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文学常识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 正文

有关汉字的资料(共10篇)

时间:2018-11-29 来源:文学常识 点击:

篇一:有关汉字的资料

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有一本书是《汉字的起源》 你可以看看
汉字发明说认为,汉字的造字之法为:1.发现发明法;2.组合发明法(形声、指事、会意);3.仿生发明法(象形);4.特殊用途发明法(假借、转注);5.夸张发明法.这5种发明法就是一部完整的汉字发明史.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篇二:有关汉字的资料

有关汉字的一些内容能否提供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现代常用的文字有四千个到八千个,大多数是形声字.现代汉字的字体都是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而来的.
在长久的实践中,人类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还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文字依靠它们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不可埋没的贡献.
英文: Chinese character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 安阳 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最常用的500个汉字
的、一、是、在、不、了、有、和、人、这、中、大、为、上、个、国、我、以、要、他、时、来、用、们、生、到、作、地、于、出、就、分、对、成、会、可、主、发、年、动、同、工、也、能、下、过、子、说、产、种、面、而、方、后、多、定、行、学、法、所、民、得、经、十、三、之、进、着、等、部、度、家、电、力、里、如、水、化、高、自、二、理、起、小、物、现、实、加、量、都、两、体、制、机、当、使、点、从、业、本、去、把、性、好、应、开、它、合、还、因、由、其、些、然、前、外、天、政、四、日、那、社、义、事、平、形、相、全、表、间、样、与、关、各、重、新、线、内、数、正、心、反、你、明、看、原、又、么、利、比、或、但、质、气、第、向、道、命、此、变、条、只、没、结、解、问、意、建、月、公、无、系、军、很、情、者、最、立、代、想、已、通、并、提、直、题、党、程、展、五、果、料、象、员、革、位、入、常、文、总、次、品、式、活、设、及、管、特、件、长、求、老、头、基、资、边、流、路、级、少、图、山、统、接、知、较、将、组、见、计、别、她、手、角、期、根、论、运、农、指、几、九、区、强、放、决、西、被、干、做、必、战、先、回、则、任、取、据、处、队、南、给、色、光、门、即、保、治、北、造、百、规、热、领、七、海、口、东、导、器、压、志、世、金、增、争、济、阶、油、思、术、极、交、受、联、什、认、六、共、权、收、证、改、清、己、美、再、采、转、更、单、风、切、打、白、教、速、花、带、安、场、身、车、例、真、务、具、万、每、目、至、达、走、积、示、议、声、报、斗、完、类、八、离、华、名、确、才、科、张、信、马、节、话、米、整、空、元、况、今、集、温、传、土、许、步、群、广、石、记、需、段、研、界、拉、林、律、叫、且、究、观、越、织、装、影、算、低、持、音、众、书、布、复、容、儿、须、际、商、非、验、连、断、深、难、近、矿、千、周、委、素、技、备、半、办、青、省、列、习、响、约、支、般、史、感、劳、便、团、往、酸、历、市、克、何、除、消、构、府、称、太、准、精、值、号、率、族、维、划、选、标、写、存、候、毛、亲、快、效、斯、院、查、江、型、眼、王、按、格、养、易、置、派、层、片、始、却、专、状、育、厂、京、识、适、属、圆、包、火、住、调、满、县、局、照、参、红、细、引、听、该、铁、价、严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甲骨文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
试猜猜下图中的六个古字是什么字:
答案:
贞 夕 雨
(会意) (象形) (象形)
今 其 疾
(会意) (象形) (会意)
2.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 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篆书
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有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时使用的识字课本《史籀篇》一类.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的字体.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小篆书法:野鹤巢边松最古,仙人掌上雨初晴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4.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另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篇三:有关汉字的资料

关于汉字的来历(150左右)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汉字的来历:中国汉字的来历资料起源故事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汉字的来历:中国汉字的来历资料起源故事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篇四:有关汉字的资料

