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清明节祭母亲】
每当清明节来临之际总耐不住思念想写一些怀念母亲的文字,却又不知从那里开始。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四年了,多少次在梦中见到您——-母亲:您还是那样慈祥地微笑。
母亲为我们这个家倾注了毕生心血,在我三岁时父亲因病撒手人寰,扔下哥哥、姐姐和我,靠着母亲微薄的工资根本养育不了我们三个子女。母亲和继父从新组织了家庭,1966年继父又因突发脑出血撒手人寰,扔下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当时小弟弟才三岁。真是难以想象当时母亲那悲痛欲绝的心情。母亲您为了养育六个儿女承受了人世间的多少苦难。当您竭尽全力把儿女们都拉扯大了,本是您应该生活得更幸福一些,应该得到儿女更好的孝敬,可以更加开开心心的享受儿孙绕膝的更多天伦之乐的时候了,可您竟然撒手人寰匆匆而去。1999年3月2日是个平常的日子,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悲痛、天塌下来的日子,因为这一天至亲至爱慈祥的母亲终于忍受不住疾病的折磨,静静的离开了我们。从母亲患尿毒症的那天起我就害怕这一天会到来,但是,我却从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得如此急速,如此匆忙!我想,一定是母亲不忍再拖累我们,所以就这样匆匆地走了。您离开的那个夜晚,是那么的寒冷。母亲啊,任凭儿女们怎样摇动您,您也一动不动;任凭儿女们怎样千呼万唤,也换不回您的一声回应。母亲啊,你知道吗?那时儿女们是多么期望能够从死神手中把您夺回来,让我们永远生活在一起。但是母亲您还是去了,看到您的脸那么苍白,那么消瘦,不再有往日的容颜,儿女们的心像刀割一样。
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失去了母亲的关爱,失去了母亲的叮咛;再也看不到母亲的音容笑貌、慈爱的目光。悲伤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千言万语也诉尽心中的伤痛。儿女们只有用泪水送别您,用泪水告慰您远逝的英灵!也让泪水去抚慰心中的伤痛,但是任泪飞如雨也表达不尽对您深深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篇二:又是一年清明节】
记忆中的清明节,不是刮大风就是下小雨。今年的清明节,却是风和日丽。爷爷奶奶和爸爸的坟地,在铁路桥北,一个向阳的小坡上。这里是爷爷早年就选好了的。他生前就爱看火车,每天有几次车,他就去几次小车站,回来后就把见闻和我们现场直播,
几点的车,上车的人少了,下车的人多了,或者哪趟车晚点了……等等。他就说,他死后一定要把他葬在那里,他好天天看火车。
早上我和三弟抱着黄纸,步行两公里来到坟地。每年这段路,都是开着车来,今年车子让别人借去了,只好步行了。说起车子,我不由得想起,爷爷在世的时候,我不知道他看没看见过轿车,但我敢说,他肯定没坐过轿车。早年爷爷奶奶领着伯父,爸爸和姑姑们,不远千里从河北省来到北大荒。挨冷受冻,累得精疲力尽全家还是难以糊口。爷爷的一生没少遭罪,却没享一天福。爷爷要是活到现在多好啊,粮食可劲吃,青菜水果猪肉,也是想吃啥就买啥。这是爷爷想都不敢想的事。
望着袅袅升起的纸烟,我默默祈祷,但愿这些纸钱能让爷爷奶奶爸爸,成为富翁。从此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的生活。
【篇三:玉兰花祭清明节作文】
三月,玉兰花盛开的季节
三月,高挑的树干上,一个个毛茸茸的花蕾挤了出来。在高高的枝头上,摇摆着、怒放着,把她清清的香,喷发出来,把她白白的肌体,展露出来。所有在她身边走过的人们,驻足停留,抬头闻香。那香气,不知醉倒过多少文人雅士,逗乐了多少稚童幼孩。那白白的花瓣上,总是水润欲滴,像是一滴滴盈眶的泪珠……
四月,玉兰花祭清明节
四月,百花盛开,而玉兰则要悄悄地凋谢了。她慢慢地、一瓣瓣素然落下,像是要在清明时节花祭英灵,给魂归天堂的逝者们以祭奠吧!那残落的花瓣,给大地铺上一片白白的毡毯,让那余香,安抚着葬于大地的故人:走好天堂路,静享大地情!她的花瓣,是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她的洁白,是后辈对先人的谢拜。
