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大全 > 单元作文 > 正文

品茶的心境(共10篇)

来源:单元作文   2018-10-12

篇一:品茶的心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
我是合肥的,写茶叶最好,其他也行
写家乡的特产

茶,是一种人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乐趣.不同的人品茶品出不同的意境.百姓喝茶是一种需要;和尚喝茶是一种禅;道士喝茶是一种道,而对文人来说,则是一种文化.在文人眼中,茶是神圣的扬清激浊之物,特别是搞书画技艺的人,唯茶可清心醒目,引发灵感,理清思路,创作出上等佳品.总之,茶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文人好茶,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琴棋书画诗曲茶”乃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彼此密不可分.“茗爱佳花饮,诗看卷素载”,“煮茗对清花,弄琴好知音”,“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乃生活中的必须品.白居易诗云:“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盅茶”,可见茶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本人自幼酷爱书画,兼涉好茶.闲来陋室静坐,手捧名茗,聆听古乐,品评名茶,顿觉心旷神怡,让人想起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名句,虽茶艺尚浅,茶道未深,却偏爱观茶景.放下茶杯细观杯中茶景却使人浮想联翩,清淡的茶色如万里长空,云雾缭绕,上下沉浮的叶片恰似仙子在太空中遨游,上升者如嫦娥奔月,下降者似仙女临凡.好一幅仙境幻象图.当时铺纸调墨,即兴挥毫,瞬间笔底妙趣横生,烟云缥缈,一幅意境虚幻的隆仙图跃然纸上,如此收效非茶功所不及.有茶为伴,如临幻境,人生足矣,别无所求也.
笔者由于工作调动曾在广州工作数载,有幸接触到南方的茶文化,在广州早有早茶,晚有晚茶,逢席必有茶,席先有茶,席间有茶,席后还有茶.无茶不待客,待客必有茶,天凉有暖茶,天热有凉茶.迎宾会友要饮功夫茶.此道源于汕头、潮州一带,当地朋友多熟此道.单凭茶具就可谓一道靓丽的景观.壶、杯、盘、盏,组合有致,紫砂南泥,各有千秋,特种木制,独具一格,青瓷津瓦,另辟蹊径.功夫茶讲究选茶用水,据当地朋友讲,选茶要选铁观音,用水要用矿泉水.所谓矿泉水并非我们平时饮用的瓶装矿泉水,而是真正的山涧所汲的矿泉水,待水烧到滚开时便开始温壶、烫杯、洗茶、翻杯,然后冲茶、敬茶、闻香、品茶,此为茶艺.品茶时先观其茶形,趁热闻香,同品其味,细细品饮,其妙不可言.
从南方回到北方,常忆茶道,但自愧不深.夏末秋初之际,有幸参加唐山古月茶社书画笔会.负责接待的李慧小姐却深谙此道,他的茶艺展示真是令人钦佩,并介绍了茶的产地和特点.她讲道:名茶出自名地——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福建铁观音等等,峰奇山秀湖美茶香,简直把我们带入了清香溢远的茶乡,置身于新茗飘香的季节,那如碧似玉的颜色,沁人心脾的清香,千姿百态的茶形,令人赏心悦目,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优美动听的茶名,更使人未饮先醉.
品茶有讲究,一杯茶分三口,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香.毛峰的鲜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鲜甜,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着品茶的兴奋,灵感顿生,即席挥洒泼墨画出了一幅娇美的山茶花,趁余兴未减,采取左笔反书的表现方式写下“茶艺”二字,自我感觉良好,观者感叹称奇!
品茶需要好的心情,良宵独坐静思观画品书,清爽的茶液幽香四溢,齿间留香,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品味出书法的意境和精妙.清除烦虑,品味出茶的许多人生韵味,心灵复归平静.
品茶需要好的环境,饮茶是件淡泊雅事,饮茶的环境,也以简单清幽为上.夜深人静,独享慢饮,超然境界,一杯香茗,一本好书,一曲名乐足矣.
茶可独酌,也宜共饮.古人讲究以茶会友,佳茗、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寒夜客来茶当酒”,沏茶小憩,虽不如酒后意气风发,却能带来一片祥和,使主客双方曲尽情意,谈艺论道,不亦乐乎.友谊像茶,越品越浓.
“夜后静思陪明月,晨前爽心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喝一杯好茶,听一首名曲,读一本好书,画一幅好画,写一幅好字,便能在平淡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有一份淡泊的心境,此为品茶之趣了.
不然,写写这个吧--------
我的家乡-合肥,是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我最喜欢的是馄饨.也许你会觉得,馄饨都是一样,有什么特别,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了,我们家乡的馄饨可是远近驰名的“色、香、味”俱全.
我们家乡的馄饨,它的皮似乎比纸还薄,比玻璃还要透明,在皮上简直可以透出馅儿来.在一张皮里包上干贝、瘦肉、葱花,一看,晶莹透亮的皮里呈现出“朵朵鲜花”,小巧玲珑,煞是好看.还没有尝上一口,这外形就已经使人馋涎欲滴了.这馄饨不仅外形美,味道更美.一碗馄饨在你面前一掠过,一阵香气扑鼻而来,深深地吸一口气,就能让人情不自禁地说:“真香啊!”舀起一个馄饨,就能使人不由自主地把它放进嘴里,嚼着嚼着,一股美味直入肺腑.再舀起馄饨汤,漂浮着绿油油的葱花,紫色的榨菜,还有红彤彤的虾米,组成了一幅美景图.喝到嘴里,一勺鲜美的汁水流入喉咙,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当你来到我的家乡时,走在街上,看看一家家馄饨店,哪家不是人来人往.有的人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有的人甚至狼吞虎咽起来,还有的人不小心把馄饨汤溅到了自己的身上.一些人吃饱了还不满足,还要打包,有的买回去孝敬老人,有的买会去给孩子吃,还有的特地从外地跑来买给朋友吃.
啊!我爱家乡的馄饨.家乡的馄饨不仅味道好,而且外形美观,年轻人爱吃,小孩子,老人更爱吃.如果你来到了我的家乡,那一定要尝一尝馄饨,这馄饨一定会使你流连忘返.
点评:

