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知识 > 品德教育 > 正文

以貌取人(共10篇)

来源:品德教育   2018-06-09

篇一: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的下一句是什么?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语出《史记·卷六十七》:“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子羽,人名.
春秋时,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学生,其中有一个叫子羽,一个叫宰予.子羽因为长得很难看,所以孔子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淡,后来子羽只好退学,回去自己钻研学问.而宰予因为长得仪表堂堂,又能说会道,因此孔子很喜欢他,认为这个学生将来一定很有出息.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孔子的意料之外,子羽是一个热爱学习和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他离开孔子后更发奋努力学习、钻研,成了一个很着名的学者.很多青年因此而慕名到他门下求学,他的名声也在诸侯之间传开了.相反,宰予却非常懒惰.尽管孔子非常认真地教,可是他的学习成绩极差,孔子曾再三地劝导他,但他都不听,气得孔子把他比作没有用的朽木.
后来,宰予靠着他的口才,在齐国做官,可是没多久,就因为和别人一起作乱,被齐王处死了.孔子听到宰予的死讯,很感慨地说:"从子羽身上使我明白,不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而宰予的事也告诉我,不能只凭一个人所说的话来衡量他."

篇二:以貌取人

子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请问子羽指的是?

【以貌取人】

这指的是詹台灭明

篇三: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以貌取人”的做法不可取.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对别人的自尊心产生严重的伤害,很多事情都是很值得观察和推敲的,不能轻易就产生结论,俗语说得好,“人不可以貌相,海水更不可以斗量”.

篇四:以貌取人

勿以貌取人,把这句话翻译成文言文.

【以貌取人】

【问题】勿以貌取人,把这句话翻译成文言文
---------------------------------------------------------
【回答】“勿以貌取人”翻译成文言文还是:“勿以貌取人”.
【解释】“勿以貌取人”本身就是文言文.
▲“以貌取人”是古代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勿以貌取人”,也是出自古代经典:东晋时汉译的佛教经典《大庄严论经》:“于诸大众中,勿以貌取人”.
▲后来还有类似古语:“人不可貌相”.出自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所以不必再另外翻成别的文言文了.
【探讨】如果想显得更加古雅一些:
▲可用“毋以貌取人”,“毋”现在很少用了,所以感觉比“勿”更古老,.
▲或“无以貌取人”.这里“无”是通假字,通“毋”,也是很古色古香的用法.
▲或者再倒装一下:“毋取人以貌”、“无取人以貌”,也行吧.【以貌取人】

篇五: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是愚蠢的,我们应该全面地判断一个人.(judge)【以貌取人】

It"s stupid to judge a person from his appearance,and we should judge him from all sides

篇六: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的事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少年时即随姊夫邓当渡江.吕蒙的姊夫邓当为孙策部将,吕蒙年仅十五六岁即随军出征.邓当死后,吕蒙代领其众,随孙权征战各地.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吕蒙为...

篇七:以貌取人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的孔子题述言论,尽显只重外在、先入为主和跟着感觉走的印象主义做派,此乃成语“以貌取人”的出处.子羽是鲁人澹台灭明的字,此君意志颇为坚定,热脸蛋贴了孔夫子的冷屁股,受冷落却不自弃,尽显难得的自我要求,是个能够执着追求的人.
此论可见,一来圣人一样会犯错,同时也说明识人和保持客观与理性的观察并不不易.表面看似被巧舌如簧的宰予所迷惑,其实是自己不懂识人、不会分辨,在这里表现的认识水平,事实上是一种能力;当认识到圣人都会有打盹的时候,更是对我等凡辈起到警醒的作用.二来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不在于圣人不会犯错,难能可贵在于能够进行深刻而又恰如其分的反省,不回避错误.三是正确而有效的识人方法,要看实际行动,不宜过早下结论,懂得日久见人心的道理,真象早晚会澄清,心灵才最可贵,纯粹依靠外在的表象无法长久,难以真正打动人心,过分炫目往往短暂,淳厚宁静更有可能致远.补充:
这句话是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面,大概意思就是,孔子有两个徒弟,一个叫宰予,能说会道,一个叫子羽,相貌很丑陋!
孔大圣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开始认为宰予能说会道,利口善辩的,是个可造之材,子羽长的那么丑,就算是侍奉孔子,他都好大的不乐意.
结果后来宰予好吃懒做,没有仁德,喜好睡觉,变成了粪土之墙,不可雕的朽木,子羽却是游历长江,跟随他的弟子竟然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颂他的名字.
孔老夫子所以感慨的说了上面那一句,觉得其实长的丑,也有可能有才德的,其实不止是孔老夫子,但是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你没有经历过,永远不能吸取教训!追问:
那失之宰予呢?追问:
恩 很好 说得好啊

篇八: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的英文是什么

To judge people by appearance.

To judge people by externals.

篇九:以貌取人

是否应该以貌取人 辩论赛 我辩不能以貌取人 求大神相助 多给一些论点谢谢

《巴黎圣母院》中的伽西莫多,如果只看他的外貌的话,我们就觉得他应该很丑陋,可是恰恰相反,他的心灵是美好和善良的

篇十:以貌取人

为什么以貌取人是不对的 英语六级作文

These days there is a general discussion about the issue of judging a person by their appearance.People’s opinions differ greatly concerning this phenomenon.Is it wise to judge a person by their appearance?It is definitely not.
  There are numerous reasons explaining this phenomenon.First and foremost,although good appearance is helpful to leave others a good impression in the first meeting,kindness and inner though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o make friends for all life time.Secondly,many facts reflect that some people with charming appearance make no successful events,while others without handsome appearance achieve a lot.Last but not the leas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lastic surgery can change one"s appearance,so maybe the people with sourness only alter their appearance but not develop their virtue.
  Admittedly,it is unwise tojudge a person by their appearance.So people should have mor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to find the beauty of their inner thought.

推荐访问:成长经历作文450 成长经历作文450
最新文章
  • 爱国主义征文5篇

    爱国主义征文篇(1):爱国主义教育作文700字_800字爱国主义教育作文70... 2019-05-11

  • 家风家训征文400字7篇

    第一篇家风家训征文400字:[时间征文]我的家风家训_400字“没有规矩... 2019-05-07

  • 关于诚实守信的作文7篇

    关于诚实守信的作文篇(一):关于诚信的作文: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_500... 2019-04-14

  • 瞿秋白

    瞿秋白篇1:瞿秋白_450字今天,我看了伟人瞿秋白的事迹,我知道了,... 2019-04-06

  • 陆逊

    篇一:[陆逊]忍_550字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2019-04-04

  •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一:我的父亲_600字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可在我看来,我的父亲... 2019-03-15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_800字关于陈潘于薛... 2019-03-15

  • 教育法

    教育法篇1:学习《新义务教育法》的体会_1200字望一小雍义纯《新义务... 2019-03-11

  •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篇(一):三人行必有我师_450字“三人行,必有我师”,... 2019-03-10

  • 我最敬佩的人

    (1) [我最敬佩的人]我最敬佩的一个人_500字你最敬佩的人是谁?有的... 2019-02-24

上一篇:父母对孩子(共10篇)

下一篇:说谎的坏处(共10篇)

Copyright © 2017 第一课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 触屏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