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知识 > 生活常识 > 正文

战争之手(共10篇)

来源:生活常识   2018-12-20

篇一:战争之手

圆明园毁于哪次战争?毁于何人之手?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篇二:战争之手

世界和平作文【战争之手】

虽然我们中国孩子生活在和平地区,但我知道世界并不和平,有的地方还在战争,许多小朋友还在深受战争的苦难。每当我从电视上看见战争时鲜血溅满整个大地染红清澈的小河的情景、当我看到小朋友在战争时四处奔走无家可归的情景……我就看不下去了。此时此刻,我是多么希望世界能够和平啊!为什么那些侵略者就不能放弃贪婪的欲望呢?为什么他们就不能为孩子们的未来着想而制止战争呢?无情的战争掠走了他们的家园,掠走了他们的亲人,也掠走了他们的未来。

我是多么希望世界能会和平啊!到那时候,每一个人都伸出友谊之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没有侵略者的咆哮,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更没有战火无情的轰炸,到处充满儿童甜美的歌声,多么美好地世界啊!野心勃勃的侵略者,只要你们学会了放弃,放弃野心和贪欲,世上不再有战争,成为到处充满快乐的美好世界!

但愿我的愿望能够实现。

最近发生在格鲁吉亚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争端和民族冲突,又将世界局势推向了一个新的不平衡点,随着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迎来了美国为主的西方世界的强烈对抗。俄罗斯在俄格关系上展现的强硬姿态让人们担心,新的东西方冷战的时代是否会重新来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以推倒柏林墙、东西德合并、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前苏 联解体为标志的东西方冷 战结束后,世界爱好和 平人们的力量不断强大,阻止了多次可能形成的世界大战和战争危机,世界又回到了暂时平和的时代。

谈到东西方冷 战的结束,造就短暂的世界和 平时代的来临,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政治家、1990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 尔 巴 乔 夫,他和他的《改 革与新 思维》结束了一个强大的军 事苏 联,结束了一个强大的华 约军 事集团。因为他是结束东西方冷战最主要的人物,所以世界爱好和 平的人们都很怀念他,我断言将来历史会给他写上浓重的一笔。但由于他断送了苏联共 产 党的前途,一手造成了苏 联的解体,在俄罗斯很不受欢迎,甚至有人主张对他进行行事诉讼。

另一方面世界局部战争却从未停止过,由东西方对抗引发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边界领土冲突引发的中印、中苏、中越边境冲突、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之战;种族争端引发的五次中东战争、印巴冲突、前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种族冲突;价值观取向、宗教教义引发的我国三 年解 放战争、两伊战争、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此外还有无数个象斯里兰卡、柬埔寨、土耳其、北爱尔兰、海地、苏丹、斐济等国家和地区的局部冲突和战争。

热爱和平的人们,我们所看到的战争,永远是影视作品中宣传正义的战争场面和英雄人物形象。战争的伤亡,仅是一个枯燥的数字表达;战争的惨烈换来的只是人们的艺术享受和肾上腺素的升高,面对艺术化了的战争场面,唤醒人们的仅仅是爱恨情仇。人类的英雄崇拜情结与生俱来,人类对其他民族、其他群体或其他个体的征服欲也是与生俱来的。政治强人对局势、对战争的掌控,决定着人民的生死民运。芸芸众生的生 存权全都掌控在政治ceo手中。

有多少人会去想,战争波及的无故人群和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会去思考,战争是不是解决争端的唯一手段和途径?战争对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不同意 识形 态、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 教信 仰、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人们都应该反思这些问题。如果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学会妥协、让步、理解别人约束自己、相互包容,或许可以避免很多军事冲突以至于战争。人 权高于主 权的理念应该为全体人民所接受,为避免战争灾难的降临,请社会、民众、国家及伟大的政治家们优先关注人 权。

【战争之手】

篇三:战争之手

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刘邦善于用人 b.项羽刚愎自用
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刘邦善于用人 b.项羽刚愎自用 c.刘邦实力强大 d.项羽众叛亲离

A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是:得人者得天下.
历史上汉楚之争,最终结局是刘邦大胜、项羽大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刘邦善于用人。汉高祖刘邦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和项羽的失败教训,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
一、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
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战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人才质量的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汉高祖的三杰是楚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其中,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他的天才在楚汉战争时期独一无二;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三个独一无二的人才皆在汉高祖之手,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
二、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
要保住人才,就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汉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国帝王中的典范。他对张良敬之如师,自始至终保持着这种特殊关系;他对韩信,以军权王爵相付,稳住了韩信,保证了对项战争的进行;他对萧何,推心置腹,从不怀疑。汉高祖与三杰的如此关系,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汉高祖以杰出人才的资源优势,战胜貌似强大的敌人是任何政治家成功的普遍规律。汉高祖南宫论三杰,见解之精辟,令人叹服,作为千古佳话而广为流传。