有关汉字神奇 有趣的资料
搜索到的汉字资料
字谜
歇后语
谐音的古诗
几个汉字的由来

短一点 越短越好【有关汉字的资料】

  这些是歇后语你随便选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年糕--------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0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0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13、聋子耳朵——摆设
  11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
  这些是字谜和答案你选几个
  001、非典,非典,携手清除(打一字)
  002、战乱重圆何感叹(打9笔字)
  003、寄人篱下为糊口(打16笔字)
  004、卷尾猴 (打一字)
  005、家中添一口 (打一字)
  006、湖光水影月当空 (打一字)
  007、千分之一百分之一 (打一字)
  008、甜咸苦辣各味俱备 (打一字)
  009、重点支援大西北 (打一字)
  010、巧立名目 (打一字)
  011、减四余二、减二余四 (打一字)
  012、遇水则清、遇火则明 (打一字)
  013、半价出售 (打一字)
  014、拦河坝 (打一字)
  015、他有你没有,地有天没有 (打一字)
  016、有凤凰而没有孔雀 (打一字)
  017、画中不是田 (打一字)
  018、(谜面空白无字) (打一字)
  019、夫人何处去(打一字)
  020、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打一字)
  021、推开又来 (打一字)
  022、高尔基 (打一字)
  023、欲话无言听流水( 打一字)
  024、点点营火照江边( 打一字)
  025、存心不善,有口难言( 打一字)
  026、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 (打一字)
  027、宝岛姑娘( 打一字)
  028、千里相逢 (打一字)
  029、添丁进口( 打一字)
  030、与我同行( 打一字)
  031、二小姐( 打一字)
  032、依山傍水( 打一字)
  033、十五天( 打一字)
  034、九十九( 打一字)
  035、一曲高歌夕阳下 (打一字)
  036、两山相对又相连,中有危峰插碧天 (打一字)
  037、田中( 打一字)
  038、旭日不出( 打一字)
  039、斩草不除根( 打一字)
  040、金木水火(欠缺了土)( 打一字)
  041、春和秋都不热 (打一字)
  042、挥手告别( 打一字)
  043、弄瓦之喜( 打一字)
  044、弄璋之喜( 打一字)
  045、昨日不可留( 打一字)
  046、正字少一横,莫作止字猜 (打一字)
  047、久雷不雨( 打一字)
  048、乘人不备( 打一字)
  049、人不在其位( 打一字)
  050、九点 (打一字)
  谜底
  001、 排 002、 哉 003、 噙 004、 电 005、 豪 006、 古 007、 伯 008、 口 009、 头 010、 啰
  011、 园 012、 登 013、 催 014、 汇 015、 也 016、 几 017、 十 018、 迷 019、 二 020、 拿
  021、 摊 022、 尚 023、 活 024、 淡 025、 亚 026、 明 027、 始 028、 重 029、 可 030、 衙
  031、 姿 032、 汕 033、 胖 034、 白 035、 曹 036、 由 037、 十 038、 九 039、 早 040、 坎
  041、 秦 042、 军 043、 姓 044、 甥 045、 乍 046、 步 047、 田 048、 乖 049、 立 050、 丸
  谐音的古诗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汉字的由来
  1.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2.远古时代是“结绳记事”、“刻木记事”
  汉字最初的形状是在彩陶上的绘画
  后来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我国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也就是甲骨文开始的.

