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知识 > 语文 > 正文

句外引用格式(共10篇)

来源:语文   2018-08-19

篇一:句外引用格式

语文中句中引号与句外引号怎么做
怎样辨别引号是在逗号外或内,这样的题怎是烦啊,

高三语文标点符号中,怎样辨别引号是在逗号外或内,记住引用的句子是独立的那么逗号在引号内,引用的句子做了一部分句子成分那么逗号在引号外.

篇二:句外引用格式

朱自清《春》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急```)
请帮我找出朱自清的《春》中所有的比喻句和拟人句,还有他们的作用
作用格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
谢谢````要在今晚给我
我还要他们的作用~不要敷衍我,太没诚意了,以为我不知道是从其它地方随意贴过来的,不就是为了赚回答分么?然后说不定碰巧会采纳为答案,现在提问的人总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答案,只有一些没诚意的烂人来敷衍.....

朱自清的散文《春》,正文共有632个字(不计标点),10个自然段,30句话,可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多得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请看: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
一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排比)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回环、拟人)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连用)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拟人)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连用、拟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比喻)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拟人)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喻连用)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拟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引用)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比喻)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喻)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比喻)(以上三句又构成排比形式)
还有,在“春草图”里,以在草地上儿童的嬉戏来衬托春草的旺盛,揭示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在“春花图”里,以成千成百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来衬托桃、杏、梨花的争芳叶艳,揭示春花给人带来的希望.
再有,叠词、省略的运用也很多.如“抖搂抖搂”(叠词)“〔你〕可别恼”(省略)等等.
《春》是一篇诗画合璧的佳作,独具深邃隽永的艺术境界,作者在这么简短的篇幅里,修辞运用之多,堪称“修辞之最”.
第七、八、九节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起着总结全文、寄寓主题的作用.
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篇三:句外引用格式

引用的名言,算一句话么?比如说这句“此外,’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后边应该加句号再说其他内容么
学问是……是一套完整的结构么,所以算一句话结束了吧?

不是,要根据内容决定的.“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联系下文,如有因果、递进、并列或转折关系,则是逗号:无则用句号.

篇四:句外引用格式

引号怎样区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句外引用格式】


直接引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专着、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二、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三、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四、报纸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五、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S].
六、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七、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八、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间接引用:

举例:

 Brown (1983:231) claims that the communicative way of teaching is a far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in ELT.(引文中有作者姓名,括号中信息为年代和页码.此处页码信息可以省去)

 Quoting Bott (1977),Milroy (1980:135) points out that ….(间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

 A previous report (Blake,1977)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such prior knowledge.(作者姓名不出现在引文中,应在括号中给出作者姓名)

 Several researchers have testified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method (Koo,1985; Manson,1961; Watkins,1979)(如果需要引用多个作者,可是使用这个格式)

 The students may confuse the object-relative pattern with the subject-relative pattern (Abbott,1969,quoted in Ponsonby 1990:36) (间接引用中又引用了另一位作者,同时作者信息在括号中提供)

请注意:参考书目必须包括论文直接或间接引用的书籍或文章;此外,如果论文作者愿意,也可列出作者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曾阅读,但未引用的书籍或文章.

1、在文中如何引用附录的举例I worked out the timetable of my project (Please see Appendix I).
2、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文献条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中外文分别排列,条目前不要用数字标注,第二行缩进.外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如果是同一作者同一年的文献,则在年份后以英文小写字母按顺序标注(如1999a,1999b,1999c).
引用格式:一般在文章的注解中提到或在文中直接写出,也可以加引号(20字以下不用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凭依所引出处或主旨正确与否立论,有确引与讹引之异.

篇五:句外引用格式

六、引用句末尾的句号是放在引号内还是放在引号外?

直接引用别人的原句或原话,句末点号放引号内,如,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间接引用应把句末点号放到引号外.如,杜甫有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辨别技巧:
如果前引号前有冒号,则这个引用大多是直接引用,如果前引号前是逗号或什么也没有,那么这个引用应该是间接引用.
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六:句外引用格式

