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频道 > 伊索寓言 > 正文

七个寓言故事(共10篇)

来源:伊索寓言   2018-03-31

篇一:七个寓言故事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7个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篇二:七个寓言故事

口语交际寓言故事不要太长要有寓意我是7年的至少2个

“杯弓蛇影”比喻把虚幻当作真实的恐惧心理.
这个典故意思是说,客人见杯中弓影,以为是蛇在酒中,勉强喝下.即疑虑而生病,明白真相后,疑虑消失,沈疴顿愈,后遂用杯弓蛇影或弓影杯蛇,指因错觉而产生疑惧,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忧,清人黄遵宪《感事》诗:“金玦庞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赵翼《七十自述》诗:“水中见蟹犹生怒,杯底适蛇得不惊.”
【典 故】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七个寓言故事】

篇三:七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大全

 栖在井里的青蛙在井边碰上一只从东海而来的大鳖.青蛙看见大鳖,便对它心满意足地吹嘘自己的惬意:“你瞧我住在这儿多么快乐呀!我从井栏上蹦进浅井,可以在井壁的缝隙里小憩.在井水里游耍,水面就托住我的胳肢和下巴.在软绵绵的泥地上漫步,淤泥就漫过脚背.看看周围的红虫、小螃蟹,它们谁也不能比我自由自在.”
  井蛙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的安乐:“我独自享受这口井儿,得意洋洋地站着,真是快乐极了.”它对海鳖发话,“先生,请问您,为什么不常常来光临咱水井,游览观光一番呢?”
  海鳖经不住井蛙的怂恿,抵不住它的诱惑,也走到井边去瞧瞧.谁知它的左足还没踏进井底,右足却被井栏绊住了.它进退不得,迟疑了一会,回到了原处.海鳖算是亲自领教了一番青蛙炫耀不已的井边环境.它忍不住向井蛙介绍大海的景象:“我生活的大海用千里的遥远不足以形容海面的辽阔;用万尺深度不足以穷尽海底.在大禹时代,10年中有9年遭水灾,海面也并不因此而上涨;商汤时代,8年中有7年遇旱灾,海水也并不因此而下降.你要知道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而涨落.这也就是我栖息在广阔东海的乐趣!”小小井蛙听了大海鳖对大海的描述,吃惊地瞪着圆圆的小眼睛,满脸涨得绯红,羞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认识.通过井蛙与海鳖的交往与对话,告诫人们:只有开阔眼界,才能解放思想.自以为是,自鸣得意往往是“闭关自守”、孤陋寡闻的结果.

篇四:七个寓言故事

带有比喻句的成语3个 含有寓言故事的成语7个 不是4字的成语7个

含有寓言故事的成语:
叶公好龙
画龙点睛
养虎为患
骑虎难下
为虎作伥
井底之蛙
黔驴技穷
不是4字的成语:
小病不医成大患
解铃还须系铃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杀鸡给猴看
闭门羹
壁上观
带有比喻句的成语:
洞若观火
柔情似水
恩重如山
健壮如牛
胆小如鼠
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
如花似玉
如花似锦
如获至宝
如隔三秋
如出一辙
如胶似漆
如丧考妣
如雷贯耳
如堕烟海
如影随形
如日中天
如临深渊
如虎添翼
如履薄冰
如鱼得水
如坐针毡
如狼似虎

【七个寓言故事】

篇五:七个寓言故事

哪些寓言的寓意是善于观察的,故事也可以,最好是生动简短的,是小动物的,因为是给7、8岁孩子讲的,

蚊子对狮子说你白兽之王有什么了不起
然后pk蚊子在狮子脸上乱咬一通,狮子除了抓破自己的脸,蚊子一点每受伤.
蚊子高兴的唱着歌飞走了,结果不小心撞到蜘蛛网,在被吃掉的时候,蚊子叹息:哎!打败了白兽之王怎么会落到蜘蛛手里
寓意:可能在某一小方面在大家公认的能人面前沾了上风,而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很了不得,但是蚊子还是蚊子

