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工制作 > 编织 > 手工编织 > 正文

习俗与风俗(共10篇)

来源:手工编织   2017-11-03

篇一:习俗与风俗

民间技艺和民风民俗的区别是什么?
民间技艺和民俗民风各自的含义,它们的区别在哪?

民间技艺主要是指手工业方面,比如:木结构制作技艺、云锦织造技艺、茶干制作技艺等等;而民风民俗主要是指民间的一些传统习俗,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比如:清明节踏青、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等等.
区别方面举个例子:风筝制作技艺属于民间技艺,而新春时节放风筝则是民风民俗.

篇二:习俗与风俗

根据意思写词语:习惯和风俗

习俗【习俗与风俗】

篇三:习俗与风俗

1.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什么是对的?)

这句话很明显是对的,民风民俗之所以叫做民风民俗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依靠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而渐渐流行开来的一种文化,也就是从字面理解来看就是这样,而从深刻的意义去理解这也是正确的,有些民族风俗流行起来的开始不会得到一些人的认同,这是需要长期历史中一步一步改善才出来的一种文明,也就像【常数】一样,会更动的文明.

篇四:习俗与风俗

怎样写传统习俗的作文【习俗与风俗】

1.找民风民俗的资料 最好是你感兴趣的 其中一个就行
2.抓住它的特色特点.
3.写特色 ,写你为什么喜欢,为什么选择写这个民风民俗.
结构嘛~开头可以直接点明是什么地方或什么时间什么民族的民风民俗,或者用设问的,说一说那个民俗的特点,问问大家知不知道这个民俗?然后介绍给大家.
中间自然是要详细介绍这个民风民俗咯~最好是你亲身经历过的,这样写一件事就可以讲完这个民俗了.说清楚民俗的时间,地点,民族,主要做什么,你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嘛)然后再加上你的感受,是否喜欢,为什么会喜欢,或者加一句欢迎大家来体验
结尾就一句话好了呗,(这就是某某民俗某某节日)跟开头呼应更好.

篇五:习俗与风俗

有关各地民俗风俗习惯的作文怎么写

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连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躲逃连年战乱和苛捐兵役的避难之所.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自劳自食,繁衍子孙,独成一方风水.至今这里古扑的民风民俗,仍展示着她作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庄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数十户人家,他们大都姓秦,因此该村也叫秦人村.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进洞避乱的古代秦人的后裔?没有谁去做具体的考证,反正一个“秦”字贯古今,他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确实与当今现代社会风尚有许多不同.
衣: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料全为家织土布.各家备有纺车、织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兰或灰或紫的颜色.衣裳多为自家制做,将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针一线用手工连缀.也有上门做衣的裁缝,一个灰包,几根针,几络线,一双形似当今带把小铝锅的生铁熨斗就是他们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样是男为封襟衣.女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裤子全为大折裆裤,4尺大的裤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系上布带.如今,村里年轻人的服式与洞外人的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不少老年人仍穿着对襟衣,大件衣,折裆裤.不过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纺土织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选.去村里走走,仍可寻见木制的纺车和织机.虽然这些都闲置不再用,但也展示着历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缝纫机的今天,村里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缝.
食:当然是主食大米,与洞外的村民几乎没什么两样.这里所指的“食”,是专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里的村民们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风车.碟子圆形,有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间有一硬木轴,上扇绕木轴在下扇上转动.上下两扇磨擦的面有规则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以为齿,齿缝间用黄土夯紧将齿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将壳肃去粗壳.用碟子加工时将稻壳堆在上扇盛壳的容斗内,以人力推动上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磨擦,从上下礧面的缝隙间洒下去了粗壳的糙米.糙米再经过石碓加工便成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仍有作坊可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确实有的村民原来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们(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质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篱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独立,确是“鸡犬两相闻”.屋内存设简陋,石板木块是凳,木板相拼为床,葫芦(俗称芦瓜)剖开成瓢,砖头砌垒即灶.如今茅屋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墙,仍具古代遗风.家家户户虽然有了电视机、电冰箱,那剖开的芦瓜瓢却一脉相沿.
行:秦人村虽紧临国道,但村里不通公路,在田园上纵横交织的是阡陌交通田园上的这些阡陌并非说优于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确也有它的优点.它透着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湿气,赤脚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温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脉膊的跳动

篇六:习俗与风俗

关于各地民风民俗的作文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爆竹竞响.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断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 初二至十六 、“东岳庙” 初一至十五 、“白云观” 初一至十九 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另外,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了下来.
  陕西:民风古朴 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篇七:习俗与风俗

为什么要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习俗与风俗】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采纳

