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课件 2018-08-21
急需高一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教学视频.要讲的详细的.
你登录人教化学官网,选高中的进入,有很多视频,课件,幻灯片等,都还不错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3课时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有A.B.C.D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D同主族,B.C同周期.由A.B组成的化合物甲为气态,其中A.B原子个数之比为4:1.由A.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乙和丙都为液态,乙中A.C原子个数之比为1:1,丙中为2:1.由D.C的焰色均为黄色,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丁和戊都为固态,丁中D.C原子个数之比为1:1,戊中为2:1.写出化学式:甲——————乙——————丙——————丁——————戊——————
CH4,H2O2,H2O,Na2O2,Na2O【元素周期律教案】
自然辩证法的论文
要求 紧紧围绕每组材料的主题,结合所学课程的有关内容,尽可能联系自己的专业领域展开论述.
2.选题大小适当,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述符合逻辑、条理清晰.
第二组材料:
1.“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
——摘自:《巴甫洛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49页.
2.“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
——摘自: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20页.
3.“在科学领域内,方法至为重要.一部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这些工具——无论有形或无形——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每种工具或方法仿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摘自:萨顿:《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3页.
4.“科学方法是通向整个知识区域的唯一门径.”“科学方法是我们能够借以达到知识的唯一道路.的确,正是知识一词仅仅适用于科学方法在这个领域的产物.其他方法可能处处导致像诗人或形而上学家那样的幻想,导致信仰或迷信,但永远不会导致知识.”
——摘自:皮尔逊:《科学的规范》,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4页.
或者说个思路 该从哪些方面写 专业 土木工程
浅论自然辩证法在化学学习、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先对化学给出了它的哲学定义,再从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结处入手定义了化学自然辩证法,结合实例,全面分析了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指出了辩证法原理在化学中的应用,使化学的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走向理性化,从而使人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不断地促进化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化学哲学、化学自然辩证法、学习应用
一、引言
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科 学的整体化发展既表现在各个学科领域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综合及相互影响,同时也表现在不同门类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相 互作用, 合及影响.这种整体性更深层次的发展体现为不同学科领 域的彼此静透和相互融合,要求我们从整体把握科学的内在统一性.正确认识不同学科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基础部门扩展为八个,同时,着力加强对辩证法和方法论的研究,借以不断提高科研效率.化学从属于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作为八大基础部门之一,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联系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人类化学史上的最高理论概括,对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起着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在化学课程中必须加强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应用.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变化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绝对和相对、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因此,研究物质的化学科学和哲学物质范畴之间存在必然内在的联系,将自然辩证法运用于化学学习研究教学之中不仅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深远意义.从这点来说,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质的需要,而且是每一位化学教育者乃至化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责.
二、自然辩证法与化学
1自然辩证法
(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观;自然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即认识论;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即科学观.其中,自然观部分集中论述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和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认识论部分则主要探讨了自然科学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和检验标准,并论述了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假说、演绎、归纳等方面的问题.在科学观部分主要论述了自然科学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它的体系结构和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这三个部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确立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框架.
2化学哲学
(1)研究对象.化学哲学是以化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基本运动和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基本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化学哲学研究和探讨的四个基本问题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化学与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的关系.化学哲学既然是以化学运动和化学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内容,那么,它必须以化学研究的实践为基础,而且又反过来对后的化学实践活动起指导或启示作用.也就是说,化学哲学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这个工具作用的发挥还要靠强大的化学理论基础和经验实践作后盾.