篇六:七个寓言故事

寓言的来源有哪些【七个寓言故事】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的寓言篇.它往住叙述一个小故事,而又于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一种更深刻的思想,常语带双关,藉以阐发哲理,印证观念,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常被先秦诸子及史传使用,以作为陈说辞理的手段.《韩非子》作为先秦说理散文代表着作之一,丰富的寓言故事成为说理散文的闪光点,也是先秦诸子寓言故事之大成.
韩非所着的《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书中记载着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公木在其着作《先秦寓言概论》中说《韩非子》中有寓言340则,位居诸子寓言之首,又据陈蒲清先生统计,《韩非子》有寓言约300-400则.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拟就《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独立性、现实性、群体性和思想性略作探讨.
一、《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独立性,即寓言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目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寓言”一词大致有以下两种含义:一、有所寄托的话.二、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某个道理或教训和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在《战国策》、《孟子》等诸子散文或历史散文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连篇累牍,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充当说理论辩的一种手段或叙事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到了韩非手里,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并将它们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如《 内外储说 》、《说林上下》即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寓言故事集.韩非寓言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细节丰富,显示出高超的文学技巧.
自从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就显出别具一格的文学意味.着名的“和氏献璧”故事,曲折感人;“造父御马”则描绘出造父是专政制度最佳辩护的人物形象;“郑袖劓美人鼻”,写出郑袖工于心计,巧言令色,口蜜腹剑,手段毒辣,故事情节曲折,宛如一篇短篇小说,而且人物形象鲜明.引公木先生的话说:“韩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可以说,读韩非子寓言故事,几乎等于读了一部法家思想辑要.”
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现实性,即其题材植根于现实.《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也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与《庄子》中奇幻玄虚、怪庭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韩非的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他受庄子等诸子前辈的影响,取材方面来源于现实历史,让历史人物说话,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如孔子在《庄子》和《韩非子》中都一反其儒者面目.《庄子��人间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忘的孔子,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韩非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孔子,则是冷峻的法家形象.而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寓言,更是韩非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外储说左上》)等具有的讽刺力量.
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如《外储说左上》“棘刺母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三个人物各侧重其性格的一端,燕王的昏庸,卫人的狡猾,冶者的聪明,都表现得单纯鲜明,生动逼真.韩非常利用寓言故事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愚昧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入木三分,淋漓痛快.如“夫妻祷者”,写在金钱的驱使下夫妻各怀异心;“卫人嫁子”写卫人千方百计聚敛财富,连女儿的爱情幸福也成了牺牲品.这都反应出当时社会现实的弊病.
三、“寓言群”形式的创立是《韩非子》的重要特点,用群体集结的寓言来说明事理.如《内储说上》的论述中心是“七术”,即国君用严刑峻法和各种权术来驾驭群臣的七种手段,为此韩非用了四十九个寓言故事里晓喻“七术”的内容.《内储说下》的中心是“六微”,即国君统治必须了解洞察的六种隐微难见的事端,也用了五十个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集的出现,说明寓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开始脱离散文母体,取得了独立存在的形式.韩非子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他继承了商鞅的“明法”,申不害的“任术”,申到的“乘势”理论,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基础.他收集、整理和创作寓言是为宣传他的法制思想服务的,体现了其法家的思想.在《外储说》四篇中,使用寓言一百一十多个,从二十个方面宣扬了封建专制的法制和权术,成为中外寓言史上罕见的奇迹.
四、《韩非子》寓言故事的思想性,即其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可以说,寓言故事是设喻说理的寄托平台.韩非的寓言常蕴含着深刻明切的哲理 ,他可以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出重大的道理.成语“自相矛盾”出自寓言 “鬻矛与盾”(《难一��难势》),是韩非矛盾学说的寓言体现,用逻辑学的话说,两个相互否定的命题是不能同时成立的,二者不能为真.韩非对于逻辑性有着严密的要求,虽然韩非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的现实.
《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还体现出朴素辩证法思想.尽管《韩非子》中有过分强调对立、斗争绝对化的倾向,但对矛盾的转化条件,也作了辩证的解释.他还以水火为例,说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水本来是能够克火的,但若把水盛在锅里,火就可以反过来克水,把水烧干,这是因为条件不同的缘故.他也用朴素辩证法来解释历史现象,形成他的进步历史观.他认为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因循守旧、复古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用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猛烈抨击顽固守旧的陈腐思想,为推行他的革新变法主张寻找理论根据.韩非的历史观还有不少缺陷,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还阐述了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
《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不衰.除了上面提到的“矛与盾”(《难一》)、“守株待兔”(《五蠹》)、“买椟还珠”(《外储说上》)外,还有“滥竽充数”(《内储说上》)、 “郑人买履”以及“画鬼最易”等寓言故事,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篇七:七个寓言故事

求成语故事,好的追加
要四字成语历史故事,四字成语寓言故事,四字成语神话故事一共20个(最好是以7:7:6的比例).不要太短的,也不要过长的.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破釜沉舟 闻鸡起舞 三顾茅庐 指鹿为马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掩耳盗铃 刻舟求剑 买椟还珠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嫦娥奔月 南柯一梦 愚公移山 女娲造人【七个寓言故事】

篇八:七个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成语,各二十个以上.

