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古诗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古诗

十五元宵节(共10篇)

时间:2019-01-09 来源:古诗 点击:

篇一: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什么叫元宵节呢?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篇二: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作文

千盼万盼,终于盼到过年了.这几天,我真正品尝到了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的下午,我急急忙忙赶到奶奶家,一进家门,温暖的气息迎面扑来.哥哥、弟弟、妹妹都来了,晚上,一家人坐在凳子上,吃着团圆饭.吃完饭,我们站在楼上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的烟花.第一个放的是花篮,花篮是由六个圆孔组成的,花篮先“兹”的喷起了火花,突然“砰”的一声飞上了天空,炸成了许多五颜六色的火花,就这样喷了六次,好像正在为人们祝福呢!
离春节联欢晚会还有一段时间,我们穿上过年的新衣服,一起去看灯展.
走在大街上,行人可真多,各式各样的灯挂在树上.走在草坪中间,远远地就能看见一座小凉亭,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
再向两边看,草坪上各种形状的灯都有,有小房子的,还有荷花池的……远远地看去,真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灯多,人自然也就多,观赏灯的人真是摩肩接踵.再看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我们拿着照相机,拍下了这一幕幕热烈欢腾的场景.
刚回到家里,节目就开始了,全家人围坐在沙发上,品尝着央视给我们带来的丰盛的“年夜饭”.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幽默的小品相声,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能和家里人一起过年,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就在这时,周围的鞭炮声也随之响起来,照亮了外面漆黑的夜空.鞭炮声,笑声响成了一片简直就是一段有声有色的“交响乐”,把大自然所有的声音都交织在一起,连天上的星星都忘记了睡眠,停下来观看!我看着窗外,把划过的烟火当做流星,许下了新年里的新愿望.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我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会有更大的收获.

篇三: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作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令我们难忘的事,我们想让它在大脑中烟消云散,可这件事却久久的在我们的脑海中回荡,好像有什么东西使它留恋。当然,有一个节日,使我至今难忘。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赏花灯。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记的那是去年的2月21日,也就是正月十五元霄节。白天呢?是各乡演的社火,有舞狮、唐三藏师徒四人、姑娘骑毛驴、……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表演。大街上热闹非凡,鞭炮声、鼓声、小朋友的欢笑声,简直能淹没了整个芮城县。

随着秒针不停的转动,八点到了,广场外已经是人山人海,仿佛每个人滴一滴汗,就能下一场雨,这一天要在广场放各式各样的礼花:首先是几颗“星星”往天上飞,离地面大约有两米多的时候,便炸开了。然后是由定时礼花“占领了”整个广场。看的我是眼花缭乱,这可是原来没有的。看完烟花,我们随着人流开始观花灯,街上的灯真多,使我目不暇接,有十二生宵灯、如来佛灯、观音灯、猪八戒灯、米老鼠灯、脸谱灯、……加上霓虹灯,把整个临泽城装扮得更加美丽。彩灯绽放着绚烂的色彩,好像在为国庆加油呢。

这一天,白天的热闹非凡,夜晚的人山人海,都使我记忆犹新,使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因为它代表这我们的中国富有了!我相信,在不久的今天,中国一定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迎接下一次的辉煌!

篇四: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日记
100字

【十五元宵节】

今天是元宵节,我好高兴啊,又可以吃元宵了.妈妈煮好元宵之后,就成到盘子里,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妈妈一端到我面前,我就迫不及待拿起筷子吃了起来.哇,好好吃啊,简直太好吃了.汤圆是科迪牌的,以后一定让妈妈多买这种汤圆,实在是太好吃啦!
现写的,列最佳!

篇五: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灯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一种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古

【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篇六: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偷青

