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故事 2016-03-18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眼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有关藏族服饰习俗简介,希望能帮到你。
藏族服饰习俗
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丰富多采的藏族服装、眼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着部落的眼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据史书记载,九世赞普布带贡甲时,已能够纺牛毛线用来织帐篷、纺羊毛线织氆氇做衣裳。70年代,清理拉萨大昭寺文物时,发现寺内珍藏的松赞干布的一件衣服和公主的一双鞋。松赞干布的衣服用质地较好的拉瓦(是氆氇的一个品种)制作的肥腰、长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样式与现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氇鞋帮,鞋面是在绿色氆氇上绣有简单的花朵。西藏迄今发现最早的人体装饰品出自昌都地区的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卡若遗址共出上50件装饰品,种类包括发笄、璜、环、珠、项饰、镯、贝饰等,以石、玉、骨等多种材料制成。从装饰部位看,卡若先民们与今天藏族人的习俗一脉相承,从上到下包括发饰、项饰、胸饰和手饰。这些材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西藏先民便有了形制稳定、造型丰富的人体装饰品。
藏族服装、眼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构成了多种眼饰类型。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这是藏族服饰的基本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西藏传统的达官贵人眼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相称。
藏北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摆用10至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不做装饰边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至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至10厘米)镶边。
青海果洛地区新婚女子要穿大油大褂,在袖边上镶一圈红彩式氆氇并着华丽的背心,还有在背上挂汗巾的习惯。下摆讲究用水獭皮镶边,衣领用金钱豹皮装贴。牧民的节日盛装质地高级、做工精致,这种皮袍以羊羔皮缝制,面子用獐皮(去毛铲净,手工鞣制使其柔软后刷白凉干)制作,袖口、襟领、下摆用红、蓝、绿纹呢子装饰,用水獭皮或豹皮镶边,显得格外漂亮。青海海南藏族有一种用羔皮缝制的加面藏袍,轻巧美观,是节日和走亲访友的礼眼。羔皮有毛短而卷曲的,有毛长而适中呈稳状的。用各种羔皮缝制的藏袍,多用各色条绒、缎子、平绒、毛呢挂面,用锦缎或花氆氇、水獭皮镶边,用狐皮或豹皮做领。
穿藏袍,里面都要穿衬衣。男式衬衣多半是高领,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用白色绸布作面料的居多;女式翻领用各种颜色的绸布做成。女式衬衣袖子较长,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袖随舞起,翩翩飞舞,十分好看。农牧区的服装、鞋帽喜欢运用红与绿、黑与白、赤与蓝等对比色,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具有明快、活泼的艺术效果。
农区、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藏语叫“邦典“,是藏族妇女的标志。围裙织法独特,编织精密。农牧区妇女喜欢以强烈的对比色条相配,城镇妇女则选择以纤细的相关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调子。
即便是农区,因自然条件不同,也各有服饰特点。如藏南工布地区有大片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们为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在长期劳动中创造了称之为“古季”的外衣。这种无柏套服,一般用野山羊皮。熊皮或黑氆氇制作,适合在林中伐木、抬本。耐穿而又能防避小雨。工布人还在“古季”的领和腰间镶上织锦图案,作为他们的节日盛装。
