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和新闻写作的要求是一样的吗?
应该是不一样.新闻报道,是一个采访、写作、发表的过程;新闻写作,只是一个阶段,朋友采访了,你可以帮助他写作,发表不发表,那就看编辑是不是看了满意,如果不满意,还得重写.
从选材方法,报道角度,文字写作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电视新闻稿和报刊新闻稿在写作上哪些异同点?急求!
选材方法可以文字写作的风格,
报道角度会导致选材内容的舍弃或收集不同.
都属于新闻写作,所以选材方法,报道原则,文字写作都要服从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服务于主题需要,真实,客观,用事实说话.
不同的是,媒体载体不同,导致电视选材方法更受到技术制约.文字写作上存在着文字与画面的互补,所以电视写作文字写作较为零碎,思维角度要多种兼顾.
如何写好一篇宣传报道?
首先要充分认识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时代的时代,掌握基层通讯员在进行新闻宣传报道时光说不练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是光练不说同样会事倍功半.而我们新闻战线上的通讯员就是企业的喉舌,就是要将企业所做的各项工作、所取得的各种成绩进行广泛的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本企业,了解本企业,为本企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为本企业赢得良好的声誉.同时还要热爱新闻宣传报道这项事业,有一句话讲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你就会热爱它.作为基层通讯员,从事宣传报道工作是件苦差事,有时为了一篇稿件,经常深夜伏案,殚精竭虑,绞尽脑汁,辛辛苦苦写出的稿件,投出去也可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另外,在新闻稿件写作之前对信息需求的判断、对信息价值的评估、对信息资料的逐步积累和深入加工的过程,也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需要通讯员要耐得住寂寞,自觉地、持之以恒地面对各种挑战,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和心血.惟有如此,方能渐入佳境,最终修得正果.因此,我们基层通讯员只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内心深处培养新闻写作的兴趣,热爱新闻宣传报道工作. 二、勤奋学习,多动笔写作是写好新闻宣传报道稿件的基础.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一名基层通讯员特别是县级供电企业的新闻报道通讯员来说往往身兼数职,新闻写作基本上都是挤占自己的业余时间,加之身处基层新闻信息来源有限,不可能每天都遇到惊天动地的新闻,若想在报刊杂志上“抛头露面”,不勤奋是很难出成绩的.俗话说,勤能补拙,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习方式很简单,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看报,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对资料的理解,从中发现新闻点;另一方面经常走出去,深入一线采访,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捕捉新闻线索.所以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新闻写作除了要做到手勤(勤写)、腿勤(勤深入基层)、嘴勤(勤问)、脑勤(勤思考)的基本功外,还要做到认真研究报刊杂志刊登的新闻稿件,做到稿件对号入座.因为报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报道重点;每个版面也都有侧重,都有自己的固定栏目.因此,基层通讯员要养成天天看报的习惯,在仔细研究各个版面、各个栏目报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整理素材,选好角度,按报纸的版面、栏目有针对性地精心采写、对号入座,就能大大提高稿件的命中率.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要想拓宽报道面,不但要写身边有特色的消息、通讯,还应紧密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及时反映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这方面的稿子可以采用图片、言论和读者来信的形式,以增强宣传报道的现实指导性.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我们在激动之余,还要冷静下来及时地把见报稿件和自己的底稿进行仔细研究对比,从标题到内容,看一看编辑做了哪些改动.通过学、写、改反复“修炼”,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在写新闻通讯稿的同时,还要经常看别人刊登在报刊发表的稿件,从中学习汲取,弥补自身不足,再应用到工作中.同时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还要善于与其他人了解与沟通.就像打仗需要知已知彼,营销需要了解需求,做通讯员也要善于了解与沟通.及时了解企业的时事、政策,分析现阶段各种宣传媒介的宣传导向,如果把宣传稿比喻成一件商品,把报社编辑比喻成客户的话,我们要先了解用户的需求是什么,需要哪些方面的文章,然后才动笔写文章.找到了需求,我们还要注意适销对路,就是要积极了解报纸各个版面的主旨和主要内容,有针对性的投送稿件,这样就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 ,在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善于观察和总结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身边不会经常发生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让我们去报道,我们只能通过平时细心的观察和了解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找到与众不同,并且通过总结使它产生被报道的价值. 另外要善于抓点.这里的“点”指的是新闻点.