(2)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化学是研究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显然所揭示的化学规律只用于一定特殊的学科范围,但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也有重大意义;而自然辩证法则是在概括包含化学在内的具体科学的成果、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任务.化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在于运用架在化学和哲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化学哲学是化学哲学真理对化学的成果作出哲学的概括,使化学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使化学原则上升为哲学原则,使化学真理转化学哲学真理,化学真理的扬弃,就是哲学的显现.反过来,由化学及其它学科所得来的哲学把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普遍性质揭示出来,它运用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畴则通过化学哲学为中介对于化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化学哲学在实现由化学真理上升为哲学真理的过程中,发挥其自身固有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总之,通过化学哲学这一桥梁,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曾经促进了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而今也在为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3化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3.1 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同时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锟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学史的诸多事例中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有机化学史中的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它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时,氢将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但当分子中存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时,则情况恰恰相反,这是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的一个特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烯烃、炔烃、芳烃和醛酮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不饱和键,但它们发生的加成反应的性质却不尽相同.烯烃、芳烃只能发生亲电加成,而醛酮等却能发生亲核加成,这是由其内因分子结构不问而决定的.炔烃的内因决定了其既可发生亲电加成,也可发生亲核加成,至于到底发生何种反应,则尚需考虑其外部条件,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丙烯与溴化氢所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则因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致.
3.2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恩格斯认为,化学史可以称为研究物体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在化学运动中.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表现得特别明显,最典型的莫过于元素周期律了.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1869年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共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但是对这些元素的分类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尚缺乏研究.这一阶段是元素的发现和积累过程.进入19世纪以后,许多化学家都陆续研究过化学元素的分类问题.首先对化学元素进行分类研究的是拉瓦锡.他在1 789年出版的Ⅸ化学大纲》中,对33种化学元素进行了分类.从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到1869年2月17日晚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中间经历了尚古多的元素《螺旋图》、欧德林的《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迈尔的“六元素表”和纽兰兹的“八音律”’等艰苦的规律寻找过程.1 871年门捷列夫第二张化学元
素周期表公布以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就完成了.公正的说,化学元素周期律应当是迈尔和门捷列夫两人分别发现的.[21周期律表明,各种元素随着原子量(后来证明是核电荷)的增加,而引起化学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变化.量的增加引起质的飞跃,这一点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就用科学的事实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的规律.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
三、自然辩证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化学领域,可以说无时无处不与自然辩证法有关,反之,自然辩证法也渗透于化学领域的方方面面,这样便形成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化学哲学.如果我们能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化学中的问题必将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1)化学本体论--物质--世界是物质的.①物质的组成.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这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物质所决定了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整个世界及其规律总的看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着的,正如列宁所说:“唯物论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只有首先承认物质的存在,才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到了只要是物质,我们的化学检验技术就能确认任意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也就是说,在化学家看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都逃不脱100多种元素的范围,逃不出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②物质的结构.关于结构,我们目前能够明确的是主要是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三方面.原子结构是所有结构的基础.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原子结构相当于混凝土,分子结构相当于预制件,晶体结构就相当于建筑物,宏观物质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不同的物质不外乎是元素原子的不同组合,可以这样说,四种微粒,四种作用力,构成了物质世界.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绝对性和个性、相对性的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之中包含着普遍性.许多物质的性质制法等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表象,是果,结构是本质,是因.(因果律是构建自然科学大厦的基石.)我们无法尽知所有物质的性质,但我们可以在每个物种中找到一两个代表物加以研究记忆,找出相似点和递变规律,比如,烷烃中的甲烷,烯烃中的乙烯,酯类中的油脂,等等.但是这仍然没有接触到本质,最有本源意味的是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研究.透彻了解了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找到了化学的核心主线.
在周期表中,可以找到元素的“家族”,明白了物质性质千奇百怪的原因以及一般规律.在每个“家族”中找一两个元素作代表,详细研究它的存在形式、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对于不同的物质又分别研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等等.这样,只要详细学习了极少数的物质,依据“相似性”(或者叫“通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三种方式就可推导出同一“家族”的其它物质的相关知识.可以说,“相似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是学习研究化学的最基本武器.
(3)物质的变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又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具体过程可归纳为:矛盾的发生--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完结(转化).化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内部、外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矛盾斗争也就趋于统一,这便是化学对立统一规律.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物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元素化合物群体之间的转化衍变关系.归纳、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将对我们的学习、研究、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后面研究“合成”提供多种可能的途径.
