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乃神州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秀美的风光,素为海内外瞩目。省有关部门准备在港、澳举行“推介江西”系列活动。请你协助制作介绍省情的专题宣传片。(5分) (1)在宣传片中,需要介绍江西籍的文化名人。请从下列备选的江西籍文化名人中选择一位(示例人物除外),介绍其所取得的成就。(3分) 备选文化名人:陶渊明、晏殊、欧阳修、黄庭坚、杨万里、姜磬、汤显祖、王安石、文天祥、郑谷、蒋土铨、邹韬奋 示例:曾巩,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创作成就很高,也有诗歌创作、古藉整理等方面的成就。代表作《墨池记》为古代散文中的佳作。 (2)在宣传片中,需要介绍宣传江西的名优土特产品,如:婺源的茶叶,南丰的蜜橘、“广昌的莲子、大余的板鸭、信丰的脐橙等。请你选择所熟悉的江西的一种名优特产,拟写一则广告语。(2分) |
(1)略(3分) (2)符合土特产品特点,言简意赅、思想健康、有鼓动性即可。如:“婺源绿茶,越喝越香”、“大余板鸭,走进万家”。(2分) |
略 |
求散文阅读概念
我们对散文概念发生的模糊认识,以郁达夫先生《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为代表:“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就以散文为主要的文体……正因为说到文章就指散文,所以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个名字.若我的臆断不错的话,则我们现在所用的‘散文"两字,还是西方文化东渐后的产品,或者简直是翻译也说不定.”这代表了很多人对散文的模糊认识,这遮蔽了我们固有的丰富的散文理论,有必要对散文这一概念的源起及其内涵作一认真梳理.
散文新概念的发生与佛教之关系研究
1、散文概念首创于佛门.
梳理中国散文理论史,我们发现,散文一词不仅原创于中国,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散文的概念最早出自佛教徒口中.《宋高僧传》卷三《唐大圣千福寺飞锡传》:“(锡)天宝初游于京阙,多止终南紫阁峰草堂寺,属不空当途传译,慎选英髦,锡预其数,频登笔受润文之任,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十五日奉诏于大明宫内道场,同义学沙门良贲等十六人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并《密严经》,先在多罗叶时并是偈颂,今所译者多作散文.不空与锡等及翰林学士柳抗重更详定,锡充证义正员,辞笔不愧斯职也.”①按赞宁《进高僧传表》:“臣僧赞宁等言自太平兴国七年伏奉敕旨,俾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者……端拱元年十月日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赐紫臣赞宁上表.”则《高僧传》始修于太平兴国七年,成于端拱元年十月.散文概念最早出现于此时.《宋高僧传》的材料多来源于碑文,如果那样则散文一词也可能出现更早,为中唐代宗年间了.
这里散文与偈颂相对.偈颂的特点是讲押韵,句式多四言,比较工整,那么与偈颂相对的散文则是散体了,它不追求押韵与句式的工整.“今所译者多作散文”这里的散文明显具有文体意义.同一时期还出现了散语的概念.
2、散语与散文
散语一词,较早见于《容斋随笔》卷一:“窃观阁下辅政既以经术取士,又使习律习射而医书画悉皆置博士,此其用意,岂独遗文章乎,而自顷以来此道几废,场屋之间,人自为体,立意造语无复法度,宜诏有司取士以古文为法,所谓古文,虽不用偶俪,而散语之中暗有声调,其步骤驰骋亦皆有节奏,非但如今日苟然而已.”②而散语词源学上的来历也是出于佛教.《容斋随笔》卷一,六十四种恶口条:“《大集经》载六十四种恶口之业曰:粗语、软语、非时语、妄语……”③.散语即为恶口之一,则有非正统、非主流的文化因子,又有随意、散漫的特点.同时期的陈师道,也使用散语一词:“国初士大夫例能四六,然用散语与故事尔.”④又“世语云: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韩诗如秋怀别元协律,南溪始泛皆佳作也,鲍昭之诗华而不弱,陶渊明之诗切于事情但不文耳.”这里,散语是与韵语相对的,是无韵之文(散文)的含义,已经具有文体学上的意义.而世语云是流行的说法,广泛的说法的意思,则散语是一得到广泛认可的词语.
