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动物简笔画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动物简笔画

动物的特性大全(共9篇)

时间:2017-10-30 来源:动物简笔画 点击:

篇一:动物的特性大全

世上全部动物的特点(不要书)

都会死= =

篇二:动物的特性大全

下列关于动物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分类只有检索法一种 B.动物分类全部是根据不同的特征来进行的C.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动物分类的结果也不同D.动物分类一定是根据相同的特征进行的

C.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动物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篇三:动物的特性大全

下列动物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分类只有检索法一种
B.动物分类全部是根据不同的特征来进行的
C.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动物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
D.动物分类一定是根据相同的特征来进行的
选哪一个?【动物的特性大全】

C: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动物分类的结果也不相同【动物的特性大全】

篇四:动物的特性大全

恒温动物不具备的特征是:A全部生活在陆地上.B心脏分为完整的四腔,两条血液循环路线,输氧的能力强.

我选B.

篇五:动物的特性大全

生物老师问我们的,某些东西不是生物却有生物的特质,比如呼吸,吸收营养,运输,排泄等功能
他说可以不必全部都拥有,有其中几个也行但是最重要的是··它不是生物··

楼上全错了啊,请注意病毒是生物的一种,导致疯牛病的阮病毒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而不是他本身是蛋白质,阮病毒是具有活性的.这里列出生物的九大特征:一,核酸,蛋白质--共同的生命大分子基础
二,细胞--相似的生命基本单位
三,新陈代谢--高度一致的生命基本运动形式
四,信息传递--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统一机制
五,生长和发育--生命体量变与质变转化的表现形式
六,生殖--生生不息的基础
七,遗传与变异--生命的中枢
八,进化--生命发展的全部历史
九,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基本法则
我来举几个非生物具有生物特性的例子,钟乳石是一种洞穴中石头,他能随岁月的流逝而生长;河流海洋具有运输功能,并且有类似植物蒸腾作用的水循环,比如海陆间大循环(类似新陈代谢);从生物元素组成与非生物界元素组成来看,那也是惊人的相似,那么生物是从非生物界演变而来的理论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篇六:动物的特性大全

生命之网的阅读答案 1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自然界中食物链的特点.
2如果把田鼠全部消灭掉,会怎么样呢?请你深入思考,把答案写下来
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都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哪里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哪里的动物就成群出没.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植物还为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掩蔽的地方;动物也会帮植物传播撒种子,啄除害虫.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英国乡村曾经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凡是猫养的多的地方,那里的红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猫和红三叶草,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细心钻研的达尔文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红三叶草是专门靠土蜂来传粉的;而土蜂酿的蜜,常常被田鼠偷吃,田鼠还破坏了蜂巢.这样,田鼠多了,土蜂就少了,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少了.鼠的天敌是猫,猫多了,鼠少了,土蜂就多了,红三叶草传粉多了,自然就长得茂盛了.猫和红三叶草之间似乎毫不相干,可是加上土蜂和田鼠两个环节,就连成一根相互连接的链条——食物链.自然界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各个环节,纵横交错,草被羊吃,羊被虎吞;鼠吃禾谷,猫头鹰捕鼠……一种植物往往被多种动物所吃:羊吃草,牛、马也吃草;一种动物往往吃几种食物:麻雀吃禾谷,也吃虫子;一种动物常常被多种动物所吃:狼和豹也象虎那样,吃牛、羊.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藻.”江河湖海里这些更是常见的事儿.在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就这样组成了一条条“食物链”,动植物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生命之网.

在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就这样组成了一条条“食物链”,动植物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生命之网.

