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历史故事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历史故事

国的演变过程(共10篇)

时间:2018-06-26 来源:历史故事 点击:

篇一:国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主要历经了从二言到四言,到骚体楚辞,到五言七言已经及杂言,到前格律诗,到最终形成的格律诗.(包括古白话诗,以及词,散曲,和新诗,本文不作深究)这十一种主要形式.
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如果从鲁迅所说的“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弹歌》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相传黄帝所作的《弹歌》就是典型的二言诗,短短八个字概括了从制作工具到猎取动物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二言古谣,也可称为原始歌谣,远古歌谣,太古歌谣或上古歌谣等等.《礼记》和《易经》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的作品.这类诗歌的基本形式就是歌谣,它产生与先民的集体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通过歌谣来传授生产技能,协调劳动节奏,表达内心感受,娱乐群体生活等等.清代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收录了许多远古和上古时代的歌谣,如:
  《尧戒》: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而发达的文化.这个时期的诗歌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如《大学》中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但流传下来极少,部分保存在甲骨文和大型青铜器上.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取得完全胜利,建立了新的奴隶制王朝.周王朝起初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周文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王朝建立了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保留了大量的民歌.春秋时期,四言诗已经十分成熟,作诗言诗蔚然成风,举凡庙堂祭祀、外交应对、亲朋酬答,都离不开诗歌的创作和应用.中国文化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期. 经过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最初一部以诗的艺术形式独树一帜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从音韵学上说它仍然属于上古歌谣,但是它与二言古谣有明显的不同点,赋比兴三大手法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感情充沛,和现代作品几乎没有隔阂.如爱情诗歌《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共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此后才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也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是封建制逐步取代奴隶制的转变时期.由于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儒、墨道、法、兵等各个学派纷纷着书立说,宣传政治主张,并互相辩论,形成了学术繁荣的“百家争鸣”局面.春秋末期,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相继传入楚国,巫风盛行的这个地方,诗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屈原的创作使诗歌有了飞跃,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诗歌获得了饱满的生命力,把先秦文学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西汉刘向把屈原及其宋玉等人的作品汇编而成《楚辞》,它是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诗歌总集.与《诗经》相比,《楚辞》砌词以托意,词藻华丽,想象力丰富,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为屈原的作品.
其间荀子还着有篇幅相当长的杂言体的《成相篇》,以七言句为主.
“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
诗中已经出现典型的上四下三结构的七言诗句,这种形式节奏明快,音韵顺口,便于流传.近年秦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好几首类似的歌辞,可见这种歌谣体在战国后期曾经很流行,已经存在形成七言诗体的萌芽.
秦王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开国君臣多为楚人,所以楚辞和楚歌兴盛一时.楚辞孕育了汉赋,楚歌孕育了五言诗的雏形.辞赋如司马相如和《子虚赋》、《上林赋》这样典型的汉代大赋.但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始终存在,其语言整饬华丽、注重铺陈的特点也贯穿始终.新兴的乐府诗开始显示出生命力,五言诗正在登上文学舞台,七言诗也开始萌芽.“乐府”收集整理的民歌就叫乐府民歌,多同民间的音乐舞蹈相结合.如《江南》、《铙歌十八曲》、《十五从军征》等.最早的五言诗是虞姬的《和项王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李延年的《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班婕妤的《怨歌行》
“新裂齐绔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西汉后期,五言诗形式在民间已经普遍流行.不过,五言诗在西汉始终没有成为通行的主流的诗歌形式,直到东汉以后才逐步兴盛起来.
与五言诗一样,七言古体诗起源也较早,七言诗在旧体诗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在《楚辞》中已经有不少的七言句子.在战国时期已经很常见.《文选》注引刘向的《七言》诗尚有六句,是完整的七言诗歌,
“朅来归耕永自疏”、“结构野草起屋庐”、
“宴处从容观诗书”、“山鸟群鸣我心怀”.
较早的如曹丕的《燕歌行》,句句押韵,即所谓的“柏梁体”,如《柏梁台诗》、《四愁诗 》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宋代诗人鲍照,他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写七言的诗人,其《行路难》十八首其中就有着名的纯七言诗,与此同时的还有谢惠连和谢庄,自此时起,七言这种形式就已经奠定了基础.七言诗在南北朝发展缓慢,入唐以后,一支律化,成为格律诗的主要形式.另一支被称为“歌形体”.这些诗很多地方不讲究平仄,仍旧只能算是古体.
五言古体诗产生以后,成为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的主要诗体.曹丕、曹植、王粲等人诗歌追求修辞华美,普遍运用藻饰、骈偶、声律、用典等表现手段,增强了诗歌艺术性,使文学语言更富于表现力,以后愈来愈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普遍风气.随着佛教的影响,中国人逐渐开始自觉地研究起声调来,相传最早的专着魏.李登的《声类》,但本书已经失传,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和周颙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古代诗歌自此开始走向格律化.根据口音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提出了“四声说”,并提倡在诗中应用.形成了“永明体”.但“永明体”的格律要求尚不成熟,如律句模式以及粘未定,故称为前格律诗.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最着名的“竟陵八友”等人的诗歌.
隋唐时期建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尤其是唐朝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极大地促进了诗歌的繁荣.诗歌创作的高度繁荣使唐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中国真正成为“诗的国度”.初唐以后,涌现了一批对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陈子昂,孟浩然,王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韩愈,李贺,元稹,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诗人数以千计,作品数以万计,形成群星璀璨的盛大局面.由于唐代诗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许多诗人来自社会中下层,他们对社会各方面情况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自身的经历也往往更为曲折丰富,因而,唐诗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诗歌的题材与内容来说,咏史怀古、饮酒赋诗、壮丽河山、农家田园、边塞战争、塞外风光、友谊爱情、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参禅礼佛等,都在唐诗中得到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唐诗中各种传统诗体兼备,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格律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进一步成熟并定型.
《唐书》有曰:唐兴,诗人承隋、陈风流,浮靡相矜.
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
经过唐人的努力,此时格律诗在句内搭配、粘对,对仗,句言等方面都有了完备的规范.
古白话诗是人民群众生活的语言,受官僚文人的排斥,一般书籍不予收录,所以流传的极少.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新诗是“五四”时期新兴的自由体白话诗,从形式上讲除了简单的押韵外,几乎没有其他要求.