比较重要的“变化规律”有:每一个元素各种形态的物质之间的转化;烃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衍变关系等,如: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通用”转化关系;各族主要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的“特定”转化关系;烷、烯、炔、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等.
(4)物质的合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制备合成我们需要的任何物质,从而建设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理想和每一个化学家的梦想,也是化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从古代(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的提出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分子--原子论的提出--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对电子的发现--现代科学对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证明,使人们对物质结构逐步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确切的认识,进而为以后的新元素、新物质材料的发现和合成创造了条件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哲学的认识论同样是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
四、结束语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它在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中心位置,马列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最高概括,而自然辩证法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因此,充分运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化学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和化学教学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于化学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参考文献
[1] 陈宴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 唐敖庆.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姚磊明,唐星武,等.化学、人类、社会和化学教育[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 何法信,卢常源,等.化学史纲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5]阮慎康.现代化学的哲学探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7】张家治.化学史教程[M].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4年版,第9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9】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教出版社,2004
哪些名人的勤奋事迹(至少4例)
居里夫妇
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 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逝世,年仅47岁.比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职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自体验了镭的生理效应,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被镭射线烫伤.他们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参加了战地卫生服务工作,组织X光汽车和X光照相室为伤兵服务,还用镭来治疗伤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创建的镭学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养青年学者.晚年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35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严重贫血.1934年5月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并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夜深人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的的门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着灯光,仆人为了安全起见,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筐也一起拿来.”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实仆人.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耸肩膀,很快就拿来一卷厚纸.
“帮我把它剪开.”
门捷列夫一边吩咐仆人,一边动手在厚纸上画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这个格于一样大小.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门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名称、原于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筐里逐渐装满了卡片.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然后摆放在一个宽大的实验台上.
接下来的日子,门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
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关系.”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无影周期表有什么用呢?它可非同一般.
一是可以据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探寻新元素,既然元素是按原子量的大小有规律地排列,那么,两个原子量悬殊的元素之间,一定有未被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据此预付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不久,预言得到证实.以后,别的科学家又发现了镓、钪、锗等元素.迄今,人们发现的新元素已经远远超过上个世纪的数量.归根到底,都得利于门氏的元素周期表.相信在广大青少年朋友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化学家,进一步打开微观世界之谜.
二是可以矫正以前测得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在编元素周期表时,重新修定了一大批元素的原于量(至少有17个).因为根据元素周期律,以前测定的原于量许多显然不准确.以铟为例,原以为它和锌一样是二价时,所以测定其原子量为75,根据周期表发现钢和铝都是二价的,断定其原子量应为113.它正好在钙和锡之间的空位上,性质也合适.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门氏的猜想完全正确.最令人惊异的是,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宣布发现了新元素镓,它的比重为4.7,原子量是59点几.门捷列夫根据周期表,断定镓的性质与铝相似,比重应为5.9,原子量应为68,而且估计镓是由钠还原而得.一个根本没有见过镓的人,竟然对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测定的数据加以纠正,布氏感到非常惊讶,实验的结果,果然和门氏判断极为接近,比重为5.94,原子量为69.9,按门氏提供的方法,布氏新提纯了镓,原来不准确的数据是由于称中含有钠,大大减少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
三是有了周期表,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面有了新飞跃.例如,通过周期表,有力地证实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定律,原子量变化,引起了元素的质变.再如,从周期表可以看出,对立元素(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在对立的同时,明显存在统一和过渡的关系.现在哲学上有一个定律,说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
式上升.元素周期表正是如此,它把已发现的元素分成8个家族,每族划分5个周期,每个周期、每一类中的元素,都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周而复始.
元素周期律一举连中三元,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航天精英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
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着名专家冯•卡门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43年,他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道导弹的先驱.
此后,钱学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一起提出的高速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以他和卡门名字命名的卡门一钱学森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由于他对火箭技术理论卓有建树,并于1949年提出核火箭的功能设想,因而在当时被公认为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光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他又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接着,他长期担任航天研制的技术领导.在他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
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订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并列人国家任务,最终使我国第一颗卫星于1970年到太空邀游.
