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历史故事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历史故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时间:2016-03-02 来源:历史故事 点击: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篇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_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大家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下面一起随小编来了解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

  3.结束帝制

  4.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5.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权利

  6.客观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7.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的失败,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追溯原因。

  第一、首先从内因来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们,对于自己今后要走的路线并没有一个十分明晰的规划,在他们心中的目标仅仅只是推翻清朝政府,推崇平等和平的权利而已,却摒弃了最需要坚持的反帝国主义的思想,这是此次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二、其次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进行的同时,中国内部军阀势力也在不断扩大,以袁世凯为主的便是典型的代表,他们并没有存心去推翻清朝体制根深蒂固的成分,依旧希望凭借自己的权利,将宣统赶下台,让自己能够成为新一代的皇帝,可以说以军阀为主的革命者,内在思想依旧是想复辟帝国主义,种种力量的束缚致使了辛亥革命的流产,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辛亥革命者的力量较为单薄,武器也较为落后,这对于作战来说是不利的,更何况孙中山并没有完全调动起全国民众的一致反帝热情,使得在一场武昌起义之后,辛亥革命便名存实亡。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一、对封建势力的评估不足。

  中国传统的封建势力和思想毕竟存在了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当中产生的国民性格和对社会民族的认识,绝对不会是一两场战争就能够改变的了的。洋务运动之时说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出自官僚先进分子,他们刚刚开始睁眼看世界,而我们的国家当时是“万马齐喑”之状态。封建势力是强大的,要做到制度的革命,首先要做到思想的革命,要做到思想的革命,首先是经济的革命。当时的辛亥革命提出的蓝图是非常美妙的,然而,缺乏经济基础和思想准备。革命党人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充分的评估,最终革命之状态“不过是皇帝没有了,鞭子剪掉了而已。”

  二、封建守旧势力和革命党人的“合作”。

  革命党人其实是最不应该和封建势力合作的,然而,当革命了之后,革命党人才发现,封建势力之强,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但是,为了能够让国家迅速变得正常,又不得不和封建守旧势力“合作”。这种合作导致了那些投机分子大规模窃取胜利果实,摇身一变,从先前的老爷变成了新时代的官员。封建守旧势力的投机本性让他们通过转投革命势力而更加稳固了他们自己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封建势力却是是加强了。除了封建势力的强化,革命党人不乏和“黄四郎”一样的人,通过武力得到了国家政权,目的并不是打破旧制度创造新的制度,相反,也成了剥削人民的阶级。回看中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地图,我们不难发现,多少起来反抗清政府的革命党人,最后都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大军阀;同时又有多少旧官僚也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党。上层势力进行的投机运动,让中国非但没有强大,反而分裂混战了。为什么国民党进行的数次革命都失败了,究极根源,早期之时,政党的创造和发展者就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革命家”。现在看来,不过是就革命之名行私利之时罢了。

  三、革命并没有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典型的正常的资产阶级革命最后都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大力发展。比如英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让英国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同样让国家实现了统一,经济实现了起飞。严格来说,辛亥革命当时并不属于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反而更类似于改朝换代,因为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是非常薄弱的,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这个革命。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民国建国之初国内国际上都在不停妥协。因此,民国建立到新中国建立这段时间内,中国没有完成统一,更不用说推动经济的发展了。从这一点来说,辛亥革命时期提出的方针路线是非常好的,但是实现起来却远远没有那么容易。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篇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_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民主共和的观念也由此深入人心。下面就让小编来为您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吧。
  辛亥革命:重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到今年是一百年,百年后的今年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却是最低的一年。这是受到两种思潮的诘难: 一是革命不如立宪说,认为20世纪初的中国如果君主立宪成功,可能会像日本明治维新一样,提前进入现代化,言下颇有埋怨革命之意;再有是种族主义的耸动,认为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放弃“驱除靼虏,恢复中华”提倡“五族共和”,是出卖了汉族的利益,甚至指责孙中山先生是“汉奸”。受这两股思潮的影响,对辛亥革命之评价可想而知。

