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动物简笔画 2018-07-10
动物骨骼标本制作的过程中,清除肌肉与结缔组织的几种具体方法
我只知道把实验刀具在酒精灯上烤五分钟左右,消毒,然后用刀具肌肉和结缔组织剥离开.
标本是什么意思
标本,是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采取整个个体(甚至多个个体,如细菌、藻类等微生物,或像真菌等个体小且聚生一处者),或是一部份成为样品,经过各种处理,如物理风干、真空、化学防腐处理等,令之可以长久保存,并尽量保原貌,藉以提供作为展览、示范、教育、鉴定、考证及其它各种研究之用.
主要分类
标本大致可分为:兽类标本、鸟类标本、鱼类标本、昆虫类、植物标本、骨骼标本、虾蟹类标本、化石类标本等.
动物胶是从动物的结缔组织和什么中提取而来的
动物胶是从动物的结缔组织和骨骼中提取而来
为什么说多孔动物在动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支
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如海星等,是一类体表多孔,营水中固着生活,体呈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具两胚层和水沟系,无消化腔和神经系统的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也是动物进化上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的一个侧枝.因此又称为侧生动物.动物体由多细胞构成,细胞分化比较复杂,并具水沟系统.比起单细胞或由单细胞组成群体的原生动物来还是较高级和进化的
特点
1.体型多不对称
多孔动物中除少数种类的体型呈辐射对称外,绝大多数的体形多样,呈不规则的块状、球状、管状、树枝状或瓶状.不对称的体型,是对在不同水环境中营固着生活的一种适应.本门动物遍布全球的海洋、江河、湖泊和池塘中,广泛附着在水中的岩石、贝壳、植物或其他物体上.随着附着物的不同形状或出芽生殖的不同情况,形成了本门动物各种各样的不对称体型.
2.细胞
开始有较多的分化,身体结构较原生动物复杂.海绵动物的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外面一层称皮层,里面一层称胃层.两层之间为中胶层.皮层是一层扁平细胞,有保护作用.皮层细胞内有肌丝,具一定的调节功能.有的皮层细胞分化成肌细胞,分布在大小出、入水孔的周围,形成能张缩的小环节制水流,有的分化成孔细胞,穿插在扁平细胞间形成无数的出、入水孔.这些小孔是外界水流出、入海绵体的门户.胃层由领细胞组成.每一个领细胞有1透明的领和一根鞭毛.在电镜下,见到领是若干的细胞质突起围成一圈,很像塑料羽毛的羽领.领细胞包围的腔中央腔或胃腔.领的鞭毛摆动水流,加速了水在海绵体内的流动.并不断从水中摄取食物.摄取的食物在胃腔一内进行细胞内或细胞外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变形细胞排入水中,随水流排出体外.中胶层是一层胶状物质.中胶层内有变形细胞、芒状细胞和原细胞的分化.有的变形细胞能分泌钙质或硅质形成骨针.一般称这种变形细胞为造骨细胞.有的变形细胞能分泌海绵质形成海绵纤维(海绵丝).一般称这种变形细胞为海绵质细胞.骨针和海绵丝起支持作用,是海绵动物的骨骼.骨骼的种类、骨针的形状、大小是海绵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同时,有的原细胞能消化食物;有的能形成生殖细胞.中胶层的芒状细胞有些学者认为能传导刺激,具神经样的功能. 从上述可知,海绵动物的细胞有较多的分化,身体的各种机能是由或多或少独立活动的细胞来完成的.这些细胞的功能接近于多细胞高等动物的组织或器官,可以认为是原始组织或器官的萌芽.
