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学常识 2017-11-15
描写镇江,或者赞美镇江的诗句有哪些?
题金陵津渡
张承吉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注:张承吉在镇江金陵渡(今西津古渡)过夜后所写)
望鹤林寺
李绅
鹤栖峰下青莲宇,
花发江城世界春。
红照日高殷夺火,
紫凌霞曙莹销尘。
每思载酒悲前事,
欲问题诗想旧身。
自叹秋风劳物役,
白头拘束一闲人。
(注:李绅回忆当初当初游南郊鹤林寺的时候,欣然命笔)
夜归丁卯桥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绿桥低水滥,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亩田。
(注:许浑迁居丁卯桥后十分眷恋那里的清幽环境而写)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船到瓜州后留下的诗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洲?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末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辛弃疾二次登上北固楼所着的辉煌词章)
焦山望松寥山
李白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宵。
安得五彩虹,架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注:李白登焦山石壁望焦山东北两座小山(松寥山,夷山)后有感而发)
水调歌头.多景楼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洲。
连山如画,佳处缥缈着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
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
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
遗恨黯然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陆游登北固山多景楼酒酣耳热后写下爱国诗篇)
再跋旧拓《瘗鹤铭》
龚自珍
二王只合为奴仆,
何况唐碑八百通。
欲与此铭风浩逸,
北朝差许郑文公。
(注:龚自珍见镇江焦山瘗鹤铭,后觉得书法美 妙无比。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只能做奴仆了。)
永王东巡歌(第六首)
李白
丹阳北固是吴关,
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言烽火连沧海,
两岸旌旗铙碧山。
(注:李白所描绘永王水师到达镇江时候的盛况)
题润洲金山寺
张承吉
一宿金山顶,微茫水国分。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因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注:张承吉登金山寺后所着
病字头里面一个夹,夹下面一个土字.
《*鹤铭》,是江苏镇江市焦山碑林中的一个摩崖石刻.宋朝黄庭坚推崇为大字之祖.与北方的《石门铭》并称天下二铭.
yì(义)
埋葬的意思【镇江焦山】
李方膺苍松怪石图题诗的意思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作者简介]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饭牛翁、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是元代画苑中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所画家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对明清画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墨竹: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郑板桥的简介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 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 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侯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1751年, 五十九岁,作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在和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着述颇多,其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着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形容风景名胜的楹联
1 题扬州小金山桂花厅联:
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
2 题江苏镇江焦山别峰庵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3城隍阁二层东楹柱悬
明代徐渭名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4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风景名胜中的题记
1炳灵寺石窟
第169窟北壁第6龛发现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的墨书题记
2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
题记日:“元嘉元年八月廿四日,立廓毕成,以送贵亲,魂灵有知,柃哀子孙,治生兴政,寿皆万年.
3仙水洞摩崖题记
(1)苏舜元才翁,看月于是,皇佑庚寅仲夏望
(2)大资政少保致仕,三衢赵 扌 卞 阅道游男山兀侍,毛维章预,元丰庚申仲冬十三日
(3)玉柱峰,旧传上有鼎湖,黄帝飞升所也.淳佑丙午清明前三日,鸟石赵性夫因行部经从.偕云川雇岩、天台罗 ,四明汪元春同登斯洞,泓泉如玉,论茗酌之,香味俱永,神骨顿清,形虽留而足将举,凭虚西望,云师雨伯,芍如约焉,我辈当乘之而去,必不作坠髯人也,姑发一哂云
(4)王廷老、张靓同游
在对联中有一种集句联,就是集前人诗文句子对仗成联
1.王安石、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2.清代瑞方集李商隐、苏轼诗词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
夕阳无限好
高处不胜寒
3.南京莫愁湖联则是集韩愈、李白诗句而成联: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云想衣裳花想容
4.苏轼自己诗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
孤桐三尺泻秋泉
5例如有好多种
(出句)家酝满瓶书满架(唐人白居易《香山寺》)
(对句一)山花如绣草如茵(唐人许浑《寄桐江隐者》
(对句二)湿云如梦雨如尘(唐人崔橹《华清宫二首》)
(对句三)江流如箭月如弓(唐人熊孺登《湘江夜泛》)
关于茶诗句(2句)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佚名)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
卧云歌德,对雨着“茶经”. (詹同)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杨基)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
花沟安钓艇,蕉地着茶瓯. (德祥)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
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孙一元)
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 (吴兆)
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 (佚名)
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 (蓝仁)
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潘允哲)
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 (周杏村)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
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
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 (陆游)
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 (陆游)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范仲淹)
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 (苏轼)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林逋)
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陈选)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陆游)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范仲淹)
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
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 (佚名)
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佚名)
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佚名)
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佚名)
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 (黄庭坚)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
