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历史故事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历史故事

大同城墙(共10篇)

时间:2018-10-17 来源:历史故事 点击:

篇一:大同城墙

大同的城墙
大同城区的城墙高多少米?长多少?宽多少?城楼与城楼之间有多少米?
以及它的特点与历史
或者赞美城墙的作文也可以

大同城墙位于今大同市城区,因城墙遗迹依然明显,在绝大多数现代版的大同地图上仍有标注.大同城筑邑历史应该说相当悠久了,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因此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旧城基础上增筑,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镇城.最后完工的大同镇诚呈大致正方形,边长达到1.5公里和1.75公里,周长6.5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共580对垛子,据说代表了大同当时所辖的村庄数.大同镇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
东城墙南段(北望)
每个门又各有瓮城.今只有永泰、清远两个名字被两座正好在该位置附近的建筑
使用,至于这么多的城门,早已经是连个痕迹都找不到了.在徐达的精心筹划和严明督工下,大同城池的建筑达到了有史以来最精美的程度:城墙四角建角楼,西北角有“乾楼”,高大瑰丽,为“大同八景”之一.城墙四周伫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城墙外马面凸凹相间,排列有序.突出部分为城墙垛子,每边计12个,外加角墩4个,计52个.墩距113米,墩作梯形结构.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宽16.6米,纵约15米,与角墩间距6.6米,上架踏板与城墙相通.四门之外是瓮城,瓮城城门的门洞进深约30米,上建箭楼或匾楼.城墙外侧修壕堑,深约5米,宽约10米,俗称护城河,曾经波光涟漪,上设吊桥.城内有4条大街、8条小巷、72条绵绵巷,街衢规整通达.每条大街中段十字路口各建一楼,东有太平楼,南有鼓楼,西有钟楼,北有魁星楼.城中心为4座精美的牌坊,称四牌楼.如今这些建筑多毁于现代,只有鼓楼硕果独存,至今仍然耸立在街心,“四牌楼”则只成了一个名字,其附近地区是大同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东门内景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历史资料中记载,大同城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它并非一个单独的四方型堡垒状城市,大同城格局由四部分组成:主要部分为高大坚固的镇城,在镇城的南、东、北墙外另外各有一个自成一体的四边形小城,分别叫做南小城、东小城、操场城,而各个小城也有独立的瓮城和月城,均与镇城相隔不到两百米,用吊桥与主城连接.这样如果要进入大同镇城,必须先要通过三个小城中的某个,光通过的城门就至少需要过4到6个.就是进了外围的小城,主城的吊桥不主动放下,仍然进不到大同镇城里,这种防守措施使大同镇城真正成为了固若金汤的安全之地,为中国古代军事建筑中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又因大同民间传说此地为凤凰降落的地方,因此这种四城有序排列的筑城格局被称为“凤凰单展翅”,今大同地图多只描绘大同城与操场城的故址,而从未见有用同样标志线标注东小城与南小城,实际上,这两个关城如今依然可以找到一些踪迹,只是,这些小城的修筑都在明朝
东城墙望楼
中后期,并非徐达所为.
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大同是以军事重镇而扬名四海.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所谓“屏全晋而拱神京”.再加之其布防之严密,设施之坚固,建筑之高大,在我国古代城防建设史上也属少见.囚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和“北方锁钥”之誉.