在50年代初,钱学森把控制论发展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飞行器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他还创立了系统工程理论,并广泛应用.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
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请问近代化学之父是门捷列夫吗?那中国的张青莲是什么?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2.1907.2.2),生在西伯利亚.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1860年门捷列夫在为着作《化学原理》一书考虑写作计划时,深为无机化学的缺乏系统性所困扰.于是,他开始搜集每一个已知元素的性质资料和有关数据,把前人在实践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类关于元素问题的长期实践和认识活动,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还有共性.例如,已知卤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质;碱金属元素锂、钠、钾暴露在空气中时,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属例铜、银、金都能长久保持在空气中而不被腐蚀,正因为如此它们被称为贵金属.
于是,门捷列夫开始试着排列这些元素.他把每个元素都建立了一张长方形纸板卡片.在每一块长方形纸板上写上了元素符号、原子量、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们钉在实验室的墙上排了又排.经过了一系列的排队以后,他发现了元素化学性质的规律性.
因此,当有人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看得很简单,轻松地说他是用玩扑克牌的方法得到这一伟大发现的,门捷列夫却认真地回答说,从他立志从事这项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约20年的功夫,才终于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责,不怕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人们将美国化学家希伯格在1955年发现的第101号新元素命名为Mendelevium,即“钔”. 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任教时起,张青莲讲授过高等无机化学、稀有元素、复合物化学等课程,为中国无机化学科研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张青莲任教育部课程改革委员会化学组副组长.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试点设立无机化学教研室时,他任教研室主任,讲授无机化学课,组织了苏联湼克拉索夫所着《普通化学教程》一书的翻译和出版.1955年他又协助教育部组织并与戴安邦、严志弦、尹敬执合写了《无机化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这一部书是中国化学家自编的一本基础无机化学教材,该书取材新颖、内容翔实,凝集了几位编者多年从事无机化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各高等学校所普遍采用,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也起过重要的作用.张青莲为培育无机化学人才,兢兢业业数十年辛勤耕耘在大学化学教育的岗位上.他多年讲授大学一年级的无机化学和普通化学课程,讲课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并重视课堂演示实验.他精湛的讲解和娴熟的实验技巧,曾激发了许多学生献身化学的兴趣.
1954年他主持了苏联专家为全国各高校无机化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后来又在北京大学陆续开设了稀有元素、无机合成和同位素化学等课程.1955年以后,培养了许多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生与进修教师,担任过教育部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他还撰写过有如“无机化学五十年来的进展”、“同位素与原子量”等综述文章,其精辟的观点和评论,使无机化学读者获益不小.
1978年张青莲担任《无机化学丛书》主编.该丛书分18卷,前10卷分论各族元素,后8卷属专题分支领域.他和张志尧、唐任寰合撰写其中的《锕系后元素》 .全书于1993年初写齐,历时十余年.80年代后期,张青莲虽已属耄耋之年,仍然为了丛书的完成不遗余力,为中国无机化学界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基础工作.
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K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
B. 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C. 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D. M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元素周期律教案】
A、K层电子为奇数的元素只有氢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故A正确;
B、L层电子为奇数的元素有锂、氮、硼、氟,这些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故B正确;
C、L层电子为偶数的主族元素如镁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为第ⅡA族,L层电子数为8,所在族的序数就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不相等,故C错误;
D、M层电子为奇数的主族元素有钠、铝、磷、氯,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C.