篇四:战争之手

上帝之手是什么词

上帝之手
在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杯上,马拉多纳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兰队的球门,这就是着名的“上帝之手”事件.
在阿根廷与英格兰的1/4决赛中,马拉多纳的第一个进球并不光彩,当时,马拉多纳先是将球分给边路的队友巴尔达诺,后者的射门被英格兰后卫霍奇挡出,此时,虽然马拉多纳抢到了第一点,但面对人高马大的希尔顿,他想头球攻门难度极大,最终,他选择了用手将球打入球门,由于他的个子矮小,动作也十分隐蔽,突尼斯主裁判纳塞尔没有发现,并判此球有效,希尔顿和他的队友虽然极力争辩,但结局却无法改变,凭借此球领先后,马拉多纳随后又打入一记完美的入球,帮助球队最终2比1获胜.由于四年前的“马岛战争”,最初马拉多纳对那记手球并没有悔改之一,而是认为这是上帝对英格兰人的惩罚,赛后,他更是自称这个进球是“一半是上帝之手,一半是迭戈的脑袋”,这让阿根廷和英格兰在足坛的恩怨进一步加剧.
现在,马拉多纳仍然认为“上帝之手”没有什么不对.这粒进球完全是精明和狡诈的成果.
马拉多纳否认这个进球属于欺骗.当《每日镜报》记者问马拉多纳:”时,马拉多纳说:“这个进球并不是我诚心进行欺骗.我并不是不尊重英国人,但是在阿根廷的绿荫场上,这样的进球许多许多.那天下午的比赛中,我在场上跳跃起来,但是我的身高不足,所以就有了上帝之手.”
马拉多纳说,在南美足球运动员中,“上帝之手”方式进球非常普遍,裁判也大多不吹犯规.

篇五:战争之手

黄海大战简介
100字以内!【战争之手】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决定了甲午战争的中方的战败.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二个主要战役.这个战役是在平壤激战的第三天,即1894年9月17日打响的.

篇六:战争之手

“持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出自哪里?是谁写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成语式名句出自《邶风·击鼓》,这是写一位戍边的战士久役在外,想念回忆与妻子分别之时情景的爱情诗.全诗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田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于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歌的前半部分描写了练兵场上战鼓声声,战士手持武器踊跃冲锋的场面以及不能与妻子团圆的原因,然后自然而然地想起当时出征之时与妻子生离死别的场面,想到自己深情地拉着妻子的手而发出的“与子偕老”的坚定誓言,又想到了因战争的残酷难以生还以实现自己诺言的悲痛心情.
《诗经》中的诗歌大都产生于周朝兴盛之时,那时圣君重视教化百姓,民风淳朴,而所选之诗歌来自民间又是经过乐官反复挑选加工,后来又经过大教育家孔子的删定的,具体作者不可考.

篇七:战争之手

历史的屈辱 作文

今年是我国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随着历史的车轮不停地旋转,一转眼,60年过去了,那么现在,我们跟着历史流过的痕迹,慢慢地回顾过去。
(侵略之前的准备)1927年,日本召开了东方会议,制定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1931年,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日本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于是,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于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20万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不战自退。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第二年,日本扶植清废帝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接着,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了“华北事变”……(发动侵略和侵略的过程)(进攻阶段)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泸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爆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接着发动了“八一三事变”。12月,日本攻陷南京,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三十多万人被害。(相持阶段)1938年秋,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同时宣告日本侵略者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在日本侵略者残暴统治和奴役下,沦陷区人民完全失去人身自由,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日军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的同时,在1939年初,到1940年期间,为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向华中、华南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局部进攻。1941年开始,日本集中一半以上的军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气和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妄图消灭抗日根据地。(反攻阶段)1942年起,中国人民进行了抗日反攻阶段。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逐渐失利,它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迫切需要打通中国的大陆交通线。接着,日本发动了豫湘桂战役,迫使国民党战场崩溃。(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结束;8月,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摧毁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终于站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至此,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中国,古老的名字,是文明的象征,抗日战争的胜利,摆脱了由于请政府闭关自守而导致的落后,是中国重新走上世界政治的舞台的开端。抗战胜利后的60年中,经过几代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洗去了近百年的耻辱,正向新世纪迈向它成功的步伐。中国,愿你永远兴旺发达。


篇八:战争之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按]
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合二国之好也”.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按通篇意旨,均不从)
“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着.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另外两句的“共着”,“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