人有情花也有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玉兰花落为故人散落一瓣清香祭世人感慰泪湿裙
一身洁白的玉兰花,开时香泌人心,落时安抚大地,把她一身的纯洁,奉献给了春天,把她一生的清香,捧给了世人。就是那即将惨败的肌体,也赋给了大地,告慰了苍天,在绿叶即将与她相伴时,她却静静的离去。为让绿叶更青翠,不占枝头独身藏。当五彩缤纷的花开时,你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
【篇四:清明节的挂念】
提前的梅雨季节,东方的城市,天空常常恢恢,水墨淡雅,又不失阳春三月里生机,清晨黎明的天空也因连绵阴雨而显老了,褪不去的是雨过天晴后的灿烂阳光,草的逢春和花的开放依旧是不紧不慢,温度到就放情生长,总让人有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细品,徒添几分人世的可笑和无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节到,徘徊在人生中又一个小的分叉口,充满很多无底的惆怅。梧桐更兼细雨,勾起对逝者的思念,曾经的一句话亦或者一件事,平淡无奇却又是充满了长者对己的关心、爱护,而自己脑海里只有习以为常接受,却是不知回馈爱,只是执着着争一些虚名假利,也有几分永远装不满的知识。
不可否认,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是思想和心理都成熟,理性和感性并重,存于世间的一种必备手段。不过,生命中的重要的事情也有很多,能和亲朋好友相聚,共谋事业,每个人用自己的付出换回大家更大的成功;与家人共栖一屋下,品尝酸甜苦辣咸,用自己的爱心去传递世间的温存;相遇人生中有缘人,送上离别时的祝福,多少留有余香。
不是什么缘分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各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观和不同的人生轨迹,似懂非懂得岁月,已成为释放的烟花,璀璨的同时却也短暂。所以,朋友们,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想想你生命中已逝的故人,他们在你生命中留下的关爱,而你真心感受过,感激过,回馈过爱吗?请珍惜你身边那些不晚的爱,隔断亲情而出门在外,求财的同时却是更多的照顾好自己身体,父母所期盼的是你有幸福的日子远胜过你透支健康换财富;或许你的爷爷奶奶只不过是希望听到你偶尔的半句关心的话而已,或许你的侄子只不过是希望你抱抱他,跟他开一个开心的玩笑,仅此而已。
人应当活在当下,闲暇时经常想想,自己做过比平凡工作还重要的事没有,亦或者是有意义的事。平淡的清明节,不平淡的挂念。
【篇五:又一年清明节】
又是一年清明节,一抹烟雨在天幕下纷扬,无法形容的情感就在心中蔓延。风轻轻烟雨疏疏,情悠悠清泪几许。杜鹃声断还旧忆,松柏长青水常东。今年的清明,只身在异地,回不去的心情被愁绪浸染。总是有梧桐夜半月,晚风愁带雨的惆怅!又随时光到清明,东风醉柳杨枝青。平明登临怀旧梦,望断归雁情不同。心随游人踏绿浪,意竟小路去南岗。
一望南山岗,小路近江傍傍。风烟二三里,荒冢四五行。残香袅绕人皆去,清烟弥散茅草长。踏上对面一片坡地,视线里就有纸灰在烟雨中飘荡,树叶尖的水珠晶莹着似泪
【篇一: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有许多习俗,如果你还不是很了解,那就由我来详细介绍一下吧!
清明节习俗之一:放风筝。放风筝是乡人最喜欢的活动了。他们都是自己做风筝的:砍几根竹子破成竹篾,再用竹篾和细铁丝编织。这就做好了风筝。
清明节习俗之二:扫墓。每次扫墓大家都会聚在一起给去世的亲人上坟,祈福平安。
清明节习俗之三:植树。在家乡,清明节到了就要参加植树。在清明的时候植树,树的成活率很高,长得也快。所以人们经常在清明的时候植树。
清明节习俗之四:禁火。这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由于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被晋文公烧死了。于是晋文公下令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除了以上四个主要习俗,有的地区还在这一天去插柳、荡秋千、种蔬菜……说了这么多,你一定对清明节的习俗了解了不少吧!清明节就要到了,你可别忘了去一一实践哦!
