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对联和古诗
黑发若知勤书好-白头方悔用功迟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劝学》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清)袁牧
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元)许名奎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宋)程颢
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对联集锦》
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 《对联集锦》
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 《对联集锦》
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清)张月楼
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明)唐寅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宋诗纪要》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宋)郑耕老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宋)朱熹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宋)黄庭坚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宋)苏轼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唐)李欣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对联集锦》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对联集锦》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增广贤文》
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清)王永彬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出自—(清)朱用纯
求关于读书的对联【关于读书的春联】
伴我书千卷,可人花一帘.
有书藏满案,惟德自成邻.
若知天下事,须谈古今书.
读书必提要,处世在通情.
轻研竹露栽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
万卷读书如好友,一樽谈笑伴高人.
长留天地无穷趣,最爱书田不老春.
风月一庭为良友,读书半榻是严师.
开卷有益益临此境,寓教于乐乐在其中.
学海阔千里绝无缺志人敢渡,书山高万仞惟有勤奋者能攀.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
书声读落三更月笔阵扫开万里云,驰笔常苦夏日短展卷不厌冬夜长.
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朱熹为白鹿书院题)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东坡)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明 郑成功)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清 石韫玉)
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其书.(清 包世臣)
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清 包世臣)
读古人书,友天下士.(清 包世臣)
少年说剑气横斗,长夜读书声满天.(清 李文田)
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清 姚文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传为明代 顾宪成作)
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清 袁枚)
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清 袁枚)
真读书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金圣叹自题书斋联)
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鲁迅 三味书屋木刻对联)
都无做官意,唯有读书声.(蔡元培自撰联)
闭户读书真得计,当官持廉且不烦.(清 增国荃)
读书身健即为福,种树华开亦是缘.(清 吴廷康)
有关读书的对联
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朱熹为白鹿书院题)
养心莫若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明 郑成功)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 石韫玉)
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恨无十年暇,尽读其书
(清 包世臣)
世间唯有读书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
(清 包世臣)
读古人书
友天下士
(清 包世臣)
少年说剑气横斗
长夜读书声满天
(清 李文田)
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清 姚文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传为明代 顾宪成作)
有打瞌睡豪杰
无不读书神仙
有奇书读无他好
与古人游何所期
好书悟后三更月
良友来时四座春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多读书
文要醒人方为贵
论当济世始称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清 袁枚)
读书已过五千卷
此墨足支三十年
(清 袁枚)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金圣叹自题书斋联)
至乐无声惟孝悌
太羹有味是读书
(鲁迅 三味书屋木刻对联)
都无做官意
唯有读书声
(蔡元培自撰联)
闭户读书真得计
当官持廉且不烦
(清 增国荃)
读书身健即为福
种树华开亦是缘
(清 吴廷康)
关于读书的春联(加横批)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横批 回头是岸
读书的对联
关于爱 书的
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朱熹为白鹿书院题)
养心莫若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明 郑成功)
精神到处文章老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 石韫玉)
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恨无十年暇,尽读其书
(清 包世臣)
世间唯有读书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
(清 包世臣)
读古人书
友天下士
(清 包世臣)
少年说剑气横斗
长夜读书声满天
(清 李文田)
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清 姚文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传为明代 顾宪成作)
有打瞌睡豪杰
无不读书神仙
有奇书读无他好
与古人游何所期
好书悟后三更月
良友来时四座春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多读书
文要醒人方为贵
论当济世始称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清 袁枚)
读书已过五千卷
此墨足支三十年
(清 袁枚)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金圣叹自题书斋联)
至乐无声惟孝悌
太羹有味是读书
(鲁迅 三味书屋木刻对联)
都无做官意
唯有读书声
(蔡元培自撰联)
闭户读书真得计
当官持廉且不烦
(清 增国荃)
读书身健即为福
种树华开亦是缘
(清 吴廷康)
关于读书的对联(苏东坡)
其一:当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着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可是当施老师吟着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细 羽 佳 禽 砖 后 死」
纪晓岚想了想,说:「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老师还是很得意,说:「当然可以.」 纪晓岚说:「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 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
「粗 毛 野 兽 石 先 生」
老师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
其二: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苏东坡要来,也照样清蒸一盘五柳鱼.刚好苏东坡进来了.佛印一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正巧旁边有只磬,他就随手将鱼放在磬里.
苏东坡早已看见,装作不知.刚坐下就故意「唉」地叹了口气.佛印素知苏东坡性格乐观,疑惑地问道:「太守,今天为何愁眉不展?」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烦啊!」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麽?」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一听,心中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他却拿来戏弄我,不知道苏东圾葫芦里卖的什麽药.於是不动声色的说:「我来给你对吧,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连呼:「啊呀,高才高才!原来你磬(庆)里有鱼(余)啊!快, 拿出来吃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乖乖地从磬里把鱼拿出来了.
写出8组关于读书的对联诗句或名言警句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勤动笔墨勤看书.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读书对联
什么是对联?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名联佳对,浩如烟海.这里所辑录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谓是沧海一粟.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明代思想家顾宪成也写过一副关于读书的对联是什么【关于读书的春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某社区图书阅览室向居民征集有关读书的对联,给出的上联是“品美文若饮甘露”,请你对出下联.
——————————
读好书如沐春风
读经典如交圣人
读好诗若品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