偷青,即正月十五到别家地里去偷菜.
民国以前乡下人正月十五会打着灯笼走上山坡去“偷青(情)”.相传这可以偷来一年的好运,偷来桃花的运姑娘的情.小伙子喜欢谁家的姑娘,就去她家的菜地偷几把她家的菜,这样,姑娘就知道有小伙子爱上她了.小伙子回家把摘上几把青青的豌豆苗尖交到妈妈手里,告诉妈妈这是谁家的,妈妈也会知道儿子喜欢上谁了.不动声色的妈妈煮上一锅清香的阳春面,让儿子饱饱的吃下,期待儿子好运长青,叫的媒人去姑娘家提亲的时候一帆风顺.
每逢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可以暂时作一下“贼”“偷”一点菜园里的蔬菜,一般主家是不计较的,间或有骂那倒好,因为据说“贼”挨骂得越刻毒就越“旺相”.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乡下的孩子们三五结伴乘夜幕掩护,摸到邻村村边的菜地,拔几只大萝卜、几棵青菜或一把蒜苗带回家去烹食,这便是所谓的“偷青”.“偷”的名声,虽不好听,但偷青者大都不以“偷”为耻,大概他们的心理就象“上大人”孔乙已“读书人偷书不算偷”的说法那样.只要不把人家的菜地搞得一塌糊涂或偷个精光,菜园主人也会是很豁达大度的.菜园主人在当晚如果早有准备,守候在菜园旁边,当这群偷青的不速之客到来时,便会大方地每人分给几只萝卜,一点青菜和蒜苗,让他们欢欢喜喜带回去,决不让他们空着手失望而归.家乡话生菜谐音“生财”;萝卜也叫“菜头”,音近“彩头”;蒜音同“算”,取其意为“好打算”.
在旧社会,穷苦百姓热望在正月新春一年之始讨个“生财”的“彩头”,过上一年“好打算”的吉利日子,由此便渐渐形成了偷青的习俗.“偷”是不光彩的事儿,但这也能说明在旧社会老百姓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对穷苦命运的抗争精神.
1、 旧时的广东农村,一直流行着一种神秘而浪漫的习俗:偷青.在旧社会,未婚女子受礼教禁锢,是一年也不能走出家门几回的.偷青正是源于人们向往自由思想的释放.
2、 春节是中国农村最重要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这一天既是中国“情人节”,也是岭南农村的开耕日,过了这天,一年的忙碌又将开始了.
3、正因为如此,正月十五这一晚,青年男女们是可以自由狂欢的,他们以邻朋为伴,邀请心仪的姑娘,常常在月光下故意“偷”人家的青菜,来表达自己的癫狂,俗称偷青.
4、 “偷”来的青却又有一定的规矩:一是不得携带进屋;二是不得存放过夜,需当晚野炊.篝火下,青年男女们欢聚畅谈,互表衷情,别有一番风味,许多姻缘由此而成.
5、 偷青的另一风俗便是在偷青菜时一旦被人发现,将给对方带来来年好运,因此各方往往均乐在其中.在父辈的默许下,偷青在岭南渐成习俗,迅速传遍了湘、桂、赣等地.
6、 20世纪80年代开始,偷青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现在,它已是一种模糊的历史.但在中老年人心中,又怎能忘掉这往日的情怀呢?岭南的多少风情,在等待着我们重新领略.
璧山的偷青习俗
璧山县的丁家镇一带,至今还流行着“偷青”的习俗.偷青这个习俗据说起源于“湖广填四川”时.有一年闹虫灾,蝗虫铺天盖地蚕食地里的庄稼,而比芝麻还要小得多的“天蝘”也成了帮凶,它们粘在叶上,将蝗虫蚕食余下的全吃了去,连树木也没了叶,吸留下光秃秃的杆和枝.地里庄稼没了收成,人们只好逃难.但新到一个地方,很多人水土不服,闹起了瘟疫,过年的时候,上天给人们托梦,过大年闹元宵那天晚上偷青,同时不停地吆喝,就可以除灾祛病.璧山南部的丁家一带的人们等不及,在正月十四的晚上就提前行动.于是.丁家一带就正月十四过大年,偷青也在那一天了.
所谓“偷青”就是去偷在地里长着的庄稼.这不是悄悄地偷,是大张旗鼓地偷,以方言说来更为生动,就是扯旗放炮地偷,唯恐主人不知道.
历史上的偷青是有很多讲究的.大人打着火把在前面走,娃儿们跟在后面吆喝:病虫瘟疫上天去,五谷丰登下凡来.在这个时候,偷青的人们特别希望庄稼的主人出来骂,骂得越厉害越好,骂声就能把病虫瘟疫骂跑.偷青的人们很小心,不能践踏地里的庄稼,还不能将偷的青折断,蒜苗只能偷12根,一根代表一个月,哪根折断了,就意味着你哪个月有灾星,那个月你就得小心翼翼.
解放后,过大年偷青这个习俗作为封建迷信被扫进了历史尘埃中,只是还时有发生.那个时节,生产队少有成熟的庄稼,只有自留地有蔬菜,那个年代缺吃少穿,人们担心自留地上的蔬菜被人偷了去,就在过大年那天下午将粪便泼在蔬菜上.
偷青的习俗也在“与时俱进”.到了正月十四的晚上,吃了大年饭的人们涌上街头,镇中心逐渐热闹起来,只见人头攒动.街的两边是卖火把的人们.火把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些改进,是两尺来长的硬头黄竹子里面塞着棉条,再在里面灌上煤油.现在的乡下是村村通公路,偷青者有的是骑着摩托,甚至有的是开着小车去偷.
一幅偷青的图画十分壮观:车灯的光亮在蜿蜒的乡村公路移动,与田间和小径上火把的光亮相互辉映,喇叭的鸣叫与驱赶病虫瘟疫的吆喝此起彼伏,嘻嘻哈哈的爽朗笑声夹杂其间.
夜深了,偷青的人们又才涌回镇上.祈盼新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篇七:十五元宵节