篇二:大同城墙

大同城墙只随想 作文

大同城墙之随想
十月二十一日上午,大同报社小记者齐聚大同东城墙。在这里,我们开始了新的采访旅程。小记者们跟随讲解员吴阿姨登上了雄伟壮观的城墙。在吴阿姨的细致讲解下,我们对东城墙有了大致的了解。东城墙全长1800米,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有12座望楼,580个垛口。我漫步在宽阔的人行道上,思绪早已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曾经的大同:睁眼一看,那不是明代屡立战功的徐达吗?他正在指挥民工建造明城墙。数十万名民工,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奋力将一块块硕大无比的石料垒起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同的城墙终于完工了。这时的它,雄伟壮观,固若金汤,而且初生牛犊不怕虎,跃跃欲试,渴望战争的到来。终于,异族不断地向中原王朝发起进攻,而它作为神京屏障,一次次阻挡了异族的入侵。它在战火中出生,在鲜血中成长,无数运筹帷幄的将军站在它的肩上指挥千军万马打退敌人的猛烈进攻,无数异族入侵者在它的身躯前倒下。在炮火的洗礼下,它长大了,成熟了。它也因无数次辉煌的战绩而名噪一时。时间来到了近代,外国列强纷纷用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各种现代化武器的进攻下,在岁月的磨蚀下,它垮塌了。它不再辉煌,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的遗忘。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了,国强民富。在经济高速发展之际,它也焕发出昔日的风采。在不断的修复中,它感到自己仿佛又回到那个辉煌岁月。经过七个月的修复,它又一次变得巍峨壮观、气势磅礴。
如今的它虽已变成历史陈迹,但是它却鼓舞着我们的爱国意志,激励着我们的爱国情怀。


城区十四小六七班王子杰

篇三:大同城墙

描写家长景色美的导游词
尽可能是山西大同的,可以说说城墙、云冈石窟等等,300——400字左右,速求~

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大家来大同旅游!
大同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大同位于山西北端,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北、西两边隔长城与内蒙相邻,东边跨太行与河北、京畿相望,南边倚桑干河与雁塞雄关相接,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市区是一个三面环山的盆地,西部有雷公山、武周山作障,西南部有七峰山为屏,东北部有采凉山锁镇,御河纵贯南北,是天然的设防建城之地.
古城大同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周三代曾属冀州.战国时期属赵国雁门郡.公元前3世纪大同已建城池,赵国名将李牧曾在此筑烽火台及部分长城.秦统一后沿袭旧制.西汉取代秦朝后在大同置平城县,仍隶属雁门郡.东汉后期,祖居大兴安岭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自东北向西南迁徒,并在内蒙中部建都立朝.但道武帝拓跋跬很快就在公元398年从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境内)迁都平城,从此大同作为北魏王朝的帝都历时近百年(即“一朝帝都”),直到公元494年孝文帝才又迁都洛阳.在此期间,北魏统治者在大同大兴土木,修建城池、宫室、宗庙上百座,驰名中外的云岗石窟就是此时开凿.这段历史是大同古代最辉煌的时代.
北魏之后的北齐改平城为恒安镇.北周又置云中县.隋代再改为云内县属冀州郡.唐代为云中郡辖地.东北另一少数民族契丹倔起后建立辽朝,将大同作为其“西京”.女真族灭辽建金朝后大同仍为其陪都西京.这就是大同历史上的所谓两代京华.大同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着名的华严寺、善化寺就是此时留下的宝贵遗产.元代置大同县.明清两代为大同府治,是北方重镇.民国初年再置大同县.1949年解放后,建大同市属察哈尔省管辖,1952年划归山西省,为省辖市.1993年,驻大同的雁北行署撤销后,大同市现辖城区、矿区、新荣、南郊4区和左云、大同、天镇、阳高、浑源、灵丘、广灵7县,总人口270多万,其中城区、矿区人口约80万.
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大同已成为山西第二大工业基地,机械制造、建材、煤炭、电力等工业发达,有山西柴油机厂、大同机车厂、大同水泥厂、大同热电厂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更有全国产量最大的大同矿务局,所属十几个煤矿年产优质动力煤在3700万吨以上,产量居全国之首,因此这座塞外名城又被誉为“煤都”.
大同交通发达,是晋、冀、蒙三地的交通枢纽,是京包铁路和同蒲铁路的交汇点,是大秦铁路的起点,也是北京经乌兰巴托至莫斯科及东、中、西欧国际联运线的重要一站.大同有7条公路与北京、呼市、太原、五台山、保定等地相通,构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随着京大高速公路及大运高速公路的兴建,大同的公路交通将更加方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文物古迹众多,而且价值颇高.不仅有城墙、鼓楼、九龙壁、风临阁、曹夫楼、琵琶老店、平城遗址、北魏皇陵、火山群等名胜,更有云岗石窟、上下华严寺、善化寺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所辖挥源县境还有北岳恒山及巧夺天工的胜景悬空寺.这些闻名海内外的旅游景点正期待着我们的光临!

