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手工制作大全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手工制作大全

打糍粑6篇

时间:2016-09-17 来源:手工制作大全 点击:

篇一:[打糍粑]打糍粑作文


《打糍粑作文600字》
如果说喝雄黄酒是端午的习俗,吃年夜饭是除夕的习俗,那么打糍粑就是清明节特有的习俗了。今年清明节,我就亲眼见到了糍粑的制作过程。
做糍粑的第一步就是蒸糯米。把糯米洗净放入一个木桶中,将木桶放在一口盛满水的大锅上,下面生起火来,不一会,热气就冒出来了。经过一番蒸煮,木桶里的糯米熟了。热腾腾的糯米出桶时,白花花的雾气迎面扑来,一股糯米香直冲鼻孔。整桶糯米被倒到一个大石臼中,大人们开始用石锤击打。打糍粑可是一项体力活,那石锤少说也有几十斤重,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提不动,因此需要有好几个壮汉轮流击打。一锤子下去,即使是再坚硬的东西也会被砸碎,何况是这柔软的糯米,因此同时还需要一个灵巧的人来控制形状,添水揉糯米。
开始时,身高八尺、力大无作文比的舅舅首先上阵。只见他两手一前一后托住石锤柄,与动作灵敏的叔叔互相配合,一起一落,仿佛在演奏一支富有节奏且欢乐流畅的乐曲。那锤子在舅舅手中得心应手,犹如金箍棒在齐天大圣手中舞动,毛笔在王羲之手中挥洒自如,不久,原本缝隙较大的糯米渐渐融为了一团。别看舅舅打得兴致勃勃,但没过几分钟,他就体力不支,败下阵来。于是,后面的人就自告奋勇地接上去,累了又轮下一个,如此交替、重复,充分显示出了集体的力量。
待打得颗粒均匀时,糯米就变成了糍粑。热气腾腾的糍粑出臼后,倒入覆盖着一层面粉的面床上,用手和擀面杖扒平,然后划成一条条的形状,放入各种馅料,用刀切开,如同包饺子一般包起来,再拉长拉细。这样,香糯可口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一口咬入,嚼性十足。


《打糍粑作文500字》
每到腊月底,老家都有打糍粑的风俗。去年回老家的过春节的时,我终于知道了怎么打糍粑。
前一天晚上,爷爷把糯米用井水泡好。第二天早上,把泡得胀鼓鼓的糯米端上桌来,倒进木桶里。用熊熊烈火来蒸。我们则把事先准备好的石盆、木棒拿出来,摆在门外。等屋子里飘满米香时,糯米就粒粒熟透了。把火关掉,把糯米倒入石盆。爸爸爸和伯伯操起两根木棒,往里面使劲一捣,还喊起了号子。妈妈则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沾着水给糯米翻个身。每捣几下,就要沾点水,才不会粘。
爸爸他们越打越有劲,糯米渐渐成了糊状。刚开始捣还挺轻松,后来,糯米不是颗粒了,十分粘手。一作文捣下去,就沾着不放。必须捣一下,就沾点水才行。不一会儿,爸爸他们就满头大汗了。好不容易干完了,爸爸累的头发都湿透了。妈妈把打好的面团放在竹筛上,上面铺了一层面粉。妈妈把面团扭成条状,不时揪下一团。我们则把面团做成糍粑。先在手掌心滚成球形,再用手一压,又用大指拇按住中心,顺着中心一边按一边转,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大家热火朝天地干着,忙的不亦乐乎。终于糍粑出炉了,我急忙抢了一个,咬了一口,真是香甜可口呀。
我望着美味的糍粑,心想:正是我国这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才造就了糍粑这等美食啊。我们一定要继续把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寒风冽冽打糍粑作文800字》
冬至节气早过了,天气异常阴冷,一连好几天,难得见太阳。田地里的活早就歇了,人们猫在家里,也懒得出去。这些日子里,最要紧的事就是打糍粑。
打糍粑是平常农家的大事,也是喜事,打完糍粑就意味着要过年了。父亲老早就说,机器打的糍粑有股子铁腥味,不好吃。今年年成好,把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请来,一家人都出把力气——自己打。
我长这么大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自己打糍粑,特别好奇,于是天天跟着父亲,看他在忙啥。
石头凿成的粑缸是现成的,就在老屋的门背后卧着。父亲早就将它清理出来,并洗得干干净净。当他满怀希望爬上堂屋的倒楼,翻出那些不知何年何月用过的粑棍时,才发现那些木头棍子早就烂得不堪用力。不过这也难不倒父亲,父亲本就是一个半边把式的木匠。他找出他的大锯、刨子,不到半天工夫,六根用桑树新做的粑棍就妥妥当当了。
白得像雪一样的糯米被母亲淘洗干净。父亲一边把一个人也难以抱得过来的木甑架在上满水的锅里,一边让我在灶下使劲地往灶膛里塞着棉秆、劈材,灶膛里一片光亮,红红的火苗扑哧扑哧地舔着黑乎乎的锅底,时而冲出灶口,差点就烧到了我的眉毛。锅里的水很快开了,腾腾地冒着热气,母亲挽起袖口,用铁瓢一瓢一瓢地把糯米舀进去,最后用木锅盖盖好!
粑缸被移到了堂屋的中间,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脱了棉袄,拿起粑棍,摩拳擦掌。米饭蒸好了,叔辈们抬出饭甑,将米饭倒入粑缸中,大家围着粑缸一阵乱