篇二:品茶的心境

碧螺春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传统文化吐幽香”中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名茶碧螺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可以这么说,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碧螺春》一课介绍简洁明了,描写细致入微,用词准确生动,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课文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传说、采摘、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爱.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劳动人们的赞美.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连贯,层次清晰.读过之后,让读者不免在头脑中勾勒出这样的图画:清晨采茶图、入夜炒茶图、月下品茶图.不免和外国友人一样心生感叹:在清新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二、走进作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的特色.
这篇文章从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角度来看,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描写细致,文化气息浓郁;结构清晰,线索清楚结构,安排巧妙.如果说碧螺春茶清新淡雅,那么这篇文章也有着这样的魅力.下面,我尝试着走进作者的语言文字来品味“碧螺春”的独特魅力.
文章开篇,作者仅用一句话“久负盛名的碧螺春,产于太湖的东山和西山.”向我们介绍了关于碧螺春的两点.其一,碧螺春历史悠久,声誉极高.可以从“久负盛名”一词中看出来.这是人们对碧螺春茶的评价.同时,“久负盛名”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碧螺春为何会久负盛名?其二,交代了碧螺春的产地——太湖的东山和西山.经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详细的地点就是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山又分为东山和西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接下来,作者写道:关于碧螺春,有这么一个传说.这句话就概括了这个自然段要写的内容——关于碧螺春的传说.这样的写法,使文章脉络清晰.同时,自然又引发了一个阅读期待:究竟是怎样的传说?于是,跟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走进这个古老的传说之中.作者在讲传说,其实也就是介绍“碧螺春”名字的由来.既是“传说”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由来已久的历史故事,就被染上了神秘的色彩.尤其是那一声“吓煞人香”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究竟是怎样的香味可以让人产生这样的震撼啊!同时,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茶,也由此得名.如果说,传说到此结束,就留有遗憾了.古人觉得这个名字不雅,“不雅”不够雅致、文雅,我觉得更多的是和这种茶的香味不能够匹配.于是,便有了“碧螺春”这个雅号.在这里,最后一句话中的破折号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当然,网上也有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的其他传说,其实不管怎么写的都体现了碧螺春茶的特点——香味奇特,同时赋予了人们对碧螺春茶的赞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只有两句话: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刚到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这个自然段和下面的第四自然段关系密切.第三自然段是对第四自然段内容的概括.这样的写法,在文中到这儿出现了两次.第一句话,说明采摘碧螺春茶的历史悠久,也是对上段传说的一个照应.第二句交代了采摘的最佳时间——春分,因为这个时候茶长得最好,最茂盛的时节,是最佳的采摘时间, 而“茶汛”一词,就是这个意思,应该和“桃花汛”一词的由来一致的.我想同时也能通过这个词想到采摘的场面应该是繁忙、热闹的吧!
下面作者用较长的文字介绍了采摘的情景.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之一.“随着几声嘹亮的鸡鸣,整个湖山醒来了.”就这一句,作者开始带读者走进图画之中.我觉得这一切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我们首先听到了几声鸡鸣,从听觉的角度,唤醒了沉睡的湖山,一个“醒”字,把湖山当成了一个人来写,应该是一个美丽的女子更好.当然,也唤醒了人们.“采茶姑娘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画面的主要人物跃然纸上,“披着晨雾、踏着朝霞”中的“披着、踏着”表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使人感觉采茶姑娘宛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般,同时也侧面写出了采茶姑娘的勤劳,她们起得很早.闭眼想象,一群美丽仙女提着竹篓,在飘渺的云雾中,从天而降,说说笑笑走向茶园.“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翠绿欲滴的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在这里作者闻到了淡淡的花香,空气中充满了这种香味,难怪碧螺春茶会有花香果味了;作者看到了翠绿欲滴的茶树,“翠绿欲滴”一词,将茶树的生机勃勃的面貌展现出来.此外,作者更听到了采茶姑娘“银铃般”的欢笑声,都说劳动的滋味是累的,但是这“银铃般”的欢笑声,让我们感觉到的是采茶姑娘的快乐和美丽.“太阳升起来了,在湖山的上空铺开万道金光,茶园也被染上了一层金色.”这样的描写,一个“铺”字,使人豁然开朗,给人一种灿烂之美的感觉,画面也顿时亮了起来.和清晨茶园的朦胧之美不同,是一种金色的美.“采茶姑娘个个神采飞扬,她们用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一片片嫩芽.”