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安乐死于忧患》的翻译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 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 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 加以任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 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 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 使他磨练的内心志向,使他锻炼筋骨,使他能经 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让 他感觉到所做的事情错乱,
内心感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 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 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
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中,然后 (才能被人所)知晓.
没有能用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 境外没有强敌的环伺和外患的侵扰,
国家在正常情况下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 )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 灭亡(的道理).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中前几个排比句用了设喻没
搞不懂啊,求高人通俗易懂的解释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用了,所谓设喻就是举出已知的事实,由此推出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篇文章举了6个例子,用6个人的事实说明了下文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等等,就是典型设喻,
简单说,就是举例子,然后由此引出某个道理,就是设喻
(在线等)《孙叔敖纳言》的“三策”与《于安乐死于忧患》中的哪句话表达的意思相近?
“三策”分别是:1地位高了而心志更要谦卑 2 官职大了而心思更要谨慎小心 3 俸禄优厚了而更要慎重,不敢索取。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3题。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粗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①在国内 ②映入 ③进入 2、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意对即可) 3、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言之有理即可) |
中考文言文复习题,
(三)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
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举:(2)任: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译文: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答:
(四)读《曹刿论战》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4)忠之属也.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五)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译文: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5.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2分)
试回答如下:
(三)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2分)
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举:推举;举荐;举用.(2)任:责任;使命.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
D项正确划分的节奏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让他的资财缺乏而贫困.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则会使人精神萎靡,导致死亡.
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答:在学习与生活中,要勇敢地与挫折磨难作斗争,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磨难中放弃努力奋斗的精神与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习的进步,生活的幸福.其实,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四)读《曹刿论战》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彼竭我盈.竭:竭尽.盈:充盈;旺盛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忠之属也.属: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3、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虽然曹刿说“肉食者鄙”,说当权者目光短浅,这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虽然鲁庄公没有远见的才能,但是他能做到不耻下问,虚心向曹刿请教.鲁庄公的不足之处是,性格急躁,不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遇事慌张鲁莽,总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不能够冷静地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战时急躁冒进.战后不知取胜的原因.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能够敬天保民、善待良臣、忠于职守、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是一个少有的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答:概括起来条件有四:
(1)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2)上下团结 君民一心(团结曹刿,知人善用);
(3)掌握策略 以逸待劳(不盲目于硬战);
(4)把握战机 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致胜);
(五)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朝服衣冠.朝:名词,早上;早晨.服:名词作动词,穿(衣服);戴(帽子).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私:动词,偏爱.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答案】B
【解析】
A、前者是形容词,身长;身高.后者是动词,修建;建造.
B、两个都是动词,看.
C、前者是形容词作动词,(受)蒙蔽.后者是动词,遮蔽.
D、前者是动词,朝拜;朝见.后者是名词,早晨;早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答: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邹忌没有直接劝谏齐王,而是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并判定与事实不符时不喜不怒,而是冷静的分析,从中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先以身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畏”“求”.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似.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这种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尽情尽理,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所以齐王接受了意见,并立即下令,改革弊政.
5、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2分)
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批评别人要讲究方法.要既达到使对方接受的目的,又要尊重对方使之不难堪,一定要委婉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 鱼我所欲也(九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加点词语并翻译画线句子.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个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他们的事例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的人才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认为人常遭受的困境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人了解等等.
遭受困境对人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举出逆境造就人才的两个例子:(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充道理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九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加点词语,并翻译画线句子.
2.本文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其本心”的原因是(用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思想:
7.写鱼和熊掌用意何在?
8.用到对比手法的有:
9.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的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本文强调的“义”和市场经济下的“利”不矛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3、六个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1、出身都卑微 2、经历不同程度的磨难,最终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4、孟子的人才观是:客观:经受磨难;主观:有所作为(不知道第二和第四题这两个对不对)
5、孟子认为人常遭受的困境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人了解等等.
遭受困境对人的益处是:(这个我的笔记没抄到)
国家要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鱼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3.举例论证,对比
4.舍身取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本心.“失其本心”的原因是(用原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了高官厚禄而去放弃原则.
6.本文思想:舍生取义
7.用鱼比作生,用熊掌比做义
8.用到对比手法的有:反衬,举例.如: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本文的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本文强调的“义”和市场经济下的“利”不矛盾.
以上答案均由本人大脑提供,个别部位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段,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沉迷安乐.如果这个国家总是沉迷于花天酒地或是什么娱乐之中,这个国家就会很快衰亡,这就是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意思是 人一生当中一定要有竞争,只有了竞争才会出成绩,国家也一样,只有国外有和自己国力相当的国家才能使这个国家幸存下来,没有的话,这个国家常常是灭亡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乐指的是什么?
安乐指沉迷于安然快乐闲适的生活
谁知道《孟子》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翻译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 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 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 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 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 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 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 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 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 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 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 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 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 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 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 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 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读解】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 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 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 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 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 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 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 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 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 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 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 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 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 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 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 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 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 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 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 (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 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验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 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 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 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 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