篇二:[打糍粑]打糍粑

每到腊月底,老家都有打糍粑的风俗。去年回老家过春节时,我终于知道了怎么打糍粑。打糍粑的前一天晚上,爷爷就把糯米用井水浸好,爸爸和叔叔准备了打糍粑的工具,有木槌、石臼,还有印糍粑的模板。第二天天没亮,奶奶就起床把糯米蒸熟,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打糍粑了。
叔叔用一个脸盆盛满蒸熟的糯米放在了石臼的里面,爸爸和姑父他们两个人用木槌捣糯米,你一下我一下。大约十分钟后,糯米被打成了糊状,完全没有米的样子了。然后把捣烂的糯米挑到一个竹制的簸箕里,簸箕下面铺有一层石膏粉,这样糍粑就不会粘在手上或其他东西上了。爷爷把那一大团糍粑捏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妈妈和姑姑就把那小块的糍粑捏成圆形。我和其他的小朋友就把糍粑放到模板的里面,模板的底部刻有一些美丽的图案,因为糍粑是热的,非常容易变形,模板上的图案就拓在了糍粑的上面。等糍粑冷却后把它取出来摆在木板上,模板上的图案就固定在糍粑的上面,有动物、繁体字、风景画等,非常美丽。我们有的打,有的捏,有的印,一下子就过去了九个回合。
中间有几次我都想学爸爸的样子去打糍粑,但都轮不到我。到了最后一个回合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大声说:“等一下,等一下!我也要打糍粑!”爸爸说:“行,让你尝试一下,只要你能打好,回家我让你玩五个小时的电脑!”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笑着说:“说话要算数。”
我好不容易举起了木槌,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下去,但再也拿不起木槌了,因为上面粘了很多糯米,木槌一下变得重了很多。我抱着木槌往后拉,却因为用力过猛摔了一跤,爸爸他们看了都哈哈大笑。我边揉屁股边说:“现在不能玩电脑了,回家还要治屁股!”
以前我虽然每年都吃糍粑,但从不知道打糍粑原来这么难。以后我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篇三:[打糍粑]打糍粑

每到腊月底,老家都有打糍粑的风俗。去年回老家的过春节的时,我终于知道了怎么打糍粑。
前一天晚上,爷爷把糯米用井水泡好。第二天早上,把泡得胀鼓鼓的糯米端上桌来,倒进木桶里。用熊熊烈火来蒸。我们则把事先准备好的石盆、木棒拿出来,摆在门外。等屋子里飘满米香时,糯米就粒粒熟透了。把火关掉,把糯米倒入石盆。爸爸爸和伯伯操起两根木棒,往里面使劲一捣,还喊起了号子。妈妈则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沾着水给糯米翻个身。每捣几下,就要沾点水,才不会粘。
爸爸他们越打越有劲,糯米渐渐成了糊状。刚开始捣还挺轻松,后来,糯米不是颗粒了,十分粘手。一捣下去,就沾着不放。必须捣一下,就沾点水才行。不一会儿,爸爸他们就满头大汗了。好不容易干完了,爸爸累的头发都湿透了。妈妈把打好的面团放在竹筛上,上面铺了一层面粉。妈妈把面团扭成条状,不时揪下一团。我们则把面团做成糍粑。先在手掌心滚成球形,再用手一压,又用大指拇按住中心,顺着中心一边按一边转,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大家热火朝天地干着,忙的不亦乐乎。终于糍粑出炉了,我急忙抢了一个,咬了一口,真是香甜可口呀。
我望着美味的糍粑,心想:正是我国这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才造就了糍粑这等美食啊。我们一定要继续把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篇四:[打糍粑]中秋节的味道作文