这是对采茶姑娘的一个近景描写.“神采飞扬”是对采茶姑娘神态的描写,“灵巧、敏捷”是对采茶动作的描写,这样几个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一个动作娴熟,沉浸在劳动快乐之中的采茶姑娘.“绿树映衬着俊美的身影,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这是对这幅画面的一个整体的概括,也就是对这段文字的一个小结.纵观这段文字,作者由远及近来构图,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来描写,当然还有内心的感觉.在这幅画面中,有景有人,景因人而有生命,人因景而更美丽,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第五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入夜,山村里万家灯火,又是另一番繁忙的景象.这句话,在写法上提示了下文的内容,及炒茶.而“繁忙”一词是对炒茶的一个总体印象.
第六自然段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写了茶手夜晚炒茶的情景.“茶手短衣紧袄,利索地吧拣好的鲜叶芽倒进滚烫的大锅,叉开五指,在嫩叶中不停地翻拌.”“短衣紧袄”是茶手炒茶的装束,之所以这样的穿法,无非是为了劳动是方便,但是一个利索的形象已经出来了.“滚烫的大锅”就对茶手炒茶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叉开五指、不停地翻拌”是对茶手动作的描写,应该是比较辛苦的.“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揉、搓、捺、抓”这些词写出了茶手炒茶的具体动作,也可以看得出炒茶工艺的复杂,四个“忽而”写出了茶手动作变化多而且快,作者用词极其精准.所以,才会有如青龙翻飞的情景.“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变深了,变细了,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句话,写出了叶芽变化后的样子——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时候叶芽就是又细又弯的样子,这两个词表现了碧螺春茶的优美形态.“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制茶过程还在继续,经过降温中的揉捻、搓团之后,但是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自行松散,此时,碧螺春茶才算制好了,茶香弥漫.再次感受到制茶工艺的复杂.“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了.”这句话是对碧螺春茶的一个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茶手炒茶技术的赞美.“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这四组词语是对碧螺春茶形态的最好诠释,说明茶手火候把握的刚刚好,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这也说明茶手的炒茶技术的确了得.这四组词语不仅结构工整,而且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和文化气息.而文末的“工艺茶”是对碧螺春茶的最高赞誉.什么是“工艺”?就是纯手工制作的.而作者通过对茶手炒茶动作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碧螺春的的确确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而对碧螺春茶形态的描写,更使人感觉到碧螺春确确实实应该被称为“工艺茶“.所以,我觉得这段其实作者就是围绕着“碧螺春为什么被称为‘工艺茶’”来写的.
文章第七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对上段内容的小结,“如果说观看制作碧螺春茶有一种新奇感觉的话”这里有观看制作过程的内心感受——新奇.也有对下段内容的一个提示,“那么,品茶碧螺春就更有一番陶醉般的心境了.”这里也写了品茶的感受——陶醉.这样承上启下的写法,使文章结构紧凑,过渡自然.
第八自然段写品茶.自古以来,品茶就是一种文化,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将品茶过程写得文化气息浓郁,语言生动.作者陶醉于品茶中,我想作者陶醉的是这样几个方面.陶醉于品茶的环境:夕阳西下,明月初升.在院中摆上一张桌子,几个人团团围坐,取一套青花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茶.夕阳、明月、青花瓷茶具、碧螺春茶,这一切构成了品茶的外部环境,无疑是充满诗意的.陶醉于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颜色:碧绿清澈、嫩绿透亮;香气:清香扑鼻;味道:清新爽人,回味无穷;形态:叶芽伸展、茸毛轻舒、姿态动人.作者在介绍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时,眼、鼻、口多种感官的参与下陶醉于碧螺春茶之中.而且,作者多用四字词语,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准确,读起来有韵律和韵味,文化气息浓.再有作者也陶醉于朋友之间的情谊之中.三五好友一起品茶,品得不仅仅是茶了,还有真挚的情谊在里面,使茶的滋味更浓,在这儿,其实作者也传递了饮茶文化的社会作用和价值.品茶,不仅仅是品茶本身,如果把这理解为品茶的全部内容就太狭隘了,还包括周围的环境,有人和物,包括品茶的外形美等等,这才体现了传统的中华品茶文化的内涵.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人们对碧螺春茶的评价和赞美,作者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作者一言以蔽之,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借外国友人的诗句,表达了赞美之情:“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我想,在碧螺春的茶汤里,不仅能看到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还能看到那美丽动人的传说,勤劳美丽的采茶姑娘,技艺高超的茶手,还有品茶的美妙意境等等.清晨采茶乐,入夜炒茶忙,月夜品茶醉,如诗如画又如歌,是江南特有的明媚春光,在这里作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