【篇二:关于清明节古老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习俗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习俗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习俗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习俗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清明习俗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习俗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清明习俗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习俗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习俗放风筝
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着《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习俗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三: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07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篇四:清明节习俗的南北差异】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中国北方有清明戴柳的习俗,就是折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或插柳枝于屋檐和门窗上。据《燕京岁时记》上说:”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北京有句民谚:”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可见此俗流传到民间,戴不戴柳却与死后的下场有关了。
踏青,即郊外春游活动。由于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过此节亦有先后,福建、四川等地在农历二月二日,陕西等地在农历三月三日。在北京地区却与清明节同时进行。旧时的踏青,以西直门外的高梁桥为最盛。《瓶花斋集》有一段真实地记载:”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清明还有放风筝,荡秋千、吃寒食的习俗。
没错,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吃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潮汕人过清明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蒸朴籽,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此外,中国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篇五:清明节的习俗作文】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
《清明时节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题记
又是清明,没有雨,蔚蓝的天空衬托着片片白云,白云下边,几只燕子愉快的来回穿飞,好像要用它们小剪刀似的尖翅膀划破清明忧伤的气氛。望着悠然的的白云,脑海中勾勒着你如画的模样,思念如大海的浪潮般润湿了我的双眼。
往事好像就在昨天。一年前你微笑的叩开了我的心门,带着阳光般温暖灿烂的笑容照亮了我的世界。你就像一株小草,弯弯的眼睛里漾满了顽强。中考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而来,走在前头的是一场又一场的考试,题目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那时的教室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老师的面容也布满了严肃。可如燕子般活泼的你并没有受到影响,兴冲冲的带着我去天台看夕阳西落。望着酒红色的夕阳余晖,几只大雁袅袅的掠过,你欣喜道:“夕阳真美!”我拿出小镜子照照说:“还没我好看!”你嫌弃我自恋,我嫌弃你没眼光,我们就这样相互嫌弃却又相亲相爱。
