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历史故事 2018-12-04
中国是礼仪之邦 作文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是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礼仪最精深,做为龙的传人,我们就更因该讲究礼仪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礼仪由来已久,《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从牙牙学语的三字经到现在的中学生守则,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如果我们在大街上看到一片废纸,那么会有多少人能主动捡起来呢?大家想一想,就因为这一片纸,不仅使我们的城市少了一分美丽,还会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素质。如果我们在观光游览的时候,正好有一块儿绿油油的草坪挡住了我们的去路的时候,那么又有多少人能够绕道而行呢?朋友们,小草也是有生命的呀,它也知道疼呀,每当我们那一只只无情的脚从它身上踩过时,它该有多么伤心呀!我们难道就只为自己的一时方便,而不为小草想一想吗?再有,小草那嫩绿的颜色,像一只只绿色的小精灵装点着我们的城市,使我们的城市更具有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何必又去伤害它呢?
如果你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年迈的老人没有座位,而那一排排老弱病残座却被一位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占座着,你会怎么想呢?就是我们不为老人想一想,那也该为我们自己想想吧,也许再过上几十年,在公交车上站着的那位老人,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原来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可是现在呢?哪些传说中的文明礼仪去哪里了呢?并不是他们自己离文明而去,而是我们不要他们了。趁现在还来得及,我们应该找回他们重做一个礼仪之邦的人。
其实文明礼仪也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翅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虽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对我们自己对社会又有何用?学习就是应当先学会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件点滴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永远伴随在我们的身边。
小小的一的细节,或一个动作,都可以侮辱一个国家的荣誉、个人荣誉,可见文明礼仪它非同小可。让我们一起携手起来,一起讲究文明,让五千年的中华之兴永远闪耀,让“礼仪之邦”这个美称,永远挂在中国的头上!
中国礼仪之邦指的是什么
礼仪之邦指的是古代的中国 还是 现代的中国?
如果是指现代的中国礼仪之邦,那具体都是什么礼仪?说一说
应该从周朝起中国建立完善的礼乐制度,在孔子后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后来的大儒们就这么称呼的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道是:“( ),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 )。”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道是:“(君子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
中国是礼仪之邦,请人批评用什么词语表达
表示谦虚的言辞,如\\“过奖、不敢当”等叫谦辞;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请问、借光”等叫敬辞.谦辞只能用在自己身上,敬辞只能用在对方身上,泾渭分明,不可混用.如\\“犬子”属谦辞,只能用于己方而不可用于他人,\\“令郎”属敬辞,则只能用于他人而不可用于自己.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数量众多的谦辞和敬辞,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作为礼仪之邦的风范.这些词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还活跃在现代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使用谦辞和敬辞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① 近几年高考在对\\“语言得体”这一知识点进行考查时,常涉及到谦辞敬辞的用法,许多考生由于不熟悉谦辞和敬辞,给答卷带来了困难.另外,成语也有谦辞敬辞之分,高考熟语设题也涉及到了这一点.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闹出笑话.为此,笔者特撷取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谦辞敬辞编成歌诀以飨读者.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未及远迎说\\“失迎”,宾客来到用\\“光临” 等候客人说\\“恭候”,向人祝贺说\\“恭喜” 陪伴朋友说\\“奉陪”,无暇陪客说\\“失陪” 与人相会说\\“幸会”,与人分别说\\“告辞” 请人勿送说\\“留步”,谢人来访用\\“劳步” 请人帮助用\\“烦劳”,谢人帮助用\\“有劳” 请人原谅说\\“包涵”,请人批评说\\“指教” 请人谅解说\\“见谅”,请人告诉说\\“见告” 请人接受说\\“赏脸”,请人指教说\\“赐教” 请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 请改文章说\\“斧正”,诗画送人用\\“雅正” 请人收礼说\\“笑纳”,辞谢赠品说\\“璧谢” 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说\\“拜托” 访问别人说\\“拜访”,祝贺别人说\\“拜贺” 结识对方叫\\“拜识”,读人作品说\\“拜读” 告诉对方用\\“奉告”,回复对方用\\“奉复” 劝告对方用\\“奉劝”,赠送对方用\\“奉送” 表示请求说\\“烦请”,求人解答说\\“请问” 问人姓氏说\\“贵姓”,问人表字说\\“台甫” 