【篇一:中秋节的味道】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了,我们一家人吃着月饼,赏着月亮。
中秋的月儿是甜甜的,他给我们带来了香甜适口的水果,有圆圆的西瓜,笑弯了腰的香蕉,红红的苹果,清脆爽口的沾化枣,还有那好似一串串珍珠的葡萄……
中秋的月儿是香香的,他给我们带来了美味的节日食品——月饼,月饼的种类可真多啊,五仁的,果肉的,豆沙的,多种多样,琳琅满目,让你尝也尝不尽,吃也吃不完。
中秋的月儿还是酸酸的,他又给我们带来了思念的泪水。在这团圆的日子里,有多少因工作和学习的原因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人,又有多少因思念而留下泪水的人呀。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在叮嘱几句,说说最亲密的话语。
中秋的月儿又是咸的,他赶走了酷炎似火的夏弟弟,迎来了凉爽宜人的秋姑娘。人们身上不再是美丽的夏装了,而换上了毛衣、毛裤,天气也渐渐冷了下来。
中秋的月儿就是这样,让你琢磨不透,而又让人产生无数遐想……
【篇二:中秋月饼的味道】
中秋吃月饼似乎就是一种传统,一种习俗,无法改变的。吃过那么多年的中秋月饼,味道还是和从前一样吗?月饼依旧,味道却不是从前的味道了。
中秋夜依然是凉风习习,望着那轮明月,遐想连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月饼见证着传统中秋的文化变迁。上溯百年,月饼是社会上层人士的时尚,氛围颇有“小资”情调。到了后来的抗美援朝,文革的红色,都与政治挂钩。今年桌子上依旧摆放着月饼,还是那莲蓉双黄,味道与从前一般,心境又是否一样?
被冷风吹惯了,也就不觉得冷了,月亮看多了,也就不觉得圆了,月饼吃多了,也就不认为好吃了。不知是谁把天空撕开出星星的伤口,不知是谁磨砂了我的自有还有腼腆的温柔,不知是谁噬咬了月亮踩碎了沙漏,不知是谁留下月饼带走中秋。
街道不再如往年喧闹,人们大多都坐在家中闲扯家常。回想起以前手戴着荧光棒,提着灯笼,与父母一同漫步赏月,又是何等温馨。而我逐渐长大,父母工作也日益繁忙,一同散步的机会已是少之又少。
月在深蓝的天空中高高悬挂,黑色的云在它周围缭绕。月亮穿梭在薄如轻纱的云间,它的光忽明忽暗,若隐若现,难道说它在逃避什么吗?
时间一天一天过,我们在一天一天长大,我们的心境不再如从前那么简单,我们多了很多思绪,很多烦恼,中秋月饼的味道似乎也多了几分苦涩。
【篇三:中秋节的味道作文】
一字雁阵,拉开了金秋的帷幕;云卷云舒,涂鸦出蔚蓝的天穹;葳蕤的白杨,落尽昔日的繁华;淡淡的果香,舒展丰收的画卷。秋如一叶飘落,书写着余韵未尽的诗章。而中秋,便出现在这诗章的华丽尽头。
每逢中秋,家中都会摆上几盒月饼,那淡淡的桂花香夹杂着月饼的甜腻弥漫在空气中造成最熟悉的味道——中秋的味道。
团圆是中秋的味道。哪怕工作再忙再累,哪怕单位离家再远,一时中秋节至,总会忍不住提上一盒月饼在月升时赶回家。或是包装精致的宴会月饼,或是散装成袋的普通月饼,也许味道迥然不同,但那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一颗期盼团圆的心,渴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的心愿。这样,即使再腻的月饼,也会腻出幸福团圆的味儿来……
思念是中秋的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此节非彼节,但“思亲”总归是一样的,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瑟瑟秋风的吹拂下,望在异乡的月亮,月亮很圆很亮,却终究不是自己相看的月亮,道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以,不管怎么样,那头上月亮都会透露出冷清的感觉。身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屋内觥筹交错的喧闹声声入耳,更使得夜幕下的游子倍思亲。思念亲人的音容笑貌,思念亲人的丝丝关怀,思念弥漫在他的心扉,就连苦涩的空气中也涩出思念的味儿来。
