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书笔记 2018-11-21
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800字
马上
苦读、好学、精益求精的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宋朝的散文大家如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在文学上,他是如何成功的呢?请看以下三个小故事.
年幼苦读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贫穷,母亲就用芦苇杆儿当笔,在沙地上画出字来,教他认字、写字.他幼年就读了许多古人的文章,并学习写诗.稍微长大了,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边读边抄录,有时一段书还没有抄完,就已经能背诵了.他抄书、背书,达到了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的程度.由于他致力苦读,积累深厚,所以从年幼时就能作诗赋,写文章,闻名乡里.
好学上进
镇守洛阳的钱惟演,官署中任用的官吏,都是当地才智过人的文人学士.钱惟演为适应需要,修建了一座大型的驿馆,取名“临辕”.建成后,邀请谢希深、尹师鲁、欧阳修三人,各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谢希深的文章约七百字,欧阳修的五百多字,而尹师鲁只用了三百八十多字,且语言简练,叙事完备,结构严谨,条理清楚.事后,欧阳修提着酒去拜访尹师鲁,通宵达旦地观摩他的文章,和他讨论写作问题.师鲁指出,品格高的人写文章,最忌格调低沉,语言罗嗦.欧阳修通过学习、研究、修改,写出了比尹师鲁还精炼的文章.师鲁夸奖说:“欧九(指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是一日千里啊!”
精益求精
欧阳修后来被贬滁州,自号“醉翁”,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就是这时写成的.他年老时退休于颖水,更号为“六一居士”.有人询问:为什么叫“六一”居士呢?他说,我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的金石遗文一千卷,另外还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老翁一个,不就是“六”个“一”吗?由此可见,他一生“读书破万卷”,所以下笔如有神.晚年时,他集中修改过去所写的文章,态度认真,用心极其劳苦.夫人劝他说:何必这样自找苦吃呢,还怕先生批评吗?欧阳修笑着说:“我已经不怕先生批评了,但是,却害怕年轻人耻笑我!”
年幼时日夜苦读,年轻时好学上进,年老时精益求精,这就是欧阳修成功的诀窍.【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名人读书的故事 作文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爱因斯坦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200字
书,被文学家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全世界的营养品.由此可见,书本是一种具有丰富的营养,能使人类文明延续不衰的东西.书本还能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启示,让我们知道某些深刻的道理.
自古以来,名人读书的故事应有尽有,我也读了不少,从中我受到了很多启发,有了许多新的感悟.匡衡用凿壁偷光的方式读书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匡衡是西汉时的一个好学的年轻人,由于家里穷的买不起油灯,匡衡便没法在夜间读书,所以他在自家的墙壁上凿了个洞,让邻居家的灯光为自己读书照明.后来,匡衡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不惜去一户藏书很多的人家里打工,不要一分钱,只求能饱览他家的书.日积月累,匡衡如饥似渴地读书,知识越来越广博.最后官至丞相.读完这个故事,我下定决心要学习匡衡勤奋好学的精神.而且我还从中得到了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拦一个人读书的欲望.对于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人来说,只要能够读到自己向往已久的那本书,就算历经千辛万苦也值得.书,最终能使你走进另一个非同一般的境界.我们现在,身处和平时代,有着优越的条件,却还不知满足,不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都可以找来读读.
许多名人都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原因就在于他们是被书领上成功之路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不浪费我们童年中一分一秒的时间.
名人读书故事(20字)
1、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2、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3、华罗庚猜书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4、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求两则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如悬梁刺股.
还有“程门立雪”“凿壁借光”的故事,程门立雪是说一个小孩去求学,老师为考验其意志没有见他结果这孩子在风雪中于老师门前站了一天一夜,他后来成了晋朝的丞相,我忘名了;凿壁借光说是有一家很穷晚上点不起灯,就把墙凿了个洞让邻居的灯光照进来让孩子学习【名人爱读书的故事】
读书故事 急
积累十个名人读书故事 字数在150-200字之间.急
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 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 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 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 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 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 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 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 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学习需要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 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 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 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 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 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 天没有太阳.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为了记时, 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 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 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 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 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 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 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 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 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 不懂.“知识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 数学的高峰. 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 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 知难而进. 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直到掌握要 领、融会贯通.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 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佐证.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风 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 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 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 了算纸,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 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 续进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 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岁时发明了 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 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 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 “少 如: 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活 到老,学到老”等,也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 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 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 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 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 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 头脑清醒; 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 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 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 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 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 苦读; 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 “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 成语“囊 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 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 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着名的书法 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明朝着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 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 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 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 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 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 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 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 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 “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 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每看一本书,不是一上来就 从头至尾地去读,而是对着书本闭目沉思,猜想书中写了些什么.经过 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再打开书.如果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 再读了;如果与猜想的不同,他就认真地去读.华罗庚的这种“猜读 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终于成为着名 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跑遍 北京城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 冬日, 他顶风冒雪, 连续十八天跑到图书馆去抄书. 一部十多万字的书, 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望采纳
关于名人的读书故事并且有道理的
宋濂小时侯 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着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有关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
鲁迅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除了他有非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学习,好学不倦,以及十分注意读书方法.
鲁迅先生聚精会神地工作.为了如此,他的工作时间总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打算劝他休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高兴.本来,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遇到这么一来,真感觉到气也透不过来地难过.稍后,他给夫人解释:“写开东西的时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
鲁迅的工作态度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他亲手校对书稿时,每行的高低,每字的大小、偏正,全页的位置,他都一眼看出,严加改正,不惜再三变更,直到满意为止.至于字句的正误,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校稿时,也许使人觉得厌烦,但等到书一出版,是没有不满意的,没有不博得良好信誉的.
鲁迅研究学问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鲁迅认为需要学的某一种学问,便埋头专门钻研,坚持不懈.比如社会科学,原先他并不十分注意.但1927年是革命转折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观实,使鲁迅深深感到进化论思想的偏颇,由于革命的需要,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读的书真是惊人.从1929年起,三、四年间几乎每天手不释卷.这样刻苦学习的结果,他后来以杂文的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痛击国民党反动派压制学生思想、镇压学生抗日救国运动的反动教育政策,深刻剖析了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教育的实质.能一文刊露,群丑敛声.鲁迅先生终于用阶级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鲁迅认为读书,不应无重点地乱读一气,什么书都去涉猎;就是同一本书,也不必每章每节“一视同仁”.有一次,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
鲁迅这样的指导名之曰“重点进攻”读书法.平均使用力量,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重点进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会好得多.
第一篇读书的收获作文:看书的收获_600字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 2019-05-15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篇(一):《傲慢与偏见》读后感_2000字《傲慢与偏... 2019-05-11
关于环保的文章篇1: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我的环保建议书_500字亲爱... 2019-05-11
篇一:[我喜欢读书作文]我喜欢读书_600字翻开一卷散发着古朴古香的书... 2019-05-10
毛主席爱读书的故事感受篇(1):读《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有感_500字... 2019-05-08
书是我的朋友作文篇一:书是我的朋友_500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 2019-04-26
爱的感悟篇(一):爱的感悟_600字当我们呱呱落地的时候,爱便在我们身... 2019-04-26
关于名人的故事篇(1):名人故事:高尔基小时候的故事_1200字更多关于... 2019-04-25
长大篇(1):长大!长大!_1200字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童年的... 2019-03-18
智障篇1:《我是白痴》读书笔记_200字这本书写了这样一个男孩。一个... 2019-03-16
上一篇:幼儿园老师读书笔记(共10篇)
下一篇:我的读书故事500字(共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