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历史
有关魏晋南北朝的详细历史
魏晋南北朝是指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段,始于东汉的灭亡,终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国、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与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
「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动荡时期,是一个证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文化多元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政治方面,政权更迭频繁.东汉结束以后,先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紧接着是西晋短暂的统一和东晋偏安一隅,东晋偏安之时,在北方出现了少数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最后北魏统一了北方,北魏政权结束以后分别是北齐和北周.南方的东晋政权瓦解以后则建立起了南朝宋齐梁陈.在将近370年的时间里竟然出现了这么多政权,政权更迭频繁.
2.在阶级关系和阶级结构方面,世族门阀制度于魏晋之际形成.这种制度对国家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世族大家把持政权,阻隔了寒人进入政权的道路.后期导致了政治黑暗和政局的动荡.门阀制度的形成,是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出现了佃客、部曲制.
3.经济方面,先后出现了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其中后两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这几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对推进经济发展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4.在民族关系方面,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出现了自春秋战国后的有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5.在思想文化方面,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玄学兴起,佛教、道教发展,先秦诸子学说有不同程度的“复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史学、文学、艺术、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动乱时期战争频繁,跟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并不是完全无积极作用,加快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基本就是这些了
魏晋南北朝的评价及其历史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
「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1.经济中心开始由北方转向南方
2民族融合加强
3民族、国家统一趋势加强【南北朝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南北朝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北魏孝武帝末年,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辖区切割成东、西两块.东魏(534-550年)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东、西魏先后被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政权,立国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统一.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隋.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之为北朝.
“六朝”、“魏晋南北朝”到底指哪段历史时期
“六”是指哪六个朝代
为什么是“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指三国后至隋朝前的一段时间.三国是魏蜀吴,魏灭了蜀,后被司马氏篡位(有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改国号为晋.晋又灭了吴,实现了大一统.后来发生“八王之乱”,当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时,江南较为平静,中原士族和民众纷纷南逃避乱.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被灭,公元317年,司马睿镇守建康,史称东晋.东晋的版图狭小,基本上处与安定状态,经济文化得以发展.经它和以前的东吴,以后南的宋,齐,梁,陈历朝的经营,江南繁华起来了,故史称六个王朝为"金粉六朝".东晋是西晋的延续,在历时104年中,北方有五胡十六国出现.后来北方被北魏统一,南方则先后由宋齐梁陈四朝更迭,史称这一段时间为南北朝.最后北魏又被北周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却又被大将杨坚夺取了胜利果实,建立隋朝.
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1.3个 两晋南北朝 时期产生的成语 、出处、原文) 2.简述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3.评价一个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物(生平、历史贡献、评价 不少于500字)
成语有: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草木皆兵,原意指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官至中书令、司徒.” 两晋南北朝时期总的来说是一个社会痛苦和政治分裂的年代,同时也为后来隋朝统一打下了好的基础,同时也是文化和宗教绚丽多彩的年代.谢安,东晋杰出的政治家、名宰相,着名文人,他出生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名门,后来氏族大迁移时,迁到浙江始宁(今上虞).谢安在朝为官20多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遏制了大司马桓温篡夺晋室的图谋.他及时招募氏族子弟,培养“北府兵”,在军事上作了讨逆的准备,二是以“北府兵”为主力,打败了前秦符坚90万大军的南侵,取得了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胜利.“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是描写“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战败时的情景.唐朝诗人李白曾写诗评价谢安:“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赞扬谢安在淝水之战的功劳.《中国通史》评价谢安:“东晋朝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是和谢安完全继承王导力求大族问势力平衡的作法分不开的.” “东晋朝建立以来,这是最大的一次战胜扩地.取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和睦,有些力量可以对外.”