云南迪庆藏族聚居区,流行装束是内着袖茧绸衬衣,外罩呢绒坎肩。坎肩图案大方,镶云头金银线绒饰边,以红珊瑚为衣扣,不用高领而以大银环公母扣挂于领口;下着曳地百褶裙,腰缠毛织百花带;喜欢佩戴金银镶珊瑚的长耳环,胸挂银质护身佛盒,右襟挂三须链;头发用彩色丝绦绳相编于头顶。
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毡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种帽子。藏族学者根敦琼培所着《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玛贾绷若头戴毡帽的记载。至今甘、青有些地区仍有戴这种帽子的。它以白毛毡为原料,帽顶尖高,相檐很小;制作简单。现代安多地区的红缨毡帽、工布地区的男式夏毡帽,基本形状仍是古老毡,帽沿传下来的,只是用红缨、金花缎等加以装饰罢了。内地出产的毡帽、礼帽也为广大农牧区及城镇人民所喜爱。牧区喜欢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张狐皮做的,有些讲究的则用缎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轻人戴上显得潇洒、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不过男女戴的式样有所区别。金花帽是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以毛毡和皮毛作面料,这样做出的帽子,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精神。
藏族男女通行的长简靴,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藏靴可分为“松巴”和“嘎洛”两大类。松巴靴底都是用牛绒捻的绳纳制的。还有一种靴底用牛皮包裹,一般多见于冬天穿着。其中较为高级的称“松巴梯呢玛”.用牛皮制底,并以粗毛线或绵线密密缝制,厚达1厘米多;靴帮色彩斑斓,分别用红、黄、绿、蓝等8种颜色的丝线在靴帮上绣出美丽的图案;靴面也绣花,十分艳丽。这种靴,做工精致考究,喜庆日子里才穿用。
嘎咯靴以牛皮制底,靴帮由3层氆氇缝制而成,其黑色呢在下约33厘米,彩条毛呢在上约3厘米,花纹竖立。靴跟与靴尖缝上黑色牛皮,靴面用染黑牛皮拉条及金丝线镶边,结实美观。靴帮开15厘米竖口,口边分别用染红羊皮加固,便于拉携。这种靴的特点是靴尖朝上翘起,看上去威武大方。
憎尼服饰一般以绛红色氆氇为科。普通僧人的衣着,常见的是上面着短坎肩,前胸与背面用黄布装饰(憎官的短坎启用金丝缎装饰);下面围一条长裙,上身还披一条长约身长两倍半的披肩,举行法会时借人们都披绛红??厚黄氆氇为科,帽形似鸡冠,帽顶有穗,剪缝整齐,向上耸立。僧尼还因教派的不同,在服饰的细节上有所差异,如宁玛派憎尼戴一种叫“乌坚边夏”的帽子,这种帽子以红氆氇为料,帽顶尖长,帽檐向上翻,前面开口;萨迦教派的活佛们下围白布长裙,上披红色茧绸3幅缝成的披肩。
按传统习惯,藏族男女一律蓄发留辫。男子梳一条辫子盘在头顶;妇女发式从额际正中分开,梳成左右两条辫于,在牧区,则流成数十条小辫披在背上,均匀整齐。现在,除边远的农牧区仍蓄发外,一般城镇男子都改留短发。藏族发饰繁多,尤以妇女为最。中青年妇女喜用红绿丝线与头发混编。卫藏妇女在发顶系一近66厘米长的三角形或半圆形的“巴珠”,上面缀满珍珠、珊瑚和宝石。昌都一带妇女则把珊瑚、松耳石、猫眼石等饰品直接系在发辫上。甘南藏族的发饰具有独特的风貌,妇女的发式是梳成数十条小辫,称为“碎辫子”,即将脑门处的头发从左右两侧梳编成上百根细辫,至耳轮上部,用红绿丝线横揽半圆,细辫到肩背以下接编黑丝线于腰际;另将后脑勺部分头发编成一束细辫,上坠一宽18厘米的毡胎布块,并将红、绿、黄各色布条横向包面。多数妇女还在头顶盘绕一圈由琥珀珠玑级起来的头箍,每粒珠玑大小如豌豆,自上而下串六七颗,约50串。海南藏族妇女在辫梢处佩有特制的辫套,辫套上装饰若干个银盾(银质,形似碗,上有各种精致图案),腰带上挂有尺多长精致的银奶钩和日月形的银制装饰品“咯洒尔”。
藏族服饰的特点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性差异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藏北牧区的牧民,一年到头几乎都穿皮袍。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线缝出大幅图案。一般男子皮袍处理较简单,妇女的藏袍较复杂,要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有黑、红、绿、紫等颜色,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藏北妇女还习惯将头发分辫成无数根小辫,因为藏北寒冷,人们一年半载也难洗涤梳理几次头发,而且她们还将松耳石、玛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发辫中,这在农区和城镇难以见到。