3.特有的水沟系
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对适应水中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海绵动物缺乏运动能力,它的摄食、呼吸、排泄和有性生殖等生理机能都是靠水在体内不断流动来完成.而水沟系就是使水在其体内不断流动的结构.不同种类的水沟系在构造上有很大的差别.但基本类型有以下三种: ⅰ.单沟型 结构最简单,薄的体壁上有许多孔细胞与外界和中央腔相通.水沟系的水流途径是:外界一进水小孔一中央腔--出水小孔一外界.具单沟型的海绵动物如白枝海绵Leucosolenia等. ⅱ.双沟型 结构较复杂.是由单沟型的体壁内凹外凸而形成的两种管道.一种与外界相通,称入水管;另一种与中央腔相通,称辐射管.两管间的壁上有孔相通或与由孔细胞组成的前、后幽门孔相通.中央腔仅由皮层包围.水流的途径是:外界--入水孔一流入管一前幽门孔--辐射管一后幽门孔一中央腔一出水孔--外界.具双沟型的海绵动物如毛壶Grantia等. ⅲ.复沟型 是水沟系中结构最复杂,也是最进化的一种类型.管道分枝多,中胶层内有许多由领细胞组成的鞭毛室.鞭毛室借流入管与外界相通,借流出管与中央腔相通.水流的途径是:外界一入水孔--流入管一前幽门孔--鞭毛室一后幽门孔--中央腔,出水孔--外界.具复沟型的海绵动物如浴海绵Eusp0ngia等. 从上述三种类型水沟系结构的情况可看出海绵动物的进化规律与其他生物一样,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单沟型的直管到双沟型的辐射管,再由辐射管进化发展到复沟型的鞭毛室.领细胞的数目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大了进入海绵体内水的数量和流速,扩大了海绵动物摄食吸氧和排泄废物的面积,对维持它们的生命活动具重要意义.
4.不同种类的骨骼
多数海绵体内有骨针、海绵丝或钙质团块组成的骨架或骨骼,使之有一定的形状.骨骼中有骨针与海绵丝的不同;骨针中有钙质与硅质的区别.一般海绵的骨针长度在1毫米以内,深海种类的骨针有的长达几厘米, 1987年我所在东海采集到一根长1.70米的超长骨针(现收藏于标本馆),是目前世界已发现的第二长骨针. 同时,不同质的骨针有单轴型、三轴型和四轴型;其形状多样,有针状、钩状、辐射状和双盘头状等.而海绵丝多呈网状.这些都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5.生殖和发育
海绵动物的生殖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类.无性生殖又分为出芽生殖和芽球生殖两种.出芽生殖是海绵的部分体壁向外突出形成芽体.芽体成熟长大后离开母体长成新个体或不离开母体而成为群体.芽球生殖是先形成芽球.在中胶层内一些储存了较多营养物质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几丁质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骨针,形成芽球.当海绵体遇上不良环境死亡后,无数芽球留存下来并渡过严冬或干旱等不良环境,当条件适合其生活时,芽球细胞从芽球上的胚孔萌发出来发育成新个体. 海绵动物除无性繁殖外,还能进行有性繁殖.有些海绵是雌雄同体,有些是雌雄异体.精子和卵是中胶层内的原细胞或领细胞分化而成的.卵大,只能留在中胶层内;精子小,随水流经中央腔流出体外,再随水流进入另一海绵体内,被领细胞吞食后,领细胞失去鞭毛和领成为变形细胞,把精子带入卵内受精.受精卵经多次卵裂形成囊胚.动物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植物极的大细胞上形成一开口,经一段时间的发育,整个囊胚由此口倒翻出来,里面小细胞具鞭毛的一侧翻在囊胚表面.这样动物极的一端为有鞭毛的小细胞,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称此为两囊幼虫.幼虫随水流离开母体,然后动物极的小细胞内陷形成胃层,植物极的大细胞在外面形成皮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正好相反(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极大细胞内陷成内胚层,动物极小细胞在外面形成外胚层).动物学称此现象为逆转.两囊幼虫经过逆转现象后,附着在水中的固体物上发育为成体. 海绵动物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若把海绵动物切成许多小块抛回水中,每块都能独立生活,并能继续发育长大;就是将不同种的海绵粉碎、混合均匀后放入水中,同种海绵粉末也能汇集起来,重新形成一个海绵体.
铲齿象动物群化石的发现有什么巨大科学价值?
但还有点不满意.我问的是铲齿象动物群化石 ,你说的是古脊椎动物化石,有什么关系?
1.科研价值 生活在1300万年——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一直深受中外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密切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许多科研单位,以及美国、日本、瑞士等国的学者多次来临夏考察,进行地质古生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确认我县收藏的这批种类繁多、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将对临夏地区晚第三纪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古动物群演化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我们认为和政征集的古动物化石标本,其中不乏极其珍贵、有极高科学研究价值的标本,有些标本不仅在国内可称为精品,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学术意义”.(邱占祥)
2.珍藏价值 古化石是不可再生资源.任何化石,由于其生物体到形成化石的机率小且为不能再生的资源,根据以往的经验,化石的盛产期不会持续很久.本世纪20年代在内蒙古通古尔发现的铲齿象化石和陕西保德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在世界古生物学界享有盛名.而这些化石绝大多数现存放在国外博物馆中,这对我国开展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和政县馆藏的“这批化石标本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经典地区的化石相媲美,从而填补了我国古哺乳动物化石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区.
