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历史故事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历史故事

瑶族

时间:2016-03-16 来源:历史故事 点击:

篇一:[瑶族]瑶族的生活习俗有哪些


  在瑶族人的生活中,他们处处对生活的各种行为都很有讲究,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瑶族的生活习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瑶族的生活习俗

  州内瑶族民间珍藏的古籍,已发现的大体可分为历史、度戒、丧葬、教育、本命书、阴阳牒、历书、科技、中医草药、故事、创世歌、婚姻歌、祭祀歌、鸳鸯歌、信歌、新民歌16类,150卷1000多万字。这些瑶族古籍,风格独特,绚丽多彩,具有历史性、资料性和艺术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瑶族的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主要内容有历史歌、鸳鸯歌、婚姻歌、开山歌、乐神歌、教儿歌、甲子歌、节令歌、猜谜歌、丧葬歌等。过去多唱古歌、情歌、忧愁歌和诉苦歌,现在多唱情歌和颂歌及新生活民歌。

  瑶族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先秦〈山海经〉中就有“盘古开天地”的瑶族故事。唐宋以来瑶族成书的故事发现36个,口头流传故事数百个。分类大概有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传说、忠贞爱情与反对包办婚姻的故事、孝敬分母的故事、反对侵略的英雄故事等。其中〈伏羲兄妹〉、〈聪明的门包〉等先后选入云南的〈山茶〉和广西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瑶族民间故事选〉。〈千斤与万两〉、〈寻父鸟〉、殷秀与公萨〉等多个故事载入文山州〈民间故事集〉一、二、三集。

  瑶族舞蹈分三类:一是祭祀性舞蹈,按大中小斋坛等级仪程,师道公身穿师道服,各持锣鼓、铜鼓、铜铃、长刀等,随着锣鼓节奏斋舞。二是婚礼性舞蹈,由男方接亲的堂婆、姻姑、媒公、礼公、主人,对女方的正堂、二府、三府、相请,按婚礼仪式,宾主相对,边歌边舞,一唱一合,通宵达旦。三是日常青少年娱乐性的健身舞。

  瑶族妇女心灵手巧,会纺纱、织布、色染、,基本能解决家人的穿、戴所需。有的从小就学秀、挑、织、染技艺,能用红、黄、兰、绿、青、白丝线刺绣五彩斑斓的服装、头饰和彩带,图案取材于生活,内容广泛,栩栩如生。瑶族银匠能打制银顶盘、银簪、银钗、银项圈、银耳环、银扣、银牌、银链、银龙、银凤、戒指等精美饰品。瑶族铁匠能打制精巧的瑶刀、斧、锄、火枪等。一般男人都会制犁、耙,编背篓、挑箩、晒席、篾箱等。

  瑶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糯食。居住在石山区的山瑶和角瑶则以玉米为主食。节日食品主要有大捆粑、糯粉粑、小米粑、花糯饭、包蒸糯饭、扁米、活旺、猪灌肠、腌猪肚、鸟兽肉干巴等。食用青菜、白菜、瓜类、芋类、豆类、山药、薯类、香菇、菌类、竹笋等。肉食有猪、鸡、鸭、鱼、鸟、兽等,平时一日两餐,农忙三餐,上山劳动带晌午,一般天黑才吃晚饭,喜欢饮酒和喝茶。

  瑶族自古喜好五彩服饰。〈文献通考〉和〈搜神记〉记载,瑶人“绩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州内瑶族传统服饰以自种棉、自纺织、自靛染、自裁缝。服饰、银饰男简女蘩,男人一般穿圆领对襟或右斜襟长袖黑外衣、黑色镶边背心、白衬衣,黑色宽裆长裤,头缠黑布长帕。妇女穿黑布彩边长袍上衣,下着黑长裤绣花脚边,梳辫缠于头。靛瑶开右斜襟镶五彩花边的红绒缎条长衣衩,有规则地提褶扎于两端垂吊于后。山瑶穿黑短衣,黑裤外套黑裙。妇女视银饰为吉祥、富贵、幸福的向征,配戴龙、凤、飞禽、走兽、鱼、虾、蜂、蝶、花、果等图案的圆顶盘、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银腰带、银衣扣、银链、银铃、银戒指等饰品,一般配戴和嫁妆银饰重1-1.5公斤,角瑶、山瑶银饰少些。男人平时右手戴一只手镯,女童帽黑布底,彩布条连接镶下沿彩边,钉龙、凤、鱼、鸟、马图案和长生保命银片,两边钉6或12条彩线和银铃串珠,帽顶钉一束五彩绒缎条,下沿彩边中间绣一路古瑶文和金文图案;角瑶女童帽则用各色花布缝制,绣花镶下沿,帽钉红绒线花束。宗教法衣内函丰富,道公、二道公法衣是黑底,上绣不同神态的盘皇、玉皇、三清、龙、凤等彩像。师公法衣是黄底;二师公法衣是红、绿底;弟子法衣是红底,都绣有相同形象。度戒时做大斋还盘皇愿,道、师各神职者头上分别戴盘皇、玉皇,三清、三元等神像,有浓郁的瑶族宗教色彩。