散语有散漫、随意之句式、语体的意思,和散文一样有文体的含义.而散文一词,文体意义更鲜明,而散语渐渐被中国古代文论淡忘了.
3、译经体?古文?散文
散文概念出现于佛门,是中古时期佛教文化高度发达,佛教文学高度成熟的结果.过去儒门中人物一直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而释道二家则被目为无益教化的旁门左道.《四库全书》存书3461种79309卷,释家文字只有13部312卷,道家只有44部432卷,总共只占四库书目的百分之一.乾隆在编辑圣谕中明言“至儒书之外,阑入释典道经……不合朕意”.而现存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5485卷,宋代开宝大藏经即达1076部,5048卷.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忽视佛道的思想显然是一种文化偏见.
魏晋时期佛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译经运动.据统计,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安世高译经始至北宋景?四年(1037年),计有知名译家192人,译出佛典1333部,5081卷(其中宋代译500卷).如果和同一期的文章相比,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共746卷,再加上《全唐文》1000卷,佛家与儒家的着作数量之比是三比一.从文体上看,胡适曾说当年的骈体文几乎涵盖了一切,可偏这个传道的译经文字装不下,只能用古文来写.事实上,译经体是无数译经大师在古文的基础上,吸收梵文的优点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比较质朴、通俗、奇句单行的优美散文.
除了佛经文学外,还有本土僧人的制作,一类是与儒道论辩、阐述佛理的着作,他们收入于《弘明集》和《广弘明集》及《法苑珠琳》等,其中有部分宏扬佛理的文字,着名的如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僧肇《肇论》、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集结》、宗炳《明佛论》等皆长于论辩,思维精致,推理严密,论说成就为本土议论文字不及,形式上散句单行,时用口语,偶有骈俪,但绝非齐梁形式主义.另一类是传记作品,慧皎《高僧传》、道宣《续高僧传》等等,它们记人记事都大有可取之处.
辉煌的译经文学和佛学作品需要自己的话语对这种文体进行表述.印度是一个文体理论和文体思辨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印度古典文名着有婆摩诃的《诗庄严论》,它注重讨论文体和修辞,把诗分为有韵律的和无韵律的两种,即韵文体和散文体.檀丁(约七世纪)的《诗境》第一章也主要讨论文体区别和风格类型,将诗(文学)的形式分为三体:有韵律体(诗),无韵律体、杂体.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的文体理论、格律修辞理论也一并传入中国,比如文笔之辩,永明体的对偶理论皆受印度文论的影响.
公元八世纪左右伴随排佛复儒思潮的古文运动,大力提倡“古文”理论,试图建立话语上的一统地位.而与之相对立的受排挤打击的佛教一派必不愿接过古文的大旗,而必创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亦即“散语”、“散文”了.所以散文由佛教界人士创造看似个人行为的偶然,实则文化交流与冲突中的必然.
散文概念的接受史
1、北宋时期的散文概念
佛家而外,较早使用散文的是偏于科学的学者沈括,其《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下:“然《召南》茁者葭谓之初生可也.秦风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则散文言之,霜降之时亦得谓之葭,不必初生.若对文须分大小之名耳.”⑤
从目前材料看,沈括是佛家外最早使用散文一词的.此处散文与对文并用,与偈句与散文并用一样,句式的意义较浓,而文体意义相对淡一些.但是散文文体中最根本的特征散体、散句的意义已经具备了,可以说是散文文体的源头性和母体性概念.沈括在北宋学问最为博洽,正是科学家的敏锐和崇尚真理、不囿门限的态度,使他能够较早地接受佛门创造的散文概念,并将这种文体工具运用于语法语义分析的语言研究中.
沈括之后有苏轼的学生毕仲游使用了散文的概念.其《西台集》卷一在讨论科举考试是考诗赋还是考经义时说:“至于诗赋则有声律而见,经义则是散文而难考.”⑥毕仲游,字公叔,郑州人,有《西台集》20卷.毕文与苏轼的共同点是“源泉万斛之致”,是自由的抒写,这正是近代意义上的散文特质:随心所欲地抒写心灵,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苏轼与王安石在科举上的矛盾是政治家与文学家的矛盾,古文的话语与散文的话语的区别是是否独尊儒术.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毕仲游在表达话语上没有选择带有文化专制、政治色彩、复古倾向的古文,而选择了更有文学意味、泛文化色彩的散文概念.这无疑是一种文学的自觉,散文的自觉,是文学脱离政治后的自觉.也是宋代三教合一大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即是乘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东风,又是对古文运动本身的消解.