3.展览价值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这批化石标本均为已灭绝动物的化石,其中绝大多数(约占全部标本的70%)标本是头骨和牙床,特别是象等大型动物和长颈鹿、犀牛(中型)等中型动物的骨骼化石形态特异,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外,对广大青少年和广大群众也具有较强的直观科普教育,是认识甘肃史前生物与环境的生动历史教材.
历史书上说的烧骨是什么意思
历史书上说发现了元谋人留下“小块烧骨”。“烧骨”是什么?是用火烧过的骨头吗?
【动物骨骼标本】
烧骨是一种旧石器 ,旧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30万年。
1958年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长6厘米,宽4.5厘米;长17厘米,宽9厘米。
这些烧骨是北京人用火的证据之一,上面的烟熏痕迹可能是烧烤兽肉时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兽骨带有油脂,有时被北京人当作燃料造成的。1929年,在北京人遗址中首先发现了火烧的鹿角,以后陆续发现了大量的烧土、烧石、灰烬和烧过的各种动物骨骼等用火遗迹。
世界上目前最早的烧骨
西侯度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哺乳动物化石和带有切痕的鹿角以及一些表面呈深灰色的哺乳动物肋骨和马牙的烧骨,地磁测定其地层年代为距今180万年前。 在西侯度遗址文化层中还发现一批特殊的化石标本,颜色有黑、灰、和灰绿几种,大多是哺乳动物的肋骨、鹿角及马的牙齿。化验结果表明,其中大部分标本是用火烧过的。北京人用火是人们熟知的,但人类用火的历史并不是从北京人开始的。西侯度这批烧骨材料的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距今一百几十万年前。据说,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没有发现如此古老的烧骨。
制作动物标本 双氧水浸泡时间
浸泡时间根据双氧水浓度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只要骨骼完全发白就行,如果想要巩固漂白成果,避免以后泛黄,最好先脱脂,后漂白.
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 作文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现有动物、植物、古生物、人之由来、恐龙世界、水生生物六个基本陈列,还有人体奥秘、动物骨骼、细胞屋等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它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自然科学博物馆,主要从事科学教育,标本收藏和科学研究工作等。我们首先来到了古哺乳动物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黄河象、山西兽(古长颈鹿)、天山副巨犀的骨骼模型。通过讲解板我知道了它们的进化、灭绝过程,我还知道了马的祖先只有狐狸大小,而且它的脚趾是分开的,前后趾数各不相同。我还和霸王龙比体重,霸王龙的体重竟然是我体重的一百七十多倍呢。我们又来到了无脊椎动物厅,在那里我看到通过电脑制作的寒武纪时代的生物,以及各种颜色、长着翅膀会发光的鱼以及昆虫琥珀、热河生物群化石。随后我们来到了古爬行动物厅,身长26米的溪龙化石骨骼矗立在那里,它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最长的恐龙。现在世界上最完好的恐龙蛋窝就是在我们国家广东南雄发现的。向前走我们又来到了石炭纪森林,那时的树高有15米,树皮像鱼鳞,树是空心的、叶子像羊牙、树上趴着一只大蜻蜓模型,距说它的双翅如果打开有一米五宽,它身长有五十厘米左右和现在的蜻蜓相比简直是个庞然大物。
到了植物展厅,我了解到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基础,它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植物灭绝,人类也将产生生存危机,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植物,保护绿色家园,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人之由来厅,我知道人类是由最原始的人演化为现代类型的人,大致经历了猿人、直立人、化石智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一个复杂的群体。
通过这次参观我知道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已经有四十六亿岁的地球上。这四十六亿年发生过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复杂的演变历程,我知道了我需要学习、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人类与一切有生命的物种共同生活在大自然当中。我们要保护大自然,这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为什么远古生物特别大,特别重 而现在的生物 最大的也没有那时候的生物大.为什么远古的生物大 知道说下
关键是那个时代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比现在要高的多,为大型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础.
远古时代,地球大气层中氧含量远远超出了今天的标准,而古生物学家通过化石标本得知远古时代的昆虫体积普遍大于现代.那么,是不是当时的高氧大气造就了古代的巨型昆虫?
3亿年前石炭纪地球上生活着巨型昆虫,蜻蜓翼展接近一米.