  瑶族的结婚习俗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男青年经过“戒度”后才能结婚。民国前多为族内婚,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变,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可与其他民族通婚。丧偶者可再婚,上门入赘受尊重,入赘不用礼金,改姓名,负责女方老人的养老送终。

  婚姻方式因支系或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兰靛瑶一般是在日常生活、节日、对唱鸳鸯歌等交往中寻找伴侣,情投意合后互赠银饰等定情物,经父母同意后,请媒公和主人到女方家说媒“送红书”、传槟榔,商定彩银、彩礼、婚期等。结婚时新郎不去女方家接亲,而是新郎的父亲或兄长为主人,还有媒公、礼公、堂婆、姻姑及歌手,共6男4女,穿上盛装,带上礼金,选好女方寨子一家作“房东”,接亲队伍先到房东家,举行“拦路歌”仪式后,进房东家吃饭,房东主人引接亲宾客到女方家门前,对唱“门前见客奉贺歌”、“门前答堂婆歌”、而后开门请接亲宾客进家,按男上筵女下筵就坐,摆好婚筵酒席,唱“开筵迎客歌”宾主男女按议程对唱“问称歌”、“怀丹歌”、“谢银歌”、“礼坛歌”、“挂红歌”、“送带歌”、“谢货歌”、“良利歌”、“谢食歌”、“辞别歌”等,直到次日出发前唱“封筵歌”。发亲时,接亲人先走,新娘由媒人陪同向祖宗、父母跪拜哭别。途中要吃“晌午饭”,到男家要举行“进门”、“合婚”、“认亲”等仪式。次日下午散筵后,陪郎陪新郎新娘回门,在娘家住一夜即返回。

  大板瑶和角瑶婚姻多由父母请介绍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后,再由男方父母和介绍人去三次,第一次去定婚,第二次去开女方的生辰八字,第三次去定彩礼和结婚日期。每次去时要带上鸡、酒和一些米。结婚前一天介绍人将彩礼送到女方家。结婚时新郎不去迎亲,迎亲队伍人数为奇数,回来时加新娘为偶数。新娘父母和请来主持婚礼仪式者为新娘陪伴送亲。到男家寨边时休息,吹唢呐通知男家,男家介绍人带领吹鼓手到休息处迎亲,当晚只许送亲人进新郎家,新娘则在门外住一夜。次日寅时新娘才进新郎家拜堂。拜堂前举行合婚仪式,陪郎从洞房中牵出新郎,由介绍人斟两杯合婚酒,用剑在酒杯上划三道合婚令,念三次合婚咒语后,将两杯混合后又分成两杯,介绍人左右手各执一杯酒交叉倒进新郎新娘口中。然后介绍人吟诵祝词,合婚仪式结束。拜堂时,双方父母就坐正堂受拜。介绍人指挥新郎新娘一一跪拜,并朗颂拜词:“一拜风吹落地,二拜父母养生,三拜三男四女,四拜三朋四友,五拜五方大君,六拜六路同行,七拜七子团圆,八拜八路同生,九拜九龙同春,十拜人丁兴旺,十一拜五谷满仓,十二拜金玉满堂。”拜毕,吹唢呐打锣鼓放鞭炮,新郎新娘抢进洞房,拜堂仪式结束。晚上新郎新娘吃“爹妈鸡”,表示双方父母结为亲家,成全儿女姻缘。

