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知识 > 读后感 > 正文

我们三杨绛读后感(共10篇)

来源:读后感   2018-10-11

篇一: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什么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什么是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什么是相守相助,为什么最后又会相聚相失?这个假期,随着一个简单平凡的主题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随着《我们仨》的作者杨绛对亲人的思念,随着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作者一家三口幸福快乐,艰难痛苦的经历,陪着我走过了这个暑假。

这本书中,作者是用平淡的语气来描述她的家庭,丈夫钱锺书和儿女钱媛。描述他们这几十年来走过的人生道路。那些亲身经历的坎坷、磨难,也是给作者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回忆的故事。钱媛在英国出生,小时候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是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成长,长大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名老师。书中大体也讲过:钱媛细心,观察力强,是一个“读书种子”,这点像钱锺书。并且钱锺书也认为女儿是一个“可塑之才”。说到钱锺书,作者说他是能力极低的“书呆子”,家中的一切都不会打理,他也常常自叹“拙手笨脚”,但是写文章却如“一针见血”。所以说钱锺书是一个典型的“文痴”。但他也不失幽默,常常在家中逗女儿玩,在女儿肚子上画花脸,在脸上画胡子。父女也常常联合起来与作者开玩笑,这样的钱锺书也不显得死板。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围城》这种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吧。杨绛和钱锺书一起,享过福,当然也吃过很多苦;虽然留过洋,但也经过战乱,他们的生活也许是因品到人生的美好而平静。直到阿媛来到这个世上,这才形成一个完整的家。而且一家人不多不少,正好是三个人。书中也有许多插图,都是他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照,其中有三张照片是他们三个人各自的照片,他们自己在各自的房间工作,各不相扰、温馨和谐,看起来只是一个普通而幸福的家庭罢了。

可是,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我想象的多么完美。钱媛于一九九七年早春去世,钱锺书从一九九八年岁末去世。作者并没有用多么悲痛欲绝的词来描述她当时的心情,也许是作者经历的太多的事情,看透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也早已看淡了生、老、病、死。也许在我们看来,钱锺书是一位有名的作家,而在作者笔下不过是一个简单而平凡的人,只是一个丈夫和爸爸的角色。最后他们三个人,还是失散了。如今只剩作者一人孤孤单单,但生活在回忆中,也算是幸福的吧。故事的结尾是这样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一家人在一起六十多年,转眼只剩下作者一个人,作者不免有些孤单,想起当年相聚相失过的地方,竟是一个很值得回忆的片段。作者将会带着钱锺书和阿媛的信念,携带着与他们的回忆,坚定的生活下去。

其实刚开始读的时候并不知道作者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一开始只是在想,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我开始一篇篇的仔细读,直到整本书读下来,让我懂得了许多事情的道理,懂得了思念一个人的痛苦,懂得了失去一个人的悲伤。我也能理解想念一个人的感受,因假期中姥姥生病住院了,妈妈每天都在医院里照顾姥姥,中午的时候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大部分时间妈妈都在医院忙上忙下。而姥姥我只见过一两回。之后姥姥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并且当地医生无法医治,只能去北京治疗。妈妈坐上火车的时候而我正在补习班上课,妈妈也没能打个招呼就匆匆忙忙的去了北京,在那安定下来后,我们每天在网上聊天、谈心。现在几个星期过去了,心中的想念也是越来越浓,所以作者的感受我是能体会的。其实和作者一同回忆她的过去,一同回忆作者家中那些快乐的点点滴滴,回忆作者一家人幸福而又温馨的生活,回忆他们在一起走过的那些蜿蜒起伏的道路,当然也会有一些快乐的片段,我仿佛就走进了作者的生活,走进了她的梦。直到最后,这本书终于读完了,我们仨——钱锺书,杨绛,钱媛。我也能真正的理解那句话——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结局虽然是悲伤的但也可以说是美好的。

我们仨,这个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了作者许多感情在里面,对女儿的思念,对钱锺书的思念。可是岁月是慢慢消失的,同时也可以说是无情地,最后还是把他们拆散了。我在作者这个长达万里的梦中,我还是走出来了,我想在这个梦中,没有人能够走进去,这毕竟是他们三个人共同的梦……