  因此纪念辛亥百年,有必要重申这一革命的伟大意义,它最大的功勋是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当今的人们经常感叹: “这世界变化大”,其实在百年前辛亥革命前后,变化之大可以说惊天动地,封建王朝的崩溃,民主国家的创立,是几千年未有之历史巨变。这一剧变不仅是政权、制度的大变局,而且是席卷全社会的浪潮,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经历了猛烈的震荡,步入万象更新的新时期。

  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中华民国,虽然这在今天是敏感的话题,但又必须面对,因为这是事实,事实就是真相,只能尊重,不能抹杀。中华民国的建立有三件大事,光照历史。一是制定宪法,这在中国是前无古人之举,从制度上吸收人类文明的精萃,启动了政治现代化的历程;二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它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取得的成就,已为经济学界所公认;三是领导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合作,得到共产党的有效配合,这不是一党一派的功劳,而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不可否认的是全民族统一在中华民国的国旗下,在主战埸上奋战的是中华民国的国军。抗战胜利后租界全部撤消,中国国土才有了完整的主权,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可以说中国人摆脱百年屈辱,在世界上真正站起来,是从抗战胜利开始! 当然,辛亥革命也是一个未完成的革命,尤其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加速腐败,失去民心,在国共战争中一败涂地,有其自身的原因,这并非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应有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观,中华民国曾有的荣耀不应该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而抹杀。历史就是历史,凡是中华民族走过的足迹,都是实实在的存在,中华民族的子孙应该超出党派的局限,进行历史的再认识。

  辛亥革命:对立宪和分权、集权的考量

  关于清末能不能实现君主立宪的问题,似乎不在今人的论定,事实已击碎了好心人的立宪梦。尽管人们都以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为榜样来说明君主立宪的可行性。问题是为什么在日本和英国可行的,在中国却行不通? 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要认清这问题需要历史的追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从政治体制上说,只存在两种形态,那就是先秦的诸侯分权制和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商、周时代施行“封土建国”,权力按照血缘的亲疏,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形成塔形结构,各路诸侯虽然臣服天子,但有独立的经济和卫队,实为小邦国,天子虽然端坐在金字塔的顶端,由于权力的下移和分散,实际权力要受到邦国的牵制,不可能一权独揽,这类似西方和日本的的“封土封臣”,这样的体制才是马克思主义本义上的封建制。而中国从秦王朝开始,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分权式的封建制已经结束,对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还称之为封建,有违汉语“封建”的原义,致使史学研究的关键语不准确,早在30年前史学界就有人提出正本清源,建立新的概念,有主张“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有主张用“中央皇权专制”等等新范式,以代替“封建社会”的旧说,有关专着已有多种问世,这已成为近期史学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就无须赘言了。

  总之,在中国和西方同用“封建”一词,在不同的国情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对“封建”概念存在误读,是毋庸置疑的,业内人士对此“封建”并非彼“封建”,早已心知肚明,但要在大众话语中改变沿用已久的习惯用语,却不能一蹴而就,研究工作是严肃的科学探讨,不能不明晰概念,正视分权制和集权制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统治性格。

  与先秦的分权制相类似的,是英国和日本的君主制。君主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不能大权独揽,一意孤行,有时形同虚设。以这样有限的权力走向立宪并不困难,也不致损害君主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君主立宪反而使英国和日本的皇室得以长存久安,这是两厢情愿的选择。英国和日本的君主有这样的归宿,是分权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与分权制中有限君权不同的是,集权制中的君主权力是无限的。在中国君权的有限还是无限与国祚的长短紧密相关。在先秦封建制中,商朝存在了644年, 周朝有645 年,若以最后一个周天子赧王被杀计算,周代存在有800 年之久。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诸王朝,超过300 年的只有汉朝和宋朝,可是汉有西汉和东汉,宋有北宋和南宋,从西汉到东汉,战乱使人口损失近三分之二,这比异姓的改朝换代更惨烈。真正由一姓王朝一统终始的是秦、隋、唐、元、明、清,唐朝是289 年,明朝是276 年,清朝是267年,元朝97年,隋朝37年,秦朝只有16年,最长的不足300 年。以分权制和集权制的国运相比,商、周的国祚是唐、明、清的2倍至3倍。从这里明显地看出,分权制命长,集权制命短,这是凿凿有据的事实。对此人们不禁要追问,中央集权制的王朝,不是集中了全国的人力和财力办大事吗?不是兴修了令世界震惊的长城、运河大工程吗? 能办大事,作大为的,什么不能保障自己的国祚,挽救国破家亡的命运?

