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成语故事书
是一本厚厚的成语故事书,里面全部都是成语故事,记得成语故事顺序是按字母排列来编的.书封面好像是青绿色的?硬壳纸.一共有600多页左右还是400+.01年时,亲戚送我的.
a开头的有“安步单车”“安前马后”
子厉害呀!甲 您那笔头子比我厉害多啦!乙 昨天我听说:您一晚上写八篇文章啊.甲 我听说昨晚上,您写了仨电影剧本儿啊.乙 您那国画也好哇!甲 您的书法真是一绝呀!乙 您的国画,荣宝斋都不敢公开出售哇.甲 您的书法……海关都不让出口哇!乙 那为什么呀?甲 怕丢人哪!哈哈.乙 像话吗?你不光文学上有所成就哇!您还是一位出色的运动员.甲 您……我还运动员哪?乙 您瞧,您这体形,没怎么运动就先圆啦!运——动——“圆”.甲 我什么运动员哪?乙 您是体操运动员呢.甲 对,我要不是体操运动员,我能有这线条吗?乙 嘿!他还承认啦!甲 对对!乙 嘿哟!前些日子你编了套高难度的动作,什么童非、李宁,根本做不了哇.甲 你怎么知道的?乙 体育界这点事儿,能瞒得了我吗?甲 您给大伙儿介绍介绍.乙 说一说?甲 啊.乙 那套高难度的动作呀!那是鞍马上的托马斯全旋,然后蹿到高低杠上,一个佳妮腾越,在单杠上来个单臂大回环,最后掉到地毯上,来个旋转七百二十度,然后从怀里头变出个大火盆来.甲 哎呀,你可太能吹啦!乙 行行,你也太能吹呀!甲 我吹不过你.乙 怎么?甲 你不愧是吹坛上的新秀.乙 哪里,哪里!那我也比不了您这吹坛上的老将啊.甲 哎,你是青出于吹胜于吹啦!乙 哎!您是老将吹马,一个吹俩呀!甲 不能这么说,您是长江后吹吹前吹啦!乙 您是……?我都没词儿啦!甲 又完了吧?乙 再来,再来!甲 还来呀,又换样啦.乙 又换什么样啦?甲 借吹啦!乙 什么叫借吹呀?甲 借别人的嘴吹嘘自己!乙 好嘛!这名堂还真不少.甲 来吧!乙 要讲借吹呀,你马季可就不行啦!甲 马季?乙 啊.甲 等会儿!马季来了吗?马季在哪儿呢?找找!马季也来啦?乙 嘿!这位吹牛吹的,连自己都找不着啦!你不是马季吗?甲 不,我不是马季.乙 你是谁呀?甲 我不值一提.乙 你是哪位?甲 我是小小的“赵炎”.乙 嘿,“赵炎”就小小的呀?那你是“赵炎”,我哪儿去啦?甲 我哪知道?乙 我是谁呀?甲 哎哟!你就是德高望重的马老先生.乙 好嘛!我俩换个啦!甲 哎呀,马老先生真是了不起呀.你是博学多才.您称为活的百科全书.马老先生!乙 这位借别人的嘴吹自己呀!不行,不行,我“马季”比你“赵炎”可差远啦.你“赵炎”,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啊.甲 不能那么说.我小小的“赵炎”见了您是小巫见大巫啦.乙 哪里,哪里!我“马季”见到您退避三舍呀!甲 怎么样?又完了吧?又不行啦!乙 再来呀.甲 这回咱们海阔天空吹.乙 海阔天空?甲 想吹什么,吹什么.乙 来吧.甲 你来吧.乙 告诉你呀!我这个人能耐太大啦!甲 有什么能耐?乙 我这人能用耳朵看书,能耐大.甲 你没问问我有什么能耐吧?乙 你有什么能耐?甲 我经常用鼻子吃饭.乙 那我能用胳肢窝找矿.甲 我能用嗓子眼儿发电.乙 我隔着墙能看见人.甲 我隔着你衣服能看见你钱.乙 我留神吧!告诉你呀!昨天晚上我发高烧啦!甲 昨天晚上我也发高烧啦!乙 我高烧六十七度.甲 我高烧九十四度.乙 你也不怕烧死啊!” 甲 烧吧!乙 烧的这厉害哟!手里摸个玉米粒儿,一张手成爆米花了.甲 我烧的也太厉害啦.乙 怎么啦?甲 今天早晨出被窝一睁眼呢,那被子烧了四个大窟窿啊!乙 你可太能烧啦!甲 你也够能烧的啊.乙 昨天晚上我请人吃饭啦!甲 我昨天晚上也请人吃饭啦!乙 我怎么吹,他怎么吹呀!甲 来吧!乙 吃着吃着坏啦.我把筷子咽下去啦!甲 我吃着吃着也坏啦!我把勺子咽下去啦!乙 我吃着吃着又坏啦!我把盘子咬下一块来.甲 我吃着吃着也坏啦!我把大碗咬下一块来!乙 我吃着吃着又坏啦!我把那桌子给咬下来啦!甲 我吃着吃着也坏啦.我咬……我把自己鼻子咬下来啦!乙 你够得着吗?甲 我跷着脚咬的!你管得着吗?乙 像话吗?我告诉你呀!我这个人少年老成.甲 我告诉你呀,我这个人成熟得过早.乙 我十岁就考上大学啦.甲 我九岁就大学毕业啦!乙 我八岁就结婚啦!甲 我七岁我们那孩子十三啦.乙 好嘛!像话吗?甲 反正吹牛也不上税不是,来吧!乙 我跟你说呀,我六岁就长老人斑啦!甲 我五岁就有抬头纹啦!乙 我四岁就驼背啦 甲 我三岁就留胡子啦!乙 我两岁就谢顶啦!甲 我刚生下来我退休啦!乙 这不边儿啦!甲 来吹呀,吹呀!乙 跟你说呀,我这人可高.甲 跟你说呀,我比你高得多.乙 我两米六九.甲 我三米六九.乙 你有那么高吗?甲 你有那么高吗?乙 我热胀冷缩抽抽啦!甲 我热胀冷缩胀出来啦.乙 那你也没我高,我跟北京白塔一般高.甲 我比白塔高一头.乙 还是我高.甲 我高.乙 飞机从我腰中飞.甲 卫星打我脚下过.乙 我高.甲 我高.乙 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不能再高啦!甲 我……我上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乙 !上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甲 啊!乙 那你的脸哪儿去啦?甲 我们吹牛的人就不要脸啦.乙 嗐!