篇五:有关汉字的资料

有关汉字演变的短文

查看文章
汉字的演变 (以下文章转自“汉字吧” )2009-08-23 17:08以下文章转自“汉字吧”
古代汉字在字体方面的演变
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们把古文字阶段分成商代、西周春秋时代和战国至秦代三个小段.下面依次介绍各段字体演变的主要情况.
商代
研究商代文字的字体,主要根据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
首先应该指出,甲骨文跟金文在字体上有不同的特点.在商代,毛笔是主要的书写工具.我们今天虽然已经无法看到用毛笔书写的商代典册,但是还能在商代后期遗留下来的甲骨和玉、石、陶等类物品上看到少量毛笔字.金文基本上保持着毛笔字的样子,甲骨文就不同了.商代统治者频繁进行占卜,需要刻在甲骨上的卜辞数量很大.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字非常费时费力.刻字的人为了提高效率,不得不改变毛笔字的笔法,主要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如:
与此同时,他们还比较剧烈地简化了很多字的字形.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商代人有时在兽骨上刻辞记录跟占卜无关的有纪念意义的事件.这种刻辞的字体,作风就往往跟甲骨卜辞不同,而跟铜器铭文相似.
甲骨文(不包括跟金文作风相似的少数记事刻辞)和金文各自的形体,又由于时代的早晚或用途的不同而产生差别.商代后期的甲骨文有两百多年历史,可以按照形体的特点分早晚期.早期甲骨文一般要比晚期更象形.在金文里,记名金文的象形程度显着地高于用于记事的一般金文.后者大都见于商代后期的晚期铜器上,字形跟晚期甲骨文接近.记名金文不管是见于早期铜器的,还是见于晚期铜器的,一般都比早期甲骨文还要象形.在记名金文里,彼此的象形程度也有高低之别,不过这种差别似乎并不是完全为时代的早晚所决定的.下面把上述这几种文字列表对照一下(部分例子取自偏旁,见下页).
从上面的字形对照表,可以把商代文字形体变化的情况看得很清楚.上引记名金文中象形程度较低的那部分字,即“犬”“牛”“止”的第二体,也许大体上可以代表跟早期甲骨文同时的正体(早期甲骨文中有些时代较早的“止”字,写法跟族名金文第二体相似).至于象形程度较高的那部分记名金文,可能还保持着商代前期甚至更古的汉字的面貌.象形程度较低的记名金文和早期甲骨文,比起这种记名金文来已经大为简化.晚期的一般金文和甲骨文,又进一步简化了它们.“虎”“犬”等字,早期多画出腹部,晚期就都把腹背合并成一笔了.
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如隶书,详后).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从上面的字形对照表就可以看出,在商代后期文字里,正体(在表中由金文代表)的演变是受到甲骨文一类俗体的强烈影响的.
西周春秋时代
研究西周春秋时代的字体,主要根据金文.
西周金文的形体,最初几乎完全沿袭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风.到康、昭、穆诸王的时代,字形逐渐趋于整齐方正,但是在其他方面变化仍然不大.恭、懿诸王以后,变化才剧烈起来.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第一小节讲汉字形体的主要变化时所说的线条化包括了平直化).商代晚期和西周前期金文的字形,象形程度仍然比较高,弯弯曲曲的线条很多,笔道有粗有细,并且还包含不少根本不能算作笔道的呈方、圆等形的团块,书写起来相当费事.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使文字线条化、平直化.
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例如(下引诸“火”字取自偏旁):
到西周晚期,线条化已基本完成.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例如(下引部分“贝”字取自偏旁):
经过这些变化,文字的象形程度显着降低,书写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在春秋时代,不同地区的金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个地区可以是一个国家,如秦国自成一区;也可以包含几个国家,如楚、徐、吴等东南国家构成一区.各地区金文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书写风格上,字形构造大体上还是相似的.
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一部分写得比较草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前面讲研究资料时提到过的、侯马等地发现的春秋战国间的盟书文字,也有俗体的作风,有些字的写法跟后来的六国文字已经很相似了.
战国至秦代
在春秋、战国之交,古代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这对汉字形体的演变产生了巨大影响.春秋以前,贵族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占有统治地位,文字当然也为他们所垄断.春秋战国之交,旧的贵族阶级逐渐为新兴剥削阶级所取代,文字开始扩散到民间.进入战国时代以后,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和迅速发展,文字的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俗体字势力的迅速发展上.
在春秋时代的各个主要国家里,建立在宗周故地的秦国是最忠实地继承了西周王朝文字的传统的国家.进入战国时代以后,秦国由于原来比较落后,又地处西僻,各方面的发展比东方各国慢了一步,文字的剧烈变化也开始得比较晚.因此秦国文字正体所受到的俗体的冲击,要比东方各国文字轻一些.在战国时代(主要是战国中期以后)东方各国的文字里,传统的正体已经被冲击得溃不成军了.而在秦国文字里,继承旧传统的正体却始终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古文字学者把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跟东方各国文字区分开来,称后者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中流行的俗体字,以各种简体字为多.
此外也有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字.
由于存在大量的往往相当剧烈的简化现象以及数量不算太少的繁化现象,六国文字的面貌就跟传统的正体很不一样了.
跟六国文字相比,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显得比较保守.春秋时代秦国金文(如秦公簋、秦公钟等)的形体,跟西周晚期周王朝的金文很接近.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秦国金文字形规整匀称的程度有了提高.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同时字形有所简化.从总体上看,其形体跟西周晚期写得比较规整的金文仍然颇为接近.但是秦国人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旧的字形.在秦国文字里,俗体也在发展.在战国中期以后的秦国的铜器(主要是兵器)铭文、印文和陶文等资料里,可以看到很多俗体的写法.有不少写法跟后来的隶书已经极其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例如惠文君四年(前334年)或惠文王更元四年(前321年)所造的相邦樛游戈的“游”字、以及庄襄王三年(前247年)或秦王政三年(前244)所造的上郡戈的“漆”字,其“水”旁都已经写成三短横了.
在正体和俗体的关系上,秦国文字的情况跟六国文字很不一样.六国文字俗体的字形跟传统的正体的差别往往很大.秦国的俗体侧重于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其字形一般跟正体有明显的联系.而且秦国文字的正体虽然并不是一点没有受到俗体的影响(战国时代秦国文字正体中出现的简化现象,就可能跟俗体的影响有关),但是没有像六国文字的正体那样被俗体冲击得溃不成军,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系统.后来,正体演变为小篆,俗体则发展成为隶书.二者的变化基本上是平行的.
战国时代,文字剧烈变化,而各国文字变化的情况又往往不一样(上面举过的六国文字简化和繁化的例子,就大都只见于一个或一部分国家),因此形成了“文字异形”的局面(《说文》“叙”:“其后……分为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下面从战国中期以后的文字资料里举两个例子(下引部分“者”字取自偏旁.三晋——魏、赵、韩——的文字比较接近,作为一个单位处理):
此外如燕国把“中”写作■,齐国把“马”写作■,三晋把“佳”写作■,都是很独特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六国文字与秦文不合的异体都被废除,因此它们对后来的汉字没有显着的影响.