温馨是中秋的味道。桂花树下,古树庭中,一家人围坐在石桌旁,小孩子在庭中疯赶嬉戏,为了一个月饼,为了一个礼物,管他呢?只要快乐就好。成年人翻看着相簿,指着一张张孩提时的照片,述说着过去的故事,不时欢笑,不时沉默,大概他们又重历了一回少年往事吧。老人则没多大兴趣参与年轻人的阵营中,他们依偎在花树下,安详地笑着,他们为什么而笑呢?感叹又一年月圆的日子到了吗,还是看到子子孙孙如此健康平安而安心呢?总之,他们是笑着的,所以为了什么原因此刻也显得不重要了。如梦如幻的月光下,一家人倒也笑出了温馨的味儿来。
原来,味道竟是这样一种历久弥新的回忆。
当时光流逝,物是人非,那些曾经鲜明的片段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褪色,也许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多年以后,我们会循着一种味道的密码,穿越层层叠叠如九月菊花般繁复的回忆,抵走一个旧日美好的瞬间。也正因此,我们才能重温曾经拥有的那些味道,中秋的味道……
【篇四:中秋节的味道】
中秋节就是一个圆圆的大月饼,咬一口甜甜的;中秋节就是那一望无际的、已经破肚吐穗的、还挂满稻花的稻田,深深的吸一口,香香的;中秋节就是放下一切,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河边钓鱼,闻一闻,我的手还腥腥的。
今天,我们特别高兴,因为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妈妈买了很多大月饼。吃过饭后,我们带着几块月饼,来到了安静的广场,找了一块干净的石板凳坐下,地上洒满了月光,我不禁感叹道:今晚的月亮真美呀!我问爸爸:“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爸爸说:“因为月饼是圆圆的,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所以在外地工作的人们在这一天都要赶回去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月饼吃起来甜甜的,代表着人们的心愿,希望生活甜甜美美。”这时候,妈妈把一小块月饼塞到我的嘴里,我们就这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秋之夜。
中秋节还是一个钓鱼的好日子呢!在去奶奶家的路上,我们看到很多钓鱼的人。有的是两个人在钓鱼,有的是一个人单独垂钓,还有的是一家三口在钓鱼。这时候我兴奋地说:“爸爸,我也想钓鱼。”爸爸答应了。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在河边一起钓鱼,阵阵凉爽的秋风吹在脸上,真舒服!我的眼睛死死盯住鱼漂,突然鱼漂沉入水底,我心情很激动,用力一拉,拉不动,爸爸立刻出马,帮我一拉,拉上来一条大鱼,我高兴地一口气跑回家告诉奶奶,奶奶夸我真棒!
中秋节,我们还去了婆婆家。我们一家行驶在大马路上,路上的行人匆匆走过。我想:“他们也是去看爸爸妈妈的吧。”夕阳像老人笑红了的脸。蓝天上有几朵白云飘过,不时还有几只小鸟飞过。一望无际的稻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空气中弥漫着稻花的香味。
中秋节的味道就像一杯牛奶,甜甜的,香香的,虽然有点腥,但是我很喜欢。
【篇五:中秋节的味道】
秋节,以赤水河两岸人民的习俗,一定得打糍粑,并且还很浓重,那种糍粑过节的味道,把我的童年都熏醉了,如赤水河两岸的满山雾海,真还有些看不清童年过中秋节的岁月色彩。
“中秋不打粑,老虎要咬妈”。这一句俗语在我家乡盛传,也许那时小孩子想吃糍粑,编出来的俗语,也许这其中有古老的故事。就因为有这句俗语一直流传在民间,中秋节的糍粑,才对我的童年有一种特别亲切的过节味道。
