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话题作文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话题作文

关于古筝(共7篇)

时间:2018-08-03 来源:话题作文 点击:

篇一:关于古筝

关于古筝的说明文,越生动的越好!

  古筝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假如真的瑟、筑、筝的样式雷同,那么我们只能认定筝与瑟的差别除了音色有别而外,外在的差别主要在于弦数,即:瑟有二十五与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筝仅为十二弦与十三弦,当时的筑也发展成为十二弦与十三弦,那么筑与筝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呢?《通雅》在筝下注明“踏步筝用骨爪,是、长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筑时引《释名》的说法:“筑,以竹鼓之也”.如此看来,其实、差别主要在于筝是弹拨乐器而已.当然,《通雅》还在筑下注明:“似筝,细项”,这“细项”便成了筑与筝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原来初试的筑,是要以左手握住颈部而用右手击奏的,故而“细项”,唐代已长四尺余,显然无法握持,这细项看来乃是保存了旧有体制而已.《通雅》在筝这一条目下还注上了“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的说明.这一注释在于说明CHOU(手部 诌去言)与轧筝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称的差异仅仅是一为弹奏、一为拉奏而已.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筝乃传自外国.日本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则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
  从以上讨论可知,无论是筝似筑还是筑似筝,筝的初试形态至今并未弄清楚.因此,筝的起源至今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关于筝的起源的探求,显然是无法从文献中寻求根据的,看来必须求助于考古的新发现.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篇二:关于古筝

关于古筝的古诗词【关于古筝】

遗我一端绮
当你提着别人给你买的鞋子衣服回到这个家的时候
唯一一个心仪的男人
爱情成为一种习惯时
愿登泰华山
雄鸠之鸣逝兮【关于古筝】

篇三:关于古筝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8单元作文 关于学 古筝的

【关于古筝】

说起古筝,大家肯定会联想到那顿挫抑扬的《高山流水》,或者那凄美的《汉宫秋月》吧!再者就是古筝家们那优美的身姿和指法吧!或许古筝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乐器吧!可是,在你们欣赏之余,有没有想到过古筝家辛苦和枯燥的练习呢?
我当初就是因为迷恋上那优美的声音而让妈妈送我去学古筝的,开始我还向妈妈保证过,我一定会好好地学习它.可那个时候,我还根本没想到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那么多的枯燥和无味.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真有一点烦古筝了,心想着这一年学完,我就抛开它去学其他的东西.可每每想起来我当初对妈妈的保证,我就会咬着牙将作业完完整整的练习下来.也因为我不懈的努力吧,我每次的作业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在那本古筝书上,我有了许许多多的“太棒了!”“再接再厉!”“优!”,可 能也是 老师的不断鼓励,表扬,使我要抛弃学习古筝的想法一下子扔到了九霄云外.现在,我已经把古筝的第一级到第二级的课程基本上学完了.老师也看到我进步的非常快,所以有的时候经常放学打扫卫生的时候,总是给我分配一些较轻的事情,所以妈妈又经常问我“咦,学校里不是还没有人出来吗?你怎么这么快就出来啦?”那时候我我就会说“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我早就完成了嘛!”的时候,我就会非常自豪,原来学古筝这么好啊!
每天放学回到家后,我总是先把作业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然后坐在我心爱的古筝前,细心的弹上几曲,优美的乐声传到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这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不已,“晴晴,你弹的真好听啊,让我们都陶醉了.”哈哈,我真的爱上了弹古筝.
从今天起,我会更加认真的练习.我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能像电视中的演奏家一样,给大家带来最动听的音乐.
==,网上不是有吗!

篇四:关于古筝

形容古筝声音的片段 不要全是诗句的

形容古筝声音的词语
余音绕梁
荡气回肠
乳莺归巢
余音袅袅
高山流水
行云流水
天籁之音
响彻行云
云起雪飞
清耳悦心
绕梁三日
千回百折
抚掌击节
兴云致雨
形容古筝声音的诗句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
--萧纲《弹筝》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苏轼《甘露寺弹筝》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和断,声随妙指续.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沈约《咏筝》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李白《春日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关于古筝】

篇五:关于古筝

英语作文 我的业余爱好 是关于唱歌和弹古筝
主要关于弹古筝或唱歌 不要偏题哦
英语作文 我的业余爱好

My Hobbies

I grew particularly fond of music, I like to sing, I like shells guzheng, music brings me into my own paradise. I sometimes shells edge edge sing, I am intoxicated. I let the summer under a tree singing, cicada is also singing in the trees, we sing together, sometimes I play guzheng, it seemed to follow my tunes to sing, I am very happy to know this is a bosom friend. I unknowingly on obsession on the music, obsessed with a guzheng. I also take part in various performances, I performed very well, my dream is that I can become a great musician, the music I listen to all shells.

篇六:关于古筝

学习的酸甜苦辣 作文

我与古筝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关于我和古筝怎么成为好朋友,一共有四部曲。

第一步酸

我上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古筝,那时由于手法掌握的不到位,弹的曲子乱七八糟,听起来让人感到很不舒服。所以总是让那个很凶的老师打得我两手发红。自然我的心里有一种酸酸的味道。唉!古筝真讨厌!

第二步甜

自从我说出那句话后,没过几天爸爸就带我去观看了一场古筝弹奏晚会。记得晚会刚开始我就上窜下跳,坐不住,可当我看到别人都在认真的听着,我也便开始装样子。我听了一会,便觉得那琴声仿佛把我带到了一处有山有水的地方。泉水叮咚叮咚的流淌着,流进小溪里。巍峨的高山屹立我面前,我完全被这琴声陶醉,融入到了高山与流水之间。

回到家里我便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古筝弹好。我把学过的练习曲反复的练习,同时纠正自己的手型,使每一个练习曲都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当上课演练后受到了古筝老师的表扬。我的心里自然有一种甜甜的味道。

第三步苦

很快,古筝老师教我们双手弹奏。因为两只手要一起“上阵”弹,再加上一个小时的坐姿,搞得我腰酸背痛,两条胳膊发麻,心里感到很苦。

第四步辣

弹琴时偶尔也要弹一些高难度的指法,不是很容易就能学好。所以我的心里有种辣。但我和古筝已成为了好朋友!

怎么样?这就是我学古筝的四部曲。

篇七:关于古筝

关于造句的,谢谢请造两个句子.
有人说,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
倾仿照上面句子,同样以“母亲”为陈述对象写两个句子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
母亲是酷暑中的一杯凉茶,母亲是寒冬里的一团火焰.

推荐访问:关于古筝的诗句 关于古筝的作文

上一篇:我向爷爷说句心里话(共10篇)
下一篇:怀念烈士(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