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好词好句 2019-02-07
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的原文和赏析
要原文,谢谢!如果有读书心得更好
一位女性对女性时间和空间的审思 ———读《呼兰河传》有感
合上《呼兰河传》,脑中萦绕的是萧红作为一位女性,在创作中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审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呼兰河”就是萧红途经的所有地方,有萧红生活过的全部岁月.
“呼兰河”就是萧红灵魂的肉身:她的起源与归宿.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对萧红来说,“呼兰河”显然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空间形式,它同时是一条绵延的具有贯穿性的线(河)和一个固定的点(城);事实上,它象征性地暗示了萧红生命的两重性:对流浪与安居有着同样强烈的渴望,这样,萧红的“呼兰河”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得以凸现.一方面,“呼兰河”在某种空间———东北小城,和时间 ———萧红十六岁以前的岁月上静止着,作为一种有效的参照物和目击者,见证着萧红的“在”与“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流动不息,穿越众多认识纷纭和离合聚散,与萧红一起经历一次又一次出走,体验生命的创痛和无奈.始终在她心里,大门外的流浪者,在没有回忆的空虚的景色中,我们每一个人带着一瓮家乡的土,很久以来收拢来的能摸得着的土.
值得一提的是,“呼兰河”在萧红那里极具私人性和独特性,它更多地属于萧红的个人体验:她的想象、记忆、梦幻和文字———属于萧红的心灵空间和私人地图.在香港,“呼兰河”以话语的形式公开而完整地浮现,这使萧红在世的最后一个空间香港和最初的空间呼兰河有某种程度的混淆.换句话说,文字、记忆和幻想吞噬了萧红的现实生活,香港作为一个现实空间,开始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和缝隙.这种空间的相互重叠和彼此渗透缘于一种相似的寂寞.
萧红有一个寂寞的童年,“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寂寞从此像烙印一样深深留在她心灵上,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即使她从最北端走到了最南端.她仍然是寂寞的: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加寂寞了.”这种寂寞对她是可怕的,也是最大的威胁,皖南事变以后的香港文坛,其实是热闹、空前活跃的,而萧红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这是个“广阔的进行着生死搏斗的天地”,一个“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一个小女孩的寂寞心境,被遗忘、被忽略、被批评,甚至被误解.
萧红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和她呼应的,只有自己的童年记忆了,以寂寞的心境,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这可以解释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几乎竭尽全力地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童年细节,像要抓住些什么,把自己从虚无中解救出来.
作为一名女性,她是孤独和寂寞的.青年时逃婚离家,与萧军相恋、结婚、离异,孩子夭折,受病痛的折磨与病中无人照顾,直至孤寂的死去,年仅31岁.她的人生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人生的遭遇、心灵的创伤和文学天赋,成就了萧红的文学创作.她以女性视角对生命进行了独特的观察和叙述,使凄迷哀婉的氛围贯穿作品.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这种感受和体验在萧红的另一部代表作《生死场》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同的寂寞,使萧红的过去和此刻,远方和此地相互渗透,这种渗透中包含了吸引与排斥、拥抱与抵制、清晰与模糊、凸现与隐匿等诸种可能性.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充分显示了一个出走的灵魂,对肉身的暧昧情绪:她所渴望的,也是她深深恐惧的;她想靠近的,也是她曾经拒斥的;她已放弃的,其实一直深深纠缠;她勇往直前,却只为了落叶归根.
她离开时,没想到要回来.她回来时,却是永远离开.
“呼兰河”成了萧红拥有无法统一、永远矛盾着的女性空间的象征.她或者留在这个固定空间里,享受稳定、可靠、安全、温暖,同时忍受沉闷、单调、压抑、封闭,甚至窒息;或者像水一样四处漂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流浪,同时也要面对孤独、受伤、各种陷阱、无法识别的危险以及风风雨雨.这种尖锐冲突着的空间意识是一种截然对立、不能调和的空间,但萧红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犹豫反复,她的生命力也被慢慢地侵蚀,损耗殆尽.既“极端渴望能自持自立”,又 “极端需要依靠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萧红,终其一生都没有解决内心的矛盾.
《呼兰河传》,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部作品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花开三月 小城悲情 ——《小城三月》读后感
三月春光美,情窦初开,煞憔悴.
从未有过一种心境,像满怀渴望大胆追求那般撩人心脾;从未有过一种风景,像少女怀梦笑靥盛开那般美丽动人;从未有过一种爱情,像郁结在心相思成疾那般伤感悲恸.