东南地区的工布服装最典型的特征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宽无袖袍。男子的“谷休”从腰部束扎,下摆不过膝,女装“谷休”却下垂至脚面。“谷休”大多是用氆氇制做的,也有用毛皮做的。工布男子都戴帽,特别喜欢戴一种从山南桑昂曲林传去的用彩缎作装饰的桑林帽。工布人的靴子也很讲究,有“那刀”、“日局”两种,男女均穿。“那刀”分上、中、下三等,“日局”靴是节日盛典才穿的。
西藏的建筑房屋规矩
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居住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对雪域高原上笃信宗教的人们来说,更少不了举行各种仪式。
在拉萨地区附近,预先要请喇嘛或星算家择定房屋动工的日子、房屋破土的方向和破土人。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规矩。房址一旦定下来,修房主人就要在选定的吉祥方向摆上“斯巴霍”避邪,摆上“切玛”祈福。开工时还要请喇嘛来工地上念经,以求土地神的宽恕。修建过程中,修房主人还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在墙体内放入玉石、玛瑙等贵重物品以祈修房带来财富,房屋封顶时,还要将代表天神和地神的两只小罐放入墙体上部,以求天地神灵的保佑。乔迁也不能随意,也得选良辰吉日和乔迁的吉祥方向。乔迁之时,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如在新房院内放一堆牛粪和一桶清水,意为生活红红火火,人畜兴旺。搬家时要请喇嘛诵经,到达新居时要依次向大门、院内的牛粪和水、各房间的房柱系献哈达,以示驱除邪气,祈求吉祥。
在门巴族居住藏东南地区,修建房屋也有一套复杂的仪式。这些复杂的仪式都离不开“卡让欣”这种被门巴人认为带来人丁兴旺以及吉祥和幸运的东西。修房过程中,一共要做十三个卡让欣。新房落成后也要请喇嘛念经,喇嘛会念念有辞手持“卡让欣”,带着房主和工人围着新房绕三圈,然后依据一定的规定选定一个方向深挖一个坑埋入“卡让欣”。同时还要埋下九种粮、绸缎布条、金属碎片和一碗牛奶。之后便是喝竣工酒。竣工酒必须是房主的妹妹或表妹所酿,在喝酒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规定,但都与“卡让欣”有关,如手持“卡让欣”,将白线挂在“卡让欣”上,甚至开玩笑也用“卡让欣”。欢庆新房落成的酒宴一般要举行三至五天,其间喝的酒多为邻居所送,吃的油饼多为房主的亲朋好友所送,大家聚在一起,尽情地喝,尽情地欢笑,共同向房主祝贺。
在后藏(日喀则地区),向亲朋好友、邻居等祝贺其新房的落成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当地藏语中称为“康虽”。去祝贺别人新房竣工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必须要穿戴得郑重其事。去时得带上礼物。同门巴人一样,带去的礼物多为吃的东西,如牛羊肉、青稞酒、酥油等,主人也倾其所能招待客人。客人落座后不能随便走动,先得喝三大碗青稞酒,左肩上再撒上一撮糌粑粉后,才能去其它房间参观,否则会被罚酒无数。喝酒是“康虽”的主要内容,为了增加酒兴,人们还不停地唱歌来敬酒。
猜你喜欢:
1.藏族有什么传统的习俗
2.关于藏族的传统风俗介绍
3.藏族文化习俗都有什么
4.藏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5.藏族有什么传统的风俗习惯
西藏是无数旅游者心中的向往之地,那是一块神秘的土地,神秘是因为有着太多的未知,而风俗与禁忌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有关藏族各方面的风俗习惯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藏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一、服饰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藏族服装、眼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
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着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服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眼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 藏族男女通行的长筒靴,藏靴可分为"松巴"和"嘎洛"两大类。