2、南宋人的散文观念
南宋人邓肃最早使用散文一词.邓肃《榈集》卷四《昭祖送韩文》:“两鸟相酬不肯休,欲令日月无旋朗.斯文未丧得韩子,扫灭阴霾霁九州.古来散文与诗律,二手方圆不兼笔.独渠星斗列心胸,散落毫端俱第一……”;其大意是昭祖送新雕韩文一部,既感其德,又喜其书.邓肃认为古来散文和诗歌难以兼擅,而韩愈独天才手笔,俱为第一,这里“散文诗律”只能解成散文和诗歌的意思.而以“散文”一语入诗,也可见散文一词的流行程度了.
邓肃与朱熹的父亲朱乔年是好友,有《贺朱乔年生日》,又有《谢乔年》.《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在答林择之问后山学黄山谷诗时说:“择之云后山诗恁地深……(朱子)曰:……山谷诗善叙事情,叙得尽,后山叙得较有疏处.若散文则山谷大不及后山.”此处散文与诗对应,是明明白白的文体意义上的散文概念.而且是诗文戏曲小说四分法中的诗文概念.这句话《后山诗话》的表述为“山谷短于散语,后山短于韵语”则散语略同于散文,具有文体学上的散文的含义.
南宋时期我们可以说散文概念已经广泛流传开去.邓肃朱子而后,周必大、杨万里、陆象山、楼、方逢辰、陈叔方、罗璧、谢伯采、刘辰翁、黄震、龚昱、吕祖谦等人,都使用了散文概念来辨析文体.
南宋人对散文认识的深化在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散文的文体特点,而且认为文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文体之间是可以打通的,这与创作上以文为诗、以文为赋、以文为词、以诗为文、以文为诗等破体为文的创作实践是一致的.南宋人的散文文体意识已经非常明确,经常下关于散文的断语.陈叔方《颖川语小》卷下:“然也字用多最难,韩文公《祭潮州大湖神文》一篇全用也字,亦不过有韵脚而缀也字,若毛诗.然至欧阳文忠公作《醉翁亭记》乃散文尔.”杨万里《诚斋集》卷一百六:“下问诗之利病,知非肝鬲上之语,敬陈所见《寄大儿七字》甚奇古,如《分公十四字》浑成雅健,使山谷见之犹应击节.务官二句乃散文语,前辈固有偶出此体者,如木之就规矩,吾曹不可学也.”这里也是关于散文句式的断语,又涉及到了诗文之别和以文为诗的问题,诗文手法可以借鉴,诗中可以有散文的句法.
南宋人不仅散文文体意识明确,而且对散文特点作了具体分析.楼《崇古文诀》卷二十四评苏轼的《策略五》曰:“此篇主意在通下情,间架整,波澜阔,议论佳,可为策格.作散文生疏,苦于断续不相连者,或语句费力者,熟读不患不进.”这里谈“作散文”而不谈作古文,在于楼不是个严格的“以理为主”的真德秀似的古文家,而是个比较通达,深“知味”之于文的散文批评家.散文概念被接纳入教科书,可见它的流行和被接受程度.楼对散文可谓知其味者,他以为散文虽号称散,但也要语断而意不断,断续相连,语句流畅.
宋四六比较流行,作为韵文的四六和作为无韵文的散文,自然是文论家关注的焦点.罗璧《识遗》卷二:“崛奇可味条”,“骈俪贵整,散文忌律,各有当也”.谢伯采《密斋笔记》卷三:“四六本只是便宣读.要使如散文而有属对乃善.欧苏只是一篇古文,至汪龙溪而少变.郑侍郎望之云,四文使重不如使轻,使实不如使虚.”在罗璧看来骈俪文的特点是整齐而格律,而散文则不讲声律和句式的整齐.谢伯采更认识到四六的声律读宋琅琅上口的特点,并认为四六比古文和散文具有更高的艺术要求,欧苏只是以文为四六.谢还隐约的意识到散文的外延要比古文大,古文是散文中的一体.
