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知识 > 古诗 > 正文

描写庐山的诗句(共10篇)

来源:古诗   2018-10-25

篇一:描写庐山的诗句

描写庐山的古诗有哪些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篇二:描写庐山的诗句

苏轼描写庐山的5首诗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过庐山下
苏轼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题西林寺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圆通诗
苏轼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篇三:描写庐山的诗句

描写庐山 的诗句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庐 山 诗
朱元璋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望石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空开,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

篇四:描写庐山的诗句

其它描写庐山的诗句

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题西林壁 》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题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
江 为
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
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
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
除邓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瀑布
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日 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篇五:描写庐山的诗句

描写庐山的古诗```急【描写庐山的诗句】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蹔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望庐山五老峰
李 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 继
楚客自相送,
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
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
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
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
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
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
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
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
元稹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

篇六:描写庐山的诗句

描写庐山的诗句有哪些?
就是描写庐山风景的诗句有哪些?

庐山 平生作意庐山游,往来却贪吴越舟.
陛下许臣鞭匹马,芒鞋因得款清幽.
是时六月蒸炎暑,六合黄尘空一雨.
上方冷翠袭衣襟,便觉笑谈在天宇.

庐山吟 借得名山避世哗,群贤毕至学仙家.
出门总是逐风景,无日能忘餐晚霞.
漫步随吟今古句,高谈且饮云雾茶.
林中夜夜闻丝竹,弥撒堂尖北斗斜.

庐山歌 昔年拄玉杖,去看庐山峰.
远山如游龙,半入青天中.
四顾无人独青秀,五老与我同舂容.
手弄石上琴,目送天边鸿.
二仪自高下,吴楚分西东.
洪涛巨浪拍崖下,波光上与银河通.
吸涧玄猿弄晴影,长松舞鹤号天风.
天风吹我不能立,便欲起把十二青芙蓉.
弱流万
庐山高 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距.
岌乎二千三百丈之 ,谓即敷浅原.
培 何敢争其雄?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旦夕吞吐乎其胸.
回崖沓嶂鬼手擘,涧道千丈开鸿 .
瀑流淙淙泻不极,雷霆殷地闻者耳欲聋.
时有落叶于其间,直下彭蠡流霜虹.
金膏水碧不可觅,石林幽黑号绿
赋庐山 地据九江汇,天教五老看.
孤标横碧落,百里见青峦.
星斗光堪摘,烟霞秀可餐.
何时谢人事,膏秣以从盘.

赠庐山僧 一室炉峰下,荒榛手自开.粉牌新薤叶,竹援小葱台.
树黑云归去,山明日上来.便知心是佛,坚坐对寒灰.

庐山桂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
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
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
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入庐山 断陇横溪出酒旗,乘疲小憩晚阴时.
幽林合翠痕痕净,远瀑飞琼派派奇.
水迥起风传鹳垤,村荒入夕见鸡埘.
竹间谁拂农家壁,觅写如今夜醉诗.

庐山石镜 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怪堕幽萝间,非时更澄彻.
绿萝就玉兔,再与高鸟歇.清光照掌中,始悟石上发.
谁传阴阳火,铸此天地物.深影藏半山,虚轮带凝雪.
早回谢公赏,今遇樵夫说.白日乘彩霞,翩翩对容发.
我图辨鬼魅,信美留烟阙.形神乍相逢,竟夕难取别.
如其终身照,可化黄
怀庐山 屏心寒梦枕,屋角晓城钟.
客子几多想,庐山千万峰.
仙源云气叠,溪坂雨声重.
杨柳西门外,禅人屡此逢.

庐山雪 倚天无数玉巉岩,心觉庐山是雪山.
未暇双林寻净侣,试招五老对苍颜.
远游借问有何好,胜赏何曾容暂间.
却恨此生云水脚,误随人去踏尘寰.

过庐山 问讯匡庐几度经,何时袖手摘天星.
世如春梦空头白,山似故景眼色青.
便欲移文寻鹤帐,又还呼渡过鸥汀.
它年学得香山士,定结茅庵入翠屏.

庐山五猗 猗若人兮深衣,万锺不为泰兮一箪而遁肥.
溪之清兮不受淄,月离离兮风披披.
芙蓉兮涉采,欲淡兮心夷.
驾言兮何之,羲文兮与归.