藏族发饰繁多,尤以妇女为最。中青年妇女喜用红绿丝线与头发混编。藏族佩饰主要有耳环、胸饰、腰饰和手饰。多以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耳饰,均为互环和耳坠。胸饰包括项链、护身盒"卡乌"。腰饰主件是一条丝绸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各种主人喜欢的饰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镰、鼻烟壶等,妇女有银器、铜牌等。
2008年6月7日,藏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藏族的工艺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
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藏族的风俗禁忌
1、寺庙是西藏最主要的人文旅游景点,在许多寺庙里,应按顺时针方向行走。相反,在一些苯教寺庙,转经的方向正好相反,应该逆时针行走。
2、游客在准备前往寺庙参观之前,饮食应该有所选择,最好不要食用大蒜。“即使寺庙失火,也不要让吃了大蒜的人进入寺庙”,这句话虽然是谚语,但它表达了一种宗教习俗。
3、游客在进入佛殿前,最好脱帽进入。在佛殿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乱扔垃圾,在没被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在佛殿内进行录像、照相等。
4、西藏众多寺庙内养有狗。因为朝佛的群众经常喂食这些狗,所以寺庙内的狗经常会跟着陌生人走,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没有可喂食的食物,也不要大声驱赶或者拿东西打这些狗。藏族老百姓有句谚语:不要打寺庙里的狗,这样会伤喇嘛的心。
5、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时,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为“放生羊”,不可对它们进行骚扰。
6、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走进普通藏族人的家,一般不要用脚踩门槛;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后面加“拉”,以示对对方敬重。主人如请就坐,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接受礼物时,要用双手来接。
7、藏民族是喜欢吃肉的民族,但是,藏族人不吃马肉、驴肉和狗肉,有些人连鱼也不吃。
8、在不确定你所学会的某句藏话的意思之前,最好不要轻易使用。
9、献"哈达":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
10、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于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
“嗡(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hong))”,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言"(似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还有一种为原地磕长头。
11、敬语和称谓:藏族非常注意使用敬语,这种风气拉萨人更为讲究。在拉萨甚至整个西藏,每句话都有3种讲法,一是普通话,一是敬语,一是最敬语。无论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这样。地位相同的人相互用敬语,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也用敬语,对地位悬殊的人用最敬语。不会敬语的人被认为缺少教养,而敬语用错了,便会闹出笑话。藏族人非常重视称谓,称谓不准确,往往被认为不懂礼貌。在对方名字后面加一个"拉"字,表示尊敬。例如称格桑为"格桑拉",扎西为"扎西拉";教师称为"格拉",厨师称为"玛青拉"等等。
12、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13、馈赠: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有喜庆必送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且还礼的数目往往要加一倍,否则即为小气和失礼。
