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文学常识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 正文

对牛弹琴(共10篇)

时间:2018-07-18 来源:文学常识 点击:

篇一: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的意思

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②.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之声③,孤犊之鸣④,即掉尾奋耳⑤,蹀躞而听⑥.——《弘明集》
[注释]
①清角——曲调名.操——琴曲.
②如故——照旧.
③■(méng)——同“虻”,昆虫,象苍蝇而形体稍大,吸食人和牲畜的血液.
④孤犊(dú)——离群的小牛犊.
⑤掉尾奋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掉,摇摆.奋,本意是鸟类展翅,引申为举起来.这里是竖起来.
⑥蹀躞(diéxiè)——小步走的样子.
有一天,着名古琴演奏家公明仪对着一头老牛弹琴.他先奏了一首名曲——高雅的古琴曲“清角”.尽管公明仪自己觉得弹得十分精彩,但是,老牛就象没有听见一样,只顾埋头吃草.公明仪又用古琴模仿蚊虻(méng)嗡嗡的叫声,还模仿离群的小牛犊发出的哀鸣声.那头老牛立刻停止吃草,抬起头,竖起耳朵,摇着尾巴,来回踏着小步,注意地听着.
高雅的琴曲演奏得再出色,老牛也无动于衷;模仿蚊虻的叫声尽管不是高雅的曲调,但老牛却听得很认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篇二: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的寓意

【对牛弹琴】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篇三: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的文言文

对牛弹琴
[ 原文 ]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出自《牟子》)
[ 译文 ]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篇四: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和对,

“对牛弹琴”亦作“ 对牛鼓簧 ”.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对,牛弹琴”是巧妙的反驳了“对牛弹琴”,对字后面用了一个逗号,成了两个短句,把对方的话比喻成牛弹琴.

篇五: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的故事

成语出处
  汉·牟融《理惑论》[1]
原文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译文
  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词语注解
对牛弹琴
  清角之操:这里指高深的曲子.  清角:古雅的曲调的名称   厫,音敖,粮仓.  貉,音荷,似狐.一丘之貉.煴,音晕,微火.  公明仪,春秋时人,曾子之弟子.曾参(音骖),字子舆.曾子,孔子之弟子.  孤犊:离开母亲的小牛.  昔:曾经   为:给.  操:琴曲.  伏:趴着.  如故:像先前一样.  虻:吸血的苍蝇.  耳:耳朵听.对牛弹琴
  鸣:鸣叫声,作名词.  掉:摇动,摆动.  奋:竖起.  合:悦   蹀躞:迈小步来回走动.  掉尾奋耳:甩动尾巴,支棱起耳朵.  非:不是   闻:听
寓意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另据一些养牛业人士的经验,牛在听了音乐后可获得一定的放松,对提高牛肉质量有利,看来对牛弹琴也是一种辅助饲养手段.【对牛弹琴】

篇六: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一词的由来

公明仪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着名琴家,琴艺高超.《弘明集·理惑论》载有关于他的一则故事:“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由这个故事引申而来的成语“对牛弹琴”,人们常用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不过也有一些人有着不同的理解.阳光明媚的一天,公明仪在草地上弹琴.看见一头黄牛在吃草,就突发奇想:琴声能同宇宙万物之灵气,那么给动物弹琴,它们也能听懂吗?于是,就面对着黄牛,弹起一曲《清角操》来.虽然公明仪弹琴弹得津津有味,黄牛却没有任何反应,依然在低头吃草.公明仪没有放弃,继续尝试.他调整琴弦,弹奏出蚊虻的嗡嗡声,黄牛以为蚊虻来攻击叮咬,就甩起尾巴来驱赶;公明仪又弹出孤独小牛的哞哞声,黄牛就竖起耳朵,四下张望寻找小牛.公明仪看见黄牛听到琴声有了反应,十分高兴.看来“对牛弹琴”,牛对琴声还是有反应的,只是牛对声音的理解与人有所不同.可以说公明仪是第一位在动物身上进行音乐试验而取得成果的“科学家”.现代科学对动物音乐试验的结果证实了公明仪的论断,就是动物对音乐有本能的反应.故事所表现的古代琴家的探索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篇七: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的寓言

有两种说法:
1.
出处:南朝·梁·僧祜《弘明集》:“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释义: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子的琴曲,牛依然如故,埋头吃草.并非牛没听见,因为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啊!后来,公明仪改变了弹法,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小牛犊寻找母牛的鸣叫,此时牛立即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迈开脚步走来走去地倾听起来了.
这则寓言说明,牛听不懂高雅的音乐,告诫人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2.
汉代牟融的《理惑论》:“公明仪为六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
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乐曲--"清角之操"来.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低头一个劲地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
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你弹的曲子不对牛的耳朵啊!"最后,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没趣.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对牛弹琴】

篇八: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的理解

名称 对牛弹琴
拼音 duì niú tán qín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来源 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造句 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
★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篇九:对牛弹琴

为什么有“对牛弹琴”的说法?【对牛弹琴】

出处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释义 比喻对蠢人讲道理,白费口舌.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图一 东汉末年,有个学者牟融,对佛学颇有研究.但他向儒家学者宣讲佛义时,却不直接用佛经回答问题,而是引用儒家的《诗经》、《尚书》来证明佛教的道理.图二 儒家学者责难他,问他为何这样做 牟融平心静气地回答:“我知道你们能理解儒家经典,所以引用儒家的话和你们谈.你们没有读过佛经,如果和你们谈佛经,不是等于白讲吗 ” 图三 随后,牟融向他们讲了一个“对牛弹琴”的故事,说从前有个着名音乐家公明仪,一天,他对着一头正在吃草的牛,弹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牛没有理会他,仍然自顾吃草.图四 公明仪对牛仔细观察,明白不是牛听不见他的琴声,而是牛听不懂这种曲调,所以跟没有听见一样.图五 他弄清原因后,重又弹起了一首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唤的乐曲.那牛立刻停止了吃草,摇着尾巴,竖起耳朵听起来.图六 牟融讲完这个故事后说:“我所以引用你们所懂的“诗书”来解释你们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这个道理啊 ”那些听他讲学的儒家学者这才心悦诚服了.

篇十:对牛弹琴

典故“对牛弹琴”中对牛弹琴的人是谁?

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他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弹得一一手好琴,优美的琴声常使人如临其境.有一天,风和日丽,他漫步郊野,只见在一片葱绿的草地上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音乐家为牛弹奏一曲 的欲望.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尽管他弹得非常认真,琴声也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如故,只顾低头吃草,根本不理会这悠扬的琴声.公明仪很生气,但当他静静观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听不见琴声,而实在是不懂得曲调高雅的‘清角之操”.於是,公明仪重又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牛听到好像蚊子牛蝇、小牛叫声的琴声后,停止了吃草,竖起耳朵,好像在很专心地听着.
对牛弹琴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 人.不看对象,无的放矢.

推荐访问:掩耳盗铃 叶公好龙

上一篇:感恩父母的词(共10篇)
下一篇:打小腿韩剧哥哥打妹妹(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