求四大基础化学综合题,实验题·最好是选择题··急用,
大学四大化学题··
201*年**中学同步教学测试试卷
**测试试卷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项选择
1. 欲配制100ml 1.0 mol/L Na2SO4溶液,正确的方法是()
① 将14.2 g Na2SO4 溶于100ml水中
② 将32.2g Na2SO4·10H2O溶于少量水中,再用水稀释至100 ml
③ 将20 ml 5.0 mol/L Na2SO4溶液用水稀释至100 ml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 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性标志.氢氧化钠溶液应选用的标志是
A. B. C. D.
3. 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
4. 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列做法:
①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 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③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 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 ⑥推广使用无氟冰箱
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5. 烧瓶中放入铜片和稀硝酸,来制取较纯净的一氧化氮,反应开始后发现烧瓶中充满红棕色气体,这时的操作应是( )
A.立即接上收集容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排水法收集
D.立即用排水法收集
6. 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下列关于容量瓶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容量瓶必须是干燥的②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容量、刻度线③使用容量瓶时先要检验是不是漏水④配制溶液前最好用所配同浓度的溶液润洗⑤为节约时间可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⑤
7. 下列各组稀溶液,不用其他试剂或试纸,仅利用溶液间的相互反应,就可以将它们区别开的是( )
A.硝酸钾 硫酸钠 氯化钙 氯化钡 B.硫酸 硫酸铝 氯化钠 氢氧化钠
C.盐酸 硫酸钠 碳酸钠 氢氧化钠 D.硫酸氢钠 硫酸镁 碳酸钠 氢氧化钠
8. 广口瓶被称为气体实验的“万能瓶”,是因为它可以配合玻璃管和其它简单仪器组成各种功能的装置.下列各图中能用作防倒吸安全瓶的是( )
9. 某同学为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常见的四种无机离子,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由该实验能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A.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
C.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D.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10. 在盛有5mL饱和石灰水的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钠,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 钠熔成白色小球 B.
在液面快速游动
C. 溶液底部出现白色固体 D. 溶液变浑浊
11. 由海水制备无水氯化镁,主要有以下步骤:①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干燥;②加熟石灰;③加盐酸;④过滤;⑤浓缩结晶.其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②④⑤③①
B.③②④①⑤ C.③④②⑤① D.②④③⑤①
12. 使用Na2CO3·10H2O晶体配制0.1
mol·L-1的Na2CO3溶液,其正确的方法是( )
A.称取该晶体28.6 g溶于1
L水中
B.称取10.6 g该晶体,溶于水制成1
L溶液
C.将该晶体加热除去结晶水,称取10.6 g溶于水中制成1
L溶液
D.称取该晶体28.6 g溶于水中制成1
L溶液
13. 从绿色化学的理念出发,下列实验不宜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的是( )
A.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铜反应
B.稀硫酸与纯碱或小苏打反应
C.铝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
D.H2O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分解
14. 下列反应适用于实验室制氢气的是
①锌与稀硫酸反应②甲烷热分解③电解稀硫酸④赤热的炭与水蒸气反应
A.只有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④
15.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B.给试管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C.碱液流到桌子上,先用稀醋酸溶液中和,后用水洗
D.浓硫酸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水冲洗,后涂上3%~5%的NaHCO3溶液
16. 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仪器有 ( )
① 烧杯 ② 坩埚 ③ 锥形瓶 ④ 蒸发皿 ⑤ 试管 ⑥ 烧瓶
A.
②④⑤ B.
①②③ C.
④⑤⑥ D.
①③⑥
17. 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
B.苯酚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
C.酒精灯不慎着火,应立即吹熄
D.万一眼睛里溅进盐酸,速加NaOH溶液到眼睛中中和
18. 根据下列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Na2SO4试样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结论:此Na2SO3试样已变质
B.稀硫酸
产生气泡的速率较慢
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加快
结论:CuSO4对此反应有催化作用
C.某溶液
瓶口产生白雾
瓶口产生白烟
结论:此溶液一定为浓盐酸
D.无色试液
产生无色无味气体
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原无色试液中可能含有CO32—
19. 下列试剂的保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A.NaOH溶液保存在配有玻璃塞的细口瓶中
B.金属钠通常密封保存在煤油中
C.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细口瓶并置于阴凉处
D.在盛液溴的试剂瓶中加水,形成“水封”,以减少溴挥发
20. 除杂质时,为了保证杂质尽量被除去,加入的试剂必须稍过量,最后的过量物可以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现要除去NaCl中少量的CaCl2、ZnCl2、Na2SO4杂质,下列选用试剂及其使用顺序正确的是 ( )
A.Na2CO3、BaCl2、HCl
B.BaCl2、Na2CO3、H2SO4
C.BaCl2、Na2CO3、HCl
D.Ba(NO3)2、Na2CO3、HCl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实验题
21. 分别取40 mL的0.50 mol/L盐酸与0.55 mol/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请回答下列问题.