篇六:有关汉字的资料

汉字的特点及变化资料

汉字的主要特点包括:1、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2、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3、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汉语的音节.汉字记录汉语是用整个字形跟语音相联系的,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4...

篇七:有关汉字的资料

汉字中文的特点是什么?【有关汉字的资料】

试论汉字系统的结构特点与汉字教学科学化
罗来栋
汉字、汉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汉字教学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对汉字教学进行了不断地改革与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识字教学方法的改革成绩最显着,汉字教学研究非常活跃,取得了巨大成绩.
进入新世纪,汉字教学面临着新形势:一方面,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顺利地深入推进,就小学语文而言,探索汉字教学更加科学化,更能体现汉字、汉语特点的教学方法,这是语文课改中一项重要任务.另一方面,香港已故着名的爱国人士、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生前曾预言:“21世纪将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人类总有一天都要学习汉字!”[1]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世界范围内正兴起一股强劲的“学习汉语热”,安先生的预言已经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面对此情此景,进一步提高汉字教学的科学化水平,帮助外国友人快速学习汉字,掌握汉语,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国际义务.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拼音文字;二是表意的汉字.这两类文字体系,各有长短,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那种认为汉字是落后文字的观点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偏见;说到汉字时很少说汉字的优点,也是片面的.汉字是依形、音、义三者的关联而形成的一套兼表音和表形的文字系统.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体现了汉字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认识和掌握汉字系统的结构特点,对于改革汉字教学,提高汉字教学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汉字使用频率看,高频度的字很集中,常用字量少,这是汉字系统的一个重要结构特点.
70年代末,我国有四位排字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统计出中文里有3,000个“常用字”,其频度高达99%;次常用字也有3,000个,它们每个字的频度加起来也只占1%.
安子介先生应用香港四份有份量的报纸,将连续45天中的中文报载,全部字数加以统计,总字数有1,411,088个字,所计得不同的单字只有4,667个.安先生再按频率排出一张字表,其中最先的3,650字的频率总数竟达总字数的99.8%;《3,650个常用字频度表》于1982年公开发表.
1988年4月由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汉字频度统计——速成识读优选表》,是由贝贵琴、张学涛汇编的.他俩所用资料来自由内地用简体字写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新闻报导”、“政治理论”四个方面,从21,657,039个字中统计出来的,使用不同的字也只有5991个.
安子介先生将两个汉字频度表进行了比较研究:《贝、张》表按频度数到3,650个字时,占统计资料总字数的99.85%;而《安》表按频度也数到3,650个字时,占统计资料总字数的99.82%.这证明两个表都很正确,虽然汇编用的资料、汇编地点和汇编时间都不同,却能不谋而合.
据有关研究统计:一部《红楼梦》总字数731,017个字,只用了4,462个不同单字;矛盾的《子夜》总字数242,687个字,只用了3,129个不同单字;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三部剧本总字数172,005个字,只用了2,808个不同单字;老舍的《骆驼祥子》总字数107,360个字,只用了2,413个不同单字.这证明,常用字少是汉字的一个特点.[2]
上述关于汉字频率的研究,充分证明中文中常用字有高度的集中性,常用字量少,这有利于缓解汉字学习的难度.
安先生是位酷爱汉字、治学严谨的学者,他从快速学习汉字的目的出发,采用多方面的阅读资料,对3,650个字进行了频度顺序研究,经过反复检验,其结果是:认识了第一高频度500字,就能阅读一般文章的75%;再认识次高频度500字(即认识1000字),就能明白一般文章的90%;如能识到2000字,就能获得阅读书报的能力,可通晓现代书报的97.4%,甚至可以进行书面交流.[3]
