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句中的“我”指谁?
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指陆游.
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泊:停船靠岸.
2.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数重:几层.
6.绿:吹绿了.
7.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着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着名例证.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明月何时照我还,它的上一句是啥【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是什么意思?
意思: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译文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3、瓜洲: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
4、一水: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6、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7、数重:几层.读shùchóng
8、绿:吹绿了.
9、何时:什么时候.
10、还:回.
11、隔:间隔.
译文
(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上—句是什么?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是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上一句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请问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面一句是什么
请问诗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面一句是什么?
你好!
前一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全诗为: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节日快乐!
"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用"自"好,还是课本里的"又"好?原因是什么?
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不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
正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所以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一般论者所说的落在了对江南春天美景的描绘上,它的语言重心不是“绿”字而是“又”字.而人们之所以特别欣赏“绿”的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春天美景的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绘,原因就在洪迈的《容斋续笔》所记载的那一段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上.其实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月的含义
这个“月”含义问得好!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王安石七言绝句《泊船瓜洲》的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后人多欣赏诗中“绿”字用得最好.从诗表面上看是抒发了诗人思恋家
园的感情.其实作为大政治家的诗人就不仅仅是言思恋家园情感,我认为实为以诗言志.
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二年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熙宁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 ,天时人和都不利,王安石被第一次罢相.此时身份是江宁知府,加上想念家人,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泊船瓜洲,写下了这
首诗.政治家兼诗人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希望与无奈交织的复杂感情.王安石满怀豪情壮志登上相位(宋神宗熙宁三年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触动了权贵的利益,遭到权贵的反对,加上天灾,(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王安石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第一次罢相肯定是不甘心的,不会就此罢休的,他要完成未竞的事业.他希望重返政坛,重登相位.“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但在第一次罢相之后复相之前,可以想象他的心情是复杂的,能不能“还”是个未知数,在这首诗中含蓄表达了这种心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绿”用得虽好,但前人已用过.这句写景诗向来被人们推崇,但此句真正的妙就妙在“又”字.诗人身在瓜洲,遥望数重山之外的钟山和一轮明月,春风拂面,不免思绪万千,春风又将江南吹绿,时间又是一年过去,人生苦短,变法受阻,诗人心焦啊.但朝廷复杂多变,他的老师欧阳修反对变法,他的好友司马光反对变法,他的得力干将吕惠卿中途倒戈,大宋皇帝“亦疑之”,诗人能不感到忧患么?景中有情.他希望重登权位,继续推行新法.王安石前去江宁府,即将回到钟山的家园,诗人抬头呼明月,明月呀,你今夜照我回钟山,明月呀,你何时再照我回汴京?回到我继续变革推行的相位呢?明月是什么,明月是大宋皇帝,明月是他胸怀大志!于是诗人在呐喊:“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