗,不时还有鸟儿从头顶飞过,诗人走着走着,突然听见了哗啦啦的流水声,其中还夹杂着南方语言逗乐的声音,是谁呢?诗人往前走了走,看到了一间低矮的茅屋里有人,茅屋旁还有一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翠草。两位老夫妻坐在茅屋内,老翁手拿白色的玲珑酒杯盘腿坐在桌边,老妇靠在老翁身边,老翁略带酒意似的用南方的方言与老妇相互逗趣、取乐,只见老妇面带笑意地看着老翁,这对老翁媪虽然不算富裕,但还是其乐融融。这对白发苍苍、其乐融融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原来是三个儿子的父母啊!大儿子在溪东头的地里锄地虽然烈日炎炎,但他还在卖力的除草,时不时的直起腰,插插头上的汗,他想,我身为长子,一定要做好弟弟们的榜样,除草这这种力气活就让我来承担吧!想到这,他更买力地干起来。二儿子虽然年纪还小,可他也没闲着,他正坐在树荫底下编织鸡笼子虽然不小心将手扎破了,但是他还是编好了。最可爱、顽皮的小儿子他横卧在溪边,他一会逗逗小溪里的小鱼,一会拨剥食着莲蓬,他那调皮可爱的样子很讨人喜欢。辛弃疾想,这样美好的一幕,我回去一定要写成一首词,就这样,他写了一首清平乐·村居。
百色市八一希望小学五年级:黄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