14、敬老: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向老人祝拜的习惯。藏历年除夕晚上,全家吃面"古突"辞旧迎新的时候,总是先请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或媳妇要抢先背回第一罐水,调制成酥油茶敬献老人,以此表示晚辈对老人的孝敬和祝福。
15、见面礼: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置于手上,弯腰45度;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有时合掌与鞠躬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
16、进入藏胞的帐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
17、藏族家里病人或妇女生育时,门前都做了标记,有的在门外生一堆火,有的在门口插上树枝或贴一红布条。外人见到此标记,切勿进入。
18、每人均有凶日和吉日。凶日中,一切事情都不能做,只能在家里念经或出去朝佛。人们相信藏历的每一个地支终了、第二个地支开始时是一个凶年,如每个人的13岁、25岁、37岁、49岁(以此类推),都是凶年或“年关”,要特别小心,只有多念经、放布施才能避免灾难。
藏族服饰文化的地域与差异
藏族的服饰可能是我国民族服饰中存在时间最久远的,在四五千年前青藏高原的土着居民就已经懂得审美观了。通过这些审美意识,他们还创造出了璜、珠等。为我国服饰文化打下浓厚的基础。
青藏高原,这片位于地球之巅的高天厚土养育了勤劳智慧的藏民族,他们创造了与本民族历史一样古老、一样独特、一样灿烂的文化。藏族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服饰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性差异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拉萨为中心地区的农民通常穿白色圆领右衽氆氇长袍,领子、袖口、袍边镶红、黄、蓝色带十字花纹的花边,长袍略长于人身高,穿时用一条绳子将袍子折短系于腰间,使袍子刚过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口袋以装日常用品,出门时,夜里袍子可当被子。
拉萨为中心地区城镇藏族服装与农民有些差别,特别是妇女着装。夏天,拉萨妇女穿无袖长裙,色彩、面料的选择全然不同于牧民和农民。拉萨人喜欢用质地比较好的绸缎、哔叽等面料做藏装,偏重选择素净、淡雅的颜色,与农牧民喜爱的大红大绿强烈对比色彩恰恰相反。近年来城镇居民着西装革履者越来越多,就连拉萨近郊的农民穿传统藏装的也越来越少,汉装、藏装、西装混穿现象普遍。
藏北牧区的牧民一年到头几乎都穿皮袍。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线缝出大幅图案。一般男子皮袍处理较简单,妇女的藏袍较复杂,要用许多条宽大的色带饰边,并排饰于后面,有黑、红、绿、紫等颜色,数量大多为五至七条,也有的把皮面饰满。藏北妇女还习惯将头发分辫成无数根小辫,因为藏北寒冷,人们一年半载也难洗涤梳理几次头发,而且她们还将松耳石、玛瑙、珊瑚、琥珀等直接穿串固定在发辫中,这在农区和城镇难以见到。
东南地区的工布服装最典型的特征是男女皆穿“谷休”,即宽无袖袍。男子的“谷休”从腰部束扎,下摆不过膝,女装“谷休”却下垂至脚面。“谷休”大多是用氆氇制做的,也有用毛皮做的。工布男子都戴帽,特别喜欢戴一种从山南桑昂曲林传去的用彩缎作装饰的桑林帽。工布人的靴子也很讲究,有“那刀”、“日局”两种,男女均穿。“那刀”分上、中、下三等,“日局”靴是节日盛典才穿。
总之,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的不同,藏族服饰丰富多彩、差异颇多、不胜枚举。有些地区,如县与县、乡与乡之间都有较大区别。目前已发现的服饰类型已有200居中国少数民族之首。
猜你喜欢:1.藏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2.西藏藏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有哪些
3.藏族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4.关于藏族婚嫁习俗介绍
5.藏族地区的春节有什么习俗
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藏族的长袖袍款式大方,实用,日遮体夜御寒。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藏族地区服饰文化风俗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藏族地区服饰文化风俗