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杞人忧天 井底之蛙 滥竽充数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郑人买履
神话故事:
后羿射日 夸父追日 含沙射影 夸父逐日 八仙过海 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 精卫填海 叶公好龙 井底之蛙 天衣无缝 涸辙之鱼
女娲补天 海市蜃楼 太公钓鱼 女娲造人 八仙过海 愚公移山
农神后稷 劈山救母 神笔马良 补天浴日 东兔西乌 东曦既驾
吉光片羽 开天辟地 炼石补天 牵牛织女 清都紫微 擎天之柱
日薄虞渊 十日并出 水漫金山 松乔之寿 天衣无缝 巫山云雨
无缝天衣 兴风作浪 兴云致雨 玉宇琼楼 月里嫦娥 云锦天章
历史故事: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望采纳!

篇九:七个寓言故事

含有神话传说的寓言故事 列子

列子的寓言故事
列子(公元前450-前375),名列御寇,春秋末郑国人.《列子》,共8篇,保存了很多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多数是采用民间传说.也有人说《列子》并非列子所着,而是后人假托.
1、愚公移山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
大家说:“这好办,把泥土、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没地方堆.”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他的邻居是个寡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刚刚换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
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我看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几年了.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
听了这些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报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动了,他就派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寓意: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苦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列子·汤问篇》
2、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寓意:对人不要随便怀疑.如果疑心太重,好人也会被看成坏人.

原文:
人有亡钅夫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钅夫也;颜色,窃钅夫也;言语,窃钅夫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钅夫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钅夫,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钅夫者.
列子《列子·说符》
3、杨布打狗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雨了,他把白色衣服脱下,穿着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来.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就迎上去汪汪地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拿了根棍子就要去打狗.
杨朱看见了,说:“你快不要打狗了,你自己也会是这个样子的.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黑的了,那你能够不奇怪吗?”
列子《列子·说符》

寓意: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外地,换位思考.

原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薛谭学歌

有个叫薛谭的小伙子,跟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真正学到手,就以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便向老师告辞回家.
秦青也没有阻拦他,把他送到城外的大道旁,为他饯行,并轻轻地打着节拍,唱了一首十分动听的歌子.
那高亢的歌声振动了林间的树木,美妙的音响响彻了云霄.
薛谭急忙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再也没有敢说回家的话.

寓意:学习需要谦虚谨慎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自满和骄傲.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末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效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列子·汤问》
5、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
那个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
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寓意:只要把道理说透彻,就能够帮助人解除顾虑和忧愁.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列子·天瑞》

后人便从中概括出“杞人忧天”一句成语,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6、歧路亡羊

杨朱的邻居丢了一只羊,他不仅率领自己的亲朋,而且又来请杨朱家的童仆一块去追.
杨朱说:“丢一只羊,怎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人说:“因为岔道太多了.”
等他们回来以后,杨朱问:“找到羊了吗?”
邻居回答说:“没有.羊丢失了.”
杨朱又问:“这么多人去追,羊怎么会丢失呢?”
邻居回答说:“岔道中间又有许多分岔,我们不知羊跑到哪条路去了,所以只好返回来了.”
列子《列子·说符》

寓意:丢失了羊,由于岔路太多,很难找到.治学、做事也有许多岔路,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也会迷失方向,难有收获.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7、列子学射

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够射中目标了.他高兴地去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问他:“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够射中目标吗?”
列子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
关尹子说:“这样看来,你还没有学好啊!”
列子回去又认认真真地练习了三年,再次来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问:“你现在知道你为什么能够射中目标了吗?”
列子回答说:“知道了.”
关尹子点点头说:“行了,你已经学成功了.这其中的道理,你要永远记住.不仅射箭要这样,而且治理国家、为人处世都应该这样.”

寓意: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只有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才能够把事情办好.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列子·说符》
8、利令智昏

从前,齐国有个人一心想发大财,得到很多金子.
这天清早,他穿戴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直奔卖金子的地方,看见黄澄澄的金子,伸手抓了就走.
官吏捉住他,问:“集市上这么多人都在现场,你为什么公然拿别人的金子呢?”
这个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眼睛里没有人,只有金子.”

寓意:财迷心窃,就会干出利令智昏的蠢事.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列子《列子·说符》
9、九方皋相马