  瑶族的节日习俗

  主要节庆有: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二月初二祭龙节,三月初三清明节,五月初五端阳节,六月初六祭神农节,七月十 四中元节(目莲节),八月尝新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十六盘王节。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届时杀猪、鸡祭献盘古王,男女老少欢聚一堂,青年男女设歌台对唱,跳长鼓舞、铜鼓舞、打花棍、放鞭炮等,表示对祖先的崇拜和缅怀,祈求村寨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盘王节原不定期,有三五年、十二年或结愿后还盘皇愿才举行。1984年全国瑶族代表在广西南宁共同商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为统一的盘王节,并于当年在南宁举行首次盘王节。1985年云南省首次盘王节在富宁举行。

  瑶族很讲究道德风尚,受《盘皇教人传》和戒度戒律的影响,以及祖先的守法教育,形成较好的传统道德和群体意识。老人常以伦理道德观念教育儿孙,勤俭持家,诚实做人。儿女孝顺父母和宗族长辈,乡邻团结和睦,友好相处,骑马外出,遇长辈下马,尊称问候。帮助老人挑提送行,热情好客,宾客到家先敬烟茶,后才酒肉招待。
猜你喜欢:1.广西瑶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2.瑶族结婚习俗的怎么样的

3.瑶族的春节的特色习俗是什么

4.民族风俗习惯

5.关于侗族的传统习俗推荐

篇二:[瑶族]广西瑶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你对他们的了解有多少呢?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广西瑶族的风俗习惯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广西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1、瑶族的饮食习惯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2、瑶族的建筑

  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堂。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3、瑶族的婚俗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中国传统,女方嫁给男方,生的子嗣岁随父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嫁郎嫁女都有一个样的说法。 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已故的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4、瑶族的宗教信仰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瑶族人认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狗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家峒。

  5、瑶族禁忌

  瑶族是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仪禁忌。路途相遇,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忌讳衣裤当户晒;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猪日不杀猪,鸡日不杀鸡,牛马日不买卖牛马。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与主妇打招呼,主人才高兴,否则被认为傲慢无礼。

  瑶族十分尊敬长辈与老人,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到路的下方。骑马者,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秽的话,不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给他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火塘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狗肉,所以到了瑶族地区,不要打主人家的狗,不要吃狗肉,还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乌龟、蛇和鳝鱼。“盘王节”是瑶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但根据各地瑶族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康泰的情况而定,每三五年才过一次,甚至有的12年过一次。每逢“盘王节”,村寨房舍要打扫干净,男女老幼梳妆打扮,换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尽欢而散。除此以外,瑶族还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木莲节(也称祖先节,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等。大年初一妇女不串门访亲,不吃青菜,有些还在门外插一青枝或木牌。正月初三、初五、初六家人不出门。

  瑶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有的为三月初三日)举行祭龙仪式,内容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盘古、玉皇、神农等,求其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钱财顺利。祭祀的同时,举行扫寨活动。祭龙扫寨活动,禁止妇女参加,也谢外人进入寨子,已在本寨的外寨人,必须等祭祀完毕才能出寨。

  6、瑶族的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 “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过山瑶”、“红头瑶”、 “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7、瑶族抛花包

  抛花包是富宁县瑶族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形式,瑶语叫“武多”。瑶族的花包用红、黄、蓝、白四色布拼缝而成,内装玉米。活动人数不限,男女各为一方,每人都握两个花包,距离约一丈,左手接来右手抛去,男女对掷,往复循环,一时满场彩花飞舞。 传说从前有对青年相爱,男的叫盘阿思,女的叫刘三娘。瑶族头领想讨三娘为妾,被三娘拒绝,转而逼迫盘阿思,要盘阿思一天以内制一件五色凤凰衣,否则不准与三娘结亲。阿思历经艰辛,连一只鸟儿也没有猎获。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位仙女为阿思的精神所感动,送给阿思一件凤凰衣。阿思和三娘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打死了瑶族头领,结成了夫妇。为了纪念仙女的恩情,三娘按凤凰衣的颜色,绣了四个花包,保留了红、黄、蓝、白四色,摒弃了黑色,以表示冲破黑暗、走向光明。自此以后,便有抛花包的活动。