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佚名)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佚名)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佚名)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佚名)
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
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
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
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张可久)
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
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张可久)
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
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
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
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 (黄遵宪)
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
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郑板桥)
夸茶好的词语,比如说成语,或者诗句都可以
碧绿清澈,清香扑鼻,一旗一枪,清新爽人,嫩绿透亮 人间极品 回味悠长
陆羽的《六羡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白居易的《两碗茶》:“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唐代,随着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涌现了大批以茶为题材的诗篇。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白居易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闻境会茶山夜, 珠翠歌钟俱绕身”;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等等, 有的赞美茶的功效,有的以茶寄托诗人的感遇,而广为后人传诵。诗人袁高的《茶山诗》:“黎甿辍农桑,采摘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则表现了作者对顾渚山人民蒙受贡茶之苦的同情。李郢的《茶山贡焙歌》,描写官府催迫贡茶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同情黎民疾苦和内心的苦闷。此外,还有杜牧的《题茶山》、《题禅院》等,齐己的《谢湖茶》、《咏茶十二韵》等, 以及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颜真卿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等等,都显示了唐代茶诗的兴盛与繁荣。
以下是关于茶的诗: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佚名)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
卧云歌德,对雨着“茶经”。 (詹同)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杨基)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
花沟安钓艇,蕉地着茶瓯。 (德祥)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
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孙一元)
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 (吴兆)
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 (佚名)
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 (蓝仁)
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潘允哲)
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 (周杏村)
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选自《金瓶梅》)
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 (选自《金瓶梅》)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
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
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 (陆游)
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 (陆游)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范仲淹)
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 (苏轼)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林逋)
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陈选)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陆游)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范仲淹)
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
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 (佚名)
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佚名)
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佚名)
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佚名)
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 (黄庭坚)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佚名)
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佚名)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佚名)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佚名)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佚名)
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
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
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
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张可久)
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
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张可久)
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
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
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郑板桥)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王师俭)
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 (黄遵宪)
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
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郑板桥)【镇江焦山】
英语翻译
老师布置的作业啊,一定要翻译地认真点,
金山和焦山都在镇江、扬州间的长江之中.游览完金山后,次日前往焦山.焦山位于金山下游,两山之间距离十五里远.那天船逆风行驶,船夫乘风扬帆,曲折向下游而去,路程是直路的六七倍那么远,终于来到了焦山下.半山腰有一个关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将关羽而建,吃过饭后,上山左转,就登上了佳处亭,正是石榴花盛开的季节,随从的小童随手折下了一枝.看见山下江中船只来往频繁,江水波涛汹涌,焦山寺中的僧侣便说:“那些捕捞鲥鱼的人,一斤鲥鱼可卖十八个铜钱,买回来下锅,那些鱼还在跳个不停,非常新鲜.”右拐继续向山上走去,便到了吸江亭,吸江亭正对着金山,感觉焦山比金山高得多,也比金山大.金山险峻,容易成为长江交通要道的渡口,也是往来船舶交集的繁华之地.而焦山有大片的田地可以种植稻谷和小麦,山上也有很多的奇峰怪石,象野兽匍匐在草丛中,草木四垂,犹如穿着薄纱的美丽女子,所以焦山自古风景就很幽静.所以把金山和焦山称为兄弟山,于是洒酒祭奠金山留云亭.没过多久,就有人买来了鲥鱼,看见鲥鱼果然新鲜,鱼鳃还在不时张合着,于是便煮了鱼,和着酒一起吃,俯瞰长江,面对着长江石壁,却丝毫不能减少金山长廊的魅力.一直到日落西山,又下起了雨,此时才乘船返回.东汉时期一个叫焦光的人在此隐居,皇帝下了3道诏书,他也不肯回去,所以山就以他为名,称为焦山.而后来明嘉靖年间的杨继盛又在石壁上写下了“椒山”二字.椒山是杨的名号,由于焦和椒是同音,所以显然也寄托着作者的自负.却不知杨继盛最后因为弹劾严嵩而下狱被杀.谈古论今,焦山标榜了“焦光”和“杨继盛”的处士忠臣的名节,同时也赋予焦山以忠臣处士的境遇.与我同游的陈同甫说“焦山也叫做椒了”.