  这是一个悖论! 要解开这一谜底并不难,问题出在集权的性格,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以后,朝纲独断,天下事无论大小一切听命于君主,汉代董仲舒又以“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论证,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说这三纲是天意的体现,“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就把忠君与尊天、敬祖融为一体。皇帝口含天宪,言出法随,既是人间的至尊,又有天子之贵,族长之荣,集神权、皇权、族权于一身,从而成为人世间至高无上的主宰和绝对权威。

  辛亥革命:这样的权力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扩张性。从秦代建立集权制后,代代强化,权力的集中与强制管理,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到明朝连宰相都被取消,臣子在汉唐可以坐着与君主谈论天下大事,到明清只能站着说话,到清代还要自称奴才,向皇帝叩头要碰出响声以表忠诚,皇权一代比一代强悍,臣子一代比一代卑下;

  二是独占性。开国皇帝都梦想万世一系,权力绝不容许他人分享,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明太祖的大杀功臣,不论是软的硬的,处心集虑,都是为了权力不外移。历代儒家都梦想三代之制,无非是推崇尧舜的禅让,可没有一个帝王能听从,继位者不论是昏君还是暴君,是白痴还是幼儿,都被顶礼膜拜,即使断子绝孙的正德皇帝,也要找个旁系的朱家子孙来继承,权力为独家所有,绝不允许他姓染指;

  三是自蔽性。历代统治阶级莫不利用法制的、哲理的、神学的一切手段树立对君主的绝对迷信和盲从。作臣子的对帝王只能歌功颂德,俯首听命,任何一个不字,都可能受到重罚,甚或亡身、破家、灭族。恐怖手段影随极权统治相生相随,直弄得满朝文武噤若寒蝉,致使腴言盈耳,忠言绝迹,自欺欺人,直至自毁长城,一朝倾覆。

  从秦皇、汉武到康熙、乾隆,再圣明的皇帝也逃不脱这样的法则。满人进关前是八王议政,一进关就效法汉人的中央集权,朝纲独揽,种种事例都说明,权力能激发人性中最贪婪、自私的欲望。一旦登上皇帝的宝座,对权力的追逐,犹如吸食鸦片成瘾,再也不能自行了断。俗话说“当了皇帝要成仙”,生动地道出独裁者的性格,这就是集权制的本性。

  在这种制度下,你能梦想皇帝会主动让权,与臣子分享,实现君主立宪吗?

  辛亥革命:集权制下的社会矛盾

  中央集权制引发的社会矛盾与分权制下的社会矛盾并不相同。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往往都要经过全国性的农民战争,战争规模之大,声势之烈,杀人之多,世界少有。

  农民起义的矛头指向谁? 这并不复杂,但长期以来都耽于农民反对地主一说,从而忽略了农民战争的真正指向。试看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 秦末起义领袖陈胜、吴广说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民谚有“始皇帝死而地分”,锋芒直指秦王朝的统治者。东汉黄巾军打的旗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扬言取代汉王朝,矛头所向并非一般地主。明末李自成起义,最鼓动人心的口号是“迎闯王,不纳粮”,不向国家交税,不是不交租。从这些口号纲领来看,仅从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王朝与农民的矛盾在本质上说,也可归入地主和农民阶级矛盾的范畴,但又有不同。晚明社会一度出现赋役高于地租的现象,农民宁可向私家交租,不愿向王朝缴纳赋役,被投靠者利用特权,用活洒、死寄、畸零带管、寄庄等等办法,隐占人口,瞒田偷税。农民没有特权,不能逃税,只有投靠地主,宁愿交租不纳税,这一现象揭示以朝廷为代表的官府利益与农民的矛盾已超出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这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态,所以农民大起义都是官逼民反,那种反对地主,抗租的,都属小打小闹,不会形成大事变。在西方,市民、农奴往往联合国王反对庄园主,在中国反对皇朝的农民起义却有地主参加,真正酿成全国大乱的都是王朝与民众的矛盾,这岂能用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一言以蔽之?

