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初中作文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初中作文

初二物理公式

时间:2016-04-24 来源:初中作文 点击:

初二物理公式篇(一):如何才能学好初二物理

初二物理公式_如何才能学好初二物理

  初中的物理课是初级的基础物理学课程,尤其是八年级物理课程,学的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是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和体会到的物理知识。但是有部分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不知道方法,感觉很难学。其实学好物理课并不难,只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各学科的横向关联作用,比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就直接影响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有目的迁移应用就是物理学习中的计算能力。
  第二,要重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有意识、有目标的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三,要重视在群体学习过程中树立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结论的意识,要自我培养良好的独立作业能力。
  第四,要重视探索自己学习道路上的未知领域,学会科学的探索,严谨的分析是打开未知领域之门的金钥匙。
  下面就如何学好初二物理提出几项建议。
  1.学会使用物理课本
  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什么?初二物理课要学习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哪些部分?物理课上老师会先讲些什么、后讲些什么?对新开的一门课程,同学们的脑海中会有一连串的问号,并且很想知道答案。这并不难,随着学习进程每个问题都会得到答案。关键是作为学生,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还是主动地探求去寻找答案,对!当然是做后者。
  物理课本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依据,是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向导。同学们要学会通过课前看物理课本而了解上物理课时老师要讲的内容,知道上物理课时,针对所学环节听什么,使学习过程是有目的的行为。通过课中随着老师的引导看物理课本,达到认知知识、理解知识要点的目的。通过课后看物理课本,达到复习巩固知识,学会初步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目的。在我们学习了一些可用数学表达式书写的物理规律之后,同学们会在物理课本中阅读到一些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解题过程。这是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范例,要很好地阅读、细心地反复阅读,这是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良好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同学们对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能力提高,书写格式掌握,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物理课本中有一些引导同学们思考的小标题和小实验的课题,在学习时间宽松时不妨读一读,它会使你们眼前一亮。同学们的物理思维会得到扩展,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化。
  2.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理解物理概念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预期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否则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学习知识亦如此。青少年时期的初二学生有着广泛的好奇心,但好奇心再多、再强也无法取代学习目标。每位同学要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好奇情感,使之转化为求知的欲望,然后理智地确定全学期的总体学习目标,针对物理课各章节的局部学习目标和平时各节课、各知识点的细节学习目标,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有序而行。
  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因为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每一条物理规律的认知,都需要由知道上升为理解,才能达到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答问题的目的,这在学习过程中是非一日能完成的。同学们在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使自己由“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最终上升为“逻辑记忆”。俗话说得好:概念通了,一通百通。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中,概念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因此,同学们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章节中物理概念的学习,要特别注重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规律。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寻好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自我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近期作用是可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中,远期作用是使自己具有自主的继续学习能力。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同学们第一要学会“预习”,并且有意识地培养预习习惯。预习要达到的目的有:知道未来要学习的内容;明确将要学习的知识中,哪些部分已基本明白,哪些知识要在上课时聆听老师的讲解。第二要学会“有目标、有重点的听课”,这一点是跟预习密不可分的,只有预习的目的真正达到了,才能使听课时做到“有目标、有重点”。第三要学会独立完成作业,这里所讲的独立完成作业,不单纯指不抄他人的作业,而且是指做作业时不对照课本、不对照课堂笔记写作业。是指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是要在同学们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信。
  在不断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寻找一种优良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同学们不能忽视的。所谓好的学习方法,要有两个适合:一适合所学的学科;二适合使用学习方法的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现象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习物理的同学要学会观察物理现象,善于有目标地观察物理现象,并学会依据物理现象,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具体的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每个同学要在认真的学习过程中去探求。基本原则是:学会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丰富个人的感性认知;把握好学习过的“预习、听课、作业”的三个环节;定期进行所学习知识的小结或总结。
  4.加强训练,掌握物理基本技能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有两方面,一是用物理用语表述问题和规范书写物理公式、解题格式的能力;二是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物理用语是学习物理的语言工具,必须学好。物理用语中专用词、专用符号需要一定的记忆,例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它的名称和表示字母;每一个物理规律或定律所有它的陈述原则。但是这些内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个物理量的表示字母,多数都是用物理名称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物理规律或定律的陈述,一般都是条件式陈述或因果关系式陈述。灵活运用上述规律,正确使用物理用语,记忆物理概念,陈述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就无需死记硬背,也不用担心表述不自如的尴尬。同样,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它们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熟练掌握,在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操作技巧。实验操作时要手脑并用,照章操作,要多向自己提问题。对每一个物理实验,都要要求自己知道实验原理,明确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这样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问题的辨析能力。逐步达到依据实验课题,提出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水平。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上述学习方法启示下,能很好地设计你们的物理学习进程,为提高你们的学习能力而努力

初二物理公式篇(二):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初二物理公式_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大全


  初二的学生总是觉得物理很难,那是一问你没有做好知识点钟馗,把知识点弄熟弄透,其实也不难了。小编为大家力荐了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整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二物理上册基础知识点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初二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光现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
  -1, 换算关系:1m/s=3.6km/h。计算公式:v=ts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t——时间——秒(s);或小时(h)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v=ts,变形可得:s=vt,t=vs。
  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
  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初二物理上册必背知识点
  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初二物理公式篇(三):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整理

初二物理公式_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整理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
  Ⅱ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
  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v=s÷tt=s÷v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t;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根据速度和时间可求路程:s=vt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推荐访问:初二物理公式总结

上一篇:深圳体育中考
下一篇:初一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