谁有五代十国和南北朝的历史年表?【南北朝历史】
五代(907-960,计54年)
后梁(907-923,计17年)
公元年号皇帝备注——
907开平太祖(朱全忠,852-912)
911干化
913末帝(朱友贞,-923)
915贞明
921龙德
923后梁(907-923)亡
后唐(923-936,计13年)
公元年号皇帝备注——
923同光庄宗(李存勖,-926)
925明宗(李嗣源,-933)
926天成
930长兴
933闵帝(李从厚,-934)
934应顺
934清泰废帝(李从珂,-936)
936后唐(923-936)亡
后晋(936-946,计11年)
公元年号皇帝备注——
936天福高祖(石敬瑭,892-942)
942出帝(石重贵)
944开运
946后晋(936-946)亡
后汉(947-950,计4年)
公元年号皇帝备注——
947天福高祖(刘知远,-948)
948乾佑隐帝(刘承佑,-950)
950后汉(947-950)亡
后周(951-960,计10年)
公元年号皇帝备注——
951广顺太祖(郭威,-954)
954显德世宗(柴荣,-959)
954出废佛令
959恭帝(柴宗训)
960后周(951-960)亡,五代(907-960)结束
十国(902-979,计78年)
902吴立(902-937)
904甲子年
907王建(847-918)立前蜀(907-925)
907吴越立(907-978)
907楚立(907-951)
907南汉立(907-971)
909闽立(909-945)
924南平(荆南)立(924-960)
925前蜀亡
934孟知祥立后蜀(934-965)
937李璟立南唐(937-975),都金陵
937吴亡
945闽亡
951北汉立(951-979)
951楚亡
958后周行均田法
960南平(荆南)亡
961南唐(937-975)|后主(李煜,937-978)即位
964甲子年
965后蜀亡
971南汉亡
975南唐亡
978吴越王钱俶降宋,吴越亡
979北汉亡
979十国(902-979)结束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3)
庚申(六)
420
少帝(~义符)
景平(2)
癸亥
423
文帝(~义隆)
元嘉(30)
甲子(八)
424
孝武帝(~骏)
孝建(3)
甲午
454
大明(8)
丁酉
457
前废帝(~子业)
永光(1)
乙巳
465
景和(1)
乙巳(八)
465
明帝(~彧[yù])
泰始(7)
乙巳(十二)
465
泰豫(1)
壬子
472
后废帝(~昱[yù])(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顺帝(~凖)
升明(3)
丁巳(七)
477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四)
479
武帝(~赜[zé])
永明(11)
癸亥
483
郁[yù]林王(~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海陵王(~昭文)
延兴(1)
甲戌(七)
494
明帝(~鸾)
建武(5)
甲戌(十)
494
永泰(1)
戊寅(四)
498
东昏侯(~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和帝(~宝融)
中兴(2)
辛巳(三)
501
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18)
壬午(四)
502
普通(8)
庚子
520
大通(3)
丁未(三)
527
中大通(6)
己酉(十)
529
大同(12)
乙卯
535
中大同(2)
丙寅(四)
546
太清(3)
*丁卯(四)
547
简文帝(~纲)
大宝(2)
**庚午
550
元帝(~绎)
承圣(4)
壬申(十一)
552
敬帝(~方智)
绍泰(2)
乙亥(十)
555
太平(2)
丙子(九)
556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十)
557
文帝(~蒨[qiàn])
天嘉(7)
庚辰
560
天康(1)
丙戌(二)
566
废帝(~伯宗)(临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宣帝(~顼[xū])
太建(14)
己丑
569
后主(~叔宝)
至德(4)
癸卯
583
祯明(3)
丁未
58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登珪)
登国(11)
丙戌
386
皇始(3)
丙申(七)
396
天兴(7)
戊戌(十二)
398
天赐(6)
甲辰(十)
404
明元帝(~嗣)
永兴(5)
己酉(十)
409
神瑞(3)
甲寅
414
泰常(8)
丙辰(四)
416
太武帝(~焘)
始光(5)
甲子
424
神(上‘鹿’下‘加’)[jiā](4)
戊辰(二)
428
延和(3)
壬申
432
太延(6)
乙亥
435
太平真君(12)
庚辰(六)
440
正平(2)
辛卯(六)
451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三)
