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正文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来源:初中作文   2016-03-06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一):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_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


  初中历史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点却很多,你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吗?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8)<理解>

  1、领导人:斯大林

  2、措施: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3年起,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这两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都是重工业。

  3、结果:它们的完成,使苏联由传统上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苏联的国防力量由此加强。

  4、1936年,苏联通过法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起来,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

  5、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见课本P9-10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P14- 18)<识记>

  1、巴黎和会: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即巴黎和会。

  会议主要由英、法、美三国操纵(“三巨头”:法国的克里孟索、美国的威尔逊、英国的劳合·乔治)。(见P14图)

  2、凡尔赛和约:

  1919年6月,协约国同战败国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又称《对德和约》

  主要内容:(1)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2)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3)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4)经济:德国应进行赔款;(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以英、法、美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这一条规定最能体现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从而引发

  4.《九国公约》:

  1922年,九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识记>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美国的纽约股票交易市场(金融业)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特点:a. 范围广 b.时间长 c. 破坏性大。

  3、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

  4、影响:(1)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人民群众,垄断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的价格,却不惜大量销毁商品。(2)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以沉重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3)引起各国的政局动荡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4)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

  美国罗斯福新政(九下P22-23)<运用>

  1、 背景: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当时美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对付危机,

  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史称“罗斯福新政”。

  (“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2、目的:

  (1)直接目的: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4、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生产领域中的无政府状态。(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5、作用:取得了显着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因为引发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废除)

  (1)在经济建设中政府应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根椐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

  (2)改革也是生产力,面对危机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国情进行改革,为国家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不能走极端。

  初中历史知识点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理解》

  1、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强化(了解)

  (1)建立 背景:一战后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

  (2)建立的标志:墨索里尼组织了法西斯党,1922年进军罗马,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2.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希特勒组织了纳粹党。(2)法西斯专政建立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希特勒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出任国家元首。

  (4)内外政策:

  ①建立法西斯恐怖专政: A、1933

  B、解散一切工会,取缔其他一切政党,镇压反法西斯战士;

  C、残酷迫害犹太人(目的:煽动种族狂热,为战争制造借口),焚毁大量进步书籍;

  3、日本军部法西斯化

  (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日本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过程: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霸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内阁(方式:通过兵变)上台,标志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4、法西斯国家结盟:

  (1)1936年三个国家结成军事同盟——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又称轴心国集团,

  (2)性质: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

  (3)影响:轴心国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和平面临严重威胁。

  慕尼黑阴谋(P34)<理解>

  1、召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P34插图)

  2、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以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

  3、后果:使德国野心进一步膨胀,不但吞并苏台德,不久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又把矛头指向波兰。

  4、实质: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绥靖政策)

  5.(史称“慕尼黑阴谋。)

  6.影响:这是绥靖政策达到高峰的(标志)它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也极大消弱了反法西斯。

猜你喜欢:

1.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2.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3.初中历史知识重点归纳

4.初中历史常考知识点归纳

5.初中历史必备知识点归纳

6.初中历史背诵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二):初中历史知识要点总结


  对于想提高历史成绩的初中生来说,首先就要熟悉课本内容,梳理清楚学过的知识点,进一步加强理解。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中历史知识要点总结

  一、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掀起的)(P51-53)<运用>

  1、总理衙门的设置: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等充任办事大臣。它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2、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

  3、口号:“

  4、代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6、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工矿企业表见书52页)

  A“自强”,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第一所:1861年,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

  B“求富”,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第一所:1872年,李鸿章创建上海轮船招商局),以辅助军事工业;

  C、兴办新式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学堂: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D、设立翻译馆; E、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F、创建近代海军(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洋务派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代中期)。 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7、失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8、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作用):

  ①局限性既不能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也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灾难。)

  ②进步性:A、它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

  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百日维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P71-73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介绍“西学”,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4、上海的 《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居于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

  5、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组织保国会。

  6、内容(具体措施见书本P71页):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变法措施被废除,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前后仅有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

  7、影响:A重要的影响)。B、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民”即资产阶级)。

  8、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9、失败原因:①维新派没有实力,又没有发动群众,依靠的又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说明通过变法使中国富强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初中历史知识归纳

  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P81、83、84) <识记>

  1、建立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革命宣传中心:上海和东京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4、创立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核心)民生

  5、领导辛亥革命: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或封建帝制)。12月,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6、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以后为扞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1913年,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护国运动(1915年,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护法运动(1917年,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但是,最后都以失败为告终。

