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君子三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1)请翻译: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君子三乐:
1.
2.
3.
1、父母兄弟都健在
2、做事光明磊落,无愧于心
3、能够教导天下的有为学子
翻译孟子,从君子有三乐.一直到.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孟子所讲的“君子有3乐”指的是哪3乐?【君子有三乐】
君子有三乐【原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 文体自选;(2) 题目自拟;(3) 不少于800字;(4)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人生大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五千年文化长河渐渐东去,流照千古,直至今日,仍流淌在人们心里,这是教育之力。孔子之乐,在于三千桃李,誉满天下;醉翁之乐,在于一城百姓安于教化,得人生之乐;宋江之乐,在于一百零八条莽汉成为忠君爱国之义士;唐僧之乐,在于弟子们知错能改,修身养性,终成正果……君子之大乐,在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所以将此乐置于“三乐”的最高层次,便是意识到了这一点。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以传承历史文化,诚为乐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教育天下英才,他们才有对先人的敬仰与见贤思齐;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不正是对民众的教化从而使他们懂得为国为民的大义么?这种种国粹,种种文化精华,便是在教育中得到了传承。试想,没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大乐,当面对失却了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世人,面对失却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的世人,面对失却了岳武穆精忠报国之志的世人,面对失却了铁骨铮铮的苏武之节的世人,面对失却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世人,面对失却了王进喜铁人精神的世人,谁还能不掩面失声痛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呢?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国民精神见长,国力见强,重现泱泱大国之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才能怡然自足,得人生大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于国于民都是必要的,这便是在奉献,在付出,诚为乐也。人之初,性本善,一张洁白的大纸,伴着一声啼哭展开,没有教育,白纸将添上一道道污渍;有了教育,方显色彩斑斓之美。当人们感慨于如今“我爸是李刚”的强悍、“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虚、“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的雷语,何不反思:与其现如今义愤填膺,不如从教育抓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造出个更美好的世界?那时,小康不远,大同不远,诚为人生大乐。 不必低吟“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而忧愤满怀,似屈子般郁郁而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如孔子般颐养天年,得人生大乐。人生匆匆几十载,这样过,这样活,才能有价值,有意义,快乐一生! |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选择孟子提出的“‘三乐’中‘一乐’作文”,这就为作文确定了三个备选话题。“一乐”的话题范围是家庭亲情,“二乐”的话题范围是事业抱负,“三乐”的话题范围是教育成才。对于考生,三个方面都并不陌生。“三乐”中间任选其一,“三乐”还都可以转化为许多相关话题,谈“乐”之因、“乐”之果、“乐”之事、“乐”之情、“乐”之有、“乐”之无、“乐”之无中生有、“乐”之有中变无。“三乐”中任何一“乐”都不会是空洞的,都因具体内容充实而享其“乐”。要提醒的一个问题是重视文体要求。写议论文就要把道理说透,写记叙文则要有具体的人物、事件和细节,以小见大,来反映“三乐”中之某一乐的意旨。现在考试的作文题都注意限制与开放的平衡,虽然写作的题材范围和切入角度都在不断变化,但反对宿构、套作是一贯的,考生要写真话、抒真情,确立正确的写作态度,端正文风,写出文情并茂的好作文! |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解释:王天下( ) 故( ) 仰( ) 怍( ) 译文: |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
见译文 |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
略 |
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上不愧(怍:惭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作文审题,关键就是能否看懂这段话的意思。看懂了,相对来说还是容易提炼出观点的。 “第一乐”,应该说是亲情之乐,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处。可以提炼出观点,健康是福,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生命的重要性,要珍惜生命。与人相处,和谐社会。而此观点正好可以反思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子女结婚后不少都不愿与父母一起住,子女不懂得感恩,人情淡薄了许多。 “第二乐”,可以说是自身之乐,做人处事,一切都问心无愧。诣在告诉人们要凭良心做事,要诚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诚信正直,那整个世间就充满了温馨和谐。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些制假售假商贩们正是愧对于天,愧对于人。 “第三乐”,是说的是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极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孔子说过:“中人以上者,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语上也;生而知之者为上,熏染而学者次之,困而学者又次之,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也。”孔子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于孟子的观点,说明教育者关注教育对象素质的高低,希望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来教育。这也正好与近年许多高校自主招生,争抢优秀生源的事件不谋而合。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教育公平原则也正合广大群众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我想对于教育的话题,学生应该有话可说的。 学生可以从这“三乐”中选出自己较熟悉的观点来立意。这次作文审题很关键,对文言功底不好的学生来说是个挑战。 |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天王下不与存焉.是哪篇文言文的第一句?
1.父母俱存 俱( )2.俯不怍于人 怍(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句话的意思__________ 由孟子的“三乐”,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所说的人生之“乐”,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 【孟子*尽心上】 父母俱存 俱( 都 ).俯不怍于人 怍( 愧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____这句话的意思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由孟子的“三乐”,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所说的人生之“乐”,请写出一句_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如果觉得不对可以自己翻译: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这三件快乐的事,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包括在内.” 我是 小叶
关于孟子三乐
孟子三乐中为什么”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不是要翻译,想探究具体深意.
孟子言君子有三乐,第一乐乃“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所谓的“天伦之乐”.父母、兄弟俱在,身体健康,不遭逢事故,不是人力勉强得来的,所以君子特别珍惜,以此为至乐.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心地光明坦荡,行事问心无愧,所以俯仰无愧怍于天、人,而胸怀磊落、快意自得,正是君子所乐之处.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化育英才,为国储贤养才,共同济助天下,实现君子的理想,所以君子乐之. 其实孟子所称的三乐,还是有先后顺序的.“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是第一乐.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上·二七)“父母俱存”,可以事亲,事亲是仁的具体表现.“兄弟无故”,可以从兄,从兄是义的具体表现.所以“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不仅是“天伦之乐”,也是仁义具体的表现,可以让人乐到“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了. 其次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属于个人的修为,能达到这境界,其日常行为必定恪遵仁、义、礼、智;其平常生活也必定胸怀磊落,快意自得;其人格足可称得上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豪杰之士,能成为“豪杰之士”,自然“无忝于所生”,此所以为第二乐.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自己的道德学问必须能做到使学生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二子之对孔子.此所以列为第三乐. 至于“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以为一般人总觉得“王天下”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其实那是世俗的想法.权力、财势,未必能使人感到快乐.因为一旦在位,如果是贤君,就必定是诚惶诚恐,时时以天下为念,不敢有丝毫偷安,哪有心思去享受治理天下以外的心灵之乐?如果是不贤之君,整天陶醉于权力欲的满足,无思于治国安民,终必弄得天怒人怨,不保四海,这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呢?所以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推荐访问:孟子君子有三乐 君子有三乐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