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语文 2018-09-23
读小学语文教学有感
[读小学语文教学有感]《小学语文教学》尽管是山西省出版的教学杂志,但我对它却情独终,读小学语文教学有感.从步入教坛不久,我就开始关注着它,不看它心里总是发慌,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该向何处去.我认为这本杂志是我国小语教学改革事业的前沿,杂志的开篇都有小语理事会领导或教学名人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引航教学改革,里面刊载的每篇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基本上是参加全国小语教学大赛的名师的杰作,里面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大有开阔眼界之感.教书这么多年,我不敢说我有什么教学经验,但《小学语文教学》这本杂志确实帮助了我成长.比如说这本杂志里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朗读,就让我受益匪浅.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到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使你忘掉疲劳;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在兴趣“老师”的吸引和指导下,可以加快获得丰富知识的进程. 二、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路 ,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读后感《读小学语文教学有感》.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朗读训练中,该教师借助人们对周总理的深情感情,用低沉、悲伤的语气,配以适当的表情和哀乐背景,把人们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的场景读得情真意切,把人们对周总理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听了该老师的范读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情感产生共鸣,所以都自觉尽力去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表情去读. 三、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每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句“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被你陶醉了”……却可使学生受益一生.如在教学《五彩池》中,描写五彩池形状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时,有同学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快点读.”大家都也认为很有道理,对这位同学的答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他试着读一遍.没想到老师的赞扬又引来别的同学的不同看法:“这四个有像.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真神奇,作者边看边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教师的鼓励、赞许不仅可以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更可点燃他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方式处理的独到的创造火花. 四、灵活多变的方式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如果我们教师想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那么请你读读《小学语文教学》吧.
〔读小学语文教学有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声情并茂教案】
还有人活着吗 教案
还有人活着吗?教案
一、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由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结尾引入,以倒叙的方式,记叙了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二、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发生在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的急切心情以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从而感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那种人间真情以及那种不可折服的民族精神.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
四、教学准备:
1、 课外阅读钱钢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
2、 搜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对每一个唐山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特大灾难.值得庆幸的是,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医疗队和解放军战士赶往灾区,抢救生命财产,妥善安排受伤人员,与灾区人民一起重建家园.
二、学习生字新词
1、 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 学习生字:泰 瓷 墟 揪 赔
4、 利用形近字来记忆生字,重点是“泰、瓷、墟”三个字,还要注意同音字的区分.
5、 解决词语意思:似曾相识 、 天国福音 、 魂飞魄散 、 赔罪、两世为人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课文记叙了唐山大地震中三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故事,表现了遇难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赞扬了抢险人员为了抢救他人生命,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
四、感知课文内容.
1、 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 交流:第一部分(1——4)写作者于1998年夏天在电影院观看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时深受感动的场面,一句“还有人活着吗?”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自然引起下文.第二部分(5——9)作者生动地给我们讲述了1976年大地震时三个遇难者死里逃生、被人救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自己永不放弃,不断争取,就有生的希望;人间自有真情在.
五、作业
1、完成习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课文
听写词语:废墟 陶瓷 泰山 揪住 赔罪
二、 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体会情感.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知文字所负载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语气、表情等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学习课文
1、紧扣重点,读中有所感悟.
2、感悟“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在当时对救生人员和遇险人员都意味着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基础上,由老师进行小结.“还有人活着吗?”对救生人员来说,体现了他们对每一个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对遇险人员来说,则意味着生还的希望、被救的可能.
3、谈一谈,课文中的哪些事情感动了你?“我的泪,为人类高贵的精神而抛洒.”这“高贵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一方面指的是面对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灾难,要有一种不气馁、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另一方面指的是救生员高度负责、决不留下一点儿遗憾、视他人生命如自己生命的崇高思想.
4、总结写法(文章以救生员的问话“还有人活着吗?”为作文题目,贯穿课文全过程,使文章形散神聚,中心突出.
四、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作者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生动传神的言辞,描绘了在灾难和不幸面前,人们对生的留恋、对生的渴望.唐山人是不幸的,唐山人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场灾难中,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浓浓深情,感受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可亲可敬的解放军战士.真可谓“苍天无情,人有情”.