引用一句诗,句号加在引号里面还是外面?【句外引用格式】

看你整段文章的情况而言.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例如:①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明确:这是在行文中的直接引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所引用的内容结束后,句号应该在双引号的里面)②“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明确:这也是直接引用的一种,不过,“‘满遭损,谦受益"”与“这句格言”成为了同位复指,共同做了“流传”的主语,所以,双引号里的内容结束后,不需要加上其他标点)③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明确:这是一个陈述句,作者只引用《高山青》里的一句歌词作为行文的内容,所以,在所引用的话的引号外面加上逗号,与其他话语组成一个完整的陈述内容)④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明确:这一句与前面所讲的例②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所引用的内容的位置,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二、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例如,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怎样灵活多变,无不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的.(明确:这个语段涉及到的引用属于总分关系.“总”——“形散而神不散”;“分”——“形散”和“神不散”.所以,这里引号的作用表示着重要论述的对象)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例如,①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明确:这里“之”字引用实际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修辞手法,即形象化的将山路蜿蜒曲折比喻成为像“之”字)②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明确:“足不出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脚不出家门.形容见识浅陋,视野不广.这里赋予它的特殊含义指我们的祖先,虽然处于远古时代,科学技术还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然而,他们已经能够从地球上探索出宇宙的某些奥秘)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明确:“招牌”,原来的意思是指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营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标志.这里的含义是指天上的各种各样的云朵,有经验的人看到它就会知道天气的情况,正所谓“看云识天气”)④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明确:这里的“聪明人”加上引号,其实是反话正说,修辞手法称之为反语.“聪明人”,既“愚笨者”) 此外,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明确:“沉默胜于雄辩”是这句话直接引用之中的引用,为了表明层次,所以,要用单引号)再看双引号里面套用单引号的两个例子.如:①“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萧乾《枣核》)(明确:例①单引号突出“怪哉”之虫;例②单引号突出“北海”这一地名) 当然,如果单引号里头还需要引号,那就可以使用双引号.不过,这样用的机会很少了.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篇七:句外引用格式

句号放在引号内还是放在引号外?
对于引用的句子,标点符号是放在引号内呢,还是放在引号外?【句外引用格式】

引号内的句子在一整句句子中作一定成分的要把句号写在外面,引号内的句子如果是人说的一段话(这段话没被分开),并未作成分,那么句号写在引号内.