《诗经》中说:维以不永伤.可是翠姨,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子,被有始无终的爱情折磨、成伤乃至干涸而死.
她很朴实,却也喜欢新鲜的流行的东西;她很腼腆,却也能为一双鞋执着地跑遍全城;她很勇敢,却怀揣爱情从不说出口;她依从父母,面对包办婚姻只有暗自嗟伤;她没有过人之处,但在精致细节的刻画下愈显动人;她没有太多的话,没有太美的相貌,但她那悄悄沉淀至死不渝的爱情让她焕发生之光辉,死之哀伤.
萧红的刻画很细腻,虽从“我”的角度侧面述说翠姨,但翠姨仿佛生活在了我们身边,形象鲜明生动,我们为之感慨复叹唏嘘不已.
我不想把这样一个形象附以过多的时代背景和封建特色,仅仅从人的角度她就足以让我们辗转缅怀.
我见识过许许多多让人感慨的爱情,如崔莺莺誓死不屈的爱情,杜十娘破釜沉舟的爱情,林黛玉悲伤辛酸的爱情,子君冲破世俗的爱情,简爱坚强勇敢的爱情,等等.可翠姨的爱情又是区别于这些多种多样的爱情的.她不喜欢母亲给她定下的婚姻,却接受了,而又迟迟不肯完婚;她跟表哥相爱,又从不表露,只是一味地喜悦,一味地哀伤.她像一棵风雨中的小草,凄凄地摇晃,不屈不挠又无比沉痛地生存,终不堪忍受抑郁至死.
看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久久无法从悲伤中返回,我为翠姨的死和整个世界的懦弱而悲伤.可是过后当我重新回忆,我发现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翠姨的微笑,悠久而甜美的微笑.
她已经挣脱了现实的樊篱,摆脱了躯体的困扰,她的灵魂永生,她可以在精神上延续她的爱情、她的生命.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念君兮君不知”.而生之所依、爱之所伏却让翠姨得以永生,她再不必眉头深锁而可以永久地微笑.
三月的花开了,三月的花又谢了.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随风消逝而去,却又开遍了整个星空.
我想这便是永恒.
没有禁锢,没有纷扰,像樱花盛开般烂漫;没有痛苦,没有哀伤,像挠拨金鼓般高亢.
只是生命,维以不永伤.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三月的花开了;在这样一座小城中,翠姨的爱情之花开了.
在这样一座小城中,悲情下的妖娆之花开了.
怎样写读书体会?1000字左右的,怎样写?不要成文,或是有两个选材1)《草房子》2)《呼兰河传》.跪求ING.
有可能的话可以先看看,书写的不错,值得一看
第一段自己写,或者从序言里摘点,加以组合
在百度行输入
草房子 书评
A篇一句,B篇两三句,.
摘几句之后,就算没看过,也知道讲了个什么
再自己编点,重复上述操作
如果看过的话,有了上述的操作,你基本上就思如泉涌了【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读后感的格式和内容怎么写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以“与书为友”写一篇450以上的作文
与书为友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初成长的道路上,书就是一级一级的台阶,指引我们爬向光辉的的顶端.
我最先接触书的时候,大概只有三四岁的样子.那是,我只是看书里的插图,因为书上的小兔子、小鸟儿太可爱了,我爱不释手.不过,对于书里那一行行蚂蚁似的文字,我是一点儿也不喜欢,反倒觉得它们占了地方.
到了七岁,我学习了拼拼音,对故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就缠着爸爸妈妈给我买带有拼音的童话故事书.我开始学会慢慢拼拼音读故事了.白雪公主的衣服真的是金银丝编织的吗?小矮人真的只有那么矮吗?巫婆可以变一半有毒一半没毒的苹果吗?小小的脑袋总是思考着这几个问题.
九岁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学写作文.为了写好作文,在老师的建议下.我购买了大量作文书.尽管只是喜欢里面的想象篇,可为了培养写作能力,我全部都看了,并且还做了很多笔记.因为有了积累,我的作文写的越来越好.
现在的我,在津津有味地读者中外名着,从鲁迅的《呐喊》到萧红的《呼兰河传》,再到小仲马的《茶花女》等.读罢之后,我惊叹文学家们的文笔和新颖的构思,特别是哪丰富的思想让我折服.
书教育了我,书充实了我,书影响了我,书改变了我.
读书,使我越走越稳,越爬越高,我会继续以书为伴,以书为友.
你喜欢读书吗?写一则读书体会,80字左右.