篇九:战争之手

中国古代战争对自然有哪些大的事件

  一、 逐鹿之战
  传说中的故事,但笔者在这里仍选为第一.蚩尤之雾未能助其取胜,反而麻痹了自己,最终使我们的老祖宗得以确立,并为我们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奠定了基础.
  二、 白登之围
  高祖也算是戎马一生了,帐下猛将谋臣风云会聚,然而在白登却遭遇了最耻辱的失败.若非依陈平之计趁大雾遁逃,诸位的祖国就该叫匈奴了.当然,强大的敌人激励了一个更加强大的汉帝国的崛起——相比过去的两百年,强汉又何曾未艰辛与屈辱过,诸君共同为一个皇皇中华而努力吧!
  三、 昆阳之战
  一场奇异的暴风雨造就了一次奇迹的战役,它不但造就了一个无名小卒的名声,更奠定了一个伟大君王的命运——覆灭的王朝重新归来,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四、 赤壁之战
  不用我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似乎不合情理的风,不但吹红了破曹的战火,吹醒了诗人的灵感,更吹来了流传千古的传奇——THE ROMATIC OF THREE KINGDOM
  五、 水淹七军
  本来是一次平常无奇的战役,然而出于塑造武圣的需要,唏哩哗啦的大雨渐渐演变成滔滔洪水——简简单单地抹一笔,造神?造文化?
  六、 淝水之战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觉得牵强,而且是十分牵强:淝水之战与天气毫无关系吧?呵呵,且听分解——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是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吧?这两个成语皆出于淝水之战吧?曹刿曾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确,战争中的心理是多么重要啊!投鞭断江的豪气,曾几何时被清风吹为恐惧——留下的不仅仅是残碎的梦,还有一个混乱却又让人迷恋的后时代……
  七、 相州之战
  因为风,平定叛乱的时间大大延迟了,人民的苦难还在延续,杜甫留下了千古的悲吟.更加悲哀的是从此府兵制度完全瓦解了,皇皇大唐被节度使们撕得粉碎——汾阳王,超一流的偶像,但就因为是偶像,谁敢堪比?
  八、 日本恶风
  大家都知道元两次征倭都因为台风莫名其妙地惨败,不能蹂躏日本,梦里都想着遗憾!
  九、 山海关之战
  又是一场大风,可这场风带给我们的是辛酸、屈辱和落后.有史料说“清军入关,一遇抵抗,必‘焚其庐舍’,‘杀其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满所欲’,转战烧杀三十七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短短三十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1623年)的五千一百六十五万零四百五十九人减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一千九百零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净减三分之二.繁华的大都市尽毁于清军之手,着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几乎杀绝之后才下令‘封刀’,仅扬州一城,死者即达八十余万.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惨状让三百余年后的我读来仍阵阵心痛.有思想、会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以致有人说中国国民素质的低下就是缘自明清之际.”
  十、 鹿耳门之战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国姓爷的诗,潮水成就了他的冒险,更向外夷宣布了我们民族的尊严!向国姓爷致敬,向为传承华夏文明而奋斗、而献身、而至死不渝的英雄们致敬——我泱泱中华不容来犯,我巍巍神州岂可分割

篇十:战争之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1812年侵俄战争前夕,他曾对富歇说过:“我们应当有一部欧洲法典,一个欧洲的最高法院,一种统一的欧洲钱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法律。应当由我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巴黎要成为世界的首都。”
——(法)乔治·博尔多诺韦《拿破仑》
材料二 达拉第恨共产主义,也恨战争……他怕一场取胜的战争只会将法国断送在极左势力之手。归根到底,法国面临一场抉择,和德国取得谅解,或是逐渐为俄国所统治,在这两者之间,达拉第毫不困难地作出了选择。(注:达拉第曾在1938年4月~1940年3月3次组阁)
——(英)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三  1950年春,让·莫内思考着欧洲的前途: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之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1)材料一中,拿破仑统一欧洲的设想和方式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失败的原因?(4分)
(2)概括指出达拉第的“选择”。 (2分)选择两个相关历史事件,分析达拉第“选择”所造成的后果。(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促使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4分)结合“超国家机构”发展的主要史实,简要说明欧洲联合过程中的特点。(10分)

(1)设想:以法国为主宰统一欧洲。(2分)方式:以武力统一欧洲,以资本主义塑造欧洲。(2分,答对其中之一即得满分。)原因: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侵犯了各国人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武力统一建立在军事统治基础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当时的资产阶级及力量还处于下风;(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选择”:跟随英国政府,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2分,只写绥靖政策,而没有概括的得1分)
分析:在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情况下,法国继续跟随英国采取“不干涉”政策。1939年,西班牙建立起法西斯独裁政权。(3分)在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过程中,法国跟随英国与德、意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次年,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整个战略格局发生变化(3分)(上述给分过程中,背景、政策、后果各1分,共列两个事件6分,讲到与苏联谈判,奇怪战争,每个点最多得2分。如果不按历史事件回答,只回答后果的,本部分最多得2分。答题关键看背景是否正确,政策是否有史实,后果言之成理即可。)
(3)因素:“冷战”挤压了欧洲的空间(两极格局影响下的大国情结);经济发展的需求(美国经济援助有限,欧洲需要合作);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战争的担忧(对历史上战争的认识);让·莫内的主观努力。(4分,有比较好的概括的话,1点可得2分,2点得满分) 主要史实:50年代,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1967年成立欧共体。1973年“用同一个声音说话”、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1993年成立欧盟,1999年欧元面世。(每点1分,6分)(如果有其它知识点,如涉及扩张史,同样给分。)
特点:由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的联合。联合程度越来越紧密。走向联合的国家越来越多。(4分,每点2分,2点满分)


推荐访问:
最新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暑假生活400字(共8篇)

下一篇:新年许愿(共10篇)

Copyright © 2017 第一课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 触屏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