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登庐山 五老峰巅望,天涯在目前.湘潭浮夜雨,巴蜀暝寒烟.
泰华根同峙,嵩衡脉共联.凭虚有仙骨,日月看推迁.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篇七:描写庐山的诗句

描写庐山云雾飘渺的诗句有哪些?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因为.
3.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描写庐山的诗句】

篇八:描写庐山的诗句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着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毛泽东等.
“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西北距中国特大城市武汉200千米,南至江西省省会南昌100千米,东及东北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着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庐山先后归属楚国境内的庐子国、庐邑,六国统一后,属九江郡.公元前201年,归属豫章郡,汉文帝时再属庐江国.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山,他在《史记》中记述:“余南登庐山,现禹疏九江”,“庐山”一名始有文字记载.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时,庐山属豫章郡柴桑县,221年孙权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后属武昌郡,至291年西晋惠帝置江州时又属江州浔阳郡柴桑县.367年,西林寺建成,慧远任寺院住持.405年,陶渊明于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
1008年,白鹿洞书院扩建,师生总数空前壮大,并改白鹤观为承天观.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1070年,《庐山记》及《续庐山记》问世.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于自己居所内着书讲学.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于山中停留、观光.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1181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1182年,朱熹拨钱三十万建白鹿洞书院之礼坚殿.1191年,山上的三叠泉开始为世人所知.1208年,扩建濂溪书院,《庐山列传》及《庐山旧志》先后问世.1324年,《庐山人物艺文志》二卷问世.1351年,白鹿洞书院遭兵火毁坏.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于兵火.1360年,陈友谅称帝江州,与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阳湖地区长期对峙.
明洪武年间,庐山获封为“岳”,遂与五岳并列.1411年起,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经至讲经台,被设为禁山,清朝沿用.1436年,白鹿洞书院获重建,至1497年书院诸生逾500人.1573年后,黄龙寺、千佛寺、云中寺、青莲寺等建成启用. 1579年,明神宗下诏毁天下书院,白鹿洞书院也未能幸免,但数年后得以复办.1645年,南明左良玉率军焚掠江州,庐山同遭破坏.1668年,吴炜撰所撰的《庐山志》十五卷问世.
1980年,电影《庐山恋》在全国的公映,庐山旅游迅速发展.1982年,中国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1984年,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并修筑锦绣谷游览便道.1994年,庐山被中国建设部评为“卫生管理达标风景名胜区”.1996初,景区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登山路经辟为“霞衢”游览山道.1996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核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区旅游业进一步升温;2002年2月13日,该组织又将庐山核定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使其在旅游界的知名度再度攀升.2006年11月,景区管理局决定大幅提高进山门票价格,引发激烈辩论. 2009年9月,发起召开“世界名山大会”和成立“世界名山协会”,向全世界推介旅游资源.
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东林寺首创净土宗,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庐山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场所就是东林寺,该寺于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和高僧慧远联手兴建.东林寺建成后,山中的佛教影响力逐步提高,并发展成全国八大道场之一,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第二中心.
中国古代的着名文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等,都曾慕名到访东林寺,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佛教文化也因此名声大振,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景象.太平天国战争以前,庐山一直是中国着名的佛教圣地,鼎盛时寺庙多达三百多处.时至今日,东林寺内的“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寺庙设施仍有留存.
据《庐山记》载:传说有一位在叫匡俗的人结茅庐于鄱阳湖边的大山上修道,后来匡俗仙去,其修炼之所被人们称为“仙之庐”.正是基于这种传说,庐山成为后人修道的理想场所.南唐时期,着名道士陆修静到庐山布道,庐山道教发展迅速,呈现佛、道共荣的现象.唐咸通年间,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术,又游归宗寺与九天使者庙.有《题归宗寺壁》诗:“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后隐居庐山仙人洞修炼成仙.公元1071年,周敦颐知南康军,后隐居庐山莲花峰下,得陈抟《无极图》,推演而成《太极图说》.仙人洞是庐山道教的核心场所,留存的道教遗迹十分明显,成为游客游览庐山的必到景点之一.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因而在中国众多名山中显得非常特别,自古以来受众多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自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山名写进《史记》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都曾来此登山,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400多处摩崖题刻和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享有“文国诗山”的雅号,成为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真正的山水画,是其画作之“传神说”在中国画理论上的一次突破,而此说也是受到了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思的影响.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所绘的《匡庐图》对山上美景作了尽情渲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精品.《匡庐图》画法精湛,将山中的崇山峻岭和群峰显现出环抱之势,很有动感.画中山峦入云,瀑布飞泻,山体的完美形象跃然纸上.《匡庐图》现已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家极佳的研习范本.明代画家沈周绘制的《庐山高图》,以缜密细秀、黑白虚实、墨色浓淡相宜的绘画技法,描绘出山峦层叠、草木繁茂的传神意境,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现藏台北故宫.除古代画家对庐山的青睐外,也有中国近现代画家以此山为创作背景,出品了许多传世佳品,如张大千的《仿沈周庐山高图》、《庐山图》等.
庐山堪称诗人荟萃之山,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山诗篇,数量达四千首之巨.晋代陶渊明(陶潜)一生以此山为背景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身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南朝时期《庐山二女》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来此游山,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望庐山瀑布》等14首诗歌,其中的《望庐山瀑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诗人白居易在山上筑有“庐山草堂”,所撰《庐山草堂记》被后世评为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宋代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而另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则是对山体地貌的形象描述.现代中国政治家、诗人毛泽东所作的《七律-登庐山》中的名句“跃上葱茏四百旋”,描绘出山势的高耸和山道的崎岖.现在的庐山不时也会举办诗词大赛,营造和传承山中的文化氛围.
庐山重要的理学中心有两处,一处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讲学的莲花洞,另一处为白鹿洞书院.1072年,周敦颐退休后移居莲花洞,创办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并以莲之高洁自律,其所着《爱莲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中的“出污泥而不染”被誉为经典名句.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对他的学说再加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南宋时期,朱熹以白鹿洞书院为中心,将周敦颐及其弟子的理学思想继续发扬、完善,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政治、社会影响深远.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进行扩充,使得庐山的理学地位空间提高,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白鹿洞书院也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庐山云雾是庐山一大奇特景观,闻名中外.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因为这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湿气很盛,因此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庐山云雾,四季皆有.夏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关于"庐山"的诗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宋·苏轼·《题西林壁》)2、欲买庐山(宋·晁补之·《满庭芳》)3、银山堆里庐山对(宋·向子諲·《虞美人》)4、庐山秀出南斗傍(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5、兴因庐山发(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6、应念社结庐山(宋·吴潜·《念奴娇》)7、心羡庐山下版僧(宋·陆游·《晨起》)8、庐山佳致(宋·姚述尧2·《念奴娇》)9、闻道庐山横广泽(宋·吕渭老·《渔家傲》)10、路入庐山风细细(宋·吕渭老·《渔家傲》)11、做庐山隐逸(宋·曹勋·《沁园春》)12、不识庐山真面目(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13、烧着庐山罗汉院裹王和尚脚指头(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4、庐山归宗和尚无端拭坏一双眼睛(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5、借问庐山三峡(宋·倪偁·《水调歌头》)16、庐山瑶草四时春(宋·晁补之·《少年游》)17、东林、西林寺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8、大姑、小姑在庐山南彭蠡湖中(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9、莲花峰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20、庐山政接柴桑路(宋·戴复古·《琵琶行》)