每篇新闻报道都应有它值得报道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体现在这个点上.企业做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它的目的性,而这个目的性往往都是围绕目前工作的热点、焦点所开展的,因此,在写新闻稿时不但要真实描述新闻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还要不断地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并且在稿件中要明确点出,一针见血,这样才能避免写出来稿件流于形势,缺少内涵.要善于充分利用新闻图片.因为新闻图片是会说话的报道,一张交待清楚、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图片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一张好的新闻图片再配几句简短的解说,就是一篇很好的图片新闻,而且图文并茂,很容易得到编辑的青睐和读者的喜爱.还要善于“未雨绸缪”.未雨绸缪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就是要事先做好准备.写稿也是这样,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企业在搞任何活动之前,应先了解活动的主题,搞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在心中打好底稿,活动中仔细观察和认真发掘,活动结束后就能很顺利的写出新闻宣传报道稿件.要善于把握新闻时效性.也就是说要有及时宣传报道意识,一定要及时报道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否则新闻时效性一过,新闻宣传稿件写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例如宣传报道“两会”服务工作,等“两会”过了再写稿,写得再精彩也就不会被采用了.因此,把握新闻时效性是能否上报的又一关键.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平时多读书看报,从中找到自己写作的切入点,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尤其是刚刚开始踏入新闻宣传报道的通讯员同志,最好多读多看别人写的文章,不断总结摸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掌握新闻宣传报道稿件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新闻写作稿件质量的保证.采写高质量的新闻稿件是检验一名通讯员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提高上稿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每次下笔之前,我们首先要判断所要写的对象到底是不是新闻,有没有报道的价值,如果不弄清楚这点,就算你花费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效果不一定好,稿件投出去估计大海沉石的几率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做工作生活中的有心人,超前思维,时时处处以“无事不新”的眼光,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提高稿件命中率.对于提高稿件质量问题,一方面要在新闻稿件的标题上下功夫.鲁迅先生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反映人的风采和魅力.对于一篇新闻宣传了说稿件来说,标题犹如“文眼”,至关重要.因此,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文眼巧不巧,亮不亮,往往决定稿件的命中率.我们通讯员向报纸投稿,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就是标题,因而要仔细推敲,容不得半点马虎.当然,标题怎样才算好,每个人的标准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三点是最基本的:一是要贴切、醒目、生动.二是要短一些,简洁一些.三是要有个性,令人耳目一新,切忌人云亦云.另一方面稿件内容丰富.一是要找准重点,抓住一个“早”字.即结合企业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迅速、及时地反映本单位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做出的成绩.二是要反映热点,紧扣一个“活”字.即要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反映员工的呼声和愿望,敏锐地发现、捕捉在广大员工反映强烈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三是要对准焦点,力求一个“准”字.即在反映各类问题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既要报喜,也要报忧,对事实不夸大不缩小,力求准确实在.四是要抓住特点,突出一个“新”字.即要立足实际,及时挖掘企业经营管理中特而新的东西,写那些不同于其他单位的自身特点、优势和具有开创性的经验、成绩.
.根据下述新闻事实材料,按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写作一篇新华社电讯稿?怎么改写材料?【新闻报道写作】
就是写一篇新闻报道.报道的内容不是自己编,而是根据提供的材料来修改.
改写好的报道要符合新闻的基本要素.
新闻报道的格式是什么
要标准,我要写作文的
举一个例呀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
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另一种是一个中外结合体——新华体.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消息报道的格式.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
补充一点,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除上述之外,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文首要加电头,像“本报讯”;文中要尽量使用直接引语,尽量少地进行记者的观点表达;行文要流畅,不要艰涩等等.