篇三:品茶的心境

茶道中的“静”“和”“怡”“真”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

  中国茶道“四谛”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 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和”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
  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我们常说:“禅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
  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着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篇四:品茶的心境

适合自己的茶才是最好的茶,有没有古文相关的文字和诗句来表达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一位茶人说:好茶不是价格最高的茶,而是最适合自己的茶.茶和其他东西一样,都有独特的韵味,且品其味容易,但识其韵难.茶韵一直贯穿着饮茶的全过程,茶韵就是对茶的认识与理解.
  曾几何时,人们开始用价格衡量茶叶的好坏,动辄成千上万一斤的茶叶才被称为好茶.品茶不再品的是茶的真味,而是茶的价格.金骏眉不能不说是好茶,曾被称为茶叶界的一个传奇,一出市场就打上动辄上万元的价格标签,短短几年就在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从2005年到现在,金骏眉已经从天之骄子变成了一场混战.追捧金骏眉的人在它炫目的光环下忽略了茶韵,所以金骏眉泡沫快速破灭.
  茶韵是一种对茶良好的感觉,是一种对茶了解后引发的喜爱.要保证给人以最好的感觉,并不完全取决于茶的好坏,好茶通常来说能给人不错的感觉,但要达到完美的好感,须符合四种美,首先茶要美;其次水也要美;水美还不够,茶具也要有讲究;最后,还要看人的心境.
  一般的老百姓,其实只要是茶叶不会变质,茶味不是很苦也不是很涩,所谓烟酒各有特色,只要喜欢或适合自己就算好茶.
  茶,是低调质朴的饮料,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甜腻的香气,但它却是“健康的良药,是生活的享受.愿茶企做质朴好茶,让中国老百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茶.