科学家们通过化石记录发现,在恐龙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种存在,它们就是3亿年前石炭纪的巨型节肢动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虫、蝎子;吊兰大小的蜘蛛;还有5英尺长的千足虫,等等.其中最神奇的应是巨型蜻蜓,它们的翼展可以达到2英尺半(接近1米),有老鹰那么大,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
3亿年前,这些物种曾经昌盛一时.那时大部分陆地都在热带,植物繁盛(后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该时期因此称为石炭纪).但经过大约5000万年,从二叠纪的中期到晚期,这些巨型物种消亡了.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猜测,也许是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在它们的兴亡中起了关键作用.现在,古生物学家开始探究这些大小与现在的老鹰相当的远古蜻蜓、蟑螂以及其它超型昆虫的兴亡是否与超高的氧含量有关.
正方:高氧浓度造就了古代巨型昆虫
石炭纪地球大气层中氧气浓度高达35%
不久前,美国耶鲁大学生物学家罗伯特·贝尔纳等人发表的一项古气候研究肯定了这个猜测.
研究者在报告中指出,石炭纪时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浓度高达35%,比现在的21%要高很多.许多节肢动物是通过遍布它们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而不是通过血液间接吸收氧气,所以高氧气含量能促使昆虫向大个头方向进化.
这些认识来源于对远古大蜻蜓的飞行机制的研究.科学家们长期认为,那样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飞.航空工程师罗伊·贝克迈尔指出:“很明显,它们是能飞行的.”其中关键条件之一是它们的翅膀可以摆动、弯曲和扭转.现代蜻蜓就是靠弯曲和扭转它们的双翅来上升和前进的.
化石资料表明,古蜻蜓的双翅上有类似于现代蜻蜓的褶皱结构,现代蜻蜓能扭动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缓缓地扭动全部翅膀,所以它们也许不会飞得太快,但还是能飞的.
但是那么巨大的昆虫,就算是缓慢的飞行也会因肌肉运动而产生大量热量.因此,古代蜻蜓一定得有排出自身热量的途径,不然它们会被自己的体温烤死.这一点是美国拉特格斯大学的昆虫学家迈克尔·梅最先指出的.
科学家发现,现代蜻蜓和其它昆虫一样,体内有一种叫血淋巴的体液(即无脊椎动物的血)在它们整个身体中循环流动.当它们太热的时候,会增加腹部血淋巴的流量,它们的腹部既长且薄,可以通过对流,散去多余的热量.这就像汽车的冷却系统把热量从发动机处带走一样.
尽管还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但梅认为很可能古代蜻蜓也有类似的机制,使它们能长时间飞行而不至于过热.之所以没有找到直接证据,是因为化石通常只保留下骨骼材料.
氧气含量的多少可以决定昆虫的形体大小
为弄清楚高氧气含量是否推动了古代超大蜻蜓等节肢动物的进化,研究者对现代蜻蜓进行了研究.原来,昆虫是通过它们身体上的气孔系统来“呼吸”的.气孔连着气管,而且由上往下又附着更多层的越来越小的气孔,由此把氧气送到全身.在目前的氧气水平下,气孔系统的总长度已经达到极限;超过这个限度,氧气的水平就会变得不够.因此,根据这一该构造,可以有效判断,氧气含量的多少可以决定昆虫的形体大小.
也就是说,在高浓度氧气环境中,大个头的昆虫就有进化上的优势,它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氧气.对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发现,在更冷和氧气含量更高的水体中,那里的生物的体积也更大.
诚然,石炭纪时代的大气气压确实比现在高.这就基本可以推断那些远古庞然大物的一个决定因素正是氧含量较高.但这究竟是怎样导致它们体积变大的,目前科学家还很难回答.
反方:体型与氧气含量也许并没有必然联系
昆虫通过各种技能适应氧气浓度的变化
虽然贝尔纳等人的分析很精彩,但一些科学家还是心存疑虑,甚至有的还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为探究昆虫体型大小变化的根源,亚利桑那大学的昆虫研究员乔恩·哈里森和他的同事在不同的含氧量环境中喂养了蝗虫、米虫、果蝇以及其他昆虫,并对它们的大小进行测量,以解答远古地球的高氧大气是否与古代巨型昆虫的进化有关.
哈里森他们起先认为个体较大的昆虫在含氧量较低的环境中生存更困难,然而结果却不是如此.例如,小蝗虫在低含氧量环境中尤其是氧气浓度低于15%的环境中就无法生存,而成年蝗虫则可以在2%的氧气含量环境中生存下来.