(1)理论上稀强酸、稀强碱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57.3 kJ的热量,写出表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A为泡沫塑料板,上面有两个小孔,分别插入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棒,两个小孔不能开得过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反应需要测量温度,每次测量温度后都必须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3,又知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 J/(g·℃).为了计算中和热,实验时还需测量的数据有(填序号)__________;
A.反应前盐酸溶液的温度
B.反应前盐酸溶液的质量
C.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
D.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E.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
F.反应后混合溶液的质量
(4)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_____;
(5)假定该学生的操作完全同上,实验中改用100 mL 0.5 mol/L盐酸跟100 mL 0.55 mol/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评卷人
得分
三、计算题
22. 有硫酸和盐酸的混合液共20mL,在此溶液中滴入
的
溶液,生成
的量和溶液pH的变化如图,求:
(1)滴入
前原混合液中盐酸和
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2)A点溶液的pH.(
)
23. 氯气和二氧化氮气体在室温下可以化合生成一种新的气态化合物A,为了测定A的组成进行以下实验,取Cl2、NO2混合气总体积5L,测定反应后所得气体体积随Cl2在原混合气体中所占体积分数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实验测知当Cl2所占体积分数为0.2或0.6时,反应后的总体积均为4L.
⑴通过分析和计算求得化合物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试讨论当x的取值范围不同时,反应后总体积V随x变化的函数关系.
评卷人
得分
四、推断题
24. 如下图所示从物质A(某正盐)的水溶液出发有下面所示的一系列变化:
(1)写出A~F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2)写出E→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鉴别物质F中阴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五、填空题
25. 试回答下列中学化学实验室中的有关问题:
(1)下列仪器中:①分液漏斗;②试剂瓶;③集气瓶;④滴瓶;⑤托盘天平;⑥容量瓶;⑦量筒;标有使用温度的仪器有 .
(2)在仪器①漏斗;②容量瓶;③蒸馏烧瓶;④分液漏斗;⑤烧杯;⑥蒸发皿中,可用于粗盐提纯实验的有 ;可用于分离两种沸点接近且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实验的有 .
(3)“磨砂”是增加玻璃仪器密封性的一种处理工艺.在仪器
①试管;②分液漏斗;③细口试剂瓶;④广口试剂瓶;⑤集气瓶;⑥滴瓶中,用到“磨砂”的有 .
(4)在一次实验中,学生需要使用1.0mol·L-1的NaOH溶液460mL,在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回答如下问题:
①使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固体 g.
②误差分析:用字母填写A.偏大 B.偏小 C.无影响
Ⅰ.溶解后溶液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到容量瓶中,立即定容.则浓度 .
Ⅱ.定容时俯视液面,则浓度 .
26. 除去下列括号内的杂质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将答案填在横线上.
(1)H2O(NaCl、Mg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H3OH(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注:CH3OH为甲醇,沸点为 64.7℃)
(Na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工业上以海水为原料可获得金属镁及其多种化合物.其中Mg(OH)2是制备镁盐、耐火材料和阻燃剂等的重要原料.已知:①25℃时,Mg(OH)2的溶度积Ksp=5.6×10-12;
②Mg(OH)2(s)=MgO(s)+H2O(g)
△H=
+81.5kJ·mol-1.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从海水中获得Mg(OH)2工业上选择 NaOH作沉淀剂
B.Mg(OH)2能用作阻燃剂主要因为分解吸热且生成MgO覆盖可燃物
C.工业上由Mg(OH)2制金属镁的流程如下:
(2)已知酸碱指示剂百里酚蓝变色的pH范围如下:
pH
<8.0
8.0~9.6
>9.6
颜色
黄色
绿色
蓝色
25℃时,Mg(OH)2的饱和溶液中滴加2滴百里酚蓝指示剂,溶液所呈现的颜色为 .