五、灾难再现
1、观看唐山大地震的录象资料,感受地震时的场景,激起学生对战士的敬仰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2、谈地震灾区孤儿的安置问题,感受党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之情.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写一读后感
河南省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华少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大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
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
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何作用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当小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猪八戒吃西瓜”的动画故事,先把一西瓜平均分成4份,让猪八戒取1份,但猪八戒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猪八戒还是不要;最后,把西瓜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猪八戒开心的拿了3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猪八戒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教学课件的屏幕上出现一面鲜艳的红旗,长3米,宽2米.通过两种量的比较,同学们都学会什么叫做“比”了,并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称,也很快就学会求比值,如果进行反复的练习,学生好象有点厌倦了.这时,教师打开“天安门的国旗”的网页,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飘扬.这是一面特种型号的国旗,谁能找出它的长和宽是多少米?同学们一听,兴趣来了,争着上网查阅…….最后让学生查出长5米,宽3.33米.这时,学生好奇极了,有的学生在说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有的求出长和宽的比的比值,有的在议论和比较我们学校的国旗…….下课了,还在议论.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二、应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圆的面积”的课件,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像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又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时,先让学生猜测,自己动手摆学具,教师再借助教学媒体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突出公式推导的要点.先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摆,看一共可摆几个,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重点是一共摆几个,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一个、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依次没长边摆满,共摆5个,与长的厘米数一致;再沿宽边摆了3行.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课的教学中,教学媒体以它得天独厚的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使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去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
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些特点可以解决传统课堂难以处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鲜明、充分、形象的视觉直观印象,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春天在哪里2教学实录
──《春天在哪里》教学实录
开始上课了,我声情并茂地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春姑娘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给地球妈妈换上了一件漂亮的花衣裳,你们瞧,桃花红了,柳树绿了,黄莺歌唱,燕子起舞,百花齐放,泉水叮咚.春天,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呀!”为了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为他们创设了春天的情景: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小草悄悄地从地面钻了出来,不一会儿,大地就披上了一件绿衣裳,接着绿绿的草丛中开出几朵鲜艳的野花,小鸟也站到了枝头欢快地歌唱……我满以为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上我充满激qing的课堂语言,生动变化的动画效果,一定能拨动孩子们心灵的琴弦,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充满浓厚的求知欲望.我正在为自己巧设的课堂导入暗自得意时,却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高涨,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在看大屏幕,而大部分同学都在东张西望,根本顾不上听我讲课,我顺着他们的方向望去:操场上,有几个班的学生在放风筝.那一只只美丽的大风筝,放飞在蔚蓝的天空中,的确很美,那清脆如银铃般的笑声也足够能吸引在座的每一位学生.我心里急了,赶紧提醒他们,“上课精力要集中,思想别开小差呀,特别是坐在窗边的同学.”听了我的话,大部分学生极不情愿地把目光收了回来,集中到大屏幕上.欣赏完课件,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快和你的小伙伴说说吧.冷冷清清,只有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在唱着独角戏:
“柳树发芽了,桃花也开了.”
以反映“刘老师教学风格”为主题,把下面五个词连缀成有情有景、意思连贯的一段话(60字,词语可不按顺序
声情并茂 娓娓道来 幽默 色彩缤纷 龙飞凤舞
刘老师的课紧凑而生动,他时而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板书,时而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段,时而以幽默的语言将一个个历史故事娓娓道来,于是,我们随着刘老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色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迎接新生举办的教唱红歌活动方案
我是文娱部部长,这次要搞一个迎接新生的教唱红歌的活动...请教一下具体的计划书该怎么写...
合唱教案
讲授课题:合唱曲《 》的合排.
教学目的:使合唱队员能用正确的节拍(切分)、准确的大跳、精确的转调.
教学重点:1、合唱队员的发声状态要自然,不要挤、压、吊、虚、白.
2、在两声部合唱时,要学会倾听另一声部,加强声部间的协调.
3、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做到歌曲的声情并茂.