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有什么 区别?
成语故事:只有中国古代有的,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成语,成语又有一定含义…… 民间传说(故事)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一种与历史人物(包括虚拟的人物)、历史事件(包括生产文化事件)、山川风物(包括人工物和自然物)、地方风情以及土产技艺等有关的口头散文作品,是与神话、故事等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民间文学体裁.神话是人类企图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幻想故事.\x0d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阅读寓言,要注意领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x0d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像力,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教育儿童的一种文学形式.
古代名人成语故事
一,问题的提出
有一天我闲来无事,便拿了一本成语故事来看,看了几篇,我发现了我读的几篇文章里的成语都是从名人身上的故事改编而来的.对此我产生了一点疑问,是不是绝大多数的成语故事都是从名人的故事改编而来的呢?对此我展开了秘密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
1.翻阅成语故事书,查找成语中的名人故事.
2.上网查询.
3.询问老师,朋友,同学,家人看看他们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成语故事
名人
名人故事的主要内容
望梅止渴
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要去讨伐张绣,天气很热,士兵们个个有气无力,曹操看着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曹操告诉他们前面有梅林,士兵们一听,立刻就走得飞快.
入木三分
王羲之
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语写在一块木板上,在让工人雕刻.在雕刻的时候工人发现王羲之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煮豆燃萁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深的曹操的喜爱,他的哥哥曹丕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有一天曹丕把超值找到自己面前,让曹植在7步之内做一首诗,要不然就等于是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曹植在7步这内做了这样一首诗: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烧,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投笔从戎
班超
班超是东汉的一名将军,他从小习文.有一天,他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站起来,他觉得大丈夫就该像傅介子,张骞呢样,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怎么可以做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情呢!后来,班超出使了西域,终于立下了功被封侯.
四,结论
1.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有:望梅止渴,入木三分,煮豆燃萁,投笔从戎.这些成语都是从名人身上的事例转化而成的.
2.我国的成语故事中五分之四都是由名人身上的故事演变而来的,所以说成语故事中的名人故事占成语故事的一大半还要多.
3.从成语故事的名人故事也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望梅止渴的启示是:一个人只要对前景充满信心,抱有希望,就可以激发动力,引发他的努力拼搏,而且一定要有目标,有了目标就能拥有信心和动力.投笔从戎的启示是: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自己是微不足道的.
有成语故事书是用文言文写的吗?书名叫什么?【成语故事书】
《高中文言成语典故精读 》,卓越有卖.
内容简介:书中精选了包含有成语典故的文言短文100多篇,选文内容生动,难易和高考要求相当.我们希望学生阅读这些文言成语典故以后,达到既提高了文言阅读、解题水平,又掌握了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成语典故的效果,这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初衷.事实证明,这本书比我们最初的设想更加实用.
含历吏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故事的成语
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画蛇添足【成语故事书】
如何区分成语故事、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很大部分是历史典故,是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人们用一个成语将这些事情总结、浓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短语,以方便地表达整个故事和故事要讲述的内容,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比如“百步穿杨”、“沉鱼落雁”这些,只是具备一种描述、形容的作用,并不需要给人启发.
寓言故事是根据事实或者编造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一个道理,给人以启发.并且大部分寓言,是为了讲述一个道理而编造的,并没有真实的根据.
在收编成语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也会把寓言收编进去,并且历史本身就带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道理,因此,很多成语都能带给人一些道理.
说白了,成语固有合适寓言故事的分类主要是在讲述故事的目的上有不同,成语故事的目的是补充成语没有完全表达的内容,使成语更容易理解,寓言故事的目的就是讲述道理,两者不矛盾,只是分类不同.很多成语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故事,但不能因此就说成语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比如一个班,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即喜欢音乐又喜欢运动,那么喜欢音乐的人就是成语故事,喜欢运动的人就是寓言.
寓言故事的特点是 形象生动,人物活灵活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成语故事必须以一个成语作为题目,以它为中心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与寓言故事有相似之处.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精华.成语的语用特点主要是: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音韵和谐、寓意深远
成语有故事的有哪些
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像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等
来自成语故事的词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故事、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有哪些?
一、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 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二、寓言故事成语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三、神话故事成语
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夸父追日、开天辟地、愚公移山、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