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鞋编织 2018-09-28
如履薄冰什么意思,别复制一大堆,我要一字一句的解释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履是鞋子的意思,延伸为“行走”.如履薄冰就是“像在薄冰上行走”可理解为做事很小心
如履薄冰的履什么意思
踩
如履薄冰
rúlǚbóbīng
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忠恪祗顺,如履薄冰.——三国魏·曹操《请爵荀彧表》
“如履薄冰”这四个字啥意思?
为什么有的人说,幸福如履薄冰,我始终还是不怎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如履薄冰rú lǚ bó bīng
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出自】:《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近义词】:如临深渊、胆战心惊
【反义词】:如履平地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事情的危机【如履薄冰什么意思】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什么意思?
温和恭谨那些人,
就像聚集在树顶.
担心害怕真警惕,
就像深谷脚边近.
心惊胆战太不安,
就像踩上薄薄冰.
如履薄冰 这词语是形容走在薄冰上很危险 还是说走在薄冰上要小心翼翼 还是说有两种意思
如履薄冰
释 义 履:践、踩在上面.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出 处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也就是说本意是走在薄冰上很危险 实际上是指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翻译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形容小心的;“纠纠武夫,公侯干城”,是形容大胆的.“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形容行事方正;“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形容心智圆滑
其中四句文言的意思分别是:如同面临着深渊,如同踩踏着薄冰(那样小心翼翼).雄壮勇敢的武夫,是公侯们用以保卫国家的人.不因为利益而改变,在道义上也没有可愧疚之处.抓住时机做事,不整天等待.
如履薄冰:履、 永垂不朽:垂、 深恶痛绝:深、鲜为人知:鲜、
空前绝后:绝、从善如流:从、忠贞不渝:渝、 粗制滥造:滥、【如履薄冰什么意思】
履:践、踩在上面.
垂---留传后世
深---深深的,特别的,极端的
鲜---少
绝——没有
从:听从
渝:改变,违背,变
滥:过多不加节制
帮我解释一下下面几个成语
具体什么意思\使用的对象及褒贬
浓妆淡抹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同日而语
电光石火
胼手胝足
浓妆淡抹
指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妆饰.参见“淡妆浓抹”.
出自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全句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好像.临:来到,面临.深渊:深水潭.履:踩踏,走在上面.薄冰:脆薄的冰面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样,如若在薄冰上行走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出自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同日而语
同等看待,相提并论.
出自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区区中国,缘应未启,求其会归,寻其要旨,宁与四夷之乐同日而语乎?”
《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电光石火
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在佛经上,“电光”常用作比喻世间事物生灭变幻,无常迅速,禅宗好用“电光石火”比喻机锋敏捷,忽然触发,有所悟入.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出自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
元·姬翼《恣逍遥》词:“昨日婴孩,今朝老大,百年间电光石火.”
宋·朱熹”《答张钦夫书》“禅家所谓石火电光底消息”
《心地观经》卷一“犹如梦幻与泡影,亦如朝露与电光.”
唐代敦煌变文《无常经讲经文》:“人生一世,如石火电光,岂能久住.”
胼手胝足
胼、胝:老茧.手脚上磨出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出处 《荀子·子道》:“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
累人啊 一个一个找的~
解释以下成语
弦外之音如雷贯耳洋洋大观如履薄冰不虞之誉楚楚可怜不忍卒读不赞一词无独有偶马齿徒增低首下心高山仰止原原本本尘埃落定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如雷贯耳:贯:贯穿,进入.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洋洋大观: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形容事物或景象丰富多彩,盛大壮观.
如履薄冰:意思是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意想不到的赞扬.
楚楚可怜: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怜:爱.原指幼松丛密柔弱,后形容女子形体姿态娇媚可爱,也形容神情凄楚或处境令人可怜.
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在说“不赞一词”也指一言不发.
无独有偶:并非只有一个,还有一个能与它配成一对的,表示两个人或两件事十分相似.(多用于贬义)
马齿徒增: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低首下心:低:低下 首:头;下心:屈服于人.形容屈服顺从.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尘埃落定:喻事情经过许多变化,终于有了结果;或经过一阵混乱后将结果确定下来.
…………………………………………………………………………………………………………
英语翻译
{诗}诗云:站站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中文翻译
论语今译2 孔子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着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善意的谎言作文一:关于谎言的作文:善意的谎言_600字从出生到现在,... 2019-05-23
假如我是科学家作文篇1:假如我是科学家_500字我们每一个人,一年四... 2019-05-08
一:[微笑的文章]微笑在一个晚上,一个闪电划破了城市的寂静,就一... 2019-05-02
(1) [阳光校园征文1000字]阳光少年_1500字阳光,代表着活泼、开朗... 2019-04-23
钓鱼作文200字篇(1):钓鱼_200字夏天到了,爸爸带着我和小狗狗去海边... 2019-04-18
第一篇队列比赛作文:队列比赛_500字‘一二一,一二一……随着号长赵... 2019-04-18
(1) [感动的那一刻500字]那一刻我感动了_500字在一个难忘的星期六... 2019-04-15
溜冰篇(1):溜冰_450字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每当我看到别人在... 2019-03-11
郑人买履的意思篇(1):文言文《郑人买履》的全文和翻译原文 郑人... 2019-02-27
1、说一说“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 ... 2019-02-21
上一篇:林肯自信故事(共10篇)
下一篇:林肯的事迹(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