南宋时期散文概念应用最多的是王应麟的《辞学指南》和黄震的《黄氏日抄》.《辞学指南》卷三:“记序用散文,须拣择韩柳及前辈文,与此科之文相类者熟读.作文贵乎严整,不可少类时文.”其将诏、檄、记、序皆称为散文,并与时文相对.《黄氏日抄》卷六十四:“外制召试三道其二以散文为之,以此知祖宗盛时制诰尚存古意,自宏词之名立而朝延训诰之文遂同场屋声病之习矣.”卷六十七外制:“从官用偶句,余多散文,偶句亦不雕琢.”《辞学指南》和《黄氏日抄》作为两部文体理论代表作的特点是主要从文体上研究散文,不过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古文和骈文之争的影子,作为散文家(也可以说古文家),他们尊古卑骈,崇尚古文、古意、散句的追求,这也是唐宋古文运动打压骈文的文体霸权意识.但是他们不用“古文”,而用“散文”来进行文体对比与界定,这说明了他们文体理论的
进步和深化,说明他们文体理论的成熟,他们已经认识到散、骈之别在于有韵/无韵,有对/无对.而古文则太多内容上的、意识形态上的含义,与文体的纯粹意义关系不深.《辞学指南》和《黄氏日抄》的文章部分都是讨论古代文体的专门之作,不过古代文体的诏、制、表、启,皆是以用为本,而不是以体为本.而讨论这些琐细文体时,他们不自觉地使用了具有近代文体意义的散文概念.他们使用散文概念时多与四六、偶句相对,虽然四六、偶句与散文并不是同层级的范畴,但毕竟是纯文体的形式和范畴,而不是功用的范畴.
显而易见,中国文体学的结构是显隐二重结构,显结构即《文选》等标谤的以用为体的数十乃至上百体,而隐结构则是受印度拼音文字传统影响而以有韵、无韵作划分的文体观念,这一观念从刘宋的文笔之辨起,至散文散语概念的提出皆是中印文化交流碰撞的直接产物.
3、金元时期的散文观念
元人的散文观念进一步跳出了古文的窠臼.金元人对散文文体本身辨析不多,这可能是概念已约定俗成了的缘故.他们的贡献是对散文的本体精神作了许多精彩的发挥.元好问《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三十一有“散文亦精致”,这是一种艺术的要求与评品.元胡祗通《紫山大全集》卷十一:“波流风靡,诗降而为律字,画流而为行草,散文变而为四六,歌咏转为市声俚曲.”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退化观,这里的散文又是先秦散文的特指了.这也是比较保守的尊古贬骈的文体观.王恽《秋涧集》卷八十二《中堂事记》下提出了散文三说:“(公)徐莞尔曰不知谓我云何,至于散文,亦有三说,入作须若虎首,取其猛而重也,中如豕腹,取其酿而多也,末同虿尾,取其临出螫而毒也,此虽常谈,亦可为之法.”这里总结了散文结构章法的精神.
着名文论家王若虚作有《文辨》四卷,提出了一些精彩的散文观点,《滹南集》卷三十五:“退之评《伯夷》止是议论,散文而以颂之,非其本也.”卷三十六:“欧公散文自为一代之祖,而所不足者,精洁峻健耳.”欧评家们向来称颂欧文阴柔之美,而金元文论家却崇尚精洁峻健之美.王若虚最精彩的观点是真散文真文字的论述,《滹南集》卷三十七:“杨雄之经,宋祁之史,江西诸子之诗皆斯文之蠹也.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诗则反是矣.”所谓真文字,卷三六《文辨》三:“所谓天文岂有定法哉?意所至则为之题,意适然殊无害也.”卷四五《论诗诗》:“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低一着,纷纷法嗣复何人?”卷三四《文辨》卷一:“夫文章唯求真是而已,须存古意何为哉?”求真,真性情才是真文字,真散文.王若虚对崇古派的古意追求提出了质疑,可谓求真而不崇古.
刘埙《隐居通议》三十一卷,论文章的有八卷,其卷二十二:“次山览之嘉叹曰:此乃以散文为四六者,正是片段议论,非若世俗抽黄对白而血脉不贯者也,呜呼,知我如此,可谓具眼矣.予尝与次山言不论古文时文,诗章四六,但凡下笔铸辞,便当以风骨为主,若文字有骨气,虽精采差减,正亦自佳,次山大喜此论.”论文以风骨为主,强调血脉贯通,得文章之精神命脉.看来散文自有南北派别,水土之不同也.
