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故事大全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故事大全

诗的故事(共10篇)

时间:2019-02-16 来源:故事大全 点击:

篇一:诗的故事

5个关于诗的故事

一枝梅早开
人们把给别人诗文改动一个字、又改得非常好的人,叫做“一字师”,它起源于下面的故事:唐朝有个和尚叫齐己,很爱写诗,住在袁州(今江西宜春).他写了一首《早梅》诗,请朋友郑谷提意见.
郑谷指了指他的这两句:
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然后说:“‘数枝’并不能表示早,改为‘一枝’就很好了.”齐己听了,深深作揖,说:“善哉善哉!”从此,人们称郑谷是齐己的“一字师”.
老妪改诗
白居易写出诗稿以后,常常先念给家中和邻居老太太听,并问这些上了年纪的普通人:“明白不明白?”如果回答说“明白”,他就把诗抄录下来;如果回答说“不明白”,他就修改或者重新写.
一次,他写了《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的诗,把其中几句念给家中老仆人白菊听: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万丈长的大皮裘,好把整个洛阳城都盖上,让老百姓身体都暖暖和和的呢?白菊听了,说:“意思我很明白,只是这个‘安’字能不能改一下?”
白居易果然听取了她的意见,把“安”改成“争”,就是说,要“争得大裘长万丈”,为百姓多做好事.
“一七体”
在白居易离开长安时,令狐楚、元稹、张籍、王起、李绅、魏扶、韦式、范尧佐8 人为他在兴化亭送行.
他们商量作点新奇的诗,一人一首,共作了9 首,白居易作的是: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这样的诗,叫“一七体”诗,每首55 个字,或者56 个字(第一行可重复,如“诗,诗.”),白居易等人作9 首,是最早的“一七体”诗.
张打油作诗
唐朝人张打油,看见一场大雪,写了一首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写雪景,用的都是通俗而诙谐的语言,形象也都是常见的事物,一听就懂.它也没有多少旧体诗的讲究,不拘泥字声的平仄,很少文人气,和民歌有许多相似之处.
此后,有些人也写了不少这样的诗,甚至流传至今.因为最初写这类诗的是张打油,人们就把这类“新诗体”叫做“打油诗”.
“一树”不如“几点”
金代有个诗人,叫张桔轩,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
半篙流水夜来雨
一树早梅何处春?
虽然是问句,却可以理解成:春天就在这一树早开的梅花上.
张桔轩去拜访大诗人元好问,元好问对他说:“你写早梅的句子里,要是把‘一树’改成‘几点’,整首诗的气势就显得飞动起来了.”张桔轩很敬佩地采纳了元好问的意见.
因为如果有一片梅林,开花肯定不只一树;即使只有一棵腊梅,最先开的也只能是“几点”.

篇二:诗的故事

关于古诗的小故事

【诗的故事】

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故事: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唐朝诗人贾岛擅长写五言律诗,他写作时非常投入,很注意词句的锤炼. 
有一天,他骑驴走路时,忽然想起两句诗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先是想用“推”字,改成“敲”字后,觉得“推”字也不错.就这样,贾岛在驴背上用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一时拿不准主意.
这时,正巧京都长官韩愈出门,贾岛只顾沉思,不觉走进了韩愈的仪仗队里,糊里糊涂地被拉到韩愈面前.韩愈问怎么回事,贾岛就把想起诗句,又决定不下来用哪个字的事说了一遍.韩愈是个大文豪,听贾岛说完,也沉思起来.过了好一会儿,韩愈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好.”以后人们就用“推敲”指斟酌字句,反复思考.


“一字师”的典故,源于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人陶兵的《五代史补》及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他们记载的都是同一个故事: 
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着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望采纳,谢谢!

篇三:诗的故事

关于诗歌的故事

  1.“身轻一鸟过”
  北宋汴京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於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的字都脱落了.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什麽字.
  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写出「度」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意.
  后来,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那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不过.
  2.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代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一词中有一句曰:“红杏枝头春意闹”.后代评论者极为推崇其中的“闹”字,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因为这个“闹”字生动的表达了春天的生动景色,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也就是红杏枝头有何许春意,并最终以小见大的让人联想整个春意.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所以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这首词时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也.”
  3.鲁迅诗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这是鲁迅先生为悼念青年革命家写的小诗,作者改“眼”为“忍”,写出了被压抑的满腔愤恨;改“边”为“丛”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
  4.张先《天仙子》有句云:“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张先抓住“弄”字来强调其在创造意境中的作用,从而使全句生动、活泼、新鲜,使感情融化于其中,使景物拟人化,从而创造出意境浑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达到了“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最高境界.
  5.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