问人年龄说\\“贵庚”,问人何事说\\“贵干” 老人年龄问\\“高寿”,姑娘年龄问\\“芳龄” 欢迎购买说\\“惠顾”,欢迎询问说\\“垂询” 称人爱护说\\“垂爱”,谢人爱护说\\“错爱” 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说\\“惠存” 称人之家说\\“贵府”,称己之家说\\“寒舍” 称人之病说\\“贵恙”,称己之病说\\“贱恙” 称人见解说\\“高见”,称己见解说\\“拙见” 称人议论说\\“高论”,称己议论说\\“刍议” 称人着作说\\“大作”,称己着作说\\“拙作” 称人父亲说\\“令尊”,称己父亲说\\“家父” 称人母亲说\\“令堂”,称己母亲说\\“家母” 称人妻子说\\“夫人”,称己妻子说\\“拙荆” 称人儿子说\\“令郎”,称己儿子说\\“犬子” 称人女儿说\\“令爱”,称己女儿说\\“小女” 称人亲戚说\\“令亲”,称己亲戚说\\“舍亲” 自己礼物叫\\“菲仪”,自己酒饭叫\\“菲酌” 自己心意叫\\“下怀”,自己身体叫\\“贱躯” 对方来到叫\\“惠临”,对方来信叫\\“惠书” 对方理解叫\\“俯察”,对方允许叫\\“惠允” 对方体念叫\\“俯念”,对方询问叫\\“垂问” 对方照片叫\\“玉照”,对方言词叫\\“玉音” 对方成全叫\\“玉成”,对方身体叫\\“玉体” 对方指教叫\\“雅教”,对方情意叫\\“雅意” 对方寺庙叫\\“宝刹”,对方之地叫\\“宝地” 对方家眷叫\\“宝眷”,对方店铺叫\\“宝号” 对方学生叫\\“高足”,对方书画叫\\“墨宝” 对方生日叫\\“华诞”,对方书信叫\\“华翰” 称呼后面用\\“台鉴”,末尾祝福用\\“台安” 如给编辑用\\“编安”,如给教师用\\“教祺” 如给商人用\\“商安”,最为常见是\\“敬礼” 表演技能说\\“献丑”,字写很差说\\“涂鸦” 请人任职说\\“俯就”,邀请对方用\\“屈驾” 贵宾来到说\\“莅临”,客人住宿叫\\“下榻” 敬称将帅用\\“麾下”,尊称君主用\\“陛下” 亲王太子称\\“殿下”,称呼自己用\\“在下” 谦称自己用\\“敝人”,敬称对方用\\“足下” 雅光宝贵贤令尊 对方事物前头用② 敝鄙寒拙愚舍家 须在自己头上加③ 家大舍小令外人④ 谦辞敬辞有用法 谦辞只能用于己 敬辞只能用于他 谦辞敬辞要牢记 建设文明好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本歌诀所列举的许多谦辞敬辞还有其他的表达形式,如家父也说\\“家严”,家母也说\\“家慈”,璧谢也说\\“璧还”,华翰也说\\“大札”,令亲也说\\“尊亲”,菲仪也说\\“菲敬”,俯就也说\\“屈就”,斧正也作\\“斧政”,令爱也作\\“令嫒”.
谁知道关于赞扬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文章?五百字左右
谁知道?500字左右!
中华民族的礼仪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现已深刻影响了周边众多国家和地区.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着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 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 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 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 .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 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 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 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 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 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 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 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
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 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 ,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 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我为我们国家如此博大的礼仪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文明从我做起
文明行为是每个人的一小步,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文明,那就能让我们的社会迈出一大步.文明对于有些人看起来轻而易举,但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有时文明就是一张纸的厚度,有时文明就是几厘米或几十厘米的距离,有时文明就是一个做手势的动作……
其实,有很多人都能够做到文明,比如:做公共车的时候看见有老弱病残孕让座,上车的时候主动购票;有些年轻人把吃的瓜子皮放在一个小方便袋里,吃完的时候把它扔进垃圾箱;有许多司机师傅不闯红灯,不超速,不酒后驾车……其实,文明就在我们身边.
有极少数的人不能够遵守文明,比如:在公共场所说脏话,打架;随意扔垃圾,吐痰,吐痰是特别严重的,一方面污染环境,一方面痰里含有某些病原体,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任意闯红灯,这样是很危险的,超速是众多的人因车祸而死亡,与其这样,不如好好的遵守交通规则.
让我们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动作做起.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到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服从老师管理;讲文明、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不穿越绿化带;得到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在这全中国都在迎奥运的时刻,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愧于未来,无愧这培育我们的美丽校园.为迎接2008北京奥运做一个文明礼仪的好学生!