哈里森在美国地质协会与加拿大地质联合大会上表示,在初步实验中,他们将一些与自己祖先一样都没有呼吸器的现代昆虫放在富氧环境中,结果发现较高的氧气含量并不必然产生较大的个体,而较低的氧气含量也并没必然会产生较小的个体.
哈里森解释说,昆虫通过各种各样的技能来适应氧气浓度的变化.这些技能包括增大气孔和增加进入身体的新鲜空气量等.而在这些昆虫中,有的更善于增加吸入的新鲜空气量,有的则更善于扩大气孔的大小.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他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不同的答案.
哈里森说:“我想问的是为什么现代昆虫的个体都如此小?”过去,研究人员猜想,与现在大气含氧量为21%相比,石炭纪时期大气含氧量达到35%,在这种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大型昆虫.而哈里森的研究却发现,体型与氧含量也许并没有必然联系.
昆虫体型大小是否与气压高低有关
与此同时,耶鲁大学古生物研究生约翰·凡登·布鲁克斯也在鳄鱼身上进行了相同的实验.试图找到在二叠纪时期高达30%的氧气含量环境是否会在生活其中的动物骨骼中留下任何线索.结果发现,在一定的高氧含量环境中生活的鳄鱼个头更大.但氧含量超过27%或28%时,这种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布鲁克斯还打算在下一步实验中,将虹鳉放在不同氧含量的环境中喂养,并观察在数代之后有什么变化.
此外,科学家通过对果蝇的研究发现,有的果蝇在高氧环境中体型增大,有的并没有.但在氧气含量高、气压也高的环境下,接受试验的果蝇生活到第五代,身体尺寸增长了20%.难道气压的高低也与昆虫大小有关?
这些实验结果的不一致不能不让人对先前的猜想产生疑问:氧气是否真的造就了古代巨型昆虫?远古时代的巨型昆虫的灭亡果真是大气中氧气浓度减小导致的吗?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看来还得有更加充分的证据才行
想象作文:博物馆之夜 600字急!
博物馆之夜
夜晚的博物馆关灯、拉闸,一片黑暗.夜晚的博物馆安详、静谧.夜晚的博物馆也充满了神奇.夜晚的博物馆内,有些什么和白天不一样?让我们来想象夜晚的博物馆之旅——博物馆奇妙夜.
博物馆中的死物活了过来,有了生命的博物馆展品全都成了活物.蜡像、植物、暴龙的化石骨架、动物标本、甚至于石像、恐龙化石都有了生命,活动了起来,而且是按照它历史的形态活了起来,就在博物馆里,一些安置在玻璃橱窗里的蜡像人物,一到了夜晚就在一块金模的魔法的照耀下连同动物一起复活了.这些活在现代的古代人物可了得:博物馆成了他们的天下,打闹、嘻戏、甚至发动“战争”,闹得无亦乐乎.有些动物和人类一样是白天活动夜间休息,而有些动物却是“昼伏夜出”的,在白天只能看到它们在闷头大睡,而一到黑夜,它们就两眼放光,觅食嬉戏,十分活跃.这一切的活动都由一个博物馆保安守夜人串了起来,让他搅入其中,并把他的工作与生活联系了起来.
我能想象到博物馆里的死物变得活灵活现,你呢?
关于小动物的作文篇一:我与小动物的作文_350字小时候,我蛮喜欢小动... 2019-05-24
森林救援作文篇(一):森林救援_600字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许多... 2019-05-11
假如我是作文篇(一):假如我是_550字假如我是一束阳光,我可以照亮黑... 2019-05-05
篇一:[鲸的自述150字]鲸的自述_650字Helle,我是一头蓝鲸,名字叫乐... 2019-05-02
篇一:[小鸭减肥记]小鸭减肥记_600字一天,小鸭和小狗还有其他小动物... 2019-04-20
我去过的地方作文200字篇一:我去过的地方_200字我以前和爸爸、妈妈... 2019-04-15
假如我篇(1):假如我是_550字假如我是一束阳光,我可以照亮黑暗;假... 2019-04-15
描写大自然的作文篇一:关于大自然的作文:我心中的大自然_600字在我... 2019-04-14
(1) [生命作文]关于生命的作文:生命的意义_500字在漆黑的夜里,我... 2019-04-09
动物大全一:可爱的小动物_350字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喜欢... 2019-03-20
上一篇:四脚朝天的意思(共9篇)
下一篇:保护地球(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