上述关于汉字频率和频度顺序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探索进一步提高汉字教学的科学化水平,很有启发、参考和指导意义.(1)频率高的常用字约3,000-4,000,这个常用字量可以作为规定学校(小学和初中)语文学科识字量的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识字总量为3,500个,其中小学3,000个,初中500个.我们认为这个识字量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也是可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人、农民渴望学习新科技;为适应这种需求,我们建议:可否在初中增识500个科技方面的常用字,这应该不会有困难的.(2)在字序安排上,应先学习高频度的单字,是学习汉字的捷径之一.安子介先生主张:“初学汉文者,包括我们的小学生和成年人及想学中文的外国人,可先学最常用的五百字”.这是很有见地的建议,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曾于1991年在江西万载县鹅峰乡幸福村运用《安子介现代千字文》进行扫盲实验;先学最常用的500字,加快了扫盲进度,取得了实效.《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农民日报》都先后作了报导和介绍.这里的关键是要编好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教材.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理应根据常用字高度集中这一汉字结构特点,关注汉字的频度顺序.我们认为汉字的频度顺序、构字方法和儿童学习汉字的认知规律,这三者要通盘考虑,并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教材编写者的责任.
二、从汉字构造方法看,形声字多,这是汉字系统的又一个重要结构特点.
何以形声字多?在汉字的发展史研究中,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而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西南师大刘又辛教授在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中提出了新观点.他认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并进而提出了汉字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4]可以说,汉字中形声字多是其构字方法变化发展的结果.
汉字独体字少,合体字多;在合体字中,形声字最多.据有关研究统计,汉字中的形声字约占80%以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是:形旁标义,声旁标音,如:方——访、纺、芳、肪、舫、坊、房、妨、防、放、仿、钫等一组字,在字形结构上大都有基本字(声旁),基本字加偏旁部首(义旁),就构成新的合体字.这就是汉字中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这种构字特点使汉字易于学习、掌握,是汉字的优越性.
在各种识字教学方法中,集中识字较充分地利用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克服方块字音形脱节、结构复杂的弱点,化难为易,把十几个形声字放在一节课学习.这样,儿童在掌握了汉语拼音、一定数量的独体字(含少量合体字)和偏旁部首之后,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按规律成串地认知汉字.例如教学“根、跟、恨、狠、很”这一组生字,因为规律明显,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儿童理解了这些字的左边是形符标义,右边是声符标音的规律,就能作出如下分析:“根”字,一根木头,所以是“木”字旁;“跟”字,当“跟着”讲,因为用脚跟着走,所以是“足”字旁;“恨”字,可恨的恨,所以是竖心旁…….这样识字,为儿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心理条件,便于产生学习迁移,简化儿童识字的心理过程,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根据汉字中形声字多及其构字规律这一结构特点,我们认为,无论是识字教材的编写还是识字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充分体现、运用这一汉字构字规律,以提高汉字教学的科学化水平.(1)教材在识字内容的安排上,在保留识字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可适当增加按形声字构字规律集中识字的份量;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个指导思想来贯彻,如在“语文园地”和作业练习方面,均应安排这方面的内容.(2)为贯彻按照汉字构字规律教学汉字的原则,应重视打好识字写字基础,即:学好汉语拼音、构字能力强的独体字(含少量合体字)、偏旁部首及基本的笔画笔顺,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提高汉字教学的科学化水平.(3)在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注意做好正音工作.因为作为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如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有的则因语音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
三、汉字单音节字多,构词潜力大,这是汉字系统的又一个重要结构特点.汉字是表意文字,一音一义的字多,而字有了意义就成为词和词素了.