文明就是这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有着高度精神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里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敬辞与谦辞.这些敬辞与谦辞至今仍被广泛的应用着,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使用这些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程度.请你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
初次见面说() 好久不见说() 请人批评说()
求人原谅说() 求人帮忙说() 求给方便说()
麻烦别人说() 向人祝贺说() 求人看稿说()
丘人解答说() 求人指点说() 托人办事说()
赞人见解说() 看望别人说() 宾客来到说()
陪伴朋友说() 无暇陪客说() 等候客人说()
请人勿送说() 欢迎购买说() 归还原物说()【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有着高度精神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里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敬辞与谦辞.这些敬辞与谦辞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着.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使用这些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程度.请你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
初次见面说( ) 好久不见说( ) 请人批评说( )
求人原谅说( ) 求人帮忙说( ) 求给方便说( )
麻烦别人说( ) 向人祝贺说( ) 求人看稿说( )
求人解答说( ) 求人指点说( ) 托人办事说( )
赞人见解说( ) 看望别人说( ) 宾客来到说( )
陪伴朋友说( ) 无暇陪客说( ) 等候客人说( )
请人勿送说( ) 欢迎购买说( ) 归还原物说( )
【答案】
久仰 久违 指教
包涵 劳驾 借光
打扰 恭喜 斧正
请问 赐教 拜托
高见 拜访 光临
奉陪 失陪 恭候
留步 光顾 奉还
综合性学习。(共8分) 礼仪,指礼节和仪式。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礼仪,锦绣中学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小题1: 阅读下面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礼仪的两个特点。(每个特点限用四字回答)(2分) 【材料】《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记录礼仪制度的书籍。书中这样说:“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自打猎,但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古籍《养蒙便读》也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礼记》中还记载:“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就是说交往要对等,只有单方面的行为,就不算有礼,所以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同时,古人认为,往来之礼应适度,要通过适合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特点:① ② 小题2: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马龙·白兰度为什么行拱手礼。(4分) 【材料一】马龙·白兰度是美国的影坛巨星,被称为上世纪世界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演员之一。1998年,葛优在美国拍摄电影,通过介绍,他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葛优回忆说,当时马龙·白兰度已经是74岁高龄的老人了,我们一见面,他就用中国的礼仪,对我抱拳作揖,这让我吃了一惊。 【材料二】拱手礼也叫作揖礼,是同辈人见面时采用的礼节。行礼时,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问候。这种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拱手礼在西周时就开始使用,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散发着典雅的气息,也符合现代卫生的要求。很多礼学专家认为,拱手礼是最体现中国文化、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礼节。近年来,在一些正式场合,我国国家领导人也喜欢行拱手礼。 小题3:活动结束后,校报记者对同学进行了采访。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使他们对传统礼仪的内容和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表示作为中学生,应该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记者准备写一篇介绍这次活动的通讯稿,他拟写了三个标题,请你从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只填序号即可)。(2分) ①锦绣中学开展礼仪教育,创建文明校园 ②了解中国传统礼仪规范,弘扬中华文明 ③传统礼仪如何传承发展,引发同学热议。 最恰当的标题是: |
小题1:答案示例:①尊敬老人 ②礼尚往来(交往对等、往来适度)(共2分) 小题2:答案要点:①拱手礼是同辈人见面时用的礼仪,马龙·白兰度用这种自谦的形式表示对葛优的敬意。②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礼仪,马龙·白兰度以此来表达对中国的尊重和敬仰。(共4分,每个要点2分。第一个要点“同辈人”“敬意”各1分;第二个要点“中国传统”“对中国的尊重”各1分) 小题3:答案:②(2分) |
小题1: |
中国名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在我国古代,热情好客的人们与友人相聚或离别时都会盛情款待,文人墨客还吟诗做赋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如“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你还知道哪些?
文明是快乐的源泉。文明是彼此沟通的桥梁。文明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文明是希望,文明是我们的信念。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给我一片洁净的天空,我才能翱翔;给我一片蔚蓝的海洋,我才能遨游;给我一个美丽、文明、宁静的校园,我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
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星空为我们贡献灿烂,天空为我们贡献蔚蓝,森林为我们贡献绿色,鲜花为我们贡献绚丽,大自然为我们贡献了自己,而我们该为大自然贡献点什么呢?我们可以用行动美化自然!天空是温暖的摇篮,不要再向天空吐烟,让地球心酸;草地是美丽的地毯,不要再乱扔杂物,令地球难堪!放飞你的青春,奔洒你的热情。让我们一起来播种希望吧!让我们的心灵像花一样美丽。 让我们告别不文明的行为。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让我们一起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让文明的气息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貌待人。下列对礼貌认识不正确的是 |
[ ] |
A.礼貌是个人私事,与他人无关 B.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 C.礼貌反映我们自身的素质 D.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 |
A |
中国是礼仪之邦,我国古代成熟礼仪制度确立于什么朝代
春秋时已经礼崩乐坏了,周礼是奴隶社会的礼,封建时代的礼是沿用叔孙通给刘邦制定的礼,以后慢慢完善的,当然肯定要借鉴周礼.
推荐访问:成长经历作文450 成长经历作文450篇一:[作文中国]我眼中的中国_1200字我眼中的中国,是和平的、和谐... 2019-05-21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400字篇(1):“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_4... 2019-05-09
第一篇历史乱套了作文:历史乱套了_600字我认为历史是这样的:本来全... 2019-05-08
第一篇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作文:勿忘国耻,圆梦中华_700字“起来,不愿... 2019-05-05
我的中华骄傲作文篇(1):我的中华骄傲_650字在这一撇一捺、一横一竖... 2019-05-05
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篇1: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_450字中国的传统节... 2019-05-03
关于母亲河的作文篇(1):黄河,母亲河_400字一把黄土塑造了千万个你... 2019-04-28
桥作文篇(1):关于桥的作文:桥的历史_600字说到桥,桥的历史变化可... 2019-04-25
作文桥篇一:关于桥的作文:桥的历史_600字说到桥,桥的历史变化可大... 2019-04-23
作文祖国在我心中一:祖国在我心中_450字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2019-04-20
上一篇:十一短信(共10篇)
下一篇:中国的伟人有哪些(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