中秋节是我们从端午节盼来的,也是我们一天一天数过来的,过节了,有好吃的东西,包括我们思念的糍粑,中秋节前一晚,父母把酒米(就是糯米)放在水里泡上一晚,第二天一早,酒米就上甑蒸熟,然后放在石对窝里,用糍粑棒打,但需要很大的力,因为熟酒米有很大的粘力,打好的糍粑,用木盆把它用糍粑棒粘上米,放在木盆里,当然,这时它很烫手,就用冷水降一下手的温度,然后放在簸箕(一种竹编的器具)上并撒了很多米面,用于分隔糍粑,免得她们粘在一起,大人们先做一个最大的,有面筛那么打,这个是送外公外婆或者是未来女婿送给岳父岳母的,否则别人会说你不会过中秋节,也不懂人情世故。留下来的才做成成小的糍粑,等它稍冷一些,才放在铁锅是烙成黄壳的糍粑,那个黄壳吃起来才香呢,粘着黄豆面吃,别有一翻风味,若家庭好的,就不用黄豆面放糖精粘着吃,直接用白糖粘着吃,可在60、70年代,那可是很奢侈的享受哦!
家中打糍粑时,我家中的那只馋猫,也在旁边叫过不停,这时,我妈妈会它戏弄我们小孩,说我们如那只馋猫一样。因为猫吃糍粑——怕脱不了爪子,这条俗语后来引申为做了坏事,是脱不了身的。同时,大人也怕我们吃糍粑时,梗住喉咙,有一年中秋节的早晨,我们赤水河对岸,就有人吼到河对面的人家,不要打糍粑吃了,张老汉的儿子,吃糍粑梗死了啦!但我们小孩还是吃,只是大人们担忧而也。在我们那里,中秋节只是过早上的吃糍粑,晚上就没有什么一家大小在月亮下,听大人们诉说今年的收成,同时也听大人们讲中秋节的来历和相关的故事。若家里很富有的,就有一部收音机,听着收音机里的故事和唱歌,那时真希望收音机里的故事和唱歌的人,都能看到,后来,1980年,我家中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秋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还在电视机前度过。我哥说别人来我家看电视,每人收5分钱,因为那时看电影要收1角5分钱的门票,我妈说,都是乡里乡亲的,收什么钱啊,那时电视是免费的,可是,那时我们村才只有我们家一台电视,并且只能看那几个台,电视荧屏上还有好多雪花呢!
中秋节的糍粑,比中秋节的月饼过节味还浓。月饼在农村稀有物,并且也没有如今那么多那么贵,2角钱一个就算很贵的,那得花很多钱,月饼那时是用猪肉和橙皮,加一些水塘和面粉做成的,好象是街上那些饼家店自己做的。我们都很少吃上。
如今,我离开赤水河18年了,过中秋节没有了糍粑,也没有了中秋节那种糍粑过节味道,虽然商场有中秋月饼商战中秋节很浓的味道,可我依然思念赤水河边中秋节的糍粑味道,它一直伴我成长。只有它才让我吃出五彩斑斓的童年和我的中秋节味道。
【篇六:中秋节的味道】
小时候住在小巷子里,每逢中秋节前夕,明晃晃,黄醺醺的光蔓延一路,整条老巷都会充满栀子花的味道——那是小巷人独特的中秋节的味道。
小巷人生活简朴,每年中秋都不会去城里买昂贵的月饼,自己制作。从很多年前开始,小巷的人们就会制作月饼状的锅贴来代替月饼。制作步骤复杂,人们却乐此不疲,其中就数我奶奶的手艺最为精湛。
中秋节前一晚,奶奶就会把锅贴煎到外酥里嫩,香气四溢,搁到蓝印花的小碟中,浇一层香醋,撒一圈葱花,待到轻咬一口,却是意料之外的香甜之感。曾有人询问奶奶做锅贴的秘方,奶奶总是摆摆手,温和地摇摇头,笑而不语。
六岁时的我,总喜欢在奶奶做锅贴时围绕着看,可我却怎么也看不出当中的奥秘。直到有一次,邻居阿姨从中吃到了小小的栀子花,这才明白奶奶的“秘方”。从那以后的中秋节,小巷的每户人家都会用栀子花来制作锅贴,尽管手艺仍比不上奶奶,但小巷人似乎喜欢上了混有栀子花香味的土月饼。
母亲继承了奶奶的手艺,也做的一手好锅贴,只是味道有所变化。好奇的我,再三询问母亲锅贴的“奥秘”,方知锅贴里藏着栀子和苹果混合的酱料。从出生开始的每一年中秋,我都享用着这种锅贴月饼,以至于当我吃到人生中的第一块真正的月饼时,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震撼和恍然。直到今天,在我心里中秋节的味道,仍是那白白胖胖的栀子花的味道。
忽然忆起小时候,奶奶在灶头熟练地翻煎烹炸,我经常呆呆地看着。岁月爬上了她的鬓角,风霜侵蚀了她的容颜,而温和的浅笑常在。想到奶奶,就想起一枝搁在蓝印花碟中的带露栀子。或许叶子些许腐朽,但花瓣仍是一如既往地柔软。
搬离了小巷,再也见不到奶奶,那精致美味的栀子锅贴,成为我无法忘却的中秋节味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我吃着昂贵却不怎么美味的月饼时,看着窗外的栀子花,总能想起小巷的生活。