  为什么大起义都指向中央王朝?这是因为高度集权的政府,是全能性的体制,王朝政府管天管地,管人管事,一直管到人们的穿衣吃饭,穿靴戴帽。历代王朝都有《会典》、《律例》、《车服制》、《舆服制》等等律令规章,限定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头上戴什么帽子,脚上穿什么鞋子,坐什么轿子,乘什么船,衣服颜色,住房高低,门钉数目,无所不往,都在管辖之中,违反者往以“僭礼逾制”论罪,皇权的威力渗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在二十四史中都历历可寻。朝廷权力无限扩张的结果,是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向朝廷集中,王朝往往成为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在这种制度下官与民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矛盾,矛盾多,冲突大,这是集权王朝比分权王朝短命的重要原因。

  由集权而至极权,是权力扩张的必然结果,到明代连孟子都被朱元璋诅咒,宰相被取消,上朝的官员都要向家人诀别,唯恐天子一怒,身首异处,君权被推向极致,令人胆颤心惊。为什么从秦汉到明清,集权制一路强化? 国运有盛衰,权力决不放? 要指望这样的统治者主动让权,实行君主立宪,岂不是与虎谋皮! 晚明朝政溃败,皇帝不上朝,官员不理政,这是失控,并非统治者放权,失控下的散漫与放权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朱元璋一手建立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但是皇权至上,不受任何监督的结果,又导致自毁长城。高度集权与高度涣散在同一王朝的首末出现,这是封建专制政体不可克服的矛盾。危机表现在这种瘫痪的局势不是来自敌对阶级的冲击,而是来自统治阶级的最高层,这预示王朝已失去自我调节的功能,只能沿着瓦解的趋势走向灭亡。清王朝到最后已经岌岌可危,在命悬一线之时,慈禧无奈允诺立宪,但仍坚持满人组阁,抓权不放,以致功败垂成,再次表现出集权者至死不悟的性格,而不是偶然的失措。

  辛亥革命:制约权力不可逆转

  对于皇权过分集中的弊端,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已有所思考,明末的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三种办法:

  1、“分治之于群工”。“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 ”设立政事堂,让官员作为君主的“分身”参与最高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朝纲独揽,这是用加强官僚机构职能的办法,分散君权的集中。

  2、复方镇。从秦代实行郡县制以来,就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明代是高度集权的王朝,一切利权收归朝廷,地方事无大小,一切都要听命于朝廷,明朝的灭亡促使人们思考,过度集权未必能使国运昌盛。黄宗羲提出复方镇,使 “ 一方之财自供一方”,“一方之兵自供一方”的想法,将中央的财权和军权分派于地方,用扩大地方权力的措施,减少中央集权之弊。

  3、“公其非是於学校”。提高士大夫的议政意识,实行舆论监督。 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以民间力量、制衡政府机构。这比儒家以道德褒贬、天意奖惩来约束权力是一大进步,也是先人们力图改进集权的弊端所能尽到的最大努力。与此相应的是,唐甄提出“势尊自蔽”、“抑尊”的命题,尖锐地指出,位置愈高,权力愈大,愈容易受到蔽目塞听,因此,权力至上是祸国之源。