篇九:描写庐山的诗句

古诗 描写庐山,柳树,小草,春雨,西湖,梅花的古诗

庐山: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庐山的诗句】

篇十:描写庐山的诗句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宋代________写的。诗中描写诗人看庐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诗人眼中庐山不同景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了他面对困境的乐观态度。
3.“爬山虎的脚长在___________。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写了爬山虎脚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4.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身子___________________,把脖子伸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稿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茎上    长叶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也是嫩红的   
     位置   形状  颜色
4.温柔可亲    蹭你的腿   让你给它抓痒    跳上桌来    踩印几朵小梅花

推荐访问:秘密吸引力法则观后感 秘密吸引力法则观后感

最新文章
  • 童年趣事50字10篇

    童年趣事50字篇1:童年趣事诗歌——捉迷藏_50字蒙上了双眼一双手在捉... 2019-05-10

  • 关于母亲节的诗

    关于母亲节的诗篇1:2018关于母亲的古诗_200字《游子吟》【唐】孟郊... 2019-04-07

  • 关于母亲的古诗

    一:[关于母亲的古诗]2018关于母亲的古诗_200字《游子吟》【唐】孟... 2019-04-07

  • 竹外桃花三两枝

    竹外桃花三两枝一: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惠崇《春江晓景 》惠崇... 2019-04-07

  • 关于读书的古诗

    (1) [关于读书的古诗]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155句 (2) [关于读书的... 2019-04-06

  • 关于秋天的古诗

    (1) [关于秋天的古诗]关于秋天的古诗(2) [关于秋天的古诗]关于秋... 2019-03-20

  • 小学古诗

    第一篇小学古诗: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61-70)61、春日 (宋)朱熹(... 2019-03-20

  •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篇一:中考“古诗词赏析”错解例析天津三中王凤霞寒假期间... 2019-03-19

  • 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篇一:古诗的故事——冬夜读书示子聿_500字在冬日寒冷... 2019-03-18

  • 清明

    清明篇1:关于清明节的资料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 2019-03-18

上一篇:春夏秋冬的古诗(共10篇)

下一篇:春的古诗(共10篇)

Copyright © 2017 第一课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 触屏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