篇八:句外引用格式

说明文的回答格式
谁能告诉我说明文所用的描写手法和说明文回答的格式,例题等、 、 、

  说明文的考点及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 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 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 策: A、看 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 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 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类 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 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 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 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之四:说明顺序
  〔类 型〕: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 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 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 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类 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 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 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 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 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 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 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 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
  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一文.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
  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成,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都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了解事物的特征,不能停留在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那么,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呢?也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食物”,同时引领读者阅读课文,不难看出“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一句点明了“食物”的特征是“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天气陛下》一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称天气为“陛下”,生动有趣地说明了天气的威风.
  第二,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两句,就点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又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须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段文字没有关键句,但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例如:拿两岸的河堤常被冲毁与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柱头上石刻狮于的情态,是为了说明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三)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
  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语言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说明文例题
  (二)白蚁的破坏作用
  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一些堤坝出现“涌”就是蚁害所致.当然,这里所说的“蚁”不是普通的蚂蚁,而是土白蚁.土白蚁行踪诡秘,为害隐蔽.一些外表看来完好无损的河堤土坝很可能已经遭受严重破坏.荆江大堤上飞驰的小吉普竟然全车陷落在土坝中,至于行人、水牛跌入坝中“陷阱”情形就更是屡见不鲜了.那么,小小的白蚁为什么能掏空千里之堤,使之毁于一旦呢?
  ①科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我国的白蚁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和土木两栖性白蚁.②破坏堤坝的白蚁主要是土栖性白蚁,即专在土中筑巢的一类白蚁.③一个成年蚁巢内的几百万只白蚁在一起过着“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生活.④白蚁的社会有严格的分工:蚁王、蚁后专门繁殖后代;兵蚁负责安全保卫;工蚁数量最多,从事筑巢、觅食等基本劳动.⑤土白的巢穴在地下可深达两米,主巢大约1-2立方米,主巢周围的副巢多达百余个,巢穴之间有四通八达的蚁道相连.⑥由于土白蚁不断在堤坝内分群、蚕食、筑巢,使得堤坝中蚁巢星罗棋布.⑦一旦汛期来临,水位高涨,水流溢入蚁道、蚁穴,就会出现堤坝管涌、渗漏和滑坡等险情;如果不及时排除,则会堤崩坝垮,出现灾难性后果.
  土白蚁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有害昆虫.土白蚁蚁群庞大,繁殖迅速,习性隐蔽,破坏力强,要彻底消除它的危害并非易事.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已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千里之堤,固若金汤”的远景必将成为现实.
  1.下面是对第2段部分内容的概括,选择与其相应的句子,将它(它们)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写土白蚁的社会分工 ( )
  写土白蚁的群体生活 ( )
  写土白蚁对堤坝破坏严重的直接原因和由此产生的后果 ( )
  2.第1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第2段第⑤句使用了 ______的说明方法.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选择正确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
  A.由整体到部分 B.由主要到次要
  C.由概括到具体 D.由结果到原因
  4.从文中找出能恰当、准确表达下列语意的词语,分别写在横线上.
  土白蚁的行踪怪异,出乎寻常,且不为人知.
  所用词语:(行踪)________ 堤坝内蚁巢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所用词语:________
  5.文中加线词语“对人类而言”能否去掉?为什么?答:
  [分析]
  本文的题目“白蚁的破坏作用”主要是通过第二段的说明体现出来的.
  第一段主要通过举例子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土白蚁的破坏作用,从而引出了下文的话题:“小小的白蚁为什么能掏空千里之堤,使之毁于一旦呢?”
  第二段就是承上文具体说明了土白蚁的生活习性以使土白蚁破坏的直接原因及严重后果.
  第三段则展望了未来消除白蚁危害的远景.
  ①第一题是对第二段文字的具体分析.第二段的七句话说明了以下内容:第一句说明白蚁的分类;第二句指出说明的对象土石蚁及其姘征——筑巢;第三句说明土白蚁的生活习性——群体生活;第四句说明土白蚁的分工;第五、六句说明土白蚁在堤坎内筑巢的情况,这也就是白蚁破坏堤坎的直接原因;第七句则是说明严重的后果的.
  ②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一些外表看来完好无损的河堤土坎很可能已经遭受严重破坏”这句话的内容.第二段的第⑤句话则适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两米”、“1—2立方米”、“百余个”等几个具体数字说明了白蚁之所以能使大堤受到严重损害的原因.
  ③第三题涉及到本文说明顺序的问题,本文的说明顺序很显然是逻辑顺序,但究竟是哪一种具体的类型呢?本文开头就指出了土白蚁掏空千里之堤,使之毁于一旦的结果,然后又具体说明了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所以应选D.
  ④这一小题是词语的练习,重要的是先理解题中所给的语意,根据这些语意再去找相应的词语就简单的多了.
  ⑤这一小题考察的是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说明文的语言以准确为前提,有的文章以平实为主,有的则以生动见长.本文的语言以平实为主,同时,题中要分析的词语“对人类而言”在文中起到的是限制作用,限制了土白蚁危害的对象,使文章的语言更准确,说明内容更科学,如果去掉的话,则只是笼统地说土白蚁是害虫,并且与本文所说明的内容也不能完全一放起来,所以去掉它就不够准确了.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三)
  (五)人类生存最重要的能源——太阳能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大大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在各种能源中,化石燃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统计,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按1992年各国的产量计算,分别只能开采44年和60年;虽然可采储量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社会需求也在增长,特别是考虑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油气燃料可供开采的时间不会很长.在化石燃料中,尽管煤的蕴藏量最丰富,但燃煤造成的严重污染使其不大可能成为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虽然核聚变反应可提供清洁的能源,在海洋中蕴藏着的42万亿吨核聚变的主要物质氘,但核聚变堆研究的难度很大,估计要到下一世纪后期核聚变电站才有可能实现商品化.因此,在展望21世纪能源问题的前景时,可能不得不面对油气资源面临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能商品化的一段时间.为保证这一时期内人类
  有充足的清洁能源供应,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球上的各种能源无不与之密切相关.事实上,太阳在地球的演化、生物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中,起了无比重大的作用,也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源.太阳内部不断进行的高温核聚变反应释放着功率为3.8×1026兆瓦的巨大辐射能量,其中只有二十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高层;经过大气层时,约30%被反射,23%被吸收,仅有不到一半的能量8×1016兆瓦到达地球表面.尽管如此,只要能够利用其万分之几,便可满足今日人类的全部需要.
  1.本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说出太阳能发电的主要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中两处加点的词语概括说出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本文共有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从太阳能以外的其它能源——化石燃料,核聚变发电的角度说明“利用太阳以发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一内容,从而说明了,在一定时期内(化石燃料面监枯竭,核聚变发电又未有商品化的一段时间)太阳能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能源这一说明中心.
  第二段以具体数字说明了“太阳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能源”这一内容.
  ①本文适用的说明方法不只两种,题目中要求写出主要的两种,这个“主要”以什么为标准呢?我们知道说明方法是为说明对象服务的,能够直接地,更好地体现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说明方法就应该是“主要”的.
  第一段中为了说明各种能源的现状及前景,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但这些说明方法都不能直接说明本文的中心,第二段中运用具体数字说明了“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能源”这一点,从而也就说明了太阳能对今天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所以列数字是一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综合全文来看,第一段中列出了太阳能外的各种其它能源的缺点,局限性,第二段列出了太阳能的优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太阳能的取之不尽与油气燃料的面临枯竭,太阳能的清洁与煤炭的严重污染,太阳能在今天的利用价值与核聚变发电的未能商品化,这些比较充分地说明了本文的中心,所以作比较是一种主要的说明方法.
  ②本文是说明事理的说明文,这类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
  ③第一段所说明的内容概括说是除太阳能以外的其它各种能源的缺点及局限性,但说明这部分内容并非本文的中心,说明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从而突出了太阳能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所以本段的中心句应是最末一句.
  从这一题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说明文中所说明的内容必定都与说明对象有联系,所以在找中心句,归纳段意,层意的时候,一定要联系文章所要说明的中心.
  ④太阳能发电的优势课文中并没有集中,直接地说出来,但是通过太阳能与其它能源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太阳能取之不尽,清洁,而且今天即可利用.
  ⑤这一小题涉及到说明文语言的问题,说明文的语言以准确为前提,有的比较平实,有的比较生动.结合文中给的两个词语“可能”,“最重要”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词体现的是语言准确这一特点,不能体现出生动的一面,所以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就是严密、准确.
  如果在其它文章中有类似的题目我们也要以准确、生动为分析的基础,都能体现的则两者兼有,否则就体现了准确的特点.