篇二: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读后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读后感)]
\x09\x09\x09
Mom、pop和圆o,一个平凡家庭的的不平凡的经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读后感).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其实《我们仨》这本书我在很早以前就拿起来翻过,但是迷迷糊糊的看不明白讲的是什么,看不懂杨绛的寻寻觅觅的梦,于是就扔下了.前两天,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又翻开了这卷万里长梦.
《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整本书的开始源自于一个梦,这个梦记述了这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相失.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读到书的第二部分时,我顺着这个没有逻辑的梦,跟随这作者来到了古驿道.不知道作者要讲的是什么,但是却莫名其妙地被一种力量牵引着,让我继续读下去.追溯着这个梦,我也渐渐走到了这个万里长梦的尽头,但是真正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这样写道:“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读后感《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读后感)》.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虽说是对于这个梦的回忆,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悲哀,而是在感情的波澜中,随着事情的快乐而快乐,随这事情的悲伤而悲伤.这作者这种平淡但又洋溢着亲情的文章中,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这个梦,是属于每一个读者的,每个读者都有一个自己脑海中的梦境.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路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途中.”作者心中的这个家,永远是属于“我们仨”的.\x09\x09\x09\x09\x09\x09\x09
\x09\x09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篇三: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我们仨 读后感
含义深刻,见解独特.不要参考来的最好,

《我们仨》讲的是一个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爸爸是钱钟书,妈妈是杨绛,女儿是钱媛.60年间的缘起缘灭,因为离合,就成就了一段段的故事.92岁的老人,夫逝女亡,静思追忆往事,而全书却哀而不伤,让人读来心生温暖,总是类中带笑.这篇文章令人感动.平实、自然、以感情带动文字.杨绛虽为文学大家,但散文却不带丝毫文人气,散文如行云流水般,随笔心动.

篇四: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杨绛的《我们仨》中“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是什么意思【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我们仨失散了”写了一个“长达万年”的梦.实际上,它就是短短的几年发生的事情,可在杨先生的心里就是长达万年之久.在这个梦里,钱先生到驿站的小船上居住,即使生病发烧了,也没有下船回家治疗,只留下一句“绛,好好里”就走了,撇下他至爱的妻子,身后留给妻子一个孤零零的世界;钱媛到古驿道找父亲,安排家人相聚,然后生病住院,最后悄然地带着微笑的离开她一直关照的妈妈.就这样,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地离她而去.在梦中,她忙碌得忘记了时间,白天她和女儿、丈夫说话,想法子照顾安慰他们;晚上,她睡着了,心还不能安静,又幻化成一个精灵,一会飘到女儿的小家,一会飘到医院的病房,一会飘到墓园,她恨不得24小时跟着女儿转,陪伴女儿.至于和钱先生的永别,也似乎是在梦中.一切似乎在梦中发生着,可疼痛确实揪心的.\x0d《我们仨》为什么以梦的形式来讲述故事?现实中,当我们失去自己亲人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仍旧认为他们依旧生活在我们的身边,甚至我们在夜晚能感受他们曾经回家过.这些感觉就是因为我们爱亲人,亲人之间永远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思念.“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人生如梦”.《我们仨》这本书让杨先生带领我们一起重温他们三人一同生活的岁月,一起品味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一次走进她的梦中去寻找原风景.【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篇五: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莫忘娘恩的读后感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只期莫失莫忘.
很久以前,我们便早已背会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读罢此诗,相信不少人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母亲深夜挑灯缝衣的画面:深夜,四周的人家都睡了,独这一家仍有烛光闪烁,游子在隔壁也已睡着.母亲秉着烛光,一针一针,仔仔细细的将游子的衣服修饰好.想起游子即将离去,点点泪光,闪在母亲的眼角.如此温情的画面,有怎不让人心中一动呢?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没有一位母亲不会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位母亲会舍得离开自己的孩子.
钱瑗在病中曾向母亲杨绛提出把《我们仨》这个题目让给她,并在病中写完前五篇.只可惜,她最终未能完成,于五天后去世.杨绛是在2003年写完《我们仨》这本书的,此时她的处境正如她在书末写的一样:“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妻子的心声,孩子走了,丈夫走了,独留她一人存活于世间,只剩她一人回首往事.
书中杨绛分三部分叙述他们一家三口的经历,由“我们俩老了”写到“我们仨失散了”再写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没有太多夸张的修饰,只是平淡的诉说他们一家三口的经历,而其间充斥着的是她作为一个母亲与一个妻子的柔软与温情,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又怎会不感恩这一份平淡温馨的母爱呢?
一直认为,母爱,顾名思义,即是指母亲对孩子的爱,直至在穆尼尔.纳素夫的《家庭》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母爱不仅仅指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应包含孩子对母亲的爱.”想起来这句话的确很有哲理,我们一直以为母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且伟大的,但我们似乎忘了,为何母亲是伟大无私的呢?难道是因为母亲的不求回报,又或是她们的默默奉献?可以这么说,都不是,母亲们为孩子做事是有所求的,她们只是希望孩子也能多关心一下自己,可是孩子们常常忽略掉这一细节,于是母亲们便不求回报,默默奉献了.而这伟大无私的母爱,在世人眼里是崇高的,在孩子眼里是理所应当的,但却鲜有人知道这伟大母爱的背后包含了多少为人母的辛酸,期冀与失望.杨绛以一个母亲的口吻叙述了她的梦境及她们一家三口之间的平淡生活,让我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父母的辛酸及他们对我的浓浓的爱.同时,在书的附录部分,我找到了一首钱瑗在病重到不能进食时写给母亲杨绛的拜年“诗”:“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此夏花,藉此谢娘生”.虽然这首打油“诗”连韵也不压,但却真切的表达了钱瑗对母亲的爱.
钱瑗在病重时尚能用一首打油“诗”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我们又怎能对母亲的爱视若无睹呢?席慕容在《生日卡片》中写道:“母亲是伞,是豆荚,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是荚里的豆子.”母爱已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母爱从怀胎之时就已产生,而孩子的降生意味着更深的母爱阶段的开始.感恩母亲吧!这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一颗赤子之心,只要你听母亲的话,只要你与母亲相知相守,相守相助,莫失莫忘,只要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每时每刻,只要这样就够了.
“感恩的心,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前生的五百次回眸才换的今生的一次相遇,而也许千年才能修来成为母子的际遇.既然如此,为何不好好的珍惜呢?当一切已逝去再去后悔,便已无用了.老舍就曾说过:“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珍惜母爱,感恩母亲,莫失亲情,莫忘亲情,愿天地共同见证我的赤子之心!