  中国自古以来并不乏有限制君权的言论,在儒家思想中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相当丰富,民贵君轻的民本说,以天道限制君主的天人感应论,以道德规范君主的礼义观,以谏言、实录为方式的谏议制、史官制等等,但最终都要求在皇帝的自律中得到落实。然而,皇帝口含天宪,命为制、令为诏的专制制度和层层隶属的社会结构,滋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专制君主,什么天道制约、礼义说教、秉笔直书,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统统成为一纸空文。黄宗羲、唐甄与此不同的是,力图从权力结构的本身,分解出制约君主的力量,以对君主的他律而不是自律,实现抑制权力的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

  当世界走向近代化的十六、十七世纪,已有西方的科技和宗教输入中国,但从未发现有政治思想的引进。这就是说,这样接近西方“以权力制约权力”的言论,是在没有任何西方政治思想影响下,从中国本土萌生的社会思潮,这比卢梭、孟德斯鸠的理论要早一个世纪。其时的中国,并无资本主义,更无工业革命,在思想上却超越经济发展的局限,先期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这表明限制君权是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不论东方和西方,不论国情和时代,凡有君权泛滥之处,就有抑制君权之主张。激烈的社会矛盾,促发中国政治思想的早熟,正如梁启超在上个世纪20年代所说,在“卢骚(今译卢梭)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身处明末清初的大动乱中,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悟出这一真理,真是抠心沥血! 黄宗羲曾经是一名愤青,搞过暗杀,亡命海上从事反清复明,最终又隐退书斋,写下这一不朽之作,在思想上从反对异族统治升华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他们上下求索,不约而同地采用的书名是《藏书》( 李贽着)、《潜书》(唐甄着)、《明夷待访录》《留书》(黄宗羲着),以“藏”、“潜”、“留”、“待访”表明他们的期待,今世不能为的,留给后代再作为。阅其书,观其行,拳拳之心令人感慨!

  历史不负有心人啊! 到19世纪末,梁启超发现《明夷待访录》这一湮没300 年之作,如获至宝。晚年的他对维新和立宪活动作了总结说:“ 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虽波澜一日比一日壮阔,内容一日比一日复杂,而最初的原动力,我敢用一句话来包举他,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又说:“ 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梁启超语,均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五、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与此相应的是,孙中山在革命初期也广为散发这一书籍。在风云变幻中,不论是立宪派和革命派,不论他们有多少分岐和争论,都以《明夷待访录》为原动力,在制约权力、反对专制主义上达到一致,此非天意,实乃世局所归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篇三:辛亥革命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_辛亥革命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既失败了,也成功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是什么?今天小编来为您介绍。
  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我认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打破中国人民的美梦。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着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革命实难继续下去。

  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样一个思想上缺乏信仰,组织上松懈无力,内部矛盾重重的政党。

  总而言之,革命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充分地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当时客观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如封建阶级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破坏,迫使革命党人将国民政府拱手让给袁世凯;当时农民受封建残余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党难有建立和掌握一支军队的经济、政治和群众基础等。

  革命也是在与时俱进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应是它对后来历次革命的影响,它的成功同时也是失败的种种原因一直为后来的革命者所借鉴。大胆地说,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先河,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民主革命的胜利。

  所以说,从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但从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失败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地革命下去,胜利终有一天会来临!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895年甲午战争以前,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活动主要是政府层面、官员层面的比较多,民众的层面还没有太大地发动起来,那个时候是洋务运动。1895年以后,广大的民众看到了中国这么一个大国被小小的日本打败得这么惨,广大的民众开始觉醒,所以民众运动开始起来了。一开始的时候,大多数民众都是一些知识分子,或者是抱着救亡图存心态的,基本上希望政府能够通过中国自己的改良来改变政治状况,来挽救中国的命运。孙中山从1895年开始向李鸿章上书提出来的就是一个改良的方案,政治改良、发展经济等。我们已经讲了一个戊戌变法,后来的维新运动,康有为1895年提出他们的“公车上书”,最早提出改良方案的还是孙中山,孙中山的改良方案要比康有为提出来的改良方案还要早一点。后来孙中山提出来的改良方案被李鸿章拒绝,后面的一系列的改良活动,到1901年开始的,清王朝开始发动的新政,到后面的立宪,一系列的通过改良来改变中国状况的这些活动或者运动,一个接一个的没有显示它的成效来,或者成效很少,特别是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很少。特别是到预备立宪以后,特别是清政府提出来皇族内阁,基本上都是皇亲国戚组成的,原来通过改良来改变中国政治制度感到彻底的失望,所以,从孙中山的改良方案被拒绝以后开始走向革命,在他们这些革命的引导下,同情革命,追随革命,支持革命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国会请愿失败,皇族内阁成立以后,原来一心指望立宪的那些人一度转向支持和同情革命了。所以这个是从改良转向革命的一个背景。

