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的故事 作文
塞外的风呼呼地怒号着,大雪纷飞。在北海这个地方,终年白雪皑皑,荒无人烟,连鸟兽也很少飞过。北海边上,有着一群正在漫步着羊。在羊旁边,有一个佝偻背的老人,塞外出来的风吹乱了老人稀疏的白发,这银色的胡须仿佛再告诉我们老人的沧桑……
汉帝为了答谢匈奴单于的善意,命苏武带领军团出使匈奴——一个荒凉的国度。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人被扣押,面对名和金钱的诱惑,面对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得到了荣誉富贵,而苏武始终不肯向匈奴单于面向称臣。为此,他被流放北海边牧羊,条件十分无理——公羊生仔,苏武才能获释归汉。
茫茫北海,一望无垠,地冻天寒,人迹罕见,苏武身上单薄的衣服,饱经风雪的洗礼,支离破碎,仅能蔽体,早已失去御寒的功效,寒风似箭刺入骨子里。苏武饥食毡,渴饮雪水,心中却依然守信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悠悠十九年,已是两鬓花白,终于有了回国的机会回到祖国的那一刻,高抬头颅,苏武激动地流下泪水。
苏武的英雄气节谱写一曲正气歌。他的故事让我流泪,走在秋风中的我,读懂了如何忠诚!
吉林长春吉林省农安实验小学六年级:张启博
苏武的故事作文结尾
苏武用他的浩然正气,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他用他的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苏武的故事作文开头【苏武的故事】
苏武苏武,中国西汉大臣.(前140—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苏武牧羊》典故
本文入选北师大教材12册第六单元英雄 清朝任颐绘《苏武牧羊》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同学们应该听说过“苏武牧羊”的故事吧,这个被传诵了一千多年的故事可用这样一首诗来表述:当年苏武去北边,不知去了几多年,分明记得天边月,二百三十五番圆.同学们都能读懂苏武去北方一共牧了二百三十五个月的羊,那么他牧羊的时间应为______年.(注:古代有“十九年七闰”的说法)
∵二百三十五番圆就是235个阴历月,
=19…7,235 12
即:阴历是19年有7个闰月,
∴19年有19×12+7=235,
∴他牧羊的时间为19年.
我国历史上类似苏武牧羊的故事还有哪些
【文姬归汉】
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蔡文姬为陈留郡国人.是东汉着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初嫁河东人卫仲道,夫亡后归居家中.时值天下动乱,四处交兵.董卓在长安被诛后,其父蔡邕曾因为董卓所迫,受官中郎将而获罪,为司徒王允所囚,并被处死狱中.蔡文姬则于兵荒马乱中为董卓旧部羌胡兵所掳,流落至南匈奴左贤王部,在胡中十二年,生有二子.后曹操派使者带着礼物到南匈奴把文姬接回,文姬离开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觉得悲伤.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她写下了着名诗歌《胡笳十八拍》.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文天祥】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起兵勤王、力主抗元,曾被元朝俘获,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写下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其高尚品格的写照,被千秋传颂.
把《苏武传》写成小故事,150-200字
参考范围“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字子卿.汉天汉元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汉始元年由于匈奴单于再次表示要求和亲,并送还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者,武帝遂命中郎将苏武率百余人携带大批礼品出使匈奴,并送还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当时,匈奴中有人准备劫持单于的母亲归汉,苏武的副使张胜卷入这一行动.
事发后,苏武受到牵连.匈奴单于采用种种方法威逼利诱苏武,劝其投降,都遭到苏武义正辞严的拒绝.单于无可奈何,便把他流放到人迹罕至、荒原千里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边放羊,并宣称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在那里历尽艰辛,经常以挖掘野鼠穴中的草籽为食,但他出使时所持的汉节却从不离身,天长日久,节上的毛全都脱落了.即使这样,仍未动摇他对汉朝的忠心.
昭帝即位后,匈奴于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派使者向汉王朝请求和亲.
在此之前,汉曾多次向匈奴索要苏武回国,匈奴皆伪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复至匈奴,探知苏武的下落,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下一只雁,雁足上系有帛书,说苏武现在北海.单于大惊,只好允许苏武随汉使回国.
苏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出使时尚在壮年,回国时已经须发尽白了
鸿雁传书的故事
简短一点
关于“鸿雁传书”的“来龙”即传说有着两个版本,一个是“男人版”: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凄美的“女人版”: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传说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
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苏武的故事】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鱼传尺素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苏洵有哪些事迹?就是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最好有点哲理的.
我只要一个小小的故事,
苏洵二十五岁那年,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拉着,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饱览岷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妻子面带忧虑,只是不愿形诸言表.原来程夫人并不指望夫君能够光宗耀祖,却将满腹期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终日教他们读书认字,却又自叹精力不足.苏洵从她对孩子认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如若继续散漫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这才认真琢磨起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史夫人不幸病故,二哥从外地赶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兄弟两个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自己的前途,苏涣有意问道:“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想画画不成,想写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
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
苏洵忙问:“什么心愿?”
“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苏涣慢慢说道.
苏洵一听,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亲戚,苏洵一经询问,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些陈年案卷,很快苏洵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可惜这位先人事迹,让他看了脸上发烫.再往前,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这时苏洵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一直读到二哥“丁忧”期满,离家上任,这时的苏洵已是欲罢不能,他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这年他已二十八岁.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
要故事,200字以内,方式不要,
烽火戏诸侯不行,要接近于梗概才行.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灯塔】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成,高50米.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闪光灯塔.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旗语】
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舫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状各异: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