篇四:大同城墙

我家乡的旅游景点——城墙 作文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的最北部——大同,这里是北魏时期的首都,有着浓厚的古都文化,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城墙。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说:“政府在修复古城墙。”前几年复原了的大同东城墙离我家较远,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去欣赏。随着南城墙修复成功,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大同城墙的风采。

9月23日,大同市举办国际汽车文化展,我随爸爸、妈妈去看车展,同时也观看了城墙。城墙不仅修建的高大雄伟、坚固险峻,而且各种城防设施齐备,自成一个防御体系。

据说最后完工的大同镇诚呈大致正方形,边长达到1.5公里和1.75公里,周长6.5公里,面积2.63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共580对垛子,据说代表了大同当时所辖的村庄数。大同镇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每个门又各有瓮城,完全与北魏时期的风格相符。

待四周城墙全部修复完工后,我一定要再去参观参观,亲身体验一下古城大同蕴藏的浓厚的古都文化。

篇五:大同城墙

山西大同的变化作文 要求150字

两年前,大同的天空灰蒙蒙,两年后,大同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
两年前,承载大同历史和记忆的老城墙,被风吹雨打,两年后,凸现曾经的雄姿;
两年前,大同御河上只有两座桥,两年后,要有三座新桥就要建好了;
两年前,云冈石窟周边环境脏乱差,两年后,正在大为改观;
两年前,大同产业结构单调,两年后,招商引资,上项目,经济开始走向多元化;
两年前,大同路边都是丑陋的小门面,两年后,路修宽了;
两年前,大同很少见到绿色,两年后,大同绿色越来越多;
两年前,大同就是个大县城,两年后高楼耸立,像个大城市了;
两年前,大同死气沉沉,两年后大同充满着活力;
两年前,没有一个领导肯真正为民做点实事,两年后一个正真为民的领导一直心寄大同
两年前,我对大同很失望,两年后,我对大同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期望
两年前,一块豆腐一元钱.两年以后,一块豆腐两元钱.
两年前,一吨水一元多,两年后,一吨水近三元.
两年前,取暖费3.18元,两年后,暴涨到4.7元.
两年前,道路不太宽阔,但路两边住的是大活人.两年后,路宽了一些,但路两边栽的是死气草.
两年前,大同水泥厂的产品供不应求,两年后,大同水泥厂彻底破产.
两年前,大同机车厂的旧型机车全国畅销,两年后,工人们眼瞅着新产品换不成饭钱.
两年前,父母用一生积蓄给我买了套房,两年后,父母说,我们三辈子的积蓄也给你买不起房.
两年前,人们能电话查询养老金,两年后,我们的养老金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
两年前,人们自由选房,两年后,是房子主动选你.
两年前,男人们吃饭时喜欢吧嗒两口小酒,两年后,男人们为了下顿饭发愁.
两年前,到处都有人行道口,两年后,你走几公里也过不了马路.
两年前,世界巨头沃尔玛登路大同,两年后,企业家想办法逃离大同.
两年前,空气还算是空气,两年后,空气中飘荡着原料药的味道.
两年前,人们对生活充满憧憬,两年后,人们唉声叹气,道路以目.【大同城墙】

篇六:大同城墙

文章《大同》中,大同和小康分别是什么特征?孔子对小康社会的态度是什么?

