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造句 2018-02-19
用人生……,莫若……造句
人生其实很短暂,与其老老实实打工出卖廉价劳动力,莫若放手一博,也许幸运之神就在前面,你不过缺少点勇气.
仿写句子。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_____________,莫若____
仿写句子。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
人生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
幸福的事,拥又亲情【莫若造句】
《庄子》里有句话“莫若以明”是什么意思 都说庄子提倡“莫若以明”~
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关于“莫若以明”各家的解释五花八门.南怀瑾的解释是,庄子说的“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非都是“无穷”,“故曰:莫若以明.”最后是明道,明道以后,是非皆明.这句话说的一点不错,可惜看书的人不是得道的圣人,得道的圣人也不需要看南怀瑾的庄子讲义.
王先谦提出:“莫若以明者,言莫若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明”变成了“本然之明”,一个庄子独创的专有名词.
唐君毅说:“去成心而使人我意通之道,庄子即名之曰:‘以明’.”
劳思光说:“庄子认为儒墨各囿于成见.而欲破除彼等之成见,则唯有以虚静之心观照.”
陈鼓应说:“莫若以明,谓不如超出彼此是否之上,而以大道兼明之.”是肯定劳说的.他说:“各解以劳说为是,‘以明’当是从‘心’上下去障去蔽的工夫,指去除自我中心的封闭而排他的成见.用现代的语言,‘以明’便是培养开放的心灵,不如用明净之心观照.”他把这句话泽为:“如要肯定对方所非的而非议对方所肯定的,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本然的情形.”
另外还有将“莫若以明”解作“莫若已明”.“以”通“已”.“明”字,当如下文所谓“劳神明为一”中“明”的意思,即指心智、认识活动而言.“莫若以明”既“莫若已明”,亦即“止明”、“去明”、“弃明”、“不用明”之义. "莫若以明"既抛弃一般世人分别是非、彼此的那种心智认识活动,而要从物本来就没有分辨是非、彼此之初去加以认识.
还有些观点是人为“明”是使人明白,“知”是自己知道,两者是有区别的.“莫若以明”,就是不如让对方明白.明白什么?就是后面跟着的那几句要紧话:“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整个一句话就可顺顺当当地译为:“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不如使对方明白,物没有不是那一方面的,也没有不是这一方面的.从那一方面看不到的,从这一方面来看,也就知道了.”
沈善增说,庄子这番话,点明了由论战发展起来的辩论术的根本缺陷.辩论术着眼于个别观点,而有意忽略由一个个观点有机构成的理论体系.是非之辩发展的结果,是消解了“言”——理论的整体.不仅对方的“言”被消解,就是己方的“言”也被消解,成为一个个“是”——一个个分割的观点.这就是“言隐于荣华”.要克服这种情况,真正为了求得真理而论辩指谬,就要从一己的立场打超脱出来,看看哪些是可以求同存异的.这样,就会发现,真正水火不相容的是非冲突,实在是少而又少的.庄子在这里提倡的是理解与沟通,但也仅此而已,与“空明的心境”、“虚静之心”、“得道之明”实在并不相干.这里只是从圣人境界,来分析凡人是非之无谓,离开至人境界还远着呢.硬把“空明的心境”等高深的意思塞进来,弄得庄子自己也“言隐于荣华”,这实在是诸公操之过急.
冯学成说:莫若以明",就是以空明的心灵对待万物.明,就是智慧.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一尘不染,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明".善恶两端都没了,是非自然就没了.我们怎样对待这个是非?就像一面镜子,是,让它给照住;非,也让它给照住.所有的都给照住.对于镜子来说,照住了是,它不欢喜;照住了非,它不憎恨;照到了狮子,它不恐惧;照到了孔雀,它也不欢喜.镜子是不是这样的?就是这样!所以我们怎样认识这个"是非"?到底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你自己知道吗?自己能不能给自己立一个是非的评判标准?是者,真理也;非者,不是真理也.从道上来说,我这个是道,你那个不是道,对吗?怎样把人类文化形态上的是非对错搞个清楚?就是用这个"莫若以明",就是以空明的心镜去反映事物的原样.但这样说呢,还是没有赵州老和尚那句话高明,"老僧不在明白里."你不在明白里就没有是非了.你说是,我不知道;你说非,我还是不知道.你问不知道后面有什么玄机啊?自己去慢慢品味.品到了,就知道这里面的玄机重重.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这句话什么意思
如果不想让别人听到,最好的莫过于不说了;如果不想让别人知道,最好的就是不去做。
希望采纳
化当世,莫若口.
这两句出自韩愈,“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就是说,化育当世,没有超过用语言作宣传的:启迪后世,没有超过着书立说的.
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汉语翻译
要想让人不听到,不如不说,要想让人不知道,不如不做~
知我者莫若你中的“莫”“若”是什么意思
莫”……“若”指没有……比得上
莫怎么组词
莫非,莫名,莫急、莫问、莫不是、莫测高深、莫大、莫非、莫可指数、莫逆之交、莫若、...莫动,后面跟动词是可以组词的 ...莫名其妙的问题 ...莫非、莫问、莫名...
◎ 莫不 mòbù[there"s no one who doesn’t or isn’t] 没有一个不;无不听到这个消息,全校师生莫不为之失声痛哭◎ 莫不倾动加礼 mòbù qīngdòng jiālǐ[show great honours to sb.in receiving] 没有不表示敬...【莫若造句】
《樊重树木》的一些问题
解释括号里的字的意思
(向)之笑者:
莫若(树)古:
文中“咸求假焉”的“咸”应解释为( ),“假”的意思是( ),与成语“( )”中的“假”意思相同
原文: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译文: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注释:
解释括号里的字的意思
(向)之笑者:过去
莫若(树)木:种植
文中“咸求假焉”的“咸”应解释为(都,全),“假”的意思是(借),与成语“(不假思索)”中的“假”意思相同.
周易略例.名象 在线求翻译,尽快.谢谢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⑴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伪,而画可忘也.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徵①.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②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③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在搜狗中搜索“周易略例.明象 白话文”有一条
“【自语堂编藏】魏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初读(佚名)”点进去就是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篇1:书到用时方恨少_650字“书到用时方恨少”这... 2019-04-07
第一篇精卫填海的意思:精卫填海的意思_200字今天我到书房看书,突然... 2019-03-12
三个越造句越---越---越---秋天到了,麦子越长越黄,越长越... 2019-02-22
用蔚蓝造句蔚蓝的天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地 蔚蓝的海掀起朵朵浪花 ... 2019-02-21
顾名思义造句~要长一点的~1 颈椎病,顾名思义,是因颈椎发生病变而导... 2019-02-20
成语“细大不捐”的意思细:微,小;捐:舍弃 小的大的都不抛弃 形... 2019-02-20
知难而退的意思是什么〖解释〗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 出处:... 2019-02-20
风雨同舟的舟是什么意思?【解释】舟:船 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 2019-02-20
繁文缛节【解释】: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 过分繁琐... 2019-02-18
陪感亲切造句是“倍感亲切”吧?1、老师说的话,让我倍感亲切 2、突... 2019-02-15
上一篇:可以还可以造句(共10篇)
下一篇:一同造句(共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