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他们所处地域较广,大多都在积雪终年不融的雪山脚下,居住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这个民族拥有同一文字同一信仰,但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装束。俗言道“佛需金鎏,人需饰修”,大凡有生命的动物,都无不有爱美和展美之心。藏族地区的服饰是颇具独特民族色彩的,而就康巴服饰言,更是以其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对美的追求而衍变发展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服饰。寒暑不易的袍康巴传统藏族服装予人以雍容华贵之美,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
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着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藏族的长袖袍款式大方,实用,日遮体夜御寒,有男女之分,也有冬夏之别,还有农区牧区之差。袍,康巴语称为“葛热”,均以三幅两襟开摆式,平肩宽袖大衣襟,右襟窄,宽大的左襟盖右襟,右腋下有扣,
多以银、珠、铜为扣,有的男装以彩带扎结系住。袖长超手尖约5寸。春夏装袍料是以细呢、灯心绒、毛料、贡缎、氆氇(藏区自纺的羊毛织品)为主,冬装多是羊羔皮做里、复衣料为面的皮袍,康语称“察日扎巴”、“谷巾扎巴”。皮袍以约5寸到一尺左右宽的豹皮、獭皮镶领襟、袖口、下摆,一则增加厚度保暖,二则显豪华,示人以该袍的价值。
女式长袍分长袖和短袖两种。上层贵族或城市妇女的袍长度以盖至足背为限,农区、劳动妇女其袍长则到踝关节以上,以便于行走、劳动。男式袍与女式袍式样大同小异。男士穿袍是将袍下缘提到膝盖部位,大襟盖小襟,扎带束腰,前平后打褶。贵族、绅士、博学者袍长以膝下2-3寸为宜;普通人、年轻人则最长以膝为准。上身可穿两袖,但一般露右臂将袖垂于背后;也可不穿袖,将两袖系在腰上,显得精神,潇洒自如。如何穿,可根据气候温差以及行动方便与否而定,没有严格的规定。牧区的袍称为“扎巴”,夏袍为羔羊皮做的,冬袍为较厚的老羊皮,为适应牧区高寒气候,此袍一般不挂面子。着衣为冬长夏短,不易换洗,故人曰:“一朝着身,寒暑不移”。男式袍以豹皮、虎皮镶边,加墨色襟边为饰;女式袍以红、蓝、黑三色布镶边。这种以皮或布镶边的习俗历史悠久。传说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军队四处征战,军队规定对有功英雄记功,奖赏是将名贵的水獭皮、虎皮、豹皮割为条状带,授时将皮条像哈达一样挂在脖子上,三种不同的兽皮表示三种不同等级的功勋,随后为表其立过功而将此皮缝合在衣领上作为标志。随着时代的变迁,以这三种兽皮镶边已不再是功绩的等级区别,而成为习俗,是财富多少的标志了。它既美化了单调的皮袍,又显示了各自的经济实力。康衣别致康巴妇女的衣有衬衣、短袖外褂两种。衬衣以各种颜色的绸、丝、绉、印度棉绸为料,但不包括桔黄、浅黄两色,因此二色只有僧人、贵族男性、头人才能用。款式有两种:一种领柱为单扣、双扣和三排扣,嵌黑色压条为饰,主要流行于康定、乾宁、道孚一带;而巴塘、甘孜、昌都一带是宽边圆形翻领(现代称青果领)。男衣则有衬衣和短褂两种。坎肩多以羊皮、狐皮、狗皮制成,左襟盖右襟,长度齐腰臀间不一。短褂用金丝缎镶边,一般用毛料、呢子、灯心绒等为面料,有单夹棉皮之分。古有文字记载:“康人衣别致,缀罗之珍,绸缎之美,库金为缘,紫铜着扣,袭多用绢、绉……”可见康区服饰早已被先人所评述。繁多的帽帕康区藏族讲究戴帽子、包头帕。用时区别于地区、气候,人的身份、地位等。如僧人与俗人,过去贵族与平民……都有差异。早在敦煌出土的《吐蕃赞普传》中及明代的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里都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可见藏族此习俗历史悠久。 帽大致可分为金毡帽、狐皮帽、大盘帽、遮阳帽。金毡帽康方言称“郎西夏莫”,意为四耳帽,过去用印度进口的黑色毡呢做,帽环5-6寸宽,圆筒形,下缘有对称的两大两小耳翼,翼以黑呢为面,里料为黑色皮毛,筒以金丝缎面,缠枝纹、卷叶纹、水波纹为饰。男帽纹饰素,筒高,戴时四耳外翻,看去华贵、高雅。这种帽只流行于城市和农区。狐皮帽有两种,一种是用整张皮为一顶,戴时包缠头部,其头尾相系于后脑部或尾垂于肩,颇有活狐盘于头之感;也可作围脖,美而威,令人不觉畏惧三分;
