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知识 > 品德教育 > 正文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共10篇)

来源:品德教育   2018-10-06

篇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论中国古代之传统文化 作文

一般来讲,人们批评的只是这几个方面。有人说,中国古代的教育太死板;有人说,中国对妇女不公平;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科学不发达;有人说,中国太迷信;甚至有人说,中国古代的闭关锁国,才导致现在的落后。我认为,这些不是错的,而恰恰是对的。

洋鬼子信的布尔什维克、马克思等人,他们并不和其他的欧洲人有什么不同。中国近代着名学者辜鸿铭说,欧洲人是不道德的,这完全正确。在中国,封建、资本、共产,乱七八糟的主意哪个都好,只是中国人的文化是千年不变的。经书流传五千年,胡适(陈)独秀毁一旦。中国人很讲礼貌,重礼节、面子,这都是由经书传下来的。

中国的落后,并没有什么可惜。西方的科学都是伪进步。西方人因为本质是不道德的,但我们中国人不是。洋鬼子没有伦理道德,所以他们无权影响中国。

摘录辜老先生的春秋大义一段:“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厶其礼貌的本质是什厶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中国对妇女的问题一直是世界声讨的事情。就这个问题,辜老先生就发表过言论:“女人难以驾驭,所以必须给予限制。孔子曾经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许有人会拿出来其他的证据,但是这些证据中的“证据”部分大多是语助词。

科学的问题,应该说,洋鬼子切实应该让我们学习,但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阴阳学。阴阳学,其实就和洋鬼子的物质学是一回事。

至于闭关锁国,那是最后一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证明:中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在美国把辫子剪了,长袍脱了,回来不得造反哪!这种情况,不闭关能行么?

篇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篇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篇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部分。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文化”这个直接的概念,只有到了晚清,西方文化大规模进来了,与之相比较,才有中国文化之说。换言之,“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是晚清知识分子自我反省检讨传统的用语,它既包括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又包括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即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使用时不宜混为一谈。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
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对文化一词如何定义。人类学家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我倾向认为,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这是广义的用法;狭义的用法,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但如果说到文化传统,就是另外的概念了。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时尚,它不能传之久远,当然不可能成为传统。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观点,传统的涵义应该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东西(至少应该传衍三代以上)。文化传统当然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中,但它更多地是指这些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就是文化典范。文化典范里面藏有该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对于文化传统来说,信仰的因素非常重要。因为传统之所以被称为传统,往往由于这些传统有一种神圣的感召力,希尔斯把这种现象叫做传统的克里斯玛特质,即传统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和神圣性。可以说,如果没有信仰的因素掺人,能否形成真正的传统,都不是没有疑问。即使缺少信仰的成分,也必须融进崇拜的精神,才能凝结为传统。中国传统社会用儒家思想编织起来的纲常伦理,对家庭的结构和文化传承来说就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它里面崇拜的成分大大超过信仰。
摘自刘梦溪《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1.对“传统文化”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产生的文化,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
B.传统文化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产生的文化,从内容的角度讲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
C.传统文化从广义角度讲指在传统社会中,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从狭义角度讲指传统社会里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
D.传统文化是指周秦至辛亥革命以前的传统社会产生的文化,其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2.对“文化传统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主要是指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
B.文化传统是指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传统文化,它是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
C.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其中有些指一时的时尚所形成的文化典范。
D.文化传统是指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传统文化,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应该包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部分。
B.中华文化是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的,其概念形成于晚清。
C.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表面是看只是语序不同,其实上二者关系不大。
D.有信仰或融进崇拜的精神才能形成真正的传统。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1. C
2. A
3. C

 1.答案涉及的内容见一二段,其内容包括广义和狭义两部分。A、B项概括不全面,D项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2.题干中的语句有两个要点:“背后”和“精神连接链”。B项错在第一句,C项错在错在后一句,D项错在“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
3.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篇五: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16分)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传播,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沉沉浮浮,历经风雨。今天,儒学再次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被中外学者高度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天下敢藏有《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今非古者族……”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康有为揭起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造,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
材料五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六 中共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是现阶段党的重要工作;……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方向,……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是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理念?在当时为什么不可能实现?(3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各是什么?(2分)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原因?(3分)
(4)材料五反映了鲁迅对儒学的什么态度?(1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分)
(5)依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文化强国?(2分)

