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简笔画 > 动物简笔画 > 正文

人字的来历(共10篇)

来源:动物简笔画   2019-01-01

篇一:人字的来历

"人”字的由来

一撇一捺方为人.相互支撑.

rén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篇二:人字的来历

人字由来怎样跟小朋友讲解


rén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人”字一撇一捺,一撇是长处,一捺是短处.它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不要骄傲自满、盲目尊大,也不必自惭形秽、妄自菲薄.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应凭借这长处和短处组成的体态平衡,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应是“真善美”和“能才识”的完美统一.高洁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有志者腾飞的双翼,而且是终身的奋斗和追求.
“人”字上边合并,底下分叉.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有许多叉道.有的通向成功,有的通向失败;有的通向光明,有的通向黑暗.我们理当小心谨慎,好好把握.
“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相互扶持.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互帮互助.我助人,人助我,多一些善心,多一些爱心,让世界充满爱,人类才有美好的未来.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篇三:人字的来历

"人"字由来
“人”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难道古代和现在的一样

人是象形字,古代是画人代替人这个意义,但是到了现代,汉字简化,慢慢的发展,就是如今的写法.

篇四:人字的来历

为什么“人”字是一撇一捺?
请问“人”字的由来.在什么时候出现“人”字.为什么“人”这样写?

【人字的来历】

这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如图所示,“人”字的取象,乃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形,甲骨文、金文、小篆以及楷体,都保持了这种简洁、明快的线条组合.变化的只是由象形文字到符号化的迁移.《说文解字》因而称此:“象臂胫之形.”上古先民创造“人”字,刻意突出人体的四肢,用分工明确的胳膊和腿,表示人的本质;又用侧立之形,寓意人的行色匆匆,四处奔波.这恰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典型特征.
一个“人”字,笔画简单,只有一撇一捺,但却反映出古人对事物观察的细致和准确,显示出上古先民对自我认识的能力:人与其它动物在形体方面的主要区别是四肢,人与动物的活动差别是直立行走,人之为人在于双手的解放和使用工具.
有人认为,“人”字取象于侧身,证明了人与人之间不喜欢面对面相处,人们最难做到的是直面人生.“人”字取象侧立,说明人总是匆匆忙忙,急于行走奔波,人类永远无法停下自己的步履.虽然,“人”的构形简单到由一撇一捺而组成.

篇五:人字的来历

中国古代人的字与号的来历与含义?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号是号,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弓上...

篇六:人字的来历

中国汉字的由来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 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陵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画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在使用汉语的地区,大都使用两种规范汉字,分别是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 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人字的来历】

篇七:人字的来历

“杨”姓氏的由来和发展演变历史是什么?

【人字的来历】

  【杨】(yáng)
  1.出自姬姓,周宣王有子名尚父,封于杨(今湖北襄樊一带),其后以地为氏.
  2.出自姬姓,周成王之弟叔虞之后有封于杨者,其后以地为氏.
  3.隋初有杨义臣,本为尉迟氏,因其族有为乱者,改姓杨氏. /杨朱:战国初魏人,为先秦诸子之一,主张“贵生”、“重己”.杨坚:(541—604)隋朝开国皇帝,即隋文帝,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仕周为随州刺史,袭隋国公,周静帝时以大丞相辅政,后代周称帝.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入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入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起源参考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 扶风,梅县等.
  2、出自姬姓,以地为氏.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3、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4、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5、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6、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
  7、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篇八:人字的来历

“于”字姓氏的由来?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
  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
  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
  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②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于邘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邘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邘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邘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邘,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人字的来历】

篇九:人字的来历

陆姓的由来

陆姓起源有四种:
一、传说帝颛顼的孙子吴回在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叫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子孙有的以陆为姓,称陆氏.
二 为战国时,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是陆终的故地,所以以陆为姓,称陆氏.
三 为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期的陆浑国,是由一支名为陆浑之戎居于伊川(今属河南境)得名.这支陆浑戎,是允姓戎的别部,最早活动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的若水流域.西周初年迁到陕西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乘周王室东迁之机,东迁到今陕西和河南交界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公元前638年,被秦晋两国强行迁到今河南以南的伊河流域,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陆浑之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姓,称陆氏.
四为由他族改姓而得.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今内蒙古南部一带)鲜卑族复姓步陆孤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陆氏.这一支陆氏的源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陆姓的郡望主要有:
吴郡,三国时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以及江苏宜兴县.这支陆氏为陆通的直系后裔,开基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河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以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230年)置郡,治所在阳翟(今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这支陆氏是吴郡陆氏的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颖川太守陆闳.
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南).相当于今山东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河、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西晋时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陆姓以“河南”、“平原”、“河内”、“吴郡”为堂号.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
两支陆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姓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陆通之子陆发,仕齐为大夫,谥号恭侯.陆发有两子:陆万、陆臬.陆万生陆烈,字伯元,西汉时为县令、豫章都尉,深得吴人爱载,死后葬于胥屏亭,他的子孙成为吴郡吴县人.以后子孙不断繁衍,到东汉时的陆闳为颍川太守、尚书令,生有三子:陆印、陆温、陆桓,号颍川支.陆桓,字叔文,生子陆续,陆续生有三子:陆稠、陆逢、陆褒.陆稠任荆州(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荆州支.陆逢为汉尚书仆射,乐安侯,生有五子:陆涉、陆表、陆琼、陆吴、陆招.后发展为陆氏乐安(相当于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地)支.陆表生子陆穰,陆穰生子陆恢.陆恢为两晋之谏议大夫,又分出陆姓谏议分支.到南北朝时,南北两地的陆氏人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宋元以后,陆姓遍布全国各地.

篇十:人字的来历

中国文字的由来?
文字的由来?

文字的由来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 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 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陵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 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晓了.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达到3500个上下.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整理文字,为汉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

推荐访问:成长经历作文450 成长经历作文450
最新文章
  • 关于小动物的作文2篇

    关于小动物的作文篇一:我与小动物的作文_350字小时候,我蛮喜欢小动... 2019-05-24

  • 森林救援作文9篇

    森林救援作文篇(一):森林救援_600字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许多... 2019-05-11

  • 假如我是作文8篇

    假如我是作文篇(一):假如我是_550字假如我是一束阳光,我可以照亮黑... 2019-05-05

  • 鲸的自述150字9篇

    篇一:[鲸的自述150字]鲸的自述_650字Helle,我是一头蓝鲸,名字叫乐... 2019-05-02

  • 小鸭减肥记10篇

    篇一:[小鸭减肥记]小鸭减肥记_600字一天,小鸭和小狗还有其他小动物... 2019-04-20

  • 我去过的地方作文200字7篇

    我去过的地方作文200字篇一:我去过的地方_200字我以前和爸爸、妈妈... 2019-04-15

  • 假如我9篇

    假如我篇(1):假如我是_550字假如我是一束阳光,我可以照亮黑暗;假... 2019-04-15

  • 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描写大自然的作文篇一:关于大自然的作文:我心中的大自然_600字在我... 2019-04-14

  • 生命作文5篇

    (1) [生命作文]关于生命的作文:生命的意义_500字在漆黑的夜里,我... 2019-04-09

  • 动物大全

    动物大全一:可爱的小动物_350字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喜欢... 2019-03-20

上一篇:动物作文400字大全(共9篇)

下一篇:松鼠的特点(共10篇)

Copyright © 2017 第一课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 触屏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