篇六: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

[《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昨晚一口气看完此书!虽然此书序中讲到给青年朋友看的,可是我觉得是一生所有人可以看的书,应该看的书,必须看的书!看完后,感觉相见恨晚!如果早几年,甚至在青少年时期就看到此书,有人督促自己可以看更多更好的精典,收获一定是巨大的,《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让自己通过写这个读后感来回忆一下看完此书的感受吧:一、读书是一件快乐和有意义的事,这句话很简单,只有真正爱读书这人才可以理解!二、书中说到读书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特点.我当时窃笑,觉得原话的人好像是在骂人,那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的就不是人了吗?呵!好在自己喜欢读书.但我想说此话的人并不是想骂人,而是他看到一个宝库,他想世人一起和他去取,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吧!望大家理解!三、读书是一种权利!这处权利多么重要,神圣和高贵,我们不应放弃!四、读书应先读精典,然后看哪些人物重要或具代表性,他们的着作,哪些版本必读!然后再扩散阅读范围和种类,这个是我以前所没有注意到的,这是非常好的,个人认为.作者例举了汉代前的经典及后来宋,元,明,甚至当代的一系统精典与中国古代典籍的关系,让人感触很深!五、作者还就精读,泛读(选书技巧之一),摘抄,背诵等传统的阅读方法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讨论,希望我们辩证去看吧.总之,找到适合自己高效有益的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还讲了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读书面临的一些机遇和挑战,我觉得这个话题虽然放在一个相对不重要的论述位置,但是却是不可忽略的!我们需要深思.六、书中,作者旁征博引,中外很多名人,爱书者,名着,是非常好的,可见作者的阅历之广,着实让人佩服!有时间,一定要找这些爱书的相关着作,希望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高,更远!七、书的插画很可爱、漂亮,我看到是一个高中生所画,想不到人家这么小,技艺这么好了,我当时还在想,这家伙现在是不是在哪家公司作广告或创意去了,人才啊!八、看完这本书,将会改变和优化我的读书习惯和路径,我将会像亲戚、朋友推荐它!希望更多人来读书,来学习!九、最后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书中很多描述读书之美的文字,写的真是太好了!真是把很多读书人的胸臆表达了出来,以前我也曾写为淘二手书的一些美妙感受,很多由于才疏学浅,无法写出来,很是可惜,没想到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在这本书里发现了,真是非常开心!非常收获!十、我不知哪儿来的力量,130页吧,从21:00~23:45通看全书,还在书上画出美妙重点之处!速度真是超过我的想象!赞一个!2010-7-22以下是同样一位爱书这人的评价:我已经读了很久自打这雨声潺潺的下午躺卧在我的窗口窗外的风声/我充耳不闻:我的书又厚又重书页对于我/像一张张面孔沉思时,神情严肃读着它们,时光便在我身边/淤积,滞留蓦地,书中一片光明书页上遍写着:黄昏,黄昏,读后感《《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我未及眺望窗外长长的文句已经断了线/四散逃奔.于是我知道:在一处处/鲜花怒放的花园顶头天空开阔、明朗太阳又再次光临--而此刻,夏夜将至:目力所及,景物稀疏、凌乱长街上移动着幢幢人影只是远处,好似意味深长地听得见还有一些什么在发生这当儿,我从书中抬起眼来一切都已变得伟大没有任何景象再令人吃惊在书中,我体验着外界的事物这儿那儿,自然都广大无垠只要更多的将身心织入其中我的双眼便能适应世界万物适应芸芸众生严肃的单纯--于是大地超越自身/继续生长仿佛将包容整个天空:大地上的最后一所房子就像在天空中的第一颗星星--里尔克《阅读者》杨武能(译)只是一本小册子,两个钟头就看完了.