伯乐是善于识别马的大师.但是,他已老了,体力已惭惭不支.
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子孙中可以派得出去寻找千里马的人吗?”
伯乐说:“一
匹好马,可以从它的体形、外貌和骨架上看出来.而要找天下特殊的千里马,好像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法子用言语来表达.像这样的马奔驰起来,脚步非常轻盈,蹄
子不扬起灰尘,速度非常快,一闪而过,好像看不到身影.我的儿子都是些下等的人才,他们能够说出什么是好马,却不能识别什么是千里马.我有个打柴卖菜的朋
友叫九方皋,他相马的能力不在我之下.请让我把他推荐给您吧.”
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出去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
穆公连忙问:“是什么样的马?”
九方皋回答说:“是黄色的母马.”
派人去把马牵来,却是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叫来说:“糟糕透了!你推荐的找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识别哪是天下的千里马呢?”
伯乐感慨地赞叹说:“九
方皋相马竟达到了这种地步,这正是他之所以比我高明千万倍的原因呀.九方皋所看到的,那正是天机啊!他注重观察的是精神,而忽略了它的表象;注意它内在的
品质,而忽视了它的颜色和雌雄;只看见了他所需要看的而忽视了他所不必要看的;只观察到他所需要观察的而忽视了他所不必要观察的.像他这样相出的马,才是
比一般的好马更珍贵的千里马啊!”
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寓意:要真正能够认识一件事物,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原文: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列子《列子·说符》
10、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时的一名神射手.他只要张弓射箭,飞鸟就会应声落下,走兽也会应声倒地.他的弟子名叫飞卫.飞卫虚心地向甘蝇学习,他的技术超过了老师.
有个叫纪昌的年轻人又来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都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就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地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两年以后,就是锥子已经快剌着他的眼睛了,他也一眨不眨.
他把自己的收获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你还得练好眼力才行.当你能够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把模糊不清的目标看得很清清楚楚,到那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回到家,
捉了一个虱子,用牛尾巴拴着,吊在窗口上,每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只虱子.十多天后,虱子在他眼中惭惭变得大了起来;三年以后,竟变得像车轮一般
大小.扭头再看其他的东西,都跟山丘一样巨大.他便用燕国牛角做成的弓,搭上朔冬蓬杆制成的箭,对准虱子射去,箭头贯穿了虱子的心脏,而牛尾还好端端地悬
在空中.
纪昌跑去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说:“好,你学成功了!”

寓意:要掌握过硬的本领,必须付出超人的代价,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急于求成,害怕吃苦,是不会成功的.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着,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列子《列子·汤问》
11、海上鸥鸟

海边上有个人,很喜欢海鸥.每天一大早,他就来到海边跟海鸥一起玩耍嬉戏,海鸥成百地向他飞来,接连不断.
他的父亲对他说:“听说海鸥都喜欢跟你一块玩耍,你捉一只回来给我玩吧!”
第二天,这个人又来到海边,海鸥只在他的头顶上飞,再也不肯落下来跟他一块玩了.

寓意:对朋友必须以诚相待.如果心怀鬼胎,背信弃义,那么,就会失去友谊和朋友.

原文: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列子《列子·黄帝》
12、朝三暮四

宋国有个养猴子的人,很喜欢猴子,家里养了一大群.他能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很会讨他的欢喜.养猴人宁肯减少自己家人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不久,他家里贫穷了,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可又怕猴子们不再顺从自己,于是先骗猴子说:“分给你们的栗子,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够吃了吧?”
猴子们听了,都站立起来又吵又跳地发脾气.
过了一会儿,养猴人又问:“分给你们的栗子,早晨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吧?”
猴子们听了,都高兴得趴了下去.

寓意:如果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就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黄帝篇》
13、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说,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就走上前去问道:“你们为什么争论呢?”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而到了中午,太阳就离我们远了.”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远,而中午时离我们近.”
孔子很有兴趣地问道:“你们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好像车的盖蓬那么大;到了中午,它就只有盘子、碗口那么大了.这不正说明离我们远的看起来就小,离我们近的看起来就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使人感到还有些凉凉的;到了中午,就热得跟泡在滚汤里一样,这不正说明离我们远的就感觉到凉,离我们近的就感觉到热吗?”
孔子听了他们的话,一时也判断不出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积很丰富呢?”

寓意:知识是无穷尽的.即使知识很渊博的人,也有许多自己不懂的东西.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
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列子·汤问》

篇十:七个寓言故事

关于友情寓言故事 限今天七点

傍晚,一只羊独自在山坡上玩,突然从树木中窜出一只狼来,要吃羊,羊跳起来,拼命用角抵抗,并大声向朋友们求救.牛在树丛中向这个地方望了一眼,发现是狼,扬蹄跑走了.马低头一看,发现是狼,一溜烟跑了,驴停下脚步,发现是狼,悄悄溜下山坡.猪经过这里,发现是狼,冲下山坡.兔子一听,更是一箭一般而去.山下的狗听见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来,从草丛中闪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唤,趁狗换气时,怆惶逃走了.回到家,朋友都来了,牛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肠子.马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脑袋.驴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一声吼叫,吓破狼的胆.猪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用嘴一拱,就让它摔下山去.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跑得快,可以传信呀.在这闹嚷嚷的一群中,唯独没有狗.关于友谊的启示: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那些整日围在你身边,让你有些许小欢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而那些看似远离,实际上时刻关注着你的人,在你快乐的时候,不去奉承你;你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为你做事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推荐访问:秘密吸引力法则观后感 秘密吸引力法则观后感
最新文章

上一篇:编一则故事600字(共9篇)

下一篇:寓言的小故事(共10篇)

Copyright © 2017 第一课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 触屏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