对于大同和小康社会的差别,孔子做出了如下的解释:
大同社会是伟大而美好的原则通行的时代.依照那个原则,人人都把公共的利益放在首位,讲究信誉,与他人友好,所以人们不仅爱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也爱别人的孩子和父母,老年人都安度万年壮年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年幼者能很好的成长,失去了父母的孤儿,死了配偶的寡妇,丧失儿女的老人都能得到大家的关怀.男子有自己的职责,女子有自己的归宿,财物不可以随便浪费,不为社会做贡献都会感到遗憾.这样的时代,用不着智慧和谋略,也没有偷盗和抢劫,家家都不用关锁门窗.这就是大同社会.
在小康社会,人人都只为自己的家庭着想,都仅仅爱着自己的孩子,把财富占为己有,努力为了自己.君主们都把自己的地位传给自己的孩子和兄弟,修建坚固的城墙和壕沟来保护自己,以礼仪作为法则,来规定君臣的职责,来巩固父子关系,来使兄弟友好,来使夫妻和睦.建立了各种制度,以区分贵贱,以奖励勇敢者和智慧者,以要求他们为自己建立功勋.比如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统治的时代就叫小康社会.
大同:即天下为公,可以理解为尧舜时代的社会制度
小康:即天下为家,可以理解为启废禅让以后的制度,其实就是后来帝国的家天下模式
认真码字,仔细思考,坚持高质量答题,支持不明白再问,望采纳,求好评,谢谢!同时祝看到本回答的各位路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o(∩_∩)o

篇七:大同城墙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世界古代建筑的奇迹.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修筑了长数百千米的非封闭性城墙,叫作方城.战国时,燕、赵、魏、韩、秦等都在边界筑起了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燕、赵、秦原有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长万余里.今山西大同北部,甘肃岷县城西等地均有秦长城遗址.
西汉沿河西走廊一带向西增筑朔方长城和河西长城,经玉门关延伸到今新疆境内,以保护河西走廊.北魏时西部柔然人满为患,又兴筑长城以防柔然人南侵.北齐也多次修筑长城.隋代为防御突厥、吐谷浑,数度修筑长城.明朝建立后,大将徐达曾18次在居庸关修筑长城.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主体是城墙.山西东面至山海关一段,断面下宽上狭,平均底宽6米,高逾6.5米,外砌整齐条石和特大城砖,内部夯土.城墙顶部用三、四层砖铺砌,最上一层是方砖,用石灰勾缝,十分平正坚实,连野草也难以生根,平均宽5米,可容5马并骑10人并进.墙顶两侧还砌有砖墙,内侧砌成约高1.5米的矮墙,外侧砌成约高1.5米的垛墙,每一垛牙上面有了望孔,下面有一射击眼.城墙上有排水沟、吐水嘴等设施,在关口和险要的地方还设有凸出的罗城.
修筑长城的工程浩大,筑长城所用土方如所来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筑长城一般就地取材,大型城砖和石灰是就地烧制的.在高山峻岭,则开采石料,用石砌筑.在沙漠中,用红柳枝条和芦苇与砂石层层相间铺砌,可砌到6.5米以上.在黄土地区,大都取土垒筑,在重要地段的城墙一般用砖砌和条石镶砌.
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名族的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1)“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请结合短文内容及自己的学习积累,举例说明.
(2)短文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试举你感兴趣的一种方法说说它的作用.

1.修筑长城的工程浩大,筑长城所用土方如所来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墙,可绕地球一周有余.筑长城一般就地取材,大型城砖和石灰是就地烧制的.在高山峻岭,则开采石料,用石砌筑.在沙漠中,用红柳枝条和芦苇与砂石层层相间铺砌,可砌到6.5米以上.在黄土地区,大都取土垒筑,在重要地段的城墙一般用砖砌和条石镶砌.
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名族的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2.列数字:是文章的准确性,科学性更高

篇八:大同城墙

雄伟的建筑古老的长城 作文

雄伟的建筑

古老的长城

——游八达岭长城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育红中学 初一•十班 王轩宇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及其宏伟浩繁的建筑工程,它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在中国与世界上都享有盛名,是人们必游的胜景。在北京旅游的第五天,我和妈妈一大早就乘旅游车去八达岭,登临位于北京西北延庆县的古长城。