喜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书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书中了解知识、丰富自己、开拓视野,了解世间的一切,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从书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经验!书是我最好的朋友!(90多个字)
求3篇不同的关于《回忆鲁迅先生》的读后感,700字
要三篇不同的..
明天晚上之前要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
"l\x1e];o\x0eG\x06f~0
#e\x01r6c6Z Q\x1ae M u:~\x0fh0
一直很崇敬鲁迅先生,也曾尝试模仿她的笔触,终究还是失败了.新民博客 c\x06D6X\x11{\x15`3^\x10S\x10`+s\x1d_
鲁迅先生给我的感觉,总有那么些许“可敬而不可亲”,虽然老师说他其实并不如外界传言,是座心高倨傲、盛气凌人的“冰山”,可到底不太相信,我在接触先生时,总有种偷瞟他一眼就会被他严厉的目光“杀死”.新民博客:w)u5q C1V!y9N\x18C\x04W z
一次无聊,信手翻了几页语文书,《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映入眼帘,捕捉住了我的思绪……
\x0f`4E\x06k6R\x0f^\x0eJ"M0
逐字逐句地斟酌着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读之欣欣然,作者以其独到的女性视角、细腻的笔触,向我展现了不可多得的另一个鲁迅:生活中的鲁迅细致沉稳,就拿嘱咐妻子送学生回家一事来说,足见其无微不至的心思,学生再怎么大,怎么独立,在他眼里,始终是孩子,仍需要呵护关怀.平时,他也不乏风趣幽默:与刚才还见过面的学生开玩笑装糊涂说:“好久不见!”把人家吓了一跳……
$q:R\x07v+r\x05|\x01{0
读罢,我总结出了一条“硬道理”:“鲁迅”和“鲁迅的文章”根本就是两码子事儿,前者细致周到,善解人意,文底深厚,平易近人;而后者则是爱憎分明、陈词激烈、嫉恶如仇、又直又硬的.鲁迅先生的杂文如同一把匕首,直刺敌人心脏,令人感觉这位大师很冰冷,如同杀手一般,威严难犯.我曾看到过一些他的照片,照片中的他总是神情严肃.
\x01o$S\x18^ s\x08j\x16F/?Y0
鲁迅先生临终前,仍然忘我地工作:写文章、翻译……他关心青年,从作者的笔触中,我似乎能看到鲁迅先生那瘦削的脸庞,做着手势,背挺得笔直.而当我联想到这位伟人的去世——不禁心情沉重!鲁迅先生当年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武器,抨击黑暗的旧中国,诅咒一切令他看不惯的丑恶事物,然而这位民族的伟人为中国作出的许多贡献不但没有换来政府的支持,反倒让自己在死后连追悼会都不让开……郁达夫说得没错:“一个没有伟大的人出现的民族是全世界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而有了伟人,却不懂得爱戴、拥护、崇仰的国家是绝望的奴隶之邦”,看着萧红笔下颇有生趣的鲁迅先生,想到他悲哀的命运,不免扼腕!
\x05W2_\x19U\x0eY\x1bO0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先生一生的写照,他似乎总不知疲倦,“别人起来了,他才睡下”……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时,也一定很悲伤吧?!虽已事隔多年,但对于我这个“陌生人”,忆起他的点滴都会涕泗涟涟,更何况是与之相处多时的学生!读罢《回忆鲁迅先生》,我重新审视了他的“严酷形象”,但心中更多的是对他艰苦一生的认识与叹息.要是鲁迅先生再多活几年,兴许我们还会过得更好些吧?!然而人各有命,既然老天早早把他收去,定有其道理,是看他太累了?太乖戾了?……无从知晓.
h\x02{3x\x14W.P\x1dn u0
一位可敬可亲的伟人的陨落,使他的整个民族的一大悲哀,一大损失,尤其是这个民族处在黑暗统治下的时候.新民博客&[&i.t\x13d"^4G\x11I
有时我在想:中国是不是少了什么,是纪念“XX伟人日”吗?兴许是吧……
!q"D\x14c\x02s9N:[\x1c@\x03x%R\x12n0
另一面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前两天到图书馆借书,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箫红的集子,顺手就把它取了下来.我读书就是这样,摸到那本读那本,没有什么计划性.封皮上写着她的两部代表作〈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的标题.回到宿舍,随手翻翻,发现最后一篇是她写的纪念鲁迅的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读之欣欣然,竟然先把这最后一篇给一气呵成地读完了.