【句外引用格式】

篇九:句外引用格式

将现代诗摘抄到作文上的时候,格式是怎样的.急,在写作文,
现代诗哈.我不想一排些一句.那样占的空间太多.可以从左到右写吗,中间应该用什么符号隔开?用/这个吗?

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
现代诗在抄写中需要使用分隔符"/"和“//”
句末用"/",段末用“//”
………………………………………………………………………………………………………………
作文中引用诗歌的话分为完全引用和不完全引用,完全引用一首诗或者一整节诗需要另起一段落,并空两格整的按原诗歌排列下来.一般采用仿宋或者楷体.
如果引用诗句,加“:”号并加双引号,字体不变.
这是一般模式,如果你感觉另起一行写太占内容就用分隔符吧!
——————————————————————————————————————————
常见的抄写格式:
顶格的: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居中的:
………………………………
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
已在千帆之外
潮来潮去
左边的鞋印才下午
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六月原是一本很感伤的书
结局如此之凄美
——落日西沉
——————————————————————————————————————————
句中空格的:
……………………
现在 正是
我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後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
太迟
——————————————————————————————————————————
特意安排:
……………
茶几上
烟灰无非是既白且冷
无非是春去秋来
你能不能为我
在藤椅中的千种盹姿
各起一个名字?
晚报扔在脸上
睡眼中




…………………………
竹.
青峭,枝翠.
莫干山,清风赞.
梢动西北,苍瘦剑叶.
疏疏绿径处,绵绵雅竹魂.
高低不拘小节,摇头晃脑满山.
题居归山正此意,千竿立根不关春.
——————————————————————————————————————————
格律诗一共才几行就不介绍了!不满意请继续追问!

篇十:句外引用格式

求高一语文阅读技巧与答题格式,(包括古诗鉴赏题与文言文赏析题) 最重要的是格式

您好 具体如下:1.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2.动词理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5.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6.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7.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9.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来点小技巧——初中语文答题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三) 句子含义的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答题公式及常见修辞方法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 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着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着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着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着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着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着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着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着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 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推荐访问:黄山松鼠跳天都 黄山松鼠跳天都
最新文章
  • 中学生作文选7篇

    中学生作文选篇1:如何指导中学生写作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 2019-05-24

  • 重读长辈这本书2篇

    篇一:[重读长辈这本书]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重读长辈这部书”2017... 2019-05-23

  • 作文新学期计划8篇

    作文新学期计划篇(一):关于新学期计划的作文:新学期学习计划_600字... 2019-05-23

  • 重读长辈这本书范文4篇

    一:[重读长辈这本书范文]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重读长辈这部书”2... 2019-05-23

  • 月考反思作文8篇

    (1) [月考反思作文]月考反思_500字一个月的时间匆匆而逝,月考的成... 2019-05-23

  • 六年级的作文

    (1) [六年级的作文]六年级上册看图作文_550字清晨,温哥华的大街上... 2019-05-21

  • 老师我爱你作文10篇

    老师我爱你作文篇(一):老师,我爱你_600字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 2019-05-21

  • 教师作文5篇

    篇一:[教师作文][pk赛]关于老师的作文:最难忘的老师_600字我从一年... 2019-05-21

  • 高考作文辅导8篇

    (1) [高考作文辅导]2016高考语文作文指导:引用名句_900字引名句,... 2019-05-21

  •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10篇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篇1:关于老师的作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_800字... 2019-05-15

上一篇:我爱文学手抄报内容(共10篇)

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上册(共10篇)

Copyright © 2017 第一课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 触屏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