最后,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个很个性化和组织化的行为,个人可以有个人的特点,一个报纸可以有自己的原则.但是有一点不能放弃,就是任何格式都要以最快、最简洁、最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格式去写,这是新闻报道的“真理”.【新闻报道写作】
记者怎么写作
记者要写好文章应该多读哪方面书籍。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新闻写作知识 2009-09-07 22:37 阅读903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由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时新性是时间性与新鲜性的合称。新闻写作不但要讲究时间性,还要给人以新鲜感。思想性也可称为指导性,即媒介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
(一)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由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1、坚持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如果新闻不能坚持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准确无误;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环境条件、过程和细节,任务的语言甚至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各种材料,如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都必须准确,新闻中涉及到任务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都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注意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地辩证结合
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微观科学固然是客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在很多情况下,单就某一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把它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就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真实性。以点代面、用一个侧面否定另一个侧面、片面性、绝对化等都会造成新闻的“总体失实”。
?加强作风建设,消除“客里空”影响
“客里空”是苏联剧作家考涅楚克的剧作《前线》中一个惯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的前线记者的名字。后来成未记者浮夸作风的代名词。1947年《晋绥日报》开展了长达四个月的“反‘客里空’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界也曾多次以“客里空”为戒,端正作风。但“客里空”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为了追求生动感人,“合理想象”(Reasonable Imagination)增加许多不真实的细节;“合理预言”,加大提前量;夸大其词,胡编乱造;见风使舵,强扭角度。
?提高记者素质,增强辨别能力
有时记者本意并不想造假,但由于素质上的欠缺,或粗枝大叶,或真假不辨也会造成失实。
2、坚持时新性
时新性是时间性与新鲜性的合称。新闻写作不但要讲究时间性,还要给人以新鲜感。
新闻姓“新”,时间性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之一。记者采访必须雷厉风行,随时处于待机状态,争取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在写作上则要坚持新鲜性:内容新(角度新、主题新),形式新(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新闻的最前面、寻找“最近点”)。
所谓“最近点”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一点”,即新闻所报道的“何时”要素是指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一点而不是指整段过程;二是“最近”,即新闻所选择的那一点时间应该尽可能是距离报道事件最近的,是事件发展过程的末端而不是前端。
3、坚持思想性
思想性也可称为指导性,即媒介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最终把他们引导到一定的目标上去。坚持思想性并不是在新闻中贴上几句政治口号就能做到。必须:
?寓思想性于信息传播之中
受众首先是为了寻求信息才接触媒介,继而接受媒介所要传播的思想;思想性是蕴含在事实之中的,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外加的、主观的东西。
?思想性应与针对性结合
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思想性应与深刻性结合
有了深刻性,但如果对问题研究不深不透,对问题的表述如“钝刀割肉”,毫无尖锐泼辣的锋芒,不能“言人之所不能言”,也会大大削弱思想性的分量。
4、坚持简明性
简明是一切题材的新闻作品的最显着的特征。简练也是最高级的写作技巧,对记者来说,更是语言文字方面的最基本的基本功。美国新闻学者巴克赫斯特说:“写新闻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写得过于复杂。”为此他提出了一个“K
ISS(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原则”,要求“以最平实的预言,在最短的空间说完”。具体地说,简明性包含两层意思:
?通俗明了
这是新闻作品写作上一个主要特征和主要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就要:排除“拦路虎”,消除生僻艰深的字句;控制句子长度,中国学者认为,中文句子平均每句以7—20字为宜。
?简洁凝练
这是比“短”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邓小平说:“可以不说的去掉,该说的就可以更突出。”
(二)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及认识依据
1、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具体来说: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
立脚点先服从事实,再是要服从事实的报道;
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
?认识依据:
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是: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这一规律,归根结底,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
首先,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就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在新闻与事实关系上的基本观点;
其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体现了新闻对于反映事实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由新闻写作一般规律引申的问题
? 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
注意的问题之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之二:不能不顾及宏观事实,在微观中顾及宏观。
?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的关系
主观脱离客观的表现:合理想象、表述不当
3、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
新、快、短、活
?如何把新闻写短?
a. 直截了当,开门见山陈述事实
b. 空话少说
c. 一事一报
d. 语言准确、洗练
e. 善于删改
?怎样把新闻写活?