  还有一个,我们讲辛亥革命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按照它的社会基础,一个是要有资本主义经济,一个要有资产阶级的队伍壮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从洋务运动开始产生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时期,甲午战争后几年,特别是到新政时期的几年,除了官办的一些企业进一步发展以外,民办的、商办的这些企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氛围慢慢成长起来了,不光是资产阶级的人数有了比较大的增加,而且资产阶级,商人形成了自己的组织,我们说一个阶级的形成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有它自己的组织,当它还没有组织的时候这个阶级还不是一个自在的阶级,就是自然存在的阶级。到有组织以后,它就会自己为自己的利益,谋取自己的利益,有组织的采取行动,这个组织就是最早的1903年底、1904年初开始产生的商会。这个商会是资产阶级最早的一个组织。它在各个城市,从大型城市到县一级的小城市都有商会组织存在,到清末的时候,到1910年左右的时候,或者再早一点,1908年、1909年,商会要求成立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开始筹备这个,就是把全国的资产阶级都联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产生了政治要求,要求政治进行改良,符合或者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另外,他们的这些上层的资产阶级也要求参政的希望和要求,但是,清政府的立宪迟迟不推行,使那部分人,新型阶级层,而且有一定经济力量,也有一定知识程度的,当时可以被称为社会精英阶层的这部分人,他们被排除在参政的队伍之外,所以,清政府不能及时地把他们吸引到他们的政治参政的里面去。所以,他们成了一个要求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武昌起义爆发以后,那些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这是辛亥革命第二个背景。

  第三个背景就是中国和外国的交往和关系在进一步地扩大。甲午战争以后,有更多的中国人出去留学,特别是到日本留学,很多人学习军事,就成了新军的主要源头,好多新军的将领都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还有一些出去学政治学、法学、工商管理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学的,特别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1895年前后的改变,1895年以前的留学主要是学自然科学,1895年以后留学学社会科学的越来越多的,对西方的社会、对西方的政治了解得更多了,他们的思想当中要求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欲望越来越强,使这部分人成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开放的领先者,而后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军事将领为首的新军成了辛亥革命起义的一个最主要的军事力量。这个是辛亥革命的三大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2、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打乱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在中国建立的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因为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也就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使帝国主义利用清政府奴役中国人民的美梦彻底破灭。

  3、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辛亥革命的暴风骤雨,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束缚。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政策、法令鼓舞下,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实业团体,筹资创建工厂,发行实业报刊,设立工业学校。社会迅速掀起创办实业的热潮,从而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专制君主的打倒,民主思潮的高涨,打破了束缚人们的精神枷索,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人民的革命精神,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此民主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5、辛亥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的政策、法令,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还颁布了剪辫、放足等革除各种陋习的法令,对中国社会风俗的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

  6、辛亥革命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亚洲一些国家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如:1912年,旅居中国的越南爱国侨民,在辛亥革命的直接影响下,组织了越南独立党,提出了民族解放和建立共和国的要求。1913年,印尼及其他殖民地人民,在辛亥革命鼓舞下,广泛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因此,辛亥革命革命不仅是政治大革命,而且是一场社会大革命、思想大革命;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上一篇:万圣节是哪天
下一篇:支部委员会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