中秋节的味道,是那温暖小巷氤氲的栀子花香,是那简单而精致的锅贴,更是那常年站在厨房的为儿女辛劳一辈子的身影。
【篇七:中秋节的味道】
人们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的月亮也不例外。
为什么中秋节的月亮反而要到第二天才更圆呢?爸爸告诉我,因为当时有一首叫“十五的月亮”的歌,当出版的时候,给了他稿费十六元,所以就成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元”啊!但我心想:事实应该不是这样,我要自己去寻找答案。
于是,中秋节的第二天,我便趴在家里的阳台上欣赏月亮,方向恰到好处,没有一点遮挡,就在我的正面前。刚开始,月亮还和我玩捉迷藏,总是躲在乌云后边,就是不露面。过了一会儿,他似乎感到无聊了,就从乌云后边跑了出来。哇!可真圆!看来老话说得一点儿不错。这时,我想到了“嫦娥奔月”的传说,月亮上真的住着美丽的嫦娥仙女吗?定睛一看,月亮上好像还真的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黑影,那就是嫦娥在遥望人间吧?他一定感受到了广寒宫不及人间的温暖吧?
为了庆祝,妈妈带来了我珍藏已久的“冲天炮,”我激动不已,拿起打火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点燃了“冲天炮,”立马就跑,只听见“砰”的一声,像流星一样,飞向天际,天空上展开了一朵朵美丽烟花,可真美!
夜渐渐深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了美味的月饼,软软的,嫩嫩的,真美味!
在对着月亮的留恋中,我进入了梦乡。
【篇八:中秋节的味道】
中秋是个古老传统的节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来了,可惜今年是个阴雨天,虽然没有圆月当空,但闻着院子里飘来阵阵的桂花清淡香味,伴着月饼的浓郁香味,我还是品出了中秋的味道。
中秋的味道是香喷喷的,爷爷做了许许多多的美味,还买了一大袋香气宜人的月饼,在饱餐一顿后,大家饮着热茶,一边谈笑风生的吃着可口的月饼。爷爷奶奶看到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乐的合不拢嘴。我挑了一个莲蓉鸭蛋黄馅的,这可是我的最爱呀,咸咸的,很香,但外面的莲蓉馅却甜甜的,完完全全的盖住了蛋黄的咸味,这两种味道合在一起,再加上松脆酥软的月饼皮,那滋味真是妙不可言呀!……因为我不但尝到了美味的月饼,而且还尝出了美好的亲情。
中秋的味道是甜滋滋的,中秋为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充盈着甜蜜的汁水的水果,苹果是红彤彤的,咬一口,就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萦绕在嘴中;石榴里的籽饱胀胀的,如一个一个圆溜溜的红宝石,可爱极了,弄一个往嘴里一扔,一咬,又甜又酸的汁水流进了嘴里,流进了心里……圆溜溜的石榴子让我想到了团圆,美好的团圆。
中秋的味道也不全是香甜,还有酸溜溜!中秋节是个思念的节日,从古时候起,这个团圆的节日总会让远离故乡的人们心里充满了辛酸的味道。李白说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充分的表达了大诗人李白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只好用洁白的明月,来寄托自己的回乡心意。诗人张九龄说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们都身在异乡,腹中装满了思念的泪水。所以,中秋的味道不再是甜的,而是酸溜溜的。好在爸爸妈妈每天与我在一起,所以我的心里是甜甜的,但我最喜欢的大姨和姐姐因为在外地,无法与我们团聚在一起,所以我的心里和古人还真有些一样,有些酸酸的,应该说是甜中带酸吧!
不管是香、是甜、还是酸,这蕴藏了历史文化的中秋节的味道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亲情、团圆、思念。