另一种是将一张狐皮做两顶帽子,面料一般也是金丝缎,筒式开叉,叉口于后。该帽男女皆宜,只是男式叉口是飘带。毡笠式帽,白色毛呢为料,帽为圆锥形,防水御寒,主要流行于与安多相邻的半农半牧区。遮阳帽也称博士帽,用于春夏季,为各地藏族所喜爱。打箭炉和木雅地区有一种女式帽,款式独特,戴着雅观。该帽以黑色布料为帽筒,即先做成圆台筒形状,1.5尺左右为帽襄,帽的尖端为褶封口,有红黄绿三色环形装饰圈,帽的底端开叉口,贴有6-7寸宽的羊羔皮做里,面上以红绿黄三色条镶边,最边缘为1寸宽的獭皮帽沿。皮端覆前额头顶,整个帽襄后垂于背,发辫盘于头上以固定帽子。昌都、德格、甘孜、道孚、丹巴、巴塘等地的妇女多顶头帕,特别是昌都一带的男性普遍包赤色、紫色头帕,有“红帽绅士”之称。颇有特色的靴脚穿的鞋,对于藏民族而言过去主要穿靴,靴必有筒,故有长筒短筒之分。康巴一带以马靴为主,筒长至膝,多是皮革做成,款式多样,男女有别。长筒靴一则在雪地行走不湿,保暖,二则适于骑马,不易掉,上下马方便。俗称的藏靴有两种,一种是以彩色皮革、呢子制成。红色皮革白呢子两色的软靴为僧靴,黑红皮革、红呢子制成的靴为普通靴,底部厚1寸多,帮似船形,靴尖圆形,顶向上翘,类似犬鼻,靴筒以软呢料制作,筒长至膝盖,有专用靴带束之。靴带宽1寸左右,有毛织品、丝织品、棉织品,许多种纹饰图案,颜色、图案随编织者意。一种是极为普遍的自制原色皮革做成,靴底为一张厚皮,靴中垫有牛羊毛或软草,靴帮也是船形。这种靴多流行于农牧区。还有一种叫云南迪庆靴,船形帮,靴底厚约1寸,且钉满了圆钉,靴帮为黑色呢子、平绒或灯心绒,有男女式之分,是云南迪庆的特产之一,多流行于城市。腰带围腰藏民族的男女老幼、僧俗人等,无不束腰带。腰带有毛织、丝织、线织品,宽窄不一,质量价值也不同,一般长约1-1.7米,有单层和双层之分。围腰,藏语称帮典,是由棉、毛、丝织成的、有多彩条纹的纺织品,它确实是藏族的一种特殊标志。在康区,大部份妇女系的帮典是用有暗花的黑色布、黑贡缎、黑丝绸为料,大致1.5×2平方尺左右。这种仅流行于康定、道孚、丹巴、乾宁等地。巴塘、昌都、德格一带的已婚妇女系多色彩条围腰。城市妇女的围腰小巧而精致,颜色搭配淡雅,上端两角有花纹或贴花;农村妇女围腰宽而长,色彩艳丽,彩条相对宽些。佩饰工艺品藏族民间工艺品是他们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反映,它集中体现了藏族古老文化的多姿多彩和鲜明的民族特性,特别是手工艺品、金属制品和毛纺织品。如钣金成形、雕镂花纹、浮雕暗印、拉丝盘纹、鎏金技艺、嵌技等技术。明清两代已有将藏族工艺品作为礼品赠送王宫王室和与邻国交往中的馈赠品的记载。
藏族佩饰的选择与佩戴是随年龄、身份、地位、爱好、衣着不同而不同的。佩饰大体可分为头饰、首饰、腰饰等。头饰有发饰、头顶饰,如珊瑚树、琥珀做成的顶在头上的各种装饰品,也有用金、银、九眼珠等做的。首饰可分为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藏族过去戴的耳环多是金银包珠,而不是环状耳饰;戒指不仅是装饰品,又称驱环,有避邪之意,其更主要的意义在于是爱情婚姻的信物,表示婚姻状况;项链的主要组成有九眼珠、珊瑚珠、绿松石、黄琥珀等,有的价值几万元;
领花(领扣),有金包石或银包珠的,非常独特。
还有一些特有的配饰。嘎乌曾是护身符,经百年衍变,现在也是佩饰之一了,其质地差别极大,金银、铜铁做的都有。腰佩,由金银嵌珠、镂空花纹嵌各种珠宝,宽带形系于腰间,也有长条形垂于腰下,还有单股或多股银链,一端系于腰带上,另一端吊着钥匙、铃当、挖耳勺、牙签等,既为装饰又很实用。腰刀是藏族男女随身佩戴最普遍的,男式刀宽而长,横插腰间,女式刀窄而短,5寸以内,竖挂于腰侧,刀鞘与刀柄均为银嵌珠,浮雕纹饰,十分精巧。它不仅是使用、防身工具,也做为一种装饰品。炉霍县男装。
藏族僧侣服饰介绍
西藏的宗教服饰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民族表现特征。随着宗教中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形成,宗教文化对服饰的影响也表现鞋帽、色彩、款式、衣服、符号等各式各样的细节之中。受西藏宗教影响下的宗教服饰不仅对西藏的民族审美有着先导性的指向性,更影响着大众的审美。
西藏僧人们的服饰可为分三个部分:一是僧服,二是僧帽,三是僧鞋。
僧服:
僧人们的服装大都简单庄重,主要有三种,即“堆嘎”(坎肩)、“夏木特”(僧裙)和“查散”(袈裟)。平时僧人们的着装为上身穿红色无袖的坎肩“堆嘎”,下身围紫红色僧裙“夏木特”,外披一件紫红色的袈裟“查散”(又称“朗袈”)。袈裟宽约70厘米,长是身长的两倍半,披时裹叠于上身,裸露右肩,长及脚面。诵经祈祷时,在“查散”上披一袭巨大的紫红色披风“达喀木”。
僧人的服装因其等级和职位高低不同在衣料质地、颜色、式样上是有很大界定的,僧人的地位等级确定服饰的质地、款式和做工。如堆嘎的质地有绸黄缎堆嘎、赤黄缎子堆嘎、赤红或深红毛料堆嘎、金黄毛料堆嘎、氆?诙迅碌龋?话闵?酥荒茏藕祀?诨蛎?隙迅拢?呕瞥穸卸迅潞团?粕?穸恤卖牡拇蠖际腔罘鸹蚋呱?2刈宸?挝幕?幸惭由炝苏庖焕砟睿?魑?匚怀绺摺⒀?对ú┑南笳鳎?准兜匚桓叩牟孛裱∮玫碾??溉恚?布缌讲嘧笆谓鸹ǘ校?貌嘏劢铣ぃ?话愣急壬砀呋钩ぃ?┦币?严虏可咸幔?掳诶虢琶嬗腥?⑺氖??指摺⒃?涎??