4、明人的散文观念
明代是文体学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体学专着.徐师曾《文体明辨》是明前期文体论的集大成者.他将文体分为一百二十七类,其中一类文体是以形式划分,诗、四六、散文隐蔽其中;二类文体是以功用划分的,而一百二十七类的归结点又是诗、四六、散文.徐师曾《文体明辨序》曰:“此释经之体非属文之体也.……又如诏诰表笺诸类,古以散文,深纯温厚,今以丽语,浓鲜稳顺,谓无古今不可也.”,徐师曾《倪文贞集?原序》:“汉魏而降,操觚着书日寡,散文日繁,盖道简而难言,事短而递起,势使然也.”这透露了我们一个明人眼中散文外延的信息:“着书日寡,散文日繁,盖道简而难言,事短而递起”,则论道的六经,后世子史二部,皆属“言”的范畴,不在散文之内.只是“或书之内,时见散文”.这可能源于颜延之把无韵之文分为言、笔二类.
明代另一文体学着作《文章辨体汇选》也有11处使用了散文概念.该书以吴讷《文章辨体》五十卷所收未广,因扩大规模为七百八十卷,所收类别经史诸子百家山径地志靡不收入,分别各体为一百三十二类,搜罗广博,积平生精力抄撮而成,堕典秘文往往收藏.但这本书只是存抄本,传播甚稀,影响不广.不过我们透过它11次使用散文频率,可见散文概念在明代文体学界的大影响.
吴讷的《文章辨体》五卷,外集五卷,陆深《溪山余话》称《文章辨体》一书号为精博,自真德秀《文章正宗》以后未有能过之.不过他过分正宗的理学家眼光使他大体以《文章正宗》为蓝本,开口闭口真西山云,独尊古文而绝口不谈散文概念,《四库提要》批评它“去取亦漫无别裁,不过取盈卷帙耳,不足尚也”.
唐宋派代表作家唐顺之着有《稗编》,唐顺之《稗编》卷七十五多讨论文体问题,有七处使用了散文概念.如“露板以宣矣,不可以义隐,大抵唐以前不用四六,古文辞直义显,昔人檄以散文为得体,信乎.”“以散文为得体”,体现了尊崇散文的观念.唐顺之《稗编》七次使用散文概念,无疑表明了唐宋派的散文观念.
后七子王世贞为明代文史大家,前人文体着作多囿于古文范畴,以至收入词曲即遭议论,而王世贞能开拓文体天地,将散文、小传、琐言小说并提,《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六:“正史之外有以一言一事为记者,如刘知己所称琐言,当以刘义庆《世说新语》第一,散文小传如伶玄飞燕虽近亵,虬髯客虽近诬,毛颖虽近戏,亦是其行中第一.”中国古代文体论之发达,在于深细.而囿于古文观念,未能科学分类.诗歌、散文、四六(赋)、小说、戏曲
早已有之,如能开阔眼界,扩大规模,则以简驭繁,以纲带目的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早该成形化隐为显了.王世贞这里隐然将小说、戏与诗、文并提了,这实际上即是现代文体学上的四分法的雏形,在文体学上迈进了一大步.可以说时人的观念中已然有之,只是未能从理论上提纲挈领而已.
名家散文精彩片断摘抄(300字)
还有其他散文家的散文吗?需要更多
桐庐县城,大约有三里路长,三千多烟灶,一二万居民,地在富春江西北岸,从前是皖浙交通的要道,现在杭江铁路一开,似乎没有一二十年前的繁华热闹了.尤其要使旅客感到萧条的,却是桐君山脚下的那一队花船的失去了踪影.说起桐君山,却是桐庐县的一个接近城市的灵山胜地,山虽不高,但因有仙,自然是灵了.以形势来论,这桐君山,也的确是可以产生出许多口音生硬,别具风韵的桐严嫂来的生龙活脉.地处在桐溪东岸,正当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西岸便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树.南面对江,便是十里长洲;唐诗人方干的故居,就在这十里桐洲九里花的花圈深处.向西越过桐庐县城,更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这就是富春山的山子山孙了.东北面山下,是一片桑麻沃地,有一条长蛇似 的 官道,隐而复现,出没盘曲在桃花杨柳洋槐榆树的中间,绕过一支小岭,便是富阳县的境界,大约去程明道的墓地程坟,总也不过一二十里地的间隔.我的去拜谒桐君,瞻仰道观,就在那一天到桐庐的晚上,是谈云微月,正在作雨的时候.