但不久,我们眼中的轻松渐渐被题目遮掩,望着黑板上冷漠无情的倒计时,我们终于还是屈服在了分数下,认命地与试卷做着似乎无休无止的斗争,无声的硝烟在空气中涌动。正当我忙得焦头烂额时,你拿着一首小诗奔到了我的身旁,指着它激动的说:“我突然发现我很喜欢这首诗!”我抬头扫视,哦,原来是杜牧的《清明作文》。我撇了撇嘴,疑惑的问:“这么悲伤的诗词,有什么好?”你用着无知的眼光看着我,恨铁不成钢的说:“这叫有意境!意境懂吗!”我略微不耐烦的说:“哎呀有意境,它有意境行了吧?我还有好多题呢。”你丝毫不减热情的问:“要不中考过后我们一起去扫墓吧?就当是一次尝试!”扫墓?阴森森的,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本想拒绝,但看着你眼中的期待,我还是勉强点了点头。看着你欢快离去的身影,我无奈的再次扎进了题海。
可是,中考结束了,你呢?泪水在我眼眶滚动,我吸了一口气,抬头仰望天空,倔强的不想让泪流下。还仍记得当我听见你生病住院时惊慌的样子。我狂奔进医院,隔着冰冷的窗户看着病床上脸色苍白的你,心里一阵阵抽痛。你用余光看到了我,我连忙扬起笑来掩盖心中的无措,我想我笑的一定很难看吧,否则你怎么会安慰道:“没事,我这不是好好的?”床头柜上“白血病”三个大字刺得我眼睛发疼。但无论我怎么祈祷求神拜佛,你还是不顾我的挽留离开了,带着我们之间的回忆永远的离开了,只留下了孤独的我躲在角落痛哭。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你的墓地,并没有阴森森的感觉,稀稀疏疏的太阳雨丝洒落,冲刷着墓碑上的照片。望着照片上笑得像日葵般灿烂的你,眼睛终究不堪重负为汹涌的泪水让开了道。我哽咽:“真是个狠心的丫头。”耳边似乎还回荡着你清亮的声音。
《清明二三事作文》
又是一年清明节,又是一次扫墓时。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我和父母,姑姑陪同爷爷驱车千里之外,回到我从未踏足的老家祭奠先祖。
沿着宽阔笔直的高速公路,我们一路南下,终于在落日时分赶到了我朝思暮想的故乡安徽省舒城——一个位于丘陵地带的小县城。车窗外崎岖的山路、潺潺的溪水、金灿灿的油菜花、在夕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我暂时忘却了十几个小时旅程的枯燥和疲惫。
突然,一阵刺耳的刹车声惊醒了正在美景中徜徉陶醉的我,原来已到了老家的村口。清凉的晚风中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站在一棵粗状的老槐树下,正在那里翘首以待。当爷爷打开车门的一霎那,只见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和一个佝偻着背的老爷爷急切地迎了上来,紧紧地拉着爷爷的手,无声地抽泣着,说着一些我难以听懂的家乡方言。站在旁边的妈妈和姑姑也红肿着双眼与年龄相仿的叔叔阿姨们说着家长里短。几个曾经见过我的叔叔,走过来拉着我的手夸我又长高了呢。
终于回老家了,兴奋了一夜的我难以入眠。第二天晨光初露时就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跑到外面打量着这个让我魂牵梦引的小山村。
家乡的山不高,但十分有活力,苍劲的古松、挺拔的翠竹、青绿的庄稼处处露着生机勃勃,尤其是那半山腰地里的油菜花,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吸引着成群结队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舞去。
上山扫墓之前,我和爸爸、五爷爷采购了很多的祭品。作文爷爷也不顾年迈多病的身体,坚持与我们一道前去祭奠先祖。不高的山岭上随处可见祭奠先人的人群,墓地上到处都是彩纸飘飘,冥币的残屑还随风飞舞,还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时而传过来。我们家族几十人在太爷爷、太奶奶的“房前”除草、培土、挂彩纸、烧元宝、放鞭炮、行三跪九拜大礼。婶子和堂姐们难以抑制的啼哭给本已肃穆的气氛中平添了一丝伤感。此情此景使我不由得想起“冥钱飞起白蝴蝶,人生啼哭似杜鸟”的诗句来。
忙碌了一天的亲人们在落日的余晖下三三两两的回到五爷爷家,大伙儿围绕着我们这几个远方的来客家长里短的相互闲聊着。热闹的晚餐上,几个已熟知的堂哥堂姐和我一起穿梭在其它桌前给长辈们敬酒并祝福他们,欢乐的场面让这个淡黑的小山庄犹如过年一般。
山区的气候多变的,繁星点点之夜后的清晨,我惊奇地发现夜里下雨呢,屋外泥泞的小路,竹叶的滴水都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屋后的竹林里的小竹笋们一个个都争先恐后的冒出头来,仿佛是为了抢夺大地中的清新空气似的。沉浸在幽静的竹林中,享受着大自然中泥土的气息,使我的心情变得格外的宁静与惬意。
两天的故乡之行,让我了解了家乡祭祖的习俗,也饱览了故乡山水的秀丽和亲人之间的那种浓浓乡情。第三天的下午在众多亲人的眼泪与叮咛中,我们的小车缓缓的驶出了我可爱的家乡。
《遇见清明作文》
人生如同一条人来人往的大马路,总是熙熙攘攘,有时却好像与你无关。但无论何时,你总是不断地在遇见,又不停地错过。
今年的清明,如期而至。也许是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那几天雨丝不断,缠绵着挠得人心痒痒的,雨珠子不大也不小,让走在路上的我颇有些尴尬,手里拿着伞,真是撑也不是,不撑也不是。想必路上的行人也是“欲断魂”吧!