教学难点:1、由单声部转成两声部时的第一个音要站稳.
2、咬字吐字要清晰,不要拖泥带水,高音区的头腔共鸣偏少.
3、由于气息支持不够,乐句之间容易断裂,速度容易赶
一、 练声:
1、 “Lu”名唱单音“5”,循环呼吸,保持八小节,练气息的支持与音准的稳定.
2、 用三度曲调作两声部合唱练习,加强合唱队员的协调感.
二、 合排:
1、 强化低声部由齐唱转成两声部时的音准感.
2、 重点排练部分两声部的合唱乐句.
3、 初步合排整曲.
4、 针对咬字吐字的问题,让合唱队员念绕口令,加强其咬字吐字的干脆与干净.
5、 让合唱队员用高位置(头声)朗读歌词.
6、 启发合唱队员对歌词的理解.
7、 完整的演唱全曲.
三、 预示:
1、 结合形势,贯彻德育,提出有关爱心的问题.
2、 介绍和揭示新曲,并听唱《为了谁》、《天路》《祖国,慈祥的母亲》.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动物怎样预告天气【声情并茂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有些动物会预报天气.
2、探索关于动物的各种小秘密.
活动准备
1、蚂蚁、青蛙、燕子、乌龟等头饰若干.
2、录音机、磁带.
3、课件《神奇的气象员》
4、《动物气象台》情境图及小花蛇、蜻蜓、蝴蝶、蝉、小猴、喜鹊的图形.
活动过程实录
1、谈话引入课题
师:轰隆隆!轰隆隆!小朋友们昨天晚上听到雷声了吗?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齐答听到了!
A、我发现下雨了.
B、我发现下冰雹了.
C、我发现小蜗牛探出头来了
D、今天来幼儿园的路上,我和妈妈看见有个阿姨骑车摔倒了.
师:下雨路滑,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师:小朋友们提前知道会下雨吗?你是怎样知道天气情况呢?
生:A、我听天气预报说的
B、我看见爷爷家门前有一大堆蚂蚁在搬家,爷爷说蚂蚁搬家要下雨.
气象员播报天气预报,他们又是怎么知道天气变化的?(幼儿猜想,引起兴趣)
2、出示教学挂图,认云图
师讲气象专家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观测云象,利用专业气象仪器测出气温、风速等气象情况,由计算机处理制成云图,专家通过分析云图预知天气状况,再由气象员告诉大家,我们就知道了今天、明天的天气情况.”
3、讲故事《动物气象台》,使幼儿了解动物会预报天气.
师:人有气象员,动物也有气象员.它们是谁呢?它们是怎么预报天气的呢?请听故事《动物气象台》.
(1)师声情并茂讲故事,幼儿欣赏.
(2)提问:故事听完了,故事中哪些小动物是气象员?他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3)出示情境图,请幼儿把故事中动物预报天气的信息边在情境图演示边讲给大家听.(教师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个别幼儿加以指导.)
小结:听了故事,我们知道小花蛇、蜻蜓、蝴蝶、蝉等动物气象员都能提前知道天气的变化,用低飞、唱歌等方法告诉我们,真神奇呀!他们真是神奇的气象员
小学阅读怎么提高?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1.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2.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猫是怎样钓鱼的?最后有没有钓到鱼?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猫钓鱼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创设阅读环境,激发学生喜爱阅读
3.1 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我不仅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3.2 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学生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也就各有偏好,低年级学生都特爱看童话故事,而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却极少问津.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外,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读《安徒生童话》……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读小学生版的"四大名着",读儿童报刊及科普读物.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趣味性强的课外儿童诗、歌、谣、趣味故事、优秀作文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巧设阅读契机,激发阅读兴趣.我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一种看书的需要.如大部分学生都乐于猜谜,却又没有较系统的猜谜知识,这时,我教学生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谜语书中学到的,自然地把谜语书推荐给学生.最后提出两周后将继续开展猜谜,并将要推选出几名"猜谜大王",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的梯子争相抢看谜语书,偶尔还会自己出几个较简单的谜面.如《坐井观天》的结尾,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吧!”教到结尾时,我问:“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他们经过讨论,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青蛙对小鸟说:‘去,我才不信呢!’”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想看一看到底谁说得对,就用力一跳,跳出井口一看,惊奇地说:‘啊!天空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合理,多么好啊!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把作者蕴藏在作品里的意义形象地再现出来,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四、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不到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思维的火种.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兄弟
"中华少年”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急用).