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阴忽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钓台的春昼》
几日西北风一刮,天上的鳞云,都被吹扫到东海里去了.太阳虽则消失了几分热力,但一碧的长天,却开大了笑口.富春江两样的乌桕树、槭树,枫树,振脱了许多病叶,显出了更疏匀更红艳的秋社后的浓妆;稻田割起了之后的那一种和平的气象,那一种洁净沈寂,欢欣干燥的农村气象,就是立在县城这面的江上,远远望去,也感觉得出来.那一条流绕在县城东南的大江哩,虽因无潮而杀了水势,比起春夏时候的水量来,要浅到丈把高的高度,但水色却澄清了,澄清得可以照见浮在水面上的鸭嘴的斑纹.从上江开下来的运货船只,这时候特别的多,风帆也格外的饱;狭长的白点,水面上一条,水底下一条,似飞云也似白象,以青红的山,深蓝的天和水做了背景,悠闲地无声地在江面上滑走.水边上在那里看船行,摸鱼虾,采被水冲洗得很光洁的白石,挖泥沙造城池的小孩们,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饭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
——《自传之一:悲剧的出生》
陶然亭的听差来摇我醒来的时候;西窗上已经射满了红色的残阳.我洗了洗手脸,喝了二碗清茶,从东面的台阶上下来,看见陶然亭的黑影,已经越过了东边的道路,遮满了一大块道路东面的芦花水地.往北走去,只见前后左右,尽是茫茫一片的白色芦花.
西北抱冰堂一角,扩张着阴影,西侧面的高处,满挂了夕阳的最后的余光,在那里催促农民的息作.穿过了香冢鹦鹉冢的土堆的东面,在一条浅水和墓地的中间,我远远认出了G 君的侧面朝着斜阳的影子.从芦花铺满的野路上将走近G 君背后的时候,我忽而气也吐不来,向西边的瞪目呆住了.这样伟大的,这样迷人的落日的远景,我却从来没有看见过.太阳离山,大约不过盈尺的光景,点点的遥山,淡得比初春的嫩草,还要虚无缥渺.监狱里的一架高亭,突出在许多有谐调的树林的枝干高头.芦根的浅水,满浮着芦花的绒穗,也不象积绒,也不象银河.芦萍开处,忽映出一道细狭而金赤的阳光,高冲牛斗.同是在这返光里
飞坠的几簇芦绒,半边是红,半边是白.我向西呆看了几分钟,又回头向东北三面环眺了几分钟,忽而把什么都忘掉了,连我自家的身体都忘掉了.
——《小春天气》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故都的秋》
都是郁达夫的散文
雪落故乡 郑永涛 阅读答案
!:冬雪给作者带来了幸福、温暖、体贴
2:赏析:很小很轻写出了的柔弱.
3:标题:夜中落雪
4:把水墨画改成水彩画.
5:带来了春天
这是我的答案,不知道是不是和你的问题一样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谁写的?