(3)达喜是中和胃酸的常用药物,其有效成分是铝和镁的碱式碳酸盐.现进行如下实验确定化学式:
实验一:取该碱式盐3.01 g充分灼烧至恒重,测得固体质量减少了1.30 g;
实验二:再取该碱式盐3.01 g使其溶于足量的盐酸中,产生CO2的体积为112 mL(标准状况);
实验三:向实验二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得到1.74 g白色沉淀.
①达喜中Mg2+与Al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②计算达喜的化学式 .
28. 甲乙两人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 3.6mol/L的稀硫酸.
(1)甲:量取20
ml 18 mol/L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 ml 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① 实验所用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和容量瓶外,还有 ;
② 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
③ 定容的正确操作是
.
(2)乙:用100
ml 量筒量取20 ml 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 ml 刻度线,再搅拌均匀.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
29. 氮化硅是一种高温陶瓷材料,它的硬度大、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工业上
曾普遍采用高纯硅与纯氮在1300℃时反应获得.
(1)根据性质,推测氮化硅陶瓷的用途是__________(填序号).
A.制气轮车片叶 B.制有色玻璃
C.制永久模具 D.制造柴油机
(2)写出N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请写出氮化硅的化
学式________.
(3)氮化硅陶瓷的抗腐蚀性能相当强,除氢氟酸外,它不与其他无机酸反应.已知
该陶瓷与氢氟酸反应生成两种氟化物,试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用四氯化硅和氮气在氢气气氛的保护下,加强热发生反应可制得较高纯度的
氮化硅,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B
【解析】①中溶液的总体积大于100ml,②中32.2g Na2SO4·10H2O的物质的量为0.1mol,加水稀释至100ml,浓度为1.0 mol/L,③中根据C1V1=C2V2可以求出Na2SO4溶液的浓度为1.0 mol/L.
2.【答案】D
3.【答案】A
【解析】浓硫酸属于强腐蚀性液体
4.【答案】C
【解析】①使用无磷洗涤剂可以防止赤潮或水华的发生;②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达到固废清洁环保循环利用;③一次性木质筷子造成了大量的木材的浪费,致使森林减少,环境恶化;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防止污染环境;⑤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⑥使用无氟冰箱减少了对臭氧层的破坏.
5.【答案】C
【解析】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NO因与空气中的O2反应产生红棕色的NO2,同时还含有N2,所以想得到较纯净的NO,必须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排水法收集,答案为C.
6.【答案】D
【解析】容量瓶使用前必须先检查是否漏水、容量瓶上标有温度、规格(容积)和刻度线.
7.【答案】B
【解析】选项B中的硫酸铝和氢氧化钠两种溶液反应可生成白色沉淀,此沉淀分别与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消失,而且,将硫酸铝与氢氧化钠混合时,如果将前者滴入后者,由于氢氧化钠过量,开始无沉淀产生,随着滴入的硫酸铝逐渐增加,后来逐渐有沉淀生成;反之,若将氢氧化钠滴入硫酸铝中,则生成的沉淀逐渐增多,直至最高限量沉淀又逐渐溶解,这样,将不难区别氢氧化钠和硫酸铝两种溶液.将硫酸和氯化钠两种溶液分别滴入氢氧化铝中,从而可使氢氧化铝溶解即能从中区别出硫酸,可见,选项B为本题答案.
8.【答案】B
【解析】
9.【答案】B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结合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分析,本题需要考虑钠与水的反应和对饱和石灰水的影响两个方面.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无水MgCl2的制法.从海水中提取MgCl2,先富集加熟石灰沉淀,后过滤,加盐酸溶解、浓缩结晶,最后在一定条件下脱水干燥制得无水MgCl2,步骤先后顺序为②④③⑤①.