中华少年 作者:李少白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这四个排比句和前面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对比,再加押“an”字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尽情流露.
(2)对词语的理解.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立地顶天:也作“顶天立地”,诗歌是为了押韵而变换.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蹒跚学步:学走路时,摇摆不稳的样子.
强悍:强壮勇猛.
阳关道:原指古代经过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来指通行便利的大道.比喻有光明前途的道路.
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三、教学建议
1.本诗是一首朗诵诗,适合于分角色表演朗诵.
2.本文是本单元“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用朗诵这种形式,也可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教学中,应安排各种形式的朗诵.
(1)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朗诵.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配朗诵,可以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全班分角色朗诵.
(3)表演朗诵.为了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可以采用化装表演朗诵,把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装扮成藏族、高山族、蒙古族、汉族少年,配上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读后,组织学生交流朗诵后的体会.可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也可交流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还可交流内心情感的体验.鼓励学生谈自己真实的想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读全诗,自然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地.
四、教学案例
以读激情 交流明情
(四学生化装成藏族、高山族、蒙古族、汉族的少年,进行表演朗诵.)
师:同学们,感谢他们精彩的表演.在他们激情满怀的朗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我感受到他们作为一位中华少年,是那么自豪.
生:我感受到他们长大后建设祖国的决心非常大.
生:他们读得声情并茂,看得出他们是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在表演朗诵的.
生:我也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师:确实,欣赏他们的朗诵,我们大家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那份爱国情怀.看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方式有很多,用充沛的感情来朗诵爱国诗,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就是其中的一种.
师:过几天就是十月一日,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了.我提议,我们来搞个班队活动,每个同学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来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五、相关链接
李少白 笔名少白.1939年生,湖南宁乡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儿童诗集《长胡子的娃娃》《捎给爱美的孩子》《小小蝌蚪会唱歌》《少先队活动朗诵诗》《淡绿的月亮》,童话集《大尾巴奇遇记》《傻熊多多的故事》等.还写过不少歌词,由他作词的儿童歌曲《我向党来唱支歌》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来吧,来踢球》在1988年世界儿童音乐节中获奖.
雪莲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深红色,花瓣薄而狭长.生长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高山中,花可入药.
山丹丹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披针形,花红色,鳞茎可以吃.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因其花色鲜红、生命力极强受到人们的喜爱.
女娲 是中国神话中一位古老的神.她的主要功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创造人类.
大禹 大禹姓姒(念sì),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是夏代第一个君主.
敖包 蒙古族人做路标和界标的堆子,用石头、土、草等堆成.旧时曾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地来祭祀.
哈达 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芦笙 苗、侗等少数民族的管乐器,用若干根芦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木制的座子上制成.
唢呐 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
可能有些重复
中学生作文选篇1:如何指导中学生写作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 2019-05-24
篇一:[重读长辈这本书]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重读长辈这部书”2017... 2019-05-23
作文新学期计划篇(一):关于新学期计划的作文:新学期学习计划_600字... 2019-05-23
一:[重读长辈这本书范文]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重读长辈这部书”2... 2019-05-23
(1) [月考反思作文]月考反思_500字一个月的时间匆匆而逝,月考的成... 2019-05-23
(1) [六年级的作文]六年级上册看图作文_550字清晨,温哥华的大街上... 2019-05-21
老师我爱你作文篇(一):老师,我爱你_600字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 2019-05-21
篇一:[教师作文][pk赛]关于老师的作文:最难忘的老师_600字我从一年... 2019-05-21
(1) [高考作文辅导]2016高考语文作文指导:引用名句_900字引名句,... 2019-05-21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篇1:关于老师的作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师_800字... 2019-05-15
上一篇:形容男人(共10篇)
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本(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