篇五:[打糍粑]烤糍粑

大年初一,我随爸妈到后港镇三河村的二爷家做客。大家围坐在一个大火盆旁,边取暖边闲聊。聊了一会儿,伯伯提议烤糍粑吃。我还从来没吃过烤糍粑呢,今天可要尝个新鲜!
伯伯拿出一大块四四方方的糍粑,切成一个个小块,然后找来一把长长的火钳,张开15度左右的角,把切好的糍粑放在火钳上,再把火钳举到火盆上方开始烤。他一边烤,一边不停地给糍粑翻身。糍粑慢慢地变胖,鼓成了一个个“小枕头”。最后,它们换上了金黄金黄的衣裳,笑得咧开了小嘴巴。
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张嘴就咬,“好烫啊!”我赶紧松开口,直吹气。这猴急猴急的狼狈样儿招来满屋子笑声。等了片刻,我再咬,啊,外壳又脆又酥,里面又软又糯,嚼一嚼,满口溢香。
烤糍粑这么好吃,我也想动手试试。从伯伯手中接过火钳,我有模有样地摆开了阵势。可不一会儿,就感觉火钳好烫手,胳膊也举酸了,只好换手。离火苗越近,火力不是越猛,糍粑不是热得更快吗?我正得意于自己的聪明,可糍粑竟散发出浓浓的焦糊味儿。望着我疑惑的眼神,伯伯哈哈大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烤糍粑也有讲究,火钳举低了,猛火容易烤糊糍粑;火钳举高了,糍粑老半天烤不熟!”
我耐着性子,从头再来,始终保持着火钳与火苗的距离。终于,“噗”的一声,糍粑鼓起了第一个小气泡,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我把烤熟的第一块糍粑送给妈妈品尝,妈妈高兴得直夸:“好吃!真香!”
嚼着酥脆的烤糍粑,我也咀嚼着伯伯刚才的一番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呀,很多事情,急了,快了,往往容易搞砸;慢慢来,小心做,不急不躁,成功反而来得更快些。

篇六:[打糍粑]荣昌过年习俗

我给大家介绍介绍荣昌过年习俗;有杀年猪、吃刨汤、打糍粑、祭祀……
杀年猪是我们荣昌重要的过年习俗。一般农家每家每户都要杀一头过年猪。主人家选好吉日后,请来杀猪匠,当日将猪牵出猪圈,将其四肢捆住,拖上案板,来三个人分别按住猪的头、身、尾,另一位屠夫将之前上祭的刀请来,拿着血盆,对着猪脖捅一刀,划开一道口子,用盆接住鲜血。再开始分割猪肉。
杀完猪,主人家还要请客,摆宴席招待请朋好友。食材就有刚杀的年猪。许多美食上桌了:喷香的泡汤、脆皮的酥肉、爽口的滑肉……
过年还有糍粑吃。用蒸熟的糯米倒在石板上,用木制的锤子砸击糯米,使糯米变溶,变的像胶水一样粘,再用圆器物把糍粑做成圆形,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每家每户都要准备祭品。一点也不能马虎。“鸡不能带毛!”“酒里不能沾灰。”还要将猪头奉上,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小孩子们还要给先祖作揖,请求祖先保佑学习越来越好。
这就是荣昌特有的习俗,希望的家来我的家乡,感受一下荣昌过年习俗。

推荐访问:打糍粑

上一篇:我喜欢的电视节目作文5篇
下一篇:科学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