a. 运用蒙太奇手法,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b. 运用断裂式行文,多分段;
c. 多写视觉新闻
小知识点
断裂式行文:即择取事实点面结合,跳跃式行文;段落简短,叙事简洁,讲究思想的递进和丰富;讲究逻辑衔接,省去铺垫过渡等等。
(三)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是“用事实说话”(Let the fact speak itself)。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吴冷西说过:“新闻应该按新闻的规律办事——让事实说话。”这是对新闻写作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
1、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事实”是客观存在,“说话”是主观意图。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形成了新闻写作中的基本矛盾。“用事实说话”正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用事实说话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是从具体的事实开始的,没有人先从抽象的概念来认识世界。人们要认同记者所说的“话”也只能是从记者向人们所报道的事实中去理解、去分析。
?用事实说话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
自尊是人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自尊意味着人们不愿意事事听命于别人,每一个判断,都由别人替他做出。人人都愿意自己做出结论,自己做出判断。用事实说话,就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自尊的要求。
?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
胡乔木说:“我们人人都会发表有关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所谓“无形的意见”西方又称为“无声的意见”(Silence opinion)。“无形”或“无声”是因为“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胡乔木)如果新闻不是“无形”或“无声”地发表意见,它就会与文告、广告无异了。
?在现代新闻战中,用事实说话是取得主动权的唯一可靠的武器
对于各种各样的诬蔑、诽谤,唯有用确凿的事实方能予以粉碎;对于各种各样的误解、疑虑,也只有用生动的事实才能消除。
2、不善于“用事实说话”的主要表现
?直接在新闻中发表感想和议论
虽然新闻并不一概排斥恰如其分的议论,但事实的叙述必须是主要的和充分的,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而不善于用事实说话者,则恰好颠倒了过来。大量的议论不但多余,而且空洞。
?不交待消息来源
新闻中的“道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去讲,都必须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事实不充分,“道理”也就成为了强词夺理。西方新闻学家强调,要想让读者理解记者在稿件中所要表达的道理,首先就要使读者相信稿件中报道的事实,为此,就要交待每一个事实的来源,做到有根有据。而现在很多新闻稿,不但不交待消息来源,而且还经常武断地说:“某某社区的居民们一致表示……”“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赞扬……”这种写法曾经引起过许多外国朋友的反感。一位英国专家指出:两个以上的人不可能说完全相同的一长段话。记者用“广大群众说”这个提法,只不过是笨拙地借群众之口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
满足于铺陈廉价的形容词,却不会用生动的细节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知识点
消息来源(source),指新闻信息的出处,或提供信息的人。交待新闻来源或暗示新闻来源,可使读者知道新闻事实是从哪里来的,这样能增加新闻的可信度、真实性、权威性。但此事经常被一些记者忽略,没有新闻来源的新闻司空见惯。
海外记者在处理消息来源问题上,一般的做法是:让新闻事件参与者、新闻事件目击者、新闻事件知情者作为消息来源,并在文中指出。有时,为了保护消息提供人,可用暗示,但不能没有来源。马克思在1848年6月25日巴黎工人起义时,因为交通阻隔,《新莱茵报》无法获得准确消息,只好以号外形式报道《巴黎消息》:“科伦6月24日晚10时。23日巴黎邮件没有收到。据到达这里的信差说,当他离开巴黎的时候,群众跟国民自卫军的厮杀已经开始了。在离城不远的地方,可听到猛烈的炮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卷/129页)这就是马克思对待消息来源的做法。
3、怎样用事实说话?
