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网
 儿童剪纸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儿童剪纸

儿童故事两(共8篇)

时间:2018-08-24 来源:儿童剪纸 点击:

篇一:儿童故事两

阅读题《小小男子汉的歌》、答案=
1.诗的第一节中引用了两个儿童故事,它们分别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2.在第二节中,诗人把知识比作什么?把胆识比做什么?有什么作用?
3.朗读第三节,并仔细体会其中的意思.

1.诗的第一节中引用了两个儿童的故事,他们分别是小红帽的童话故事和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两个儿童的故事原本是表现儿童的幼稚和无知,但是作者用了“已不是沉迷”和“早不相信”的词语,反而表现了作者已脱离了儿童的幼稚和无知.
2.在第二节中,诗人把知识比做香菌.把知识比做香菌表现了作者的知识增长得很快.
3.文章第三节体现了作者已经长大,懂得独立判断事物的好坏,能够发表自己的主张和选择,有了处人处世的经验,成为了真正的男子汉.

篇二:儿童故事两

世说新语两则聪明的小孩儿 故事有哪些

孔融被捕时,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个个害怕得不行.那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刀八岁,却像原来那样在玩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孔融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父亲,你难道见到倾覆的鸟巢下面,还会有完好的卵吗?”不久,也来人把他们抓走了.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极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近亲才能得以通报.孔融到了李家门口,对仆吏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仆吏通报后,孔融晋见就座.李膺问道:“你与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丘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与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李膺和宾客们没有不惊诧孔融的回答的.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把孔融刚才的答话告诉了他,陈韪不屑道:“小时侯聪明,大了不见得好.”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陈韪顿时窘迫起来.

篇三:儿童故事两

一本《百科全书》要34.30元,一本《儿童故事》要15.70元,三(1)班共有40名同学,其中有32名同学都要买这两本书.他们一共要付多少钱?

32×34.3+32×15.7
=32×(34.3+15.7)
=32×50
=1600(元)
答:他们一共要付1600元钱.

篇四:儿童故事两

丁丁想买一本《儿童故事》,可是不够,差2.1元.当当想买同样一本书,可是也不够,差了1.9元.如果两人合起来买一本,还是不够,差0.1元.求丁丁和当当各带了多少钱,《儿童故事》多少钱?

【儿童故事两】

2.1+1.9-1=3.9(元)
将丁丁的钱和当当的钱合在一起可以买1本差0.1元,他们各买一本差的钱合起来相当于买一本多0.1元,所以用2.1+1.9-1=3.9(元)

篇五:儿童故事两

两小儿辩日讲的是?故事
要简练!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篇六:儿童故事两

在来一道数学
三年级一班有50名同学,有32人订了,<儿童文学>,有39人订了<童话故事>,有6人两种杂志都没订,订阅<儿童文学>和<童话故事>两种杂志的有多少人?要列算式.

32+39-(50-6)=27【儿童故事两】

篇七:儿童故事两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的自然现象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着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儿童故事两】

篇八:儿童故事两

早慧儿童的故事200字左右

七泰山桂树
原文:
客有问陈季方:" 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译文:
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 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世说分三十六门,其中的“夙慧”中每条都满足你的要求.我现在在下边给粘贴,当然还有一些散落在其他篇目的,就不再说了.你要是还觉得不够,可以自己找原书,看相关部分.
夙慧第十二之一、蒸饭成粥
(原文)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着萆,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着萆,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记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译)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夙慧第十二之二、何氏之庐
(原文)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译)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夙慧第十二之三、长安远近
(原文)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晋元帝(司马睿)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晋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晋元帝把王室被迫东渡的事情告诉了他,晋元帝问晋明帝:“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晋明帝回答:“太阳远.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这是显然可以知道.”晋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第二天,晋元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晋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晋明帝答道:“太阳近.”晋元帝脸色大变,说道:“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晋明帝答道:“我抬起眼睛就可以看到的是太阳,不能看到长安.”
夙慧第十二之四、衰宗之宝
(原文)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译)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孙子和外孙,年龄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顾和高兴得离开座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
夙慧第十二之五、不须复褌
(原文)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着襦,寻作复褌.”儿曰:“已足,不须复褌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着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译)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你先穿着短袄,以后再给你做夹裤.”儿子说:“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了.”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夙慧第十二之六、不减先帝
(原文)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帝曰:“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
(译)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着五六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规律.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说:“白天动,晚上静.”谢公出来后赞叹道:“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
夙慧第十二之七、爱过所生
(原文)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语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应声恸哭,酸感旁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鞠爱过于所生.
(译)桓宣武(桓温)死时,桓南郡(桓玄)才五岁,刚脱了丧服,桓车骑(桓冲)和桓温属下的文武官员道别,他指着这些人对桓玄说:“这些都是你家从前的官吏.”桓玄听罢大哭,周围的人都感到悲伤.桓冲常常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灵宝(桓玄)成人后,我一定把这个位置还给他.”桓冲很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亲生孩子.

推荐访问:儿童故事视频 儿童成语故事

上一篇: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视频(共9篇)
下一篇:关于暑假的诗(共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