452
文成帝(~濬[jùn])
兴安(3)
壬辰(十)
452
兴光(2)
甲午(七)
454
太安(5)
乙未(六)
455
和平(6)
庚子
460
献文帝(~弘)
天安(2)
丙午
466
皇兴(5)
丁未(八)
467
孝文帝(元宏)
延兴(6)
辛亥(八)
471
承明(1)
丙辰(六)
476
太和(23)
丁巳
477
宣武帝(~恪[kè])
景明(4)
庚辰
500
正始(5)
甲申
504
永平(5)
戊子(八)
508
延昌(4)
壬辰(四)
512
孝明帝(~诩[xǔ])
熙平(3)
丙申
516
神龟(3)
戊戌(二)
518
正光(6)
庚子(七)
520
孝昌(3)
乙巳(六)
525
武泰(1)
戊申
528
孝庄帝(~子攸)
建义(1)
戊申(四)
528
永安(3)
戊申(九)
528
长广王(~晔[yè])
建明(2)
庚戌(十)
530
节闵[mǐn]帝(~恭)
普泰(2)
辛亥(二)
531
安定王(~朗)
中兴(2)
辛亥(十)
531
孝武帝(~修[xiū])
太昌(1)
壬子(四)
532
永兴(1)
壬子(十二)
532
永熙(3)
壬子(十二)
532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4)
甲寅(十)
534
元象(2)
戊午
538
兴和(4)
己未(十一)
539
武定(8)
癸亥
543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五)
550
废帝(~殷)
乾明(1)
庚辰
560
孝昭帝(~演)
皇建(2)
庚辰(八)
560
武成帝(~湛)
太宁(2)
辛巳(十一)
561
河清(4)
壬午(四)
562
后主(~纬)
天统(5)
乙酉(四)
565
武平(7)
庚寅
570
隆化(1)
丙申(十二)
576
幼主(~恒)
承光(1)
丁酉
577
西魏(535—556)
文帝(元宝炬)
大统(17)
乙卯
535
废帝(~钦)
——(3)
壬申
552
恭帝(~廓)
——(3)
甲戌(一)
554
北周(557—581)
孝闵[mǐn]帝(宇文觉)
——(1)
丁丑
557
明帝(~毓[yù])
——(3)
丁丑(九)
557
武成(2)
己卯(八)
559
武帝(~邕[yōng])
保定(5)
辛巳
56l
天和(7)
丙戌
566
建德(7)
壬辰(三)
572
宣政(1)
戊戌(三)
578
宣帝(~赟[yūn])
大成(1)
己亥
579
静帝(~阐)
大象(3)
己亥(二)
579
大定(1)
辛丑(一)
581
南北朝以前的历史朝代表(包括起止时间、都城、建国者、重大事件等内容)
按以下顺序:朝代 延续年数
都城
建立者
重大事件
夏朝 前2070年——前1600年
阳城
禹
世袭制
商朝 前1600年——前1046年
殷
汤
盘庚迁殷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镐京(今西安西南)
周文王姬发
共和元年 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犬攻入镐京 西周结束
东周
春秋 前770年——前475年
洛邑(今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战国 前475年——前221年
洛阳
商鞅变法
秦朝 前221年——前206年
咸阳(今西安附近)
始皇帝嬴政
确立郡县制 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
陈胜 吴广起义爆发 ; 巨鹿之战 ; 刘邦攻入咸阳 秦亡 ; 楚汉之争
西汉 前206年——25年
长安(今西安)
汉高祖刘邦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新 9年——25年
长安
王莽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 25年——220年
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班超出使西域
三国
魏 220年——265年
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 221年——263年
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吴 222年——280年
建业
吴大帝孙权
西晋 265年——317年
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年——420年
建康
晋元帝司马睿
综合南北朝的历史,分析石窟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直接原因
当时佛教的确很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以说明这点.而且搞得范缜还要去拆庙.
推荐访问:中国南北朝历史 五代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