篇四:诗的故事

有关诗歌的故事

诗歌故事
一、清朝大学者—纪晓岚的故事
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着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可是当施老师吟着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细 羽 佳 禽 砖 后 死 ”
纪晓岚想了想,说:“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老师还是很得意,说:“当然可以.” 纪晓岚说:“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粗 毛 野 兽 石 先 生”
老师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
二、 于谦的故事
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牛头且喜生龙角”于谦马上回答:“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妈妈,妈妈马上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三角如鼓架” 于谦就回答说:“一秃似擂槌” 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三、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1.“身轻一鸟过”
  北宋汴京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於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的字都脱落了.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什麽字.
  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写出「度」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意.
  后来,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那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不过.
  2.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代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一词中有一句曰:“红杏枝头春意闹”.后代评论者极为推崇其中的“闹”字,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因为这个“闹”字生动的表达了春天的生动景色,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也就是红杏枝头有何许春意,并最终以小见大的让人联想整个春意.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所以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这首词时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也.”
  3.鲁迅诗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这是鲁迅先生为悼念青年革命家写的小诗,作者改“眼”为“忍”,写出了被压抑的满腔愤恨;改“边”为“丛”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
  4.张先《天仙子》有句云:“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张先抓住“弄”字来强调其在创造意境中的作用,从而使全句生动、活泼、新鲜,使感情融化于其中,使景物拟人化,从而创造出意境浑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达到了“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最高境界.
  5.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

篇五:诗的故事

诗歌的400字小故事

  《诗歌与诗人小故事》
  白居易少年时到长安拜望名师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后很反感,因为物价飞涨、米价昂贵,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但是看了他的诗稿后,特别是看到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十分赞赏,留他吃饭,畅谈诗文,热情指点.以后白居易成为我国一位伟大诗人.
  王勃从小多才多艺,特别爱猜谜.他在少年时的一个隆冬,大雪纷飞,叔叔辅导他作完画以后,和他一起围着火炉取暖.他请叔叔出谜他猜,他叔叔脱口吟道:“此花自古无人栽,每到隆冬它会开.无根无叶真奇怪,春风一吹回天外.”王勃没有直接回答,也是做诗回吟:“只织白布不纺纱,铺天盖地压庄稼.鸡在上面画竹叶,狗在上面印梅花.”
  明代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大诗人王守仁还酷爱象棋.少年时经常和朋友对弈,甚至忘记吃喝,受到母亲责备.有一次正和朋友在河边下棋,忘记吃饭,母亲呼唤几次也没听到,就把棋子扔进河里.他看到母亲在一旁流泪,自己也哭起来,随即吟诗一首:“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山川逐浪流.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在场的人无不称妙,连正在生气的母亲也高兴得笑了.
  张继是唐朝一位诗人,一年秋天,他从北方坐船南下去苏州,船在古运河的枫桥停下过夜.听到附近寒山寺的钟声,想起了襄阳老家的家人,想起了唐玄宗晚年的腐败统治和安禄山的野心,使老百姓缺吃少穿甚至冻死、饿死街头的情景,更增加了离乡背井、沦落天涯的哀愁,写下了名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李白从四川乘船沿长江东下,到襄阳(襄樊)后,去城东南的鹿门山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稿后大加称赞,成为挚友.以后,李白在长江边的武昌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江苏扬州).船开走后,李白伫立岸边,望着远去的船影,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篇六:诗的故事

带有古诗的故事
或有故事的古诗

  忧国忧民
  1.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
  2、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6.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7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10、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11、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1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1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1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19.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21.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水龙吟》辛弃疾
  2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23、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
  24、“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2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
  27、“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28、“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29、“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30、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
  31、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3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39、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4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4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
  4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4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4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5、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46、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4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50“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51、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失题》)
  5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5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太多了,整首诗不好找,不好意思!
  这些都有啊

篇七:诗的故事

我和古诗的故事(作文)

  我最早接触到的文章就是古诗文了.记得在我还没上小学的时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就开始教我读古诗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我张口就来.像这样的古诗我那时就能背出几十首了,爸爸妈妈也为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古诗文,直到上学后我才慢慢有了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国古诗文的宝库真是太博大精深,星光灿烂了.
  我非常喜欢古诗文.我喜欢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千古名诗,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读下来;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平常人,只要读一遍就能懂;我喜欢它意境优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为之升华.难怪连外国人都赞叹和欣赏.
  我十分注意在作文中引用一些好诗好句.在过去的作文中,我曾通过引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通过引用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形容人们遇到的困难之大;通过引用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抒发子女对母亲的深情;通过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深刻说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通过引用卖油翁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等等等等.总之,通过引用古诗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 力,从而深化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的故事】

篇八:诗的故事

求有关诗歌的故事,最好40字左右的.【诗的故事】

  1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代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春光好》一词中有一句曰:“红杏枝头春意闹”.后代评论者极为推崇其中的“闹”字,刘体仁《七颂堂词绎》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卓绝千古.”因为这个“闹”字生动的表达了春天的生动景色,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也就是红杏枝头有何许春意,并最终以小见大的让人联想整个春意.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所以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这首词时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也.”
  2张先《天仙子》有句云:“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张先抓住“弄”字来强调其在创造意境中的作用,从而使全句生动、活泼、新鲜,使感情融化于其中,使景物拟人化,从而创造出意境浑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达到了“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炼字最高境界.
  3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
  4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第三个比较简短- -可以用.

篇九:诗的故事

有关于诗的故事【诗的故事】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篇十:诗的故事

关于诗的有趣的故事?
明天要教的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推荐访问:关于诗的故事 七步成诗的故事

上一篇:高考作文零分(共9篇)
下一篇:鸡蛋壳的妙用(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