12.【答案】D
13.【答案】A
【解析】题图中显示出仅有制备装置,无尾气处理装置,所以A中有NOx产生易污染空气,不宜用此装置进行实验.
14.【答案】C
15.【答案】D
【解析】A项防止水倒吸以炸裂试管;B项防止试管局部受热而炸裂试管;C项正确;D项浓硫酸不慎洒到皮肤上,应先用抹布擦试,后用水冲洗,再用NaHCO3稀溶液冲洗.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烧杯、烧瓶和锥形瓶要隔着石棉网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可以直接加热.
17.【答案】B
18.【答案】D
【解析】Na2SO3即使不变质,SO32—也会被稀HNO3氧化为SO32—,A项错误;Zn+CuSO4===ZnSO4+Cu,置换出的铜与锌构成Cu-Zn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B项错误;浓HNO3的现象也是如此,C项错误;含有HCO3—、CO32—时均会产生此现象,D项正确.
19.【答案】A
20.【答案】C
【解析】根据除杂质的原则,本题加入试剂的顺序应是:Ba2+→CO32-→HCl,加稍过量BaCl2可除去Na2SO4,稍后加入的Na2CO3在除去CaCl2同时也除去了过量的BaCl2,最后再用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O3,过量的盐酸可依靠加热挥发而除去.
二、实验题
21.【答案】(1)NaOH(aq)+
H2SO4(aq)===
Na2SO4(aq)+H2O(l) ΔH=-57.3
kJ/mol
(2)减少热量损失 用水将温度计上的液体冲掉
(3)A、C、E (4)-51.8 kJ/mol
(5)不相等
相等
【解析】中和热的标准是以“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时所放出的热量”为标准的,所以中和热与所取用的酸碱量无关.但是要注意防止热量的散失影响中和热.另外读取混合液的温度要把握好,一定要读取出其“最高”点.
三、计算题
22.【答案】(1)
(2)
23.【答案】⑴NClO2,Cl2+2NO2=2NClO2
⑵0
如何背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
老师要我们背熟元素周期表,看那个图;我一下子要晕过去;如何背诵元素周期表;技巧点;求求大侠帮帮忙?要全部;不要前20个的规律;大侠帮帮忙?
高中不要求全背周期表,横着记前三周期,竖着记主族元素就够了,一族一族的背也好记,就像背古诗
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
有三种元素X、Y、Z,X元素最高正价是负价绝对值的3倍,X的气态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式量之比为17:40.X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Y与X能形成离子化合物Y2X,其中共有38个电子.Z原子与Y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Z=X+Y,试推断X、Y、Z各是什么元素.
X元素是S(从“X元素最高正价是负价绝对值的3倍”推断出X是VIA族元素,从“X的气态氢化物与最高价氧化物式量之比为17:40”推断出X是S.)从“其中共有38个电子”推断出Y有22个电子,查了元素周期表,是Ti(IVB族的)从“Z...
推荐访问:秘密吸引力法则观后感 秘密吸引力法则观后感(1) [小学写景作文辅导]小学生写景作文写作技巧在我们作文中,不管... 2019-05-10
山居秋暝一:《山居秋暝》原文及注释译文《山居秋暝》作者:王维空山... 2019-04-07
一:[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鉴赏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 2019-03-15
(1) [我最好的老师]我最好的老师_400字在老师郑重的宣布这周的作业... 2019-03-12
第一篇有趣的发现:有趣的发现_300字今天早上,我接了一杯水准备刷牙... 2019-02-26
(1) [最苦与最乐]最苦与最乐_700字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没有永远的和... 2019-02-26
《渔夫的故事》选自什么民间故事集 好像安徒生童话 渔夫的故事 ... 2019-02-19
论语十则是哪十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 2019-02-18
月亮姑娘做衣裳1、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 2、月亮姑... 2019-02-07
作文 我最爱听的一句话我最爱听的一句话060532 季清扬听妈妈说,在... 2019-02-02
上一篇:果园机器人(共10篇)
下一篇:教学方法(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