过年初十五(元宵节)应该很热闹吧?虽然赶不上除夕、初一,那也很热闹吧?【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篇八:十五元宵节

十五花灯赏 作文【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喜气洋洋的情感顺着春风直上云霄。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浓浓的年味消失了不少,元宵节没有过年那浓重的喜庆味道,却也伶俐洒脱,清雅脱俗。

鞭炮声没有那么响烈了,红色和金黄色没有那么耀眼了,就连空气都湿润暖和了。元宵节,听着就是那么可爱的名字,它站在春冬的交界地方,冲着人世间缓缓地挥手。

元宵节,顾名思义,要吃元宵的。一大早,妈妈就煮好了元宵呈了上来,看那圆润润的汤圆个个雪白肚子大,散发着面粉和芝麻的清香,咬开外皮,里面香浓的黑芝麻糊流了出来,仿佛是穿越古今的香气,萦绕在身边,给人一种暖洋洋的幸福感。咕噜咕噜,一碗汤圆就见底了,但是腹中,却温热一片。

伴着中午美味的佳肴,傍晚终于来临了,终于可以看见今年元宵节的花灯了。龙年的花灯会有什么样的精彩呢?一路上,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突然的一抬头,却被惊到了。原来,一条巨龙正盘旋在花灯展览的大门上,那逼真的眼神,精雕琢磨的龙身,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走进去一看,才知里面更是别有洞天,第一个大花灯是两条花锦鲤,对着吐着元宝,寓意年年有余。它的身后,是一朵洁白硕大的雪莲,层层雪莲通天而上,支撑着上方栩栩如生的龙头,一个接一个,立在道路两旁,气势磅礴。走过这条莲花柱子交织的小道,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巨大的金红色龙门,四周还有不断踊跃而上的金鲤鱼,龙门上雕刻着2条盘旋而上金龙,张着大嘴,向上翻飞。“哇!”弟弟的一声惊叫打乱了我的思绪,顺着他的延伸方向望去,我也吃惊的睁大了眼睛。那是一幅龙凤呈祥的大壁画,画壁上,五彩的凤凰羽翼翩飞,身旁是一条红黄相间的巨龙,他们似在嬉戏,又似在相互了解,在各种灯光的映照下,栩栩如生,闪闪发光,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今天的龙年花灯会展,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次展览。展览过后,十五也就结束了。人们也要各务正业,开始新一年蒸蒸日上的工作了。希望龙年所有人都可以腾飞于九霄之上!

篇九: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人们要干什么庆祝元宵佳节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篇十:十五元宵节

作文:正月十五闹红火
500字~600字,必须是“闹红火”!1

“噼里啪啦……”放鞭炮了.清晨,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噢,对了,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吃过早饭,我和爸爸妈妈一同来到街上看红火.走着走着,只见一辆彩车敲锣打鼓地向我们这方开来.车上的背景布是红色的.车上有一只浅红色的小牛,旁边还写着“牛气冲天”几个大字车上还挂着一圈小灯笼.不大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八一广场.哇!这里表演的节目可真多,有舞龙、扭秧歌、舞狮子、威风高跷……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算是舞狮子和威风高跷了.瞧!舞狮子的演员们一会儿往上蹿,一会儿往下跳,一会往前,一会儿往后,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又害怕又欢喜.威风高跷可真惊险,我看上面的演员好象要掉下来似的,为他们足足捏了一把汗.
  时间不知不觉就飞到了傍晚.我们到城南生态园去观灯,嗬!这里的灯各式各样,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真可谓是“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啊!不信,你看!一座座彩灯高耸,映红天际:“猪八戒吃西瓜”、“后羿射日”、“牧童吹春”、“八仙过海”、“夸父追日”……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灯下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声鼎沸,川流不息.真是一片灯的世界,人的海洋.这时,礼花似流星一般飞向天空,又像盘旋着的蛇一样落了下来,真是美不胜收.
  回到家,妈妈给我们煮了元宵.我轻轻地咬了一口,嗯,真香!吃元宵也预示着在今年能够团团圆圆.
  这真是一个快乐,难忘的元宵节.

推荐访问:正月十五元宵节祝词 正月十五元宵节古诗

上一篇:描写晚霞的诗句(共8篇)
下一篇:一年级古诗配画图片(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