两个钟头所摄取的能量,却是终生享用不尽的.虽然内容也是说教,也讲不出新意,也是老生常谈,却掩盖不住张新颖教授对年轻一代读书的拳拳关爱,书中引述了许多名家的观点,也引用了一些名人轶事,读来还是有一些兴趣的.钱钟书和杨绛被下放到河南劳动,杨绛在他们的窝棚前对钟书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咱就住下,行吗?"先生想了想说:"没有书."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又如此感人.一直仰羡钟书先生的高才大德,高山景行,一句简单的话,足以激励我一直读下去.第14篇有一句话:"人生太短,好书太多."一语破的!最近一直在看书,一直在想着还有那么多的好书看不完.朋友说我"不要太贪心".用一个庸俗的比喻,人的精力时间太少,而街上的美女又那么多.也许人生所能看完的只是书柜上的那么几层,是不该太贪心.这句话道破了爱书人那种矛盾的心理.明明就看不完,还是一碰上喜欢的书就抱回家,也不管有没有机会去读一读去翻一翻.所以冯骥才说摸一摸书都能够感到一种满足.我一直在想怎么样才能够把这种看书的感觉传染给周围的人,我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四邻八坊.从初中开始接触大量的课外书籍,便迷上了.而身边的许多人却对读书不冷不热.偶尔碰到高中的同学,问一句看什么书吗,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太忙.一笑而过.我知道想读书的,多么忙碌都会在身边放上一本书的,不想读书的,找借口很容易.只是,还是很希望身边的人能够多读书.  〔《读书这么好的事》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篇七: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杨绛女士作品我们三,“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品读,约100字左右
原句应该是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相聚.

我想,这是一种悲欣交集的感觉吧.
悲者,生命中最挚爱的两个人都已离开了自己,阴阳永隔,要见除非梦中;又或者在文字中,让亲人的音容一一“复活”.然而这也是水中花,镜中月,午夜梦回,形影相吊,能不悲叹.
喜者,有一位灵魂相契的知音伴侣,有一个灵慧懂事的女儿,一家三口,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这几十年的相守,已是一份巨大而温馨的财富.
物质的东西迟早都会陨灭,而感情和精神却会传递下去,支撑人们度过人生的寒冬.钱钟书临去前说:“绛,好好里.”将这种感情传递给了杨绛,而杨绛老人又用《我们仨》,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了读者.
古人曾言“梦中之情,何必非真”,更何况60余年相知相伴的点点滴滴的回忆,那是怎样一种温馨、酸涩,亦或是悲凉的感情,即便是回忆,也是实实在在、可触可感的.杨绛是一位温婉质朴而又大气的人,活到她这样的年纪,世事渐渐剥落,自有一种平淡超脱的智慧,就不是我能揣测到的了.

篇八: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要求800字以上 求各位能帮下我 好的+50——100分啊 最好不要抄袭 自己的最好
尽量要有自己的感受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但钱钟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钟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用枪逼着她也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所以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在那里舍得出来么?