有人统计,“在现代汉语的书面中,政治、科技类的文献是,单音词约占49%,双音词约占47%,多音词仅占4%,而文艺、生活类的作品中,单音词多达61%,双音词约占37%,多音词只占2%,平均起来单音词仍占一半以上,而双音词、多音词又绝大部分是由单音词组合而成.”[5]所以,学汉字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学,识字相当于识词,识字多,掌握的词就多,有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
作为语言最小单位的词,汉语的词主要用二次构词法进行复合构词,即把原来具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词结合构成双音词、多音词.这种构词法的构词能力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如“节约”两字,各自都可造出很多词,用“节”字可造出下面17个词:关节、音节、气节、节目、节日、春节、中秋节、过节、小节、失节、变节、节衣、节制、节流、节育、节余、节本.用“约”字可造出下面18个词:大约、约计、约数、简约、约分、约法、条约、约言、约定、有约、特约、约期、约请、约束、约会、失约、公约、和约.词是生的,但是由熟字组成,可以收到“生词熟字”的奇妙学习效果,不仅大大压缩了字量,还缓解了学习的难度.这是汉字的一大优点.据有的研究部门统计,以复合构词为主的汉语,常用词条43,300多条,只用3730多个字构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外交往的增多,需要创新许多新词汇和翻译外来词汇,诸如经济特区、特警、特快专递、红股、红盘、沙尘暴、社会保险、基因、爱滋病、芯片、航天、航天员、可口可乐、立交桥,等等.无论是创造新词汇,还是翻译外来语,汉字都能轻而易举地加以解决,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常用词条已增至65,000余条;甚至翻译新的科学名词能音、义兼顾,有青出于蓝的优势.
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字为对付新生事物,要创造新词汇,应接不暇.英文词汇目前已达几十万之多.相反,汉字的字数比起古代大有削减,如《康熙字典》共收47,035个字,三百多年来,大部分已被废掉,现在用字不过3000-6000左右,用来创造新词汇潜力巨大,足够我们阔步于21世纪.
四、从汉字与语法关系看,汉字系统结构的另一特点是不使用“变音”的办法也能构词、转化词性和实现语法功能,这十分有利于汉语的学习.我们知道,拼音文字是用变音的办法构词和转化词性的,即基本词汇一般都来自母语的词根,通过添加词干、词尾或词首的方法,连缀拼音,构成意义确定的各种品词.以复合构词为主的汉字系统,无须“变音”就能构词、转换词性,这就保证了汉字不用改变字形照样可以标示汉语的不同词性.
不仅如此,汉语只要通过变换词序与使用特定的附加助词(如的、地、得、着、了、过等等)以及变换声调等办法,就能简明精确地实现语法功能,达到表意清晰明确的目的.例如,“师爱生”改成“生爱师”,汉语根本不用改变语音,只要变换一下词序就能轻而易举地加以解决,这样也就无须改变书面词形了.可是在现代俄语里,就要通过变音的办法,当然也就要改变书面词形了.相比之下,这显然是汉语汉字的一大优点.着名英语语言学字叶斯伯森在《论英语单音节》一文中指出:“原来认为汉语是原始语言,落后语言,儿童语言.现在才知道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汉语仅用四百个音节作为基础,然后加以四声,最多不过一千六百左右.居然以这样少的单音节,颠来倒去,反复使用,就能完整无缺、毫无瑕疵地把意义表达得一清二楚.这是英语望尘莫及而又望洋兴叹的.也是英语语言学家所感到神秘莫测而又欣羡无量的.”[6]
就教学而言,识字教学法的原则,主要应根据文字系统的结构特点.拼音文字要通过“变音”来构词、转换词性和实现语法功能,所以教学就强调“三不离”(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否则就无法使学生弄明白作为主语用的“教师”与作为宾语用的“教师”为什么读音不同,书写不同.而汉字系统主要采用复合构词法,不用“变音”就能实现语法功能,自然不宜照搬“三不离”的教学原则.根据汉字系统结构的这一特点,尽快认识二千多高频度常用字很有必要,在教学识字时不排斥“三不离”的识字教学原则,而是要灵活运用.
五、从汉字书写系统的结构看,书写有规律,形差度(形体差异度)高,这是汉字书写系统的重要特点.印欧语系字母仅30个左右,而汉字偏旁部首不下于500个.前者的字母是以单向线性排列组合成基本视读单位(词)的,而汉字却用上下、左右、内外三种基本位置排列组合成基本视读单位(字).所以汉字的形差度大大高于拉丁—斯拉夫字母体系的文字.汉字形差度高这一结构特点,不仅字与字区分明显,个性突出,有助于学习记认,而且汉字极便于高速阅读.从视读方面来说,一般认为横排汉字在阅读上比拼音文字速度要快,是最优越的认知符号.“日本有关部门在建设高速公路时,曾做实验,结果表明:用汉字表记的语言是假名的1/10,是罗马字的1/20,换句话说,汉字的认知速度比日本的假名要快10倍,比罗马文字要快20倍.”[7]
汉字的形体书写系统不仅有它的独特之处,而且也是有规律的.汉字的基本笔画只有五种,由基本笔画组成的一些部件也是有限的.所以学写汉字,入门比较难,当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部件以后,再遇到新字就不难学了.关于解决汉字难写的问题,安子介先生建议,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可把汉字分成构字能力强的812个基本单字,56个部首和75个变体部件,在写字时进行“组装”,就能写出3800个不同的单字.关键是要编写好教材,激发兴趣,打好基础,科学指导,严格训练,就能化难为易,把字写好.
各种文字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难点;要坚持两点论,反对片面性.我们论述汉字的结构特点,指出它的优点,并不是否定缺点,而是为了全面地认识汉字,扬长补短,化解难点,提高汉字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有关汉字的资料】

