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军棋作文加上说明方法
军棋
这些天,我很无聊,于是就在电脑上玩起了军棋.
军旗是怎么玩的呢?别着急,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军棋里的棋子吧!一副军棋有24个棋子,分别是:1个司令、1个军长、2个师长、2个旅长、2个团长、2个营长、2个连长、3个排长、3个工兵、3个地雷、2个炸弹和1个军旗.规则是这样的:首先你点击一个棋子,然后点到一个地方,这样棋子就能动了.如果你点到别人的棋子,就能吃掉对方了.大小是这样的:司令>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工兵>地雷=炸弹.一方阵地还有5个圆圈,这5个圆圈是营,进营了对方就杀不了你了,只要得到对方的军旗就胜了.
有一次我和朱朱单挑.刚开始,朱朱就毫不留情,一个师长就杀了下来.我忍住了,让他吃就吃吧!接下来朱朱见好就收,把他的师长撤了回去,而我只是作了简单的布阵.紧接着,朱朱又忍不住了,又用旅长来杀我了,可没想到却碰到了我的司令,真是以卵击石.过了一会儿,我又用师长和旅长连环进攻朱朱的右翼,朱朱中计了,把司令调了出来.呵呵,我等在后面的炸弹一下子就把朱朱的司令给炸了.然后,局势就都掌握在我的手里了.最后,我用一个司令挑了朱朱的军长、师长、旅长等大将(他已经没炸弹了),所以我赢了.
这个“传说中”的军棋就等你去体验了.
请解说一下破阵子这首词每句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注释: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麾(huī)下:指部下将土.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⑥的(dí)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⑧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赏析一: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赏析二: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赏析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着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的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开篇一句虽是“醉态”描写,但醉意朦胧中抽剑在手,蕴含杀机,为全篇定下了雄浑的基调.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 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的是梦境.“梦回”二字点明此事.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的军营生活,耳边传荡着阵阵响亮的号角.词人21岁时曾组织2000人马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不断袭击金兵后方,声势浩大.失败后率万人渡淮,奔赴南宋.南渡近三十年,词人梦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挥千万雄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八百里”指牛名,“五十弦”指军中的各种乐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仅仅五个字,就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的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的卢”为良马名,后来常指英勇善战的良马.“弓”“马”代指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突然从高亢跌落下来,转为低沉.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经出现一大批以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辛弃疾在扩大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但是,在扩展豪放词风的同时,在词坛上又产生过以叫噪怒张代替形象思维的不良风气.
补充诗句: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有牛名八百里?始/SPAN>,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辛弃疾为什么要写破阵子?(古诗)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望采纳【军旗布局】
《梦回吹角连营》是哪首词的句子,谁写的,全诗是?3Q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 ,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关于辛弃疾的赏析文章
从 青玉案 或者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或者其他的(写上词名) 结合辛弃疾其人写一则赏析文章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 ,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是什么意思呢?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是题目吧!
但他用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看看下面的资料,你应该有所了解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②,梦回吹角连营③.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声⑤.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⑥,弓如霹雳弦惊⑦.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是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词人.当时,以辛弃疾为核心曾经出现一大批以抒写爱国思想为主的豪放词人.辛弃疾在扩大词的内容和发展词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的.但是,在扩展豪放词风的同时,在词坛上又产生过以叫噪怒张代替形象思维的不良风气.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豪放派代表还有苏东坡.二者并称“苏辛”.
[注释]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麾(huī)下:指部下将士.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⑥的(dì)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霹雳(pī 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⑧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9.点兵:检阅部队
10.作:如
[译文]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廷.
【注释】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内容评析]
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难词注释]①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②麾下:指部下.麾,军旗.炙:烤熟的肉.③的卢:一种烈性快马.传说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险,骑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 ,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 ”,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 ,仍然不能平静 ,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 ,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 ”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 ,《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联系 ,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 ,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 ,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 ,并没有产生真正 “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 ,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 ”,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 ”他呢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 》,积极主张抗战 ,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讲解]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宋弃疾的《破阵子》一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呢?
A恢复中原大业 B治国安邦
C抗击匈奴 D光宗耀祖
该是A
这2句话含义是卫青和霍去病两员大将为汉朝平息了外患,是真正的做到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宋词鉴赏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有牛名八百里?始/SPAN>,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夏承焘)
《从军令》这首诗的意思?
请求《从军令》这首诗的意思!
谢谢个位啦!
一定要写出来啊!
是杨炯《从军行》吧?“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简析】“初唐四杰”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
《从军行》借用汉乐府旧题,写一个书生从报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从军、奔赴沙场奋战的全过程。语短意长,雄健激扬。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志。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声与色配合暗示鏖战方酣,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上,与将士们同享战争的苦与乐。尾联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作结,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这首诗布局精当,脉络分明,跌宕有致。烽火引起诗人内心的波涛;进而从军告别京城,投奔沙场与敌鏖战;最后以自豪的口吻表达立功塞外的壮志。诗人善于选择意象,精心营构典型场景。这首诗时间跨度大,而字数甚少,因此需要从严选取代表性强、信息量大的事物纳入诗章。例如“牙璋”、“铁骑”、“鼓声”为古代战事所必有;“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雪”、“风”为自然现象中最能说明气候状况的,也能反衬将士们的坚强决心。对仗也已臻完善,不仅颔联颈联,连尾联也整齐对仗。不愧是上乘之作。
这首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白红白竖条国旗是哪国的
就和意大利国旗一样的格局,只不过颜色是“白,红,白”,可能不是现有国家的国旗,也许是2战时期或者1战时期,某国的国旗或者军旗。
来源于我家保存下来的一个徽章,这个旗帜与美国国旗交叉,中间有个老鹰。11
你说中间有个老鹰,又和意大利国旗一样的格局,那应该是墨西哥的国旗,,
推荐访问:军旗布局高手布局 军旗布局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