篇九: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老王》读后感300字到350字
急1!&*……*(())&……%%¥……¥¥##

初读《老王》,已是初中的事了,老师说:初中、高中、大学都有这篇课文,不同的年龄读这篇文章会有不同的领悟,现在我就作为一名高中生,谈谈我读了这篇文章后的小小感悟.
老王,贫穷.他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为生,住在塌败的小屋里,没有什么亲人,有一只眼睛是“田螺眼”,另一只还有夜盲症.生病了,花钱不知吃了什么药,总不见好.老王,真是一个不幸者.
老王,善良.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他没有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大概压根没有想到这点”,他送默存去医院却不肯收钱,他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在弥留之际,把好香油和大鸡蛋慷慨送给了杨绛.这样的人少有了.
每当读到老王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这儿,我的心都为之震撼.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两只眼上都借着一层翳”,“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岁月的年轮和病魔的缠绕让不幸者的不幸表面化,显得更加不幸,让“我”感到害怕,感到“不安”,感到“愧怍”.生活非常拮据且病重的老王,却能慷慨地送给别人好香油和大鸡蛋,这些应该是他自己没有吃过或是舍不得吃的,即使他现在生病了.老王真是一个好人.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呢?字典里关于“愧怍”一词的解释为:因为自己的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作者认为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我”是不是因为觉得自己对老王做的还不够而感到愧怍呢?又或许是老王为“我”做的太多了?又或许是不幸者地不幸触动了“我”?
读了《老王》,读到了他的不幸,更读到了他的善良与朴实,再贫困也阻碍不了他的热心肠,现在这样的人真的不多了,当读到了老王,又给心上增添了一丝暖意,一丝感动,让我们也多为不幸者多做些什么吧.

篇十:我们三杨绛读后感

杨绛的文章《老王》的理解.
1:我们夫妇与在老王的平淡交往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品?
2:课文第八段最具表现力的三个动词分别是什么?分别说说这些词的含义.
3:作者既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在精神上鄙视老王,为什么在文末还要反复说自己心上不安和愧怍?
要回答的详细 ,具体.

1.感受了老王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人品
2.镶嵌 “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结着“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说明老王的眼睛已经很严重了
倒“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身体虚弱,没有说明活力了,很有可能会摔倒.
3.作者对待老王的态度,实际上是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作者虽然不幸,但较之于老王,她又是个幸运者.在她看来,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她认为象老王这样心灵美好的人是应该过上好日子的,但是自己却没帮他过上,所以心里有愧,所以感到“不安”和“愧怍”
写的不好,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推荐访问:成长经历作文450 成长经历作文450
最新文章
  • 三年级小摄影师读后感

    (1) [三年级小摄影师读后感]续三年级课文《小摄影师》_250字高尔基... 2019-05-24

  • 未来时光机的读后感9篇

    未来时光机的读后感篇(1):未来的时光机_750字在23世纪,科学家们发... 2019-05-24

  • 阳光少年我们是好伙伴读后感2篇

    阳光少年我们是好伙伴读后感一:我是阳光少年我是一个热情开朗,聪明... 2019-05-24

  • 狗猫鼠的读后感

    第一篇狗猫鼠的读后感:朝花夕拾读后感_800字近来,我看了一本书鲁迅... 2019-05-24

  • 茶花女读后感8篇

    第一篇茶花女读后感:《茶花女》读后感_650字茶花女,当我看到这个名... 2019-05-23

  •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6篇

    淘气包埃米尔读后感篇(一):读《淘气包埃米尔》有感_750字寒假里的一... 2019-05-23

  • 伞的故事读后感5篇

    (1) [伞的故事读后感]读《伞的故事》有感_700字母爱是伟大的。母亲... 2019-05-23

  • 读后感范文

    (1) [读后感范文]《傲慢与偏见》读后感_2000字《傲慢与偏见》是英... 2019-05-23

  • 我们仨读后感8篇

    我们仨读后感一:读杨绛《我们仨》有感_1500字杨绛先生百岁高龄写《... 2019-05-23

  • 名利场读后感7篇

    名利场读后感篇1:读《名利场》有感_900字这几天,我一直在读《名利... 2019-05-23

上一篇:400字读后感(共9篇)

下一篇: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共9篇)

Copyright © 2017 第一课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 触屏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