读过回忆鲁迅的文章不多,但可以说,此篇是为数不多的佳作.正如本书的序言里所说的那样:自从我们失掉了鲁迅夫子之后,我们收获了多少怀念的好文章,但箫红的这一篇可说是空前的绝唱.
曾有人批评箫红,说她由于没有受到完整正式的教育,写的文章中有的句子有语病.但我想,文章贵在思想,而散文贵在一种真实的对于生活的体悟.在这篇文章中,箫红以她独特的女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多的宝贵的鲁迅先生的另一面.
中学时,语文老师介绍鲁迅时说道:鲁迅的杂文如一把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当时对鲁迅的感觉很冰冷,视他为杀手一般.前些日子和朋友谈起鲁迅,朋友说,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如他的胡子-----又直又硬.其实,鲁迅和鲁迅的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的.
如果我是一个语文老师,我倒是先把鲁迅的散文介绍给我的学生.曾有一段时间,我的枕头边放着一本鲁迅的散文集.早晨起床时,我不敢摸它,因为一旦打开便放不下.〈故乡〉,〈社戏〉,〈从北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文章.还有他的人物回忆,比如〈范爱农〉,〈藤野先生〉,文字温暖,真挚,感人.这些文章读了很多遍,每一次都是爱不释手,掩卷之余,怅然若失.
我曾看到鲁迅的很多照片,他总是神情严肃,甚至有一张他躺坐在一堆坟冢之中,还有他的题词:我躺在厦门的坟中间,显得放浪形骸.箫红在本篇的开头就写鲁迅的笑: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下面还有写他的笑的:“……鲁迅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的热闹”.
生活中的鲁迅细致,周到.有一次鲁迅伤风初愈,夜里十二点谈话后,仍然坚持下来送箫红.临别时,他提醒箫红下次再来时辨认门的方法.箫红出门后回头看时,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的,若不是告诉的那样清楚,下次来她怕要记不住的.
鲁迅在临终前,仍然忘我的写作,翻译,关心青年.我曾看到一张鲁迅的一张在去世前不久和青年文学爱好着一起讨论的照片.照片中的他,只能看到半张瘦削的脸庞,做着手势,背挺的笔直.
1936年5,6月份,鲁迅重病在身,有一段时间,高烧不止,卧床不起.箫红去看望他.“天气热起来了,客厅的门窗都打开着,阳光跳跃在门外的花园里.麻雀来了停在夹竹桃上叫了三两声就又飞去,院子里的小孩子门唧唧喳喳地玩耍着,风吹进来好象带着热风,扑到人的身上.天气从刚刚发芽的春天,变为夏天了” 我读到这里时,心情沉重.如果以后我要是有机会作导演拍〈鲁迅〉电影时,我一定把这一段插进去.一边是生,另一边是死;一边是阳光明媚,另一边是死气沉沉;一边是希望,另一边却是绝望.
最后是结尾.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17日,一夜未眠.18日,终日喘者.19日,鲁迅安详地睡着了.鲁迅逝世时箫红远在日本,并未在场,但她写的如在场一般.
《回忆鲁迅先生》感想: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这样的文字是萧红写下的.
一直以来萧红都给我水火相容的感觉.看《呼兰河传》,十分惊讶天下竟有女子能将国恨家愁、东北的硬朗粗犷和微物的细腻敏感、以及朦胧的青年人的怀旧和对新时代的向往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这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开首是写鲁迅先生的笑的,也是风流风骨相得益彰的好作品.
伟人生平的文章里,惯常的总是将他/她塑造成万世流芳的形象,仿佛不是人类.但萧红不同.她告诉了我一个对世界和生活充满爱的鲁迅先生.
大爱尽在不言中.一切,都始于一个笑,“是从心里的欢喜.”
唯有书香万古传 读后感 200字
“玉笛横吹听落梅,红袖添香夜读书”,这是古代读书人所憧憬的美好时光.而现在,只能是我辈所追忆的一种世外桃源.喧嚣的车水马龙、繁重的生活负担、痛楚的工作压力,让人们感到了厌倦和疲惫.
于是,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口中不再是言不由衷的寒喧,而是一杯淡淡的清茶;手里不再是交错碰撞的觥筹,而是一卷心爱的图书.这个时候,便将一切世俗都屏蔽在了心灵之外,把自己的身心舒展在于书香之中,感受着古人的喜怒哀乐,寻找着历史的星空流失,“神游天极,心系八荒”,从而真正体会到:超脱是生活的真意,悠然是生命的天堂.