篇八:有关汉字的资料

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1] 圆明园是清代着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也称“夏宫”.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最初是康熙赐给胤禛的.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860年10月18日和19日,3500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正如法国着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篇九:有关汉字的资料

五条字谜 一首谐音古诗 五条谐音歇后语 两幅谐音对联 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简短30字左右)

字迷
四面密不透风,中间常刮北风.(图)
多出一半.(岁)
找到一半(划)
重逢 ( 观 )
一口咬掉牛尾巴 ( 告 )

谐音古诗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谐音歇后语
咸菜煎豆腐——有盐(言)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四两棉花——弹(谈)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一(衣)少十(食)

谐音对联
因荷(何)而得藕(偶)?
有杏(幸)不须梅(媒)!

两舟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怎比箫和(箫何).

汉字来历
“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有关汉字的资料】

篇十:有关汉字的资料

五年级第五单元的84页【我爱你,汉字】的资料谁帮我啊!
以下几个要求——1:汉字的历史.——2:读错写错汉字的笑话或者不良事例.——3:调查用字不规范的情况.——4:搜集书法作品—— 一定要说的简洁详细,把主要内容说清楚.多出几个列子吧.我们是用手抄报来做,所以重点是:一定要说的简洁详细,不要几句话的.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

推荐访问:汉字来源的资料 神奇的汉字资料

上一篇:天津全运会快递(共9篇)
下一篇:可以出国留学(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