僧帽:
西藏僧帽各类多,因不同教派和不同地位所戴的僧帽各不相同,常见的有贝霞(莲花帽)。宁玛派僧人多戴莲花帽。其制作以氆?谖?希?倍ゼ獬ぃ?遍芟蛏戏?懊婵?冢?稳缌?ā
班霞。意为“班智达帽”,内分“班仁”和“班同”。精通大小五明学科的班智达(大学者)才可载“班仁”,只精通五明的学者只能戴“班同”。班仁与班同形状相似,只是班仁的延片长一些,而班同的延片短一些。班智达帽有一个高高的尖顶,象征佛法至高无上的中道观,两块延片则代表二义谛。班智达帽最早由阿底峡传入藏区。班智达帽代表最高学位。各大寺院、各教派的赤巴、堪布、上师可戴此帽,其他僧人则不能戴班智达帽。
卓孜玛和卓鲁。卓孜玛和卓鲁是藏区独有的僧帽。卓孜玛和卓鲁形似鸡冠。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卓孜玛的冠穗是拢在一起的,而卓鲁是散的。三大寺中一般僧人戴卓鲁,大小执事僧则戴卓孜玛。扎什伦布寺内密宗僧人和有学位的僧人都戴卓孜玛,其他僧人则一律截卓鲁。布达拉宫的僧人和扎什伦布寺孜滚僧人所戴的卓孜玛其顶端略弯一些,而且冠穗也略微散一些。噶玛噶举派平时的宗教活动都戴卓孜玛或卓鲁。在举行重大仪式时必戴形状像孔雀开屏的夏查帽。其他教派与三大寺一样,在戴帽子上也讲僧位高低。
萨迦派僧人戴的“俄尔帽”,以红色氆?谖?希?倍ノ⒊驶⌒危?遍芰奖咦笥叶哉壑琳?小3嗜俗中巍C茏诟呱?诩?兴芯??然蚓傩兄卮笞诮桃鞘绞保?反鳌叭拾骸?五佛冠),佛冠顶上有表示五种佛的装饰品顶髻,帽正面呈五山形。
僧帽的颜色主要有两种:红色和黄色。格鲁派僧人戴黄色僧帽,其他教派僧人多戴红色僧帽,而噶玛噶举僧人在夏天则戴白帽。
僧鞋:藏区的僧鞋大多是以牛皮为底的长筒靴。一般僧人所穿的“夏苏玛”靴的底和帮用一整块熟皮做成,鞋尖上翘。地位高的僧人穿厚底锦缎鞋。在经常念经祈祷时,从普通僧侣到高僧,一律不穿鞋,以表示对佛祖的虔诚。
在整个藏族服饰文化中,僧人服饰是变化最小、保留传统最完整的。在现代文明春风的吹拂下,僧侣的服饰也在起着变化,僧人中戴手表、穿皮鞋和旅游鞋的人渐渐增多。当然,这多是年轻僧人为之。
宗教服饰不仅是藏族审美艺术中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宗教服饰的审美特征、心理文化特征、思想礼仪特征,对于藏族而言它们不仅是为美而创造的,而是有其更深刻的内涵这是一种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以集体无意识的传承方式传递下来的文化而且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藏族服饰既仍保留着古老原始文化的痕迹,也揉进了许多近代文明的因素,藏族宗教对于藏族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刻的。
篇一:[作文中国]我眼中的中国_1200字我眼中的中国,是和平的、和谐... 2019-05-21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400字篇(1):“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_4... 2019-05-09
第一篇历史乱套了作文:历史乱套了_600字我认为历史是这样的:本来全... 2019-05-08
第一篇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作文:勿忘国耻,圆梦中华_700字“起来,不愿... 2019-05-05
我的中华骄傲作文篇(1):我的中华骄傲_650字在这一撇一捺、一横一竖... 2019-05-05
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篇1: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_450字中国的传统节... 2019-05-03
关于母亲河的作文篇(1):黄河,母亲河_400字一把黄土塑造了千万个你... 2019-04-28
桥作文篇(1):关于桥的作文:桥的历史_600字说到桥,桥的历史变化可... 2019-04-25
作文桥篇一:关于桥的作文:桥的历史_600字说到桥,桥的历史变化可大... 2019-04-23
作文祖国在我心中一:祖国在我心中_450字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