(1)孔子主张德治(以德治民);(1分)原因: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孔子主张不可能实现;(2分)
(2)材料二反对;材料三肯定;(2分)发展儒家学说;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正统)思想(提升儒家地位)。(2分) 
(3)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异常严重 ;b.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要求实现民主政治;c.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d.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影响。(每点一分,共3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思想:批判儒学。(1分)原因:儒家传统道德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提倡的纲常伦纪与西方民主思想相对立;(2分)北洋军阀倡导“尊孔复古”。(1分)
(5)把握正确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每点一分,共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4)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5)问,要客观全面。言之有理即可。

篇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材料二 法家,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君权为核心,法制为手段的思想学派,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为秦朝最为采用。
(1)材料一是谁的观点?他所代表的学派思想何时正式确立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被成功实践的事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实行的哪一项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材料三 识图答题:

(3)请说出图1中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1分)
(4)请指出图2和图3分别是我国古代哪两项科技发明?(1分)
材料四 完成下列表格
(5)
人物
代表作
文学价值或重要地位
①______
《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杜甫
三吏、三别
②________
张择端
③___________
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曹雪芹
④___________
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6)如今“哈韩”、“哈日”等风频频来袭,作为当代中学生请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1分)

(1)孔子、西汉 
(2)商鞅变法、郡县制 
(3)蔡伦改进造纸术 
(4)指南针、活字印刷术 
(5)①王羲之 ②诗圣 ③《清明上河图》 ④《红楼梦》 
(6)应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即可)


篇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经济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个题目应该反过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经济基础的影响?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向内心去探索、追求所以不太注重外在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与追求.因为经济、科技的发展会膨胀人们的贪欲,而贪欲会蒙蔽我们自心的智慧显现即“致知在格物”!

篇八: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有哪些?
从小就学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咱中国到底有多少传统美德呢?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修身”,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
“齐家”,是指家庭应具备的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治国”,是指处世应具备的美德.治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处世美德包括职业美德、公共美德等,主要内容有: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
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候是下一个时代的难题.
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超越习俗和限制,但不能无视它们走得太远.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摘编)
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从全体.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人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当良心、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在你的心灵中永远扎下根来的时候,你就会形成一种有道德的个性.
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

篇九: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具体介绍一种)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篇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请问要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要读什么书
四书五经之类还有什么

现代的书有很多都很不错!
《中华文化史》 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关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书,作者:冯天瑜 何晓明 周积明
还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作者:马汉麟
如果是读古代的书,那就很多了,没有什么系统的,就要看自己的兴趣去读了!
象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二十四史
百家争鸣时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纵横家的鬼谷子、战国策都对了解独尊儒术前的中国文化有很大帮助!

推荐访问:成长经历作文450 成长经历作文450
最新文章
  • 爱国主义征文5篇

    爱国主义征文篇(1):爱国主义教育作文700字_800字爱国主义教育作文70... 2019-05-11

  • 家风家训征文400字7篇

    第一篇家风家训征文400字:[时间征文]我的家风家训_400字“没有规矩... 2019-05-07

  • 关于诚实守信的作文7篇

    关于诚实守信的作文篇(一):关于诚信的作文: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_500... 2019-04-14

  • 瞿秋白

    瞿秋白篇1:瞿秋白_450字今天,我看了伟人瞿秋白的事迹,我知道了,... 2019-04-06

  • 陆逊

    篇一:[陆逊]忍_550字俗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2019-04-04

  •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一:我的父亲_600字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可在我看来,我的父亲... 2019-03-15

  •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_800字关于陈潘于薛... 2019-03-15

  • 教育法

    教育法篇1:学习《新义务教育法》的体会_1200字望一小雍义纯《新义务... 2019-03-11

  •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篇(一):三人行必有我师_450字“三人行,必有我师”,... 2019-03-10

  • 我最敬佩的人

    (1) [我最敬佩的人]我最敬佩的一个人_500字你最敬佩的人是谁?有的... 2019-02-24

上一篇:我的三位母亲(共10篇)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共10篇)

Copyright © 2017 第一课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 触屏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