篇五:品茶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也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也不能再激怒你,衣食无忧却仍感到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因为年轻,我们必须面对生活,也必然会面对种种困惑。在生活中也许不是人人都会遇到这种疲惫和困惑,但人们却常常听到、见到一些有关疲惫、困惑的言论或事情。有的人用精神战胜疲惫,想方设法解除困惑,有的人无奈于疲惫、困惑。那么,你如何面对疲惫(或困惑)呢?
请以“面对疲惫(或困惑)”为话题,联系时代发展的现实,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之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品茗疲惫
当春雨飘然而下,那是天空疲惫了吗?
  当夏蝉喋喋不休,那是夏蝉疲惫了吗?
  当秋叶纷纷坠落,那是大树疲惫了吗?
  当冬雪覆盖大地,那是冬雪疲惫了吗?
  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是什么?是厄运?是贫困?都不是,最糟糕的境遇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这种疲惫,就像是置身于百花丛中却无心赏花,就像是在瓦尔登湖上荡舟却无力划桨,就像是在山顶上失足掉落却无声呐喊。
  但是,疲惫并不可怕,我们必须面对生活,面对疲惫,也必须品茗生活,品茗疲惫。
  疲惫是天空掉落的眼泪。曾经蔚蓝明亮的天空累了,它感到疲惫,因为工业生产的污气一点点玷污了它的身体,让它不再蔚蓝。当我们抬头仰望头顶上那一片天空时,灰暗代替了蔚蓝,浑浊代替了明亮。面对这一切,天空疲惫了,它的心在呐喊,却无人听得到,它难过地掉下了眼泪,那是春天的细雨,有些酸苦。
  疲惫是蝉儿无力的哭诉。曾经与鸟儿媲美歌喉的蝉儿累了,它感到疲惫,因为人类乱砍乱伐使得它们已无树可居。人类价值观念的误导使人类肆意地破坏每一片森林,那些强壮的大树一棵棵地倒下,鸟群逐渐消失。原本热闹的森林一下子变得寂静,只剩下蝉儿在几棵还未惨造遭毒手的小树上喋喋不休,回忆着那些遗失的美好日子。
  疲惫是秋叶无奈地飞舞。曾经枝繁叶茂的树已不再年轻,它累了,感到疲惫。它呼吸着已不再清新的空气,喘着大气,任由枝上的秋叶纷纷坠落,却无力阻止。它在这浑浊的世界中结束了自己,让秋叶带着梦化作春泥培育下一代。
  疲惫是冬雪迷惘地飘扬。曾经洁白轻盈的飘雪,如今不知道该把自己落于何处,世界仿佛不再有它的立足之处,它累了,感到疲惫。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雪能落脚的地方也越来越小了,它小心翼翼地缩小着自己停留的范围,它疲惫了,或许有一天,它将消失于地球。
  在这个繁华的万千世界,疲惫的不仅只是人类,万物皆有疲惫的时候。
  品茗生活,品茗疲惫,我似乎看到了地球母亲撑着疲惫的身体勉强地微笑着……


是什么让我们“疲惫”或“困惑”?是心灵的缺失还是文化(文明)的冲突,是价值观的混乱还是多元文化的本相?
可以围绕对当前人们心态的分析进行,也可以通过论述、故事乃至抒情、象征性的描写表达自己对如何消除心灵疲惫的。
【品茶的心境】

篇六:品茶的心境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是谁的诗句?

茶亦醉人何须酒, 书自香我何须花.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吟成白雪心如素,最到梅花香也清.
昔日浣沙今日恨,玉人如许愿相亲.
  这首是出自清代醉月山人先生的诗词, 是更多品茶论道人的"最爱"! 心静之时最爱品茶,闲来泡上一杯清茶,让身心充分浸泡在幽幽的茶香之中,仿佛时间都已停止.
  
也是古人的一对联 讲的是 饮茶与读书的情调
心静之时最爱读书,读书之时又常常爱捧一杯茶水.书可厚可薄,茶可浓可淡,吟诵多变的文字,咀嚼茶叶的清香,便觉得这也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了.
在滚滚红尘中,能够坐下来喝一杯好茶,读一本好书,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境,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啊!