篇二:国的演变过程

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

  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其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下面简要介绍以下不同形体汉字的特点: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相形程度较高,字行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金文.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3.大篆.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的小篆.
  4.小篆.这是春秋战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体有所简化,相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5.隶书.隶书产生与战国晚期,西周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
  6.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界,但是难于辩认.
  7.行书.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
  8.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它的字形方正严整,有撇,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篇三:国的演变过程

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国的演变过程】

传说中仓JI造字,草创了文字
原始时代的陶文,是中国文字的雏形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中国真正的文字
后来又有了金文(也叫钟鼎文)
春秋战国时期 石鼓文
秦汉时 小纂
秦末,在衙役狱中开始流行隶书
汉代盛行 草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 盛行楷书等
这是我从书法课上总结下来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篇四:国的演变过程

家字的来历是?
家字的演化历程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说:“宀为屋也”;“豕为猪也”,两字合写为“家”字.说明有家就有猪,无猪不成家,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养猪非常普遍.明朝时伟大的医药家李时珍说:“猪为天下畜.”除个别少数民族外,至今全世界各地都有饲养,而且是饲养最多的家畜.
最初,我们的祖先是在树上“架木为巢”的.大约7000多年前,他们转到地上盖木房子为屋,并开始驯养野兽为家畜,猪就是人们最早饲养的家畜.为了防止外来的侵袭,那时房子的结构一般是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做猪圈.因此,凡是有“猪圈”的地方,也住着人,有“猪圈”,也就是有“人家”的标志.后来经过演变,“家”的“猪圈”这一本义消失了,“人的住所”这个含义却保留了下来.
随着社会发展,“家”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周代以男为家,以女为室,有家(夫)有室(妇),叫做“成家”;春秋战国时期,“家”又发展为学术流派,如儒家、墨家、百家争鸣等;后来,“家”又用来指有专门学问或技能的人,如作家、书法家、专家;另外,“家”也用作量词,如一家人.
另:凡有宝盖头的字大都与房屋、家居等有关,比如教室的“室”,本来的意思是房屋,后来专指内室;宇宙的“宇”,最初指屋檐;宇宙的“宙”最初意思是栋梁,后来词义扩大,“宇宙”便指整个空间.
“国”字经常和“家”字连用.在甲骨文里,“或”字是“国”字的最初文字.“或”字里的“口”表示范围,“一”表示土地,“戈”是指手拿兵器以保卫国家,表示武力.经过演变,“或”字外加了一个框,强调用武装力量守卫自己的边界,这就是当时的“国”(嘿嘿,应该是繁体的国,俺机子里没有)字了.古时候大国称为“邦”小国称为“国”.现在,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称其为“国”.

篇五:国的演变过程

概述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1、维也纳体系(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
①形成背景:拿破仑用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欧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惧怕,他们联合对抗法国.拿破仑战败.在制裁法国的基础上,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②形成标志:维也纳会议.
③主要内容:同盟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为了镇压欧洲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维也纳体系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并且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逆流.但是体系作为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它开启了用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
④维护工具:神圣同盟.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中东、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3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④维护工具:联合国.
4、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
①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②形成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③主要内容: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上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国的演变过程】

篇六:国的演变过程

简述中国礼仪演变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礼仪的学说?