贝多芬传读书笔记
2.“……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已极.得知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同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
一篇读书笔记或读后感【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昨天,我跟随着老师,学习了一篇课文——《金钱的魔力》.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主人公去一家裁缝店买衣服,店员见他穿得不华贵,看样子是个穷光蛋,于是就从一堆被顾客拒绝的衣服里挑出了一件最蹩脚的衣服给他穿,只想让他快点走人.后来主人公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店员的态度瞬间360大转变,和老板一起殷勤讨好,竭力为主人公服务,并热情地把主人公送了出去.
这篇文章摘自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极大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那些见钱眼开,爱财如命的家伙.我们不应该像老板和托德那样做,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以钱的多少来决定对人的态度.不管对方是穷人还是一个大富翁,都要热情的对待和尊重他们.
文中的托德和老板简直就是金钱的奴隶.其实现在社会上许多人都被金钱“指示”得团团转.比如说有一种商品质量不合格,它要先过国家检测总局这一关,就必须拿金钱,拿好酒,拿好烟来服侍那位“关键人”,难道有哪一位领导不曾在金钱面前失去了理智呢?
我们有时很懒惰,要买点东西但不想出去,便给别的同学五角、一元钱的“小恩小惠”,让他们去帮我们买,这种钱被我们戏称“跑腿费”.我们班的同学还很喜欢玩电脑游戏,某个同学要升级,但又没时间,就让另一个同学帮他玩,帮他升级,然后给多少多少钱,这种交易方式在我们班颇为流行.
人活在世上,如何对待金钱,应该持有怎样的金钱观?如果一个人像托德和他的老板一样,唯利是图、见钱眼开,就会沦为金钱的奴隶,失去自己应有的尊严.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用智慧和汗水去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有尊严地活着!
求读书笔记 一篇 500字
读书笔记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它是吴承恩先生的杰作,讲述的是一个泼猴和唐三藏及师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本书我虽然看了一遍,但是以这本书编辑的电视机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它给人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让人看了就喜欢上了它.
看完这部小说,有很大的感悟,我觉得学习唐僧的全心全意,孙悟空的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本书把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泼猴勾勒得栩栩如生,写它从天不怕地不怕变为一个恭敬的猴子,为了师傅的安危他奋不顾身,他并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也不像沙僧那样憨厚,作者更是借助他这一点勾勒出孙悟空的大智大勇,自从唐三藏把孙悟空从五指山解救出来到取得了真经,这期间经理九九八十一难,每次劫难都是孙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师傅的,最后才圆满的取回真经.
在打白骨精这一回里,他三次打死变为人形的白骨精,而被师傅气的念紧箍咒,唐僧是凡人他并不知道那是妖怪,悟空的解释他完全不听,而是念他的紧箍咒,疼的孙悟空满地打滚,最后唐僧还要和孙悟空断绝师徒之情,孙悟空被迫无奈,只好又回到花果山.但是孙悟空心理并没有怨恨师傅,更没有去报复师傅的想法,他把委屈全都藏在心理,而且心理总是想着师傅的安危,可见他对是师傅的真心.这一路上他们经历艰难险阻,不管多累,多饿,不管妖怪是多么的阴险狡猾他门都一一打败他们,把师傅从危难中救出来.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总是有好处的,在当今的社会里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会被社会淘汰,从我们呱呱落地,父母就教我门说话,识字,等大一点儿他们又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在学校里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只有学会了怎样做人,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才能广交益友,可见书何其的重要.
从书中我们会悟出许多真理,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写作文的好词好句篇1:中学生好词好句好段摘选01、请保留一份单纯,... 2019-05-15
一:[描写老师]描写老师的好词好句描写老师的好词:德高望重、为人... 2019-05-10
描写游泳的好词好句篇1:描写夏天的好词好句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 2019-05-08
描写花的成语篇1:描写兰花的好词好句描写兰花的好词:纯洁、柔韧、... 2019-04-06
第一篇春天的成语: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春天的好词:春天 早春 初春... 2019-04-04
一:[形容夏天的句子]描写夏天的好词好句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 2019-03-12
夏天的词语篇1:描写夏天的好词好句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 2019-03-06
好段一:中学生好词好句好段摘选01、请保留一份单纯,使你多一份与人... 2019-02-28
第一篇形容老师的成语:描写老师的好词好句描写老师的好词:德高望重... 2019-02-27
一:[好词好句好段]中学生好词好句好段摘选01、请保留一份单纯,使... 2019-02-26
上一篇:五猖会读书笔记(共9篇)
下一篇:居里夫人传好词好句(共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