人们都知道,古代打仗时,对防守一方来说,城墙与关隘对防卫和抵御,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修建长城,防卫和抵御外来的入侵,是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留下来的一项防御工程。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北方的燕、赵、魏等国,为防御他国的侵扰,彼此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防御匈奴的侵犯,便将以前燕、赵、秦等国修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充增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竭石(现朝鲜平壤南)。秦灭亡后,东西汉、南北朝、?x、隋、唐、宋等各朝代,均对长城继续加以修茸使用。到了明代,明朝统治者特别重视对北方的防卫,加强修筑长城,长城的修筑工程更加浩大,把过去用泥土石块修筑的城墙,大部分都改用为整齐的石条和大砖修筑,在长城上设立了“九边”重镇(即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沿九镇边墙修筑了许多烟墩、烽火台;如遇到敌人来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互相救应。长城经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北、北京、辽宁等八省、市,驻扎重兵把守,以防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侵扰。到清朝以后,满族一统中国,长城以北也属于清朝的领地,从此长城不再维修。又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长城的一些地方也逐年坍塌,它便成了我国历史上遗留至今的万里长城。

八达岭长城是北京西北居庸关的的外口,因在居庸关之北,也叫北口;是居庸关的重要前哨,也是明朝京城的重要屏障。八达岭居高临下,地势险峻,古人云:“居庸关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今天的八达岭山崖上还留有古人写下的“天险”二字。

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部分,它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景色十分壮丽。所以,凡能到北京来旅游的中外游人,几乎都要到八达岭长城去。

中午十二点,我们的旅游车到达了八达岭镇停车场,下车后我们简单的吃了点东西,就从居庸关外的关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的城墙是用长方形的花岗石大石块砌成的墙面,墙的内芯以土石填充夯实。城墙从北门锁钥关门城台向南北两侧依山而建。墙体高低不一,大约有六、七米高,墙上宽约六米,可容五马并骑,十行士兵并进。城墙的顶部靠里面的一边设置垛口,垛口上有?望孔和射洞。城墙上隔不多远就有一个堡垒式的台子,建筑于山脊的高处,有高有低,高的叫敌楼,上层有垛口,可?望射击;下层有券洞,可供士兵住宿;低的叫墙台,高度与城墙差不多,但突出墙外,周围也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原来这上面也有房屋供士兵休息的地方,现在还有地基保存着。

我们站在八达岭长城的城头上向远处眺望,见到蜿蜒起伏的长城在八达岭上向远方延伸着,如巨龙盘山,气势磅礴,景色伟然壮观。

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古代的大运河一样,都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我在我们课本上看到过对它们的描述,在电视上看到过它们的画面。我一直有着想去亲眼看一看它们的愿望,这次,我到北京也终于实现了登上长城的这一愿望。

下午,从八达岭回到招待所以后,我心里一直很激动,我亲眼看见了见证人类文明史的中国长城,登上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建的雄伟建筑——万里长城,我觉得很自豪,我可以高兴的向我的同学们宣告:“我登上我国古代的长城了!”

—————————————————————————————

作者所在学校: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初级中学 初一•十班

作者通信地址:渭南市胜利大街105号

邮编:714000

指导老师:李 斌

电话:联系电话:13992376876

—————————————————————————————

指导老师点评:

本文叙述清晰、层次分明。用了四个自然段给读者介绍了长城的修建历史,内部构造及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防御作用。用简洁的词语描写了长城雄伟壮丽的景色,并用不多的词语表述了作者游览完长城后的激动心情,是一篇比较好的游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同城墙】

篇九:大同城墙

关于墙的作文!急求!