篇七:品茶的心境

声声慢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体现作者怎样的心境?

易安夫妇志同道合,归来堂上品茗斗书,传为佳话.两人伉俪情深,即使只是小别,李清照也因不堪相思之苦而留下了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这样缠绵的句子.清照当年难耐生离之苦,而今又怎消死别之痛!眼前黄花如昨,却已物是人非事事休!所以,“憔悴损”的主语是“我”.这是词人自况:看到这满地盛开的菊花,想起早年与夫婿携手同游的甜蜜;如今孤身一人,形容憔悴.面对此情此景,怎不令词人悲从中来?
于是,很自然地有了“如今有谁堪摘”一句.这可看作是词人的内心独白.或许当年清照夫妇曾有过“采菊东篱下”的闲情逸致;或许赵明诚曾经亲手摘下盛开的黄花插到清照的鬓间.但此时此刻,词人还怎么会有兴致像当年那样去采菊花?联系词的上阙,这种抚今追昔的情绪非常明显.

篇八:品茶的心境

茶的意境 作文【品茶的心境】

最早的“茶道”两字因茶的意境而来。意境承载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两字,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天地。它先出自诗僧和茶僧美称的皎然之诗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的开头是茶事的描写,接着的“一饮涤昏寐,情思爽然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闷。”是茶事心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来的非凡意境,“茶道”两字在最后一句“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推出。通读该诗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从一饮之前的茶事情景铺开,尔后逐渐深入,直至妙不可言,才有“道”与”茶道”,意境高远,也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诗怍(《饮茶歌送郑容》)“丹五羽人轻玉石,采茶饮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把茶的蕴意与友情连在一起,诗的意境也让人联想到皎然与茶圣陆羽的关系(可有相关的茶诗为证)。陆羽与皎然是忘年交,皎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陆羽的影响。陆羽也正是在湖州与皎然结识,进一步积累学识,并终成博学之士,并完成《茶经》的最后定稿(颜真卿也受影响,并着有“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的诗句)。蕴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华的茶文化,由历史沉积而来,也与茶的意境相伴随,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具体地说,是人们在经过茶事、茶文化思想内涵的感受和体验后,受那由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等影响而对人产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界、体验茶的精神(如“精行俭德”般的内涵).并把它与人的精神追求相结合,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们把这种影响,以虚幻的方式来表示,可称之为与茶相关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础或重要内容;皎然所提茶道的影响,也与其中的意境深远分不开。茶的意境。能从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茶的历史实践已表明:茶与儒、道、悱的境界相互渗透,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儒释道三者之中。给人感觉最为深切的是那种闲适的情感,所以许多隐士大多有嗜茶的习惯,过闸云野鹤的日子当然少不丁具有闲情雅志的茶了,手举一杯茶,神情清爽,荡涤心间污秽,这可非一般饮料所能比。但闲情适意的消极生活方式仍不全是茶的意境所体现的内容,它含有积极的因素,如茶之精神,苏东坡也有“叶嘉传”之赋,这是茶文化的支柱之一;茶不同于烟酒,可为过把瘾就“死”的短暂性“解药”,从文化本义而言,茶不应该是什么解烦之“药”。它只是赋予人一种“静”的心态,在你的思绪随着茶的“性致”飘散开去的时候,喝茶者的思想在“治愈”自己的烦恼。让你重新振作。茶在这方面的功效被许多人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尚守中庸和“礼”,应该说儒家这种源远流长的影响还是对茶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把茶事作为礼的一种形式,茶更成为尚礼的一部分,如广泛存在于民俗民风中。这些可看作是儒家思想的影踪(或民族的“血液”所致)。至于茶事所能体现的“与人乐”这一儒家思想,早已实践于茶是人们沟通与联谊的理想媒介。
“茶道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修养和境界,借饮茶而相互交流,文明优雅,而且与佛教的禅宗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例如,陆羽、皎然的佛门渊源,以及深刻的“茶禅一味”之说。这里所说的“深”,就是意境之不同。禅宗崇尚“顿悟”,也即凡人也可以成佛,只要注意修行,且修行至一定量时,“开窍”是迟早的事。它的修行远不是苦行,后来还崇尚凡事皆是修行,就依所作所为的原因。喝茶作为修身养性的习俗流传至今,而茶的名贵与否也不为大茶人所倚重,都可谓是茶与佛理相应,也如当今的“无我茶会”所要求:人们应戒好恶之心,合茶之本意,并入茶之意境。把喝茶与修行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茶的意境中遐想……
茶之意境,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内涵相通融,是穿越时空的茶道构架。“茶道是一种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形式。它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淡泊的出世节操,同时洋溢着道家羽化升天的烂漫理想,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这也不正是一种与茶相关的意境?
最后,引用一段与茶之意境相关的文字,以供欣赏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种行为,在人们心目上的含义却早已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有时候,喝茶是一种享受,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交流更为流利;有时候喝茶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记起过去,还纯真是人的本质,只有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受茶那一丝苦涩,抛弃那一点惘怅,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眼,让清新的空气吹过,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显示出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让你更加清醒,也让你更加从容。对于我们这些不会品茶的茶客,这种意境,就是陶醉。”