篇八:习俗与风俗

查找一些文化习俗(风俗习惯)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文化

  传统文化被我们看作国宝.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是很好的,但我们不应把它看作必须的 一定要保留的 不必故意将它强调.
  我不是不爱文化 那是因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丢失 是它发展到了末端 是它自然的丢失 并不是我们故意要让它消失 也是我们不能阻止的.即使我们做了保护,那也是短暂.就好象长城 它是我们古代文化精髓的象征 我们在尽力保护 但我们保护的了行 保护的了意吗?不能 其实那中文化早在汉代已消失了 但一个朝代的消失就是一个新的文化的开始 至于那中传承是不自觉 前一代文化是后一种文化的基础 但不是第三代基础 . 在历史上讲就是近代史是现代史的基础 但明清史不是.这好想不符合逻辑 但他是真的.我的意思是你可以从现在的生活中找到的仅是现代的文化 你找不到以前的文化.
  无论他和以前多麽的相似 即便是一样 它也是现在的文化的一部分 他不是什么传统的文化.不为什么 只因为它的背景是现在 不是古代.既然我们给时代画了界线 我们就要尊重自己的选择.不要因为它和现在的普遍的文化不一样, 就说他是传统的文化.其实在早已没有什么真正的传统文化,只能说他就是发展多了这地步,就好象现在的原始文化,他真的是原始吗?很显然不是 是他们发展到了这里.对于他们讲他们的现在就是现代文化.难到我们要保留吗?你有可能吗?你自己知道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时间是不会停止的.这又证明没有所谓的传统文化.
  我不需要解释其形式的不同,没必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吗?难到我们每天讲的传统文化不存在吗?讲 只能说有过 但现实中没有.那新年怎么讲,端午这样的传统文化怎么讲.你过的是现在的端午 ,还是传统的?很显然你是用现在的方式.如果说你新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只能说你爱习惯,爱形式.至于你吃什么都只是一种形式吧了,你感觉不吃这些就好象不是过.其实在现代人的心里已明白过节是给人生增添色彩. 这种想法 已经说明了 这不是传统文化了,我们早已丢失了传统的思想,难到还想有传统文化.
  希望我们对于文化只能看到现在与未来的方向,对与过去我们要顺其自然.

【习俗与风俗】

篇九:习俗与风俗

作文:关于舟山过春节的习俗和风俗!

一般农历二十三要祭灶神.
农历二十八,二十九或者三十要送年,根据每户家庭自己的时间安排,以及当天的时辰,比如涨潮、落潮的时间等,决定哪天要送年!送年主要的内容是祭祀上苍,菩萨,佛等等.
然后要专门祭祀祖先.
最后三十晚上一家人要吃团圆饭.并且一定要吃汤圆.预示着团团圆圆.至于上面的MM说的饺子,我们舟山人好像不包饺子吧,我从小都没包过饺子的,而且我们邻居也从来不包饺子的.
三十晚上要守岁的.
初一的时候,小辈要给长辈们去拜年的.或者有些家庭还去墓园给亲人扫墓.
初二、初三、初四也都是亲戚之间的相互拜年,走动的时间.

篇十:习俗与风俗

要一篇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壮族的民风民俗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着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着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推荐访问:
最新文章
  • 作文课余生活300字7篇

    作文课余生活300字一:我的课余生活作文300字_20字我的课余生活作文3... 2019-04-26

  • 课余生活的作文300字7篇

    课余生活的作文300字篇1:我的课余生活作文300字_20字我的课余生活作... 2019-04-10

  •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300字8篇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300字一:我的课余生活作文300字_20字我的课余生活... 2019-04-10

  • 课余生活作文300字7篇

    课余生活作文300字篇1:我的课余生活作文300字_20字我的课余生活作文... 2019-04-09

  • 第一篇作:巧手作手工_350字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2019-03-11

  • 八骏图

    第一篇八骏图:能干妈妈_350字我的妈妈有一双大大的眼睛,还有一个高... 2019-03-11

  • 在家做手工编织(共8篇)

    某工艺品厂的手工编织车间有工人20名,每人每天可编织5个座垫或4个... 2019-02-12

  • 一年级小制作(共9篇)

    一年级同学制作简单小火箭1 材料准备:6个2 25L的可乐瓶、剪刀、... 2019-01-14

  • 手工工艺制作(共9篇)

    求一些 描写手工或手工工艺的词,比如手工坊,能表达出手工制作出来... 2019-01-10

  • 怎样制作飞机模型(共10篇)

    制作飞机模型 作文今天中午,我在军事科学画报里发现了一张制作模... 2019-01-02

推荐内容

上一篇:制作手工艺品(共10篇)

下一篇:变废为宝(共10篇)

Copyright © 2017 第一课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 触屏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