? “藏舌头”
“藏舌头”是西方新闻界对“用事实说话”的新闻表达方式的通常的说法,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舌头”是新闻记者要通过新闻作品表达的思想、主题,要说的“话”,但这个“话”并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精选的事实和对事实的安排,让读者(受众)自己去感觉出来的。“舌头”如何“藏”?可以注意以下方面:
?把要表达的意思“藏”在幕后。
?把要说的话“藏”在新闻角色的口中。
?把倾向性“藏”在背景材料中
?把倾向性“藏”在对通篇新闻事实的精心组织之中
?用事实说话的具体技巧
如果说“藏舌头”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的话,那么,这里的一些技巧则主要是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这些方法都十分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一般用第三人称叙述。这样可以减少记者站出来指手画脚地机会,容易做到客观公正;
注明消息来源。对那些阐明事件的原因、预示事件发展趋势、解释事实之间内部联系的内容,一般要注明消息来源。特别是内幕新闻,不写明消息来源就无法使读者相信,甚至会以为是记者的瞎猜;对于有争议的、容易引起怀疑的事实,注明消息来源克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同时也有利于读者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对于那些一时得不到官方证实,又十分重要的新闻,几乎每句话都应注明消息来源。消息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权威人士、消息灵通人士等。
注意报道的平衡性。对有倾向性的报道,千万不能顾此失彼,损害了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公正性。客观、公正、全面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用事实说话也要说全面、公正的话,不说片面的话。要既报喜也报忧,讲成绩也讲缺点。表扬时不要把成绩说得过满,批评时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讲出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报道有争议的问题,要如实报道各方面意见而不能偏袒一方。
再现现场。用记者亲眼所见到典型场景说明要说明的问题,也是用事实说话常用的方法。
捕捉细节。细节对于刻画人物来说,往往能生动真切地展现其个性特征、内心世界;对表现社会生活来说,以小见大,往往能说明能深刻地主题而又有很强的说服力。
通过对比。新旧对比、前后对比、横向对比,比数字、比现象,都是很有说服力的写法。
通过事实本身的逻辑说话。
通过别人的嘴说话。
通过背景材料说话。
举例说明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新闻稿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另一种是一个中外结合体——新华体.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消息报道的格式.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补充一点,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除上述之外,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文首要加电头,像“本报讯”;文中要尽量使用直接引语,尽量少地进行记者的观点表达;行文要流畅,不要艰涩等等.最后,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一个很个性化和组织化的行为,个人可以有个人的特点,一个报纸可以有自己的原则.但是有一点不能放弃,就是任何格式都要以最快、最简洁、最能满足受众需要的格式去写,这是新闻报道的“真理”.
关于新闻报道的作文
日本地震
在3月11日13时46分,当我们还在上课时,我国的邻国——日本仙台发生了9.0级大地震,这是迄今为止日本发生的第一大地震,也是世界第五大地震.
这次地震分不同个层次,最大的地震并不是发生在日本岛上,而是发生在宫城县(日本的一个县城)以东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约二十公里,由于这次地震的震级太大,所以由此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吞没了包括仙台在内的几个县,日本气象局发布高级别海啸警报.
据说海啸会在3月11日17时17时13分前后到达我国台湾东部沿海,波高为50到100厘米于21时前后到达浙江、福建沿海,波高为30到60厘米左右;于22时前后到达广东东部沿海,波高为40厘米以内;于12日凌晨2时前后到达江苏、上海沿海,波高为30厘米左右.
该次地震发生后,日本股市大幅下跌,目前已知有数人受伤,至少2人被埋压.当地电视画面显示,由于地震引发强烈海啸,日本岩手港出现4.2米高浪,水中漂浮着数十辆汽车,距离震中最近的日本宫本县已宣布出现“严重伤亡”.日本共同社最新消息称,当地时间11日下午3点25分,停靠在日本横须贺海港基地的所有海自舰艇已受命驶往宫城县附近海域,驰援震区.此外,宫城县知事村井嘉浩下午3时许向陆上自卫队提出派遣赈灾人员的要求.
唉,日本,你们那边发生了海啸,我深表同情,但是你们以前杀了我们那么多无辜的同胞们,我深表痛恨,但是一情胜一仇,我还是同情你们,我本来可以给你们捐款或捐物,但是还没有这样的活动,所以我只能默默等待.啊,我为日本人祈祷,祝愿他们平安无事!
简述新闻的写作要求.
1,用事实说话,2,适当运用背景材料,3,需要五个W,4,倒金字塔结构.
写新闻报道的作文
要不超过200个字
最好不要超过200个字,
日本地震
在3月11日13时46分,我国的邻国——日本仙台发生了9.0级大地震,这是日本发生的第一大地震,也是世界第五大地震.
最大的地震发生在宫城县以东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约二十公里,并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吞没了包括仙台在内的几个县.
地震发生后,日本股市大幅下跌,由于地震引发强烈海啸,日本岩手港出现4.2米高浪,水中漂浮着数十辆汽车,宫本县已宣布出现“严重伤亡”.
唉,为日本人祈祷,祝愿他们平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