你好,我说一下我知道的.可能不是很全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1. 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4.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
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5.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6.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篇七:国的演变过程

求原始社会到现在社会的演变过程!
求原始社会到现在社会的演变过程.
演示:原始社会--某某社会--某某朝代--某某朝代--唐-宋-元--明--清.以这个形式的.列举就行 能带朝代衔接的过程更好.

原始社会(元谋人、蓝田人、半坡人、河姆渡人、北京人、黄帝时期、尧、舜、禹)-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至今)

【国的演变过程】

篇八:国的演变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孔子的 主张“为政以德”,逐步改良政治
  政治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孔子
  孔子的教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育思想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1、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孟子思想   2、主张人性本善.
  孟子   的内容   3、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影响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为“亚圣”,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自然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荀子主   伦理观:人性本恶
  荀子 要思想   政治上:礼法并施
  影响: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深远
  (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1、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
  独尊地位  2、董仲舒的思想 “大一统”的理论,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的确立 “三纲五常”学说,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
  3、“独尊儒术”的影响: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②确立儒学在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③儒学独尊局面形成,禁锢人们思想,扼杀创造力
  (三)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融合儒道佛)
  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佛道兴起及儒学面临危机
  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程朱理学 ③ 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事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明 两大流派
  陆王心学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即理也”
  ②“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评价: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1.出现的背景
  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③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
  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
  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
  ③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④主张男女平等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1、主要观点:
  (1)政治: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思想:继承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① 强调治乱标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② 提倡“法治”:“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③ 改革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君民共治天下,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2、评价:
  (1)其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黄守羲的思想震动当时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
  (3)“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有时代特征;
  ★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
  1、主要观点:
  (1)政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①《日知录》说:亡国——改朝换代,亡天下——整个民族的沦亡.
  ②“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③“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学术思想: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① 主张走出家门,在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
  2、基本评价:
  (1)以崇实致用的学风,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2)经世致用思想为近代新思潮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 王夫之:唯物思想
  1、主要观点:
  (1)唯物论:认为“天下惟器”.
  ① 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 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认识论:客观对象引起主观认识,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认识的.
  (3)辩证法: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静止是相对.
  (4)发展观: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闪烁着革新的思想光芒.
  2、基本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评价: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2)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篇九:国的演变过程

我国汉字的演变的过程?
(甲骨文 )—— ( ) —— ( )——( )【国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篇十:国的演变过程

“军”字的演变过程

  一、字的演变过程:依次是篆隶、楷
  二、造字解说军,早期金文 (匀,均等)
(车,战车),造字本义:远古时代的武装部队中的最高编制,每个军配备相同数量的战车与士兵(由此可见,战车是古代武装部队的核心资源).中期金文省去等号“二”.晚期金文误将中期金文的“又”(手)写成“勹”.篆文又误将晚期金文的“勹” 写成“宀”.隶书将篆文的“宀” 写成“穴宝盖”.
  附 文言版《说文解字》: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军,环形围绕.四千人成一军.字形采用“车”和省略了“巳”的“包”会义.“军”字里面的“车”,就是战车.
  三、引申线索:古代表示“军队”这一概念的汉字,常见者有自、师、军.在殷甲骨文中均假自为师(当时尚无师字,当然更无军字).西周铭文有师字①,义和殷代之自字基本相同,均指用为军事方面之“人众”.(《尔雅·释言》:“师,人也”.郭璞住:“谓人众也.”).古之所谓“人众”之“师”,义犹今之“军队”.军字在殷甲骨文及西周铭文中均未见,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高明《古文字类编》所收军字,均上限至春秋《庚壶》,结合军之形符为车来考虑,疑军字是在春秋盛行车战后产生的.自、师、军,从表达“军队”这一义项来说,是一脉相承,意义基本相同,它们是不同时代产生的表达特定历史时期“军队”概念的字.军字的“犹言今之军队”的这一基本含义,相当稳定,自古迄今,尽管对定义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意义无大变.
  四、分类词汇①本义,名词:部队的最高编制,每个军配备相同数量的战车与士兵.军长 / 三军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 • 小司徒》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礼 • 夏官 • 序官》
②名词:作战兵团,作战集群.军备 军装 军队 军旅 军团 军人 军阀 军事 军营 / 大军 敌军 友军 陆军 海军 空军 骑兵军 坦克军
击破沛公军.——《史记 • 项羽本纪》
军皆殊死战.——《史记 • 淮阴侯列传》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 • 诸葛亮传》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 • 高适《燕歌行》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 • 解老》

推荐访问:

上一篇: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共9篇)
下一篇:800岁高龄的神仙(共10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