其实“清明”对于我来说也许真得只是一个假期,一个可以供我托着腮望着天毫无顾忌的神游的假期。在我们这边,上坟是早在清明前二三个礼拜就完成了的。而我的爷爷和外公在我出生之前就离世了,对他们基本没什么概念的我更不会有什么悲戚之情。
但在以前,我也依旧会十分期待这个日子。那时候的墓都建在山腰上,要扫墓,就必须“翻山越岭”。这对大人来说也许只是累,但对永远充满活力的我们来说,却是一件乐此不疲的事。
那时候,妹妹们和我都还小,没什么主见,只会想小喽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600字》
又是一年清明时,又到了一年中百花盛开的日子。
我漫步在百花中,轻嗅着她们甜甜的芳香,聆听着她们浅浅的呢喃。
恍惚间,我看见了她,一株朴素的迎春花,她留给了我一抹浅浅的微笑。悄悄地,悄悄地,我走近了她……。
我轻轻抚摸着她,梳理着她绿油油的“长发”,使她更加迷人,更加可爱。轻风拂面的时候,一片片椭圆形的叶子,在和煦的春风中欢笑着。那飘带般柔而韧的茎,其间错落有致的小枝芽,都是那样的富有神韵。
像约定好似的,一朵朵花蕾陆陆续续,不约而同地绽放了。渗透着花香的微风,轻轻吹拂着,扑进每个人的鼻中,浸润每个人的心田。春姑娘用她的独特的画笔,为这幽香扑鼻的迎春花,涂上了灿灿的黄色。
“清明时节雨纷纷。”下雨了,“沙沙——沙沙——”迎春花在春雨中抬起头,张大嘴作文巴,尽情地吮吸着大地母亲甘甜的乳汁。她摇摆着自已可爱的小脑袋,似乎在表达对大地母亲的感谢,感谢大地母亲给自己带来如此巨大的恩惠。
一场春雨过后,迎春花开得更娇艳了。我凑近了一朵仔细观赏起来。细嫩的花蕊四周,被五六瓣金黄的花瓣围着。花朵虽小,却精致,像一个个小喇叭,吹奏着春天的序曲,像蝴蝶的翅膀,薄薄的,软软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开得那么楚楚动人,那么惹人爱怜。
朴素的迎春花,公园里马路边,几乎随处可见她的身影。她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短暂的生命,默默地装点着自然,她不是百花中最耀眼的,她没有牡丹的富丽堂皇,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兰花的清雅,但她毫不气馁,始终为自然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又是一年清明时,我读懂了她的奉献,她的朴素,读懂了她一次又一次的迎春花开。
《清明感悟作文60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次清明时节,又是纷纷细雨,又是面对冰冷墓碑而黯然洒泪的时刻,一代代人都在问自己:我从哪来,要到哪去?尽管我们每个人从孩童时代起就这样问父母,直到长大后还是无法清楚地回答自己。因为避讳,也因为禁忌还因为难以表述的窘迫心境,所以,佛教禅守就有了:从你来的地方来,到你去的地方去。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如同提出这个问题一样,不需要什么思考,当我们在清明细雨中缅怀逝去的亲人或先祖,每个人都明白自己仍然如同他们一样,从虚无间由父母带自己到了这个人世,又从这个世界回到了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啊,在我记忆的深处,总是不会忘记这个重要的节日—清明节。
小时候总是期待清明节快点到来,三月的细雨抵挡不住四月的热情,终于清明节到来了。
三天的清明小长假,我们都要回外婆家。过清明节,最少不了的就是祭奠先人。外婆总是会带着一把锄头,一大把鞭炮和一叠纸钱,等一切都准备好就出发了。我们来到坟墓前,大家都十分恭敬,有的人忙着铲除杂草,有的人忙着挂鞭炮,小孩子们就忙着去找一些鲜花给放在墓前,最后大人们放上贡品,点燃鞭炮,为的不只是图个热闹,更重要的是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的时候,万物复苏,全家老少都会出去踏青啦!爸爸妈妈总是会带我去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感受大自然,去体会大自然,欣赏欣赏这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回家时,还顺手折几只叶芽初绽的柳枝戴上,不仅感受了春天,还领悟了大地。春风和煦中可别忘了还要放风筝呢!清明的风景,最适合放风筝了,全家一起放风筝,感受春的气息,那真是多么其乐融融啊!清明的风筝也象征着美好与祝福,希望自己的秽气伴随风筝的飘动随风飞走……
可是,我们现在也似乎丢了些什么?
在这个如此发达的时代里,每当传统佳节来临时,多少人在不停念叨着这一次又要去哪儿玩呢?现在的我们,清明节年年都会到来,而祭奠先人我们还会坚持吗?外出踏青,我们还会继续进行吗?放风筝习俗我们还了解多少?太多太多的回忆在我们的脑子里,而并没有体现在行动上。我们总是在改变着一切,但中国最传统的文化节,我们却一点一点淡化!我们追崇的是圣诞节的街灯?还是光棍节的狂欢?外国的文化被我们日益壮大,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被慢慢淡化,难道我们真的不是中国人了吗?传承传统文化真的就这么难吗?
又是一年春回大地,又是一年万物复苏!但愿此时的人们放下手机,都走出去拥抱大自然,但愿此时的国人少追随些流行,多了解些中华民族文化,但愿岁月的长河冲不尽它的繁华,给后人们留下一片天空,但愿清明不再只是我们的记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