  漫步在这高高的城墙下,心里不由生起一种敬佩之情:古代人真的很伟大,能筑起那么高的城墙,而且是那么的笔直.
  其实想想,这墙也是一种文化.不是吗?尤其是在老北京,随处可见这样笔直的墙.北京的四合院就是一个范例——四面墙围成个方方正正的院子.试问,若大一块土地,却被一面面墙划成一个个方格,方格中的人难道不感到憋闷得慌吗?
  再回到这城墙上来.这墙高得是可以,然而它又有什么功用呢?防御?那除了防御呢?它只会阻碍人们的视线,束缚人们的思想.墙围着城,城里的人就好比青蛙,墙好比井壁,而城好比井底.那人岂不成了井底之蛙?所见到的仅仅是头顶的一块天?坐井观天!只可惜清朝皇帝没有听说过.不然的话,中国就不会闭关自守,中国人就不会因落后而挨打了.
  然而,墙只不过是一种现象,人心未改还是不行.如今中国大搞改革开放,提出对外开放政策,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中国人保守的传统观念仍未改变,现代人正在重蹈覆辙.不是吗?现代人生怕别人超过自己,对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据为己有,不交流,不研讨,最后只落个停滞的下场.再来谈谈我们身边,好好的草坪围上一圈栅栏,虽不可称之为墙,但它所起的作用却与墙大同小异,只是要比墙好看多了,也许这就是现代人的进步之所在.
  当然,也不是一判就把墙判上了死刑台.少了墙,这个世界虽说还会转动,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墙.墙,是房屋的主体,没有了墙,所有的房屋都成了亭台轩榭,人们也就失去了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墙是划分区界的防线,没有了墙,人们就会像没头的苍蝇四处乱窜,到处都会混乱不堪.
  事物都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
  墙,寻找它的永恒与辉煌

篇十:大同城墙

关于辽代的都城
辽代有几个都城?分别是什么,分别在什么地方,各有什么特点,每个作为都城的时间,

辽代都城——辽上京辽:上京临璜府(今内蒙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宁城西大明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南京幽都府(今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辽太祖神册三年(918)建国修建皇都.会同元年(938),辽太宗名皇都为上京,设临潢府.辽太祖灭渤海,建东丹国.天显三年(928),辽太宗迁渤海居民于东平郡,升号南京.六年,废东丹国,于南京设中台省.会同元年,得后晋所献燕云十六州地,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原南京改称东京辽阳府.上京、东京、南京于同年设立,合称三京.统和二十五年(1007),辽圣宗在奚王牙帐建立新都,号中京大定府.与原三京合称为四京.开泰元年(1012),改东京幽都府为析津府.重熙十三年(1044),辽兴宗升大同军为西京大同府.辽兴宗以后,始有五京.五京是各地区的统治中心,各领有军州府县,故又称五京道.道不设行政机构.五京长官均称留守,由契丹皇族或后族重臣担任.五京分设留守司和都总管府,统领所属军州事.上京城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辽太祖命蓟州汉人康默记董理修建,一百天建成.城墙高两丈,幅员广二十七里.城北是皇城,墙高三丈.皇宫南门为承天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南是汉城.有市肆交易.中京城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辽圣宗命燕蓟汉人工匠仿上京城制建造.两年建成,迁移汉人民户入城居住.中京城建立后,皇帝即常驻于此.建有驿馆,接待宋、夏、新罗使臣.东京在今辽宁辽阳.城高两丈,幅员三十里.宫城在城东北隅,城高三丈.南部外城为汉城,有南市、北市贸易.城内居民多为渤海人和汉人.南京在今北京市西南,又称燕京.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幅员三十六里,是五京中最大的城.宫城在西南隅.西城颠有凉殿.西京在今山西大同.原为军事重镇,城方圆二十里.辽兴宗升号西京大同府,未建宫城.辽道宗时在城内建华严寺,铸有历代皇帝像

推荐访问:大同城墙图片 山西大同城墙

上一篇:教师节寄语简洁(共9篇)
下一篇:带歌字的歌名(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