  7、改组国民党:1922年,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苏联的建议,着手改组国民党。

  8、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孙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9、创办黄埔军校:1924年5月,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

  10、1925年,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四、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P90——92)(识记)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宣布废除宣统帝号,成立湖北军政府,中华民国建立。

  2、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孙中山颁布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公元纪年转化为民国纪年:公元XXXX年减去1911 民国纪年转化为公元纪年:民国XX年加1911

  初中历史知识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95)<运用>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它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最大的功绩)。

  失败原因: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文化运动(P122-125)<运用> (见指南15页)

  1、兴起的原因:1912年4月1日是,孙中山解职,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政治上进行反动统治,镇压革命,文化上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因此,在这时一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掀起了。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识图),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4、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5、内容:

  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8年,李大钊(第一个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又是一次文学革命)

  6、作用:①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②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猜你喜欢:

1.初中历史知识重点归纳

2.初中历史必备知识点归纳

3.初中历史常考知识点归纳

4.初三历史知识要点汇总

5.初三历史知识要点归纳

6.初中历史知识背诵要点归纳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篇(三):2017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_2017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学生们都知道,历史包含的知识点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对于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2. 中英《南京条约》 (1) 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 影响:是中国近代 第一

  6.八国联军侵华 (1)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2)影响:《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这一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化的起步

  7.洋务运动 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8.百日维新 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9.同盟会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影响:它的成立,大大

  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抢劫火烧圆明园。后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定《北京条约》。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0.辛亥革命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地点:武昌 (2)意义: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11.新文化运动 意义:是中国近代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5.甲午中日战争 (1)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牺牲; (2)《马关条约》。三、新民主主义的兴起 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12.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结果: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3.中共的诞生(1)时间:1921年7月21日中共一大在 上海 的召开

  (2)内容: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奋斗目标: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党的当前任务: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④党的机构: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⑤陈独秀为书记。

  (3)一大的意义: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

  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14.北伐战争 (1)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2)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3)结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 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3)意义:这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8.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蒋介石的态度:采取不抵抗政策。结果:不到半年,东北

  三省沦陷。

  19.《义勇军进行曲》: 作曲:聂耳;作词:田汉

  15.八一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20.西安事变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 (2)发起人:张学良、杨朱德。

  (2)意义:南昌起义是中共打响 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共党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

  历史必背知识点

  1、秦朝灭亡之后,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BC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为使国家富强,西汉之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BC140年,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他和秦始皇被并称为“秦皇汉武”。

  2、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儒生董仲舒就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3、汉武帝将儒法兼通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儒家学说从此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儒家思想从西汉武帝统治时期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5、西汉之初,刘邦实行分封制,引发了王国问题,诸侯王拥有军队,自行任免官吏,铸造钱币,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6、王国问题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得到彻底解决的。他采纳了主父偃提出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

  7、汉武帝以向朝廷进贡的物品质量不好为理由,直接削夺了许多侯的爵位,我们把这一事件称之为“金夺权”。

  8、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财政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将盐铁收归国家垄断经营,向富豪征收财产税,由国家平抑物价。

  9、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征发几万人治理黄河。

  10、汉武帝时期的搜粟校尉赵过推广代田法,创制耧车。

  11、汉武帝重视训练军队,派大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派张骞通西域;平定东南地区地区,设置郡县;连络“西南夷”,使之归汉。

  历史常见知识点

  1、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官僚和豪强地主的势力不断扩大,形成割据一方的军阀,北方实力最强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

  2、曹操胁迫汉献帝到许,“

  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政治上居于主动;面对战乱和灾荒,曹操招募流民实行屯田;还多次颁布求贤令,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做官。

  3、AD200年,曹操与袁绍决战于官渡,曹操夜袭乌巢,以少胜多。

  4、208年,曹操为了统一全国,南下进攻刘备和孙权,双方决战于赤壁,孙刘联军用火攻战术打败曹军。

  5、220年,曹丕废黜汉献帝,自己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222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6、诸葛亮年轻时很有抱负,自比春秋战国时期的乐毅,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后又辅佐其子刘禅,对外联吴抗曹,对内赏罚分明,重视农业生产,改善了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猜你喜欢:

1.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2.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

3.高考历史知识点整理

4.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5.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6.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推荐访问:遇见作文800字记叙文
最新文章

上一篇:班级口号霸气押韵

下一篇:关于战争的作文

Copyright © 2017 第一课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 触屏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