篇九:品茶的心境

和尚敬茶这篇文言文风趣幽默的原因是
要两个原因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
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翻译是:
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烫.”
而风趣幽默的原因应该是类似于现代的的一种嘲讽似冷笑话.
1.根据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这其实就是一种讽刺,佛家的渡人渡几时不分贵贱亲疏的
2.僧急不能待-过分最求他人评价,这和尚放了嗔戒.
3.“甚热.”-追求手法而忘却合适引用,这叫心乱.
说白了,就一个会点茶道手法,而没心境的水和尚马屁拍到马腿上了.o(╯□╰)o

篇十:品茶的心境

一副对联
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
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____________。
根据《小石潭记》与《黄冈竹楼记》,结合作者心境,补写对联。

品味清闲之趣
阅读《小石潭记》和课外文言文《黄冈竹楼记》选段,完成8~11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乙)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毁②,榛莽③荒秽……
11.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境。请根据两文的内容,结合作者的心境,补写下面的对联。
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
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_____________。
(2006年湖北仙桃市中考题)
【解题指津】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也是最具有汉语内涵和神韵的一种文体。作为课程资源,它已走进中考试卷。此类题目除了考查考生的对联和语法知识外,还考查考生对所选课外文言语段的整体感悟能力。对联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仗工整。出题者为了降低难度,把下联的前两个分句都写了出来,只要求考生对一个分句,并且在题目要求中已明确提示要结合作者的心境作答。只要把课外文言语段读懂,就不难对出“消除世虑之情”或“排解谪居之忧”等答案。
根据中考对联题考查的新趋势,在备考复习中,我们应做有心人,努力走进对联世界:一是了解有关对联对仗、平仄、修辞、格式方面的知识,领略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学习对联创作的技法,学会“对句”;三是整合课内外读写材料,搞一些识联、赏联、背诵对联等方面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推荐访问:小白兔作文500 小白兔作文500
最新文章
  • 未来的作文2篇

    篇一:[未来的作文]单元作文:未来的我_500字未来的我已经成为了一个... 2019-05-24

  • 八年级上册英语作文2篇

    八年级上册英语作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单元作文汇总专题_作文网【... 2019-05-21

  • 六年级上册作文大全

    一:[六年级上册作文大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单元作文汇总专题_作文网... 2019-05-10

  • 4年级作文大全

    一:[4年级作文大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单元作文汇总专题_作文网【点... 2019-05-10

  • 我上四年级了作文2篇

    我上四年级了作文篇(1):我要上四年级了_350字人生,就像一本书,三... 2019-05-10

  • 4年级3篇

    第一篇4年级:我要上四年级了_350字人生,就像一本书,三年级升四年... 2019-05-08

  • 四年级同步作文

    四年级同步作文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汇总专题_作文网点击图... 2019-05-02

  • 六年级上册语文作文5篇

    第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作文: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七单元作文_1200字... 2019-05-02

  •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三年级8篇

    第一篇我的课余生活作文三年级:单元作文:我的课余生活_300字我的课... 2019-05-02

  • 五年级作文我和书的故事9篇

    五年级作文我和书的故事篇(一):我和书的故事——五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2019-04-25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共10篇)

下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共10篇)

Copyright © 2017 第一课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 触屏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