【动物的特性大全】

篇七:动物的特性大全

高中生物的全部知识点

一、必修本
绪 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61.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3.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 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5.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6.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67.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68.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9.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70.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7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72.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74.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75.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6.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77.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78.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8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2.在育种工作中,人们用杂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83.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84.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85.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8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88.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89.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0.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9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1.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91.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9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95.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9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97.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98.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99.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的稳态.
100.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101.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极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生物圈可以说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102.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103.大气中二氧化硫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04.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特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10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一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二是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三是环境污染,四是由于外来特种的入侵或引种到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使这些地区原有特种的生丰受到威胁.
二、选修本
绪论
1、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产量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还有耕地的逐年减少等.从生物学角度看,粮食生产的过程实质上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2、大量施用化肥能够保证作物生长对N、P、K等营养元素的需要,从而使粮食增产,同时却又造成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
3、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更多的作物也具有直接或间接固氮的本领,不仅可以提高这些作物的产量,还可以少施化肥,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4、培育作物新品种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但杂交育种周期长、难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通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来培育新品种,可以将其他生物决定性状的遗传物质定向引入农作物中.
5、生物工程的特点是利用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在常温常压下生产产品,从而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并且减少环境污染.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
6、K+?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所以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注意适当补充钾盐.
7、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
8、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和K+的分泌,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
高中生物吧里有很多

【动物的特性大全】

篇八:动物的特性大全

1.本文中哪句话说明鲸不属于鱼类?2.用你自己的话概括“路易斯安娜鲸”的特点
3.“路易斯安娜鲸”有什么科学价值 4.鲸类祖先究竟生活在哪里?5.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发法?试举两例
鲸类祖先生活在哪里?
鲸类是典型的水生动物,体呈流线形,似鱼,故俗称鲸鱼,实际上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鲸的大脑是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最大的和最复杂的”,它们是群居和敏感的动物,记忆力很强,而且在群体中有照顾后代和互相帮助的强烈倾向”.鲸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最大的蓝鲸体长达33米,体重达160吨.人们也许会问:这种体躯庞大的鲸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还是生活在海洋?
在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德河滩从事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发现了大约4500万年前的史前鲸鱼的化石.业已发掘出的这一动物化石,长达17米它的颅骨、脊椎和鱼鳍都保存完好.专家们认为,“路易斯安那鲸”是考古学家发现的鲸鱼标本中保存最完好的一种,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对这类动物的进化,以及远古时代生态条件的变化得出更确切的结论.对遗骸的初步研究就得出令人咸兴趣的成果:这个鲸类老“祖宗”有更结实的骨骼,它的鼻孔(呼吸孔)所处的位置要低得多,但它的前鳍却比现代鲸鱼长得多.
  专家们认为,这一发现证实了这样一种理论,即鲸鱼最初是生活在水里的,随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迁居在陆地,以后又重返海洋生活.
  科学家对化石骨酪进行研究后,又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虽然鲸鱼是在离墨西哥湾200多千米远的地方发现的,但它并非死于陆地,却死在50—60米的深水里.这说明,当时的大部分北美南海岸都是在海底.

实际上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这句话说明了鲸不属于鱼类

路易斯安那鲸是在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德河滩首次发现的远古鲸鱼化石,有比现代鲸鱼更结实的骨骼,鼻孔也更低,前鳍更长.

篇九:动物的特性大全

白蚁是营巢居生活的,习性怕光,长期生活于所筑巢及蚁路的黑暗环境中,组织严谨,分工精细,破坏力十分强大.能蛀食全部植物,部分动物来源物质,同时,其体内分泌的蚁酸,还会腐蚀钢筋,使混凝土变性.该如何防治白蚁呢?只有了解白蚁,才能更好地防治它们.
(1)白蚁俗称“大水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______.
(2)纷飞的白蚁,其飞行器官是______.
(3)白蚁巢内的白蚁数量可达百万只以上,可分为蚁王、蚁后、兵蚁、工蚁,它们各司其职,根据行为的功能划分,这种行为属于______行为.
(4)千里之堤,溃于蚁巢”反映了生物能______环境.
(5)“白蚁具有世代相传的趋光性,从行为的发生分析,属于______(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行为.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白蚁的这一特性对其进行防治.

(1)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的,根据其特征的不同可分为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和昆虫纲等.白蚁俗称“大水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
(2)纷飞的白蚁,其飞行器官是翅.
(3)白蚁巢内的白蚁数量可达百万只以上,可分为蚁王、蚁后、兵蚁、工蚁,它们各司其职,根据行为的功能划分,这种行为属于社群行为.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说明了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5)蚂蚁的这种趋光性行为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故答案为:(1)昆虫纲;
(2)翅;
(3)社群;
(4)影响;
(5)先天性.

推荐访问:动物的特性 动物的特性有哪些

上一篇:我与动物的作文(共10篇)
下一篇:广州海洋馆地址(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