朝代【江西散文】
全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出自王安石 (北宋)《泊船瓜洲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
季羡林主要着作是什么
季羡林主要着作列表:
这一辈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风风雨雨一百年 华艺出版社 2009
季羡林自述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季羡林自传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
季羡林谈义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中国书店 2008
季羡林 : 读书有用 中国书店 2008
贤行润身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留德十年 人民出版社 2008
志虑心物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华艺出版社 2008
阅尽沧桑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8
中印文化交流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
谈翻译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季羡林谈佛 三联书店 2007
人生漫谈 文汇出版社 2007
季羡林散文全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阅世心语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忆旧(合着)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季羡林说自己 中国书店 2007
季羡林谈人生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论范曾(合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天竺心影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书斋杂录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
季羡林说国学 中国书店 2007
季羡林谈写作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
佛教十五题 中华书局 2007
病榻杂记 新世界出版社 2007
季羡林论中印文化交流 新世界出版社 2006
禅与文化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季羡林学术精粹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6
牛棚杂忆手稿本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相期以茶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皓首学术随笔 中华书局 2006
另一种回忆录 作家出版社 2006
季羡林谈师友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我的人生感悟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季羡林论佛教 华艺出版社 2006
故乡明月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06
学问人生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6
此情犹思 哈尔滨出版社 2006
德国印象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二月兰 作家出版社 2005
思想者说(合着) 青岛出版社 2005
朗润思语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5
季羡林散文选 中国出版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学海泛槎 华艺出版社 2005
清塘荷韵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4
老猫 东方出版社 2003
耄耋新作 沈阳出版社 2002
新纪元文存 新世界出版社 2002
清华园日记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
我的求学之路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千禧文存 新世界出版社 2001
季羡林与名人 群众出版社 2001
大唐西域记校注(上、下册) 中华书局 2000
季羡林自选集 重庆出版社 2000
旅德追忆(合着) 商务印书馆 2000
季羡林人生漫笔 同心出版社 2000
季羡林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东西漫步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世态炎凉 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0
缀玉集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
禅和文化与文学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1998
季羡林文集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
书山屣痕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牛棚杂忆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朗润琐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草堂怀旧(合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我和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文化交流的轨迹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
禅与东方文化(合着)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季羡林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6
人生絮语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怀旧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我与中国20世纪 (合着)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东方文化研究(合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季羡林论印度文化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4
中印文化交流 新华出版社 1993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新文丰出版公司 民国82.1[1993]
季羡林留德回忆录 中华书局 1993
季羡林小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季羡林学术论着自选集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1
外语教育往事谈(合着)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万泉集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1
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
东方文化知识讲座(合着) 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编 黄山书店 1989
南亚东南亚论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季羡林散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中国佛学论文集(合着)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 1982
朗润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
欧阳修论作文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编辑本段]【选文】
选文:
顷岁(1)孙莘老(2)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3)以(4)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5)之,自工(6);世人患(7)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8)人,如此少有至(9)者.疵病(10)不必待人指擿(11),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12)尤(13)有味.
[编辑本段]【注释】
字词注释:
(1)[顷岁]近年来.(2)[孙莘老]原名孙觉(1028--1090),字莘老,高邮人.(3)[乘间]乘机,乘着间隙.(4)[以]拿.(5)[为]做,写.(6)[自工]自然就精妙了.工,精,妙.(7)[患]毛病、弊端(在于).(8)[过]超过.(9)[至]达到.(10)[疵病]指文章毛病.(11)[指擿(tì)]批评指正.(12)[故]所以.(13)[尤]更加,特别.(14)表顺接(15)指欧阳文忠公
[编辑本段]【阅读提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感受】
写作的诀窍就是要勤奋.还要多练,刻苦训练,学会寻找题材的能力,作文才能写得更好.
【启示】
想做好一件事,没有捷径,唯有靠自己脚踏实地.
【译文】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就会写好.世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文章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能发现.”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我认为)特别有意义.
祖国风光优美的句子
短一点哦,不要散文!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阴朔山水甲桂林.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
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
1、九寨归来不进沟,九寨归来不看水.
2、庐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数三叠.(指三叠瀑布)
3、名泉七十二,趵突天下无.(被誉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市,有名泉七十二处,号称“泉城”.在七十二泉中,趵突泉名列首位,人称“天下第一泉”)
4、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北连长江,南通四水,江湖交汇,水天相连,面积2432.5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巢湖,位于安徽省,为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七条长江、八个巢湖加起来的水量,只及洞庭湖一半.形容洞庭湖水量之丰富.)
5、细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描绘了杭州细湖苏堤的美景.苏堤俗称“苏公堤”,贯穿西湖南北,筑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圃、跨虹六座石拱桥,以使内外两湖湖水相通.堤上遍植杨柳,间植桃花,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6、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7、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8、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西部的很多雪山的特征.)
9、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江西婺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月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棹(zhào):船桨。③孤亭:这里指螺江。 诗人: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 小题1: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2分) 小题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3分) |
小题1:月落、残星、露湿、天光(2分,写出一个得1分,写出两个的2分) 小题2: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
|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无言古诗 散文和什么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