故人思情颇思量,一别数载几茫茫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楹联散话
《浪迹丛谈》中散见联话
焦 山
初到邗上,知好即欲招游焦山.忆官苏藩时,以开坝催漕诸役,盖无岁不登金、焦.又于乙未年曾偕逢儿、暎儿信宿焦山松寥阁,备领山中胜事,辄为神往.或言焦山古名樵山,因汉处士焦光隐此,故名.罗茗香曰:“闻之江郑堂藩言,樵字当作谯,不知其义何居?”余曰:“杜佑《通典》载京口有谯山戍,《太平寰宇记》亦以谯山为戍海口之山.《嘉定镇江府志》云,江淹《焦山诗》旧本作谯山.是皆郑堂所据.知北宋以前尚名谯山.谯有望远之义,故戍楼名谯楼,戍山亦名谯山也.宋以后始以焦孝然之事附会之.孝然避兵娶妇于扬州,见《三国志》注.彼时孝然年尚幼,未必即有隐焦山被三诏之事.且孝然为魏以后人,蔡伯喈卒于汉末,在孝然之前,焦君之赞当别是一焦君,似蔡亦无为孝然作赞之事.但因孝然而名山,相传已久,而古字之从谯,似我辈不可不知耳.”茗香甚以为然.焦山水晶庵中有长沙陈恪勤手书一联云:“山月不随江水去;天风时送海涛来.”《跋》云:“此山中旧联,不知为何人所作,今久无存,山僧数为吟诵,余甚爱之,以属对不甚工,或亦传述之讹,因以‘江月’易作‘山月’、‘流水’易作‘江水’”云云.而自然庵中林少穆尚书亦书此联,作“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跋》云:“此朱文公句.陈恪勤不审所出,易‘江月’为‘山月’、‘流水’为‘江水’,又误以‘直’作‘时’,今重书以正之.”按,陈恪勤固以意轻改旧句,而少穆亦偶未审也.此宋赵忠定公汝愚同林择之、姚宏甫游吾乡鼓山诗句,朱子喜之,为摘“天风海涛”四字,大书磨崖于屴崱峰顶.后人又为建天风海涛亭.今亭久圮而摩崖字犹存,此句亦长在人口,不知者遂误以为朱子诗.今赵诗载《鼓山志》,厉樊榭《宋诗纪事》亦录之,此联以题鼓山固佳,今若移题焦山,则情景尤真切,故乐为辨之.记得水晶庵壁又有“入室果同水晶域,开门正对石公山”一联,殊工雅,忘却何人所题.石公山即象山,正与焦山相对也.又记得丁未夏余游焦山时,借庵诗僧犹健在,前一年是其八十诞辰,借庵索余补赠联句,时从游者已停桡相待,乃手挥十四字与之,云“山中鹤寿不知纪;世上诗声早似雷”,句虽未工,而意颇切.借庵称谢不绝口,而余则久忘之.今此联尚悬海西庵壁,阅之如同隔世矣.
一:[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400字]《祖国在我心中》演讲稿_400字尊敬的... 2019-05-24
第一篇三年级看图写话:看图写话_350字在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晚上,小... 2019-05-24
一:[国庆节演讲稿500字]国庆演讲稿500字--国庆节朗诵稿_400字国庆... 2019-05-24
(1) [粗心大意的妈妈]粗心的妈妈_300字我有一个粗心的妈妈,她经常... 2019-05-24
风筝续写篇一:《风筝》续写_350字我们急忙向水磨方向跑去,在水面上... 2019-05-24
军训随笔篇(一):军训随笔_400字弯弯苍穹上挂着一轮明月,月光打入门... 2019-05-23
(1) [中秋感悟]中秋感悟_650字小时候我最盼望过中秋节,那时只为吃... 2019-05-23
第一篇信阳征文:[11月征文]坚持,大家都在为我加油_900字坚持,坚持... 2019-05-21
第一篇麻雀续写刑虐陈深:续写窦娥冤_3000字自从那日窦娥含冤赴刑,... 2019-05-21
篇一:[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母爱]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母爱_600字从小到大... 2019-05-21
上一篇:白领蓝领(共8篇)
下一篇:文艺范句子(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