  富宁瑶族的抛花包活动,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交际活动,许多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抛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 。在瑶族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能同床共枕,新郎慨地让出自己的床位,由陪伴新娘来的同胞姐妹、知心女友与新娘同床共枕,说说知心话。新郎让出床位后,便邀请未婚青年男女到村旁彻夜对唱山歌,其内容主要是与未婚青年话别,说明自己已成家立业,肩负家庭责任,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跟大家一起玩耍,并希望同龄青年尽快找到心上人,早日成家立业。新郎要待第三天早上新娘返娘家回来以后,方能进入洞房与新娘共度良霄。

  8、瑶族的丧葬习俗

  瑶族都实行土葬,老人垂危时,便为之梳头、淋浴、穿寿衣,亲属守侯“送终”。死后移置厅堂(男左女右),全家举哀,子女前往亲友报哀,择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请师公做“道场”。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开路”。死者若是师公,则要请同等水平的师公念咒,将尸体用红布捆在坐凳楼梯上,法事完后才入棺。

  出殡时,师公只引送到门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瑶不讲究什么“风水”宝地,只要在离住房不远的山脚,选上一地,即行安葬。

  现在,瑶族已经实行殡葬改革,丧葬办法开始试行火葬。

  广西瑶族介绍

  瑶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据2007年统计,广西瑶族人口152.8万人,占广西全区总人口的3.06%,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2%。在广西81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主要聚居在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等六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散在贺州、凌云、田林、南丹、全州、龙胜、融水等县。大分散、小聚居是瑶族分布的特点。

  瑶族自称有“优勉”、“金门”、“布努”、“拉珈”等。瑶族因居地不同,语言有别,文化差异,支系较多。主要有尤棉(盘瑶)、金门(蓝靛瑶)、布努(背篓瑶)、格劳(白裤瑶)、拉珈(茶山瑶)、藻敏(八排瑶)等。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6省(自治区),人口213万多人(1990),广西约占61%。呈大分散,小集中,多与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他称有“盘瑶”、“过山瑶”、“山子瑶”、“八排瑶”、“坳瑶”、“茶山瑶”、“白裤瑶”等三十余种,新中国建立后统称为瑶族。

  在广西居住着瑶族的各个支系,如河池南丹的白裤瑶、百色凌云的背篓瑶、蓝靛瑶、桂平的盘瑶等。

篇三:[瑶族]瑶族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瑶族作为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习俗积淀深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瑶族的传统风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瑶族的传统风俗

  一、度戒

  瑶族成年礼  度戒,是金平瑶族传统生活中男孩子的成年礼仪式,是瑶族祖先传下来对后代进行族史、族规、礼仪、道德教育的传统教仪,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盛典,在度戒中接受的规矩和戒律约束着一个人一生中的言行举止。度戒仪式一般为度师公戒和度道公戒。

  二、瑶族婚礼

  居住在金平县境内的瑶族群众,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婚姻习俗是最为多彩的。婚俗中的各种活动,实际上就是为女孩子举行传统道德教育的重大庆典。

  瑶家婚礼隆重而多彩。瑶家人在举行婚礼的前二天,新郎家就要提前向新娘家送礼金,礼金一般是成套的银饰品及大米、猪肉、水酒各二百斤,这叫摆礼。摆礼要唱“摆礼歌”,新娘家以歌答谢之后,杀猪宰鸡款待前来摆礼的马帮和全村亲朋好友。席间歌声不断,你来我往对歌喝酒至次日。

  在瑶族传统婚礼中,新郎家要请唢呐手一个,锣、鼓手各三个组成吹打队,吹鼓手负责三天三夜整个酒席的吹打热闹。

  如今,生活在金平县的瑶家人,还沿习着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住的虽然已经不再是茅草盖顶的房舍,但唯一不变的是这多彩的传统婚俗。

  瑶族的节日习俗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

  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瑶族自己的节日有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五岭山脉的瑶族,节日里喜作豆腐圆,包“荷包扎”。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大量宰杀牲畜,进行祭祀。

  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节日菜肴要丰富多彩,除鸡肉外,还有河鲜和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

  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

  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瑶族的礼仪风俗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

  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猜你喜欢:1.广西瑶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2.瑶族结婚习俗的怎么样的

3.瑶族的春节的特色习俗是什么

4.民族风俗习惯

5.关于侗族的传统习俗推荐

推荐访问:瑶族舞曲

上一篇:少年中国说朗诵
下一篇:藏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