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片初一语文课文的全文!急111
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2011初一上册语文书的课文
第一单元:
1.忆读书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3.山中避雨 4.风筝
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 6.小巷深处 7.我的老师 8.两弹元勋邓稼先
第三单元:
9.春 10.济南的冬天 11.竹林深处的人家 12.树林和草原
第四单元:
13.空城计 14.美猴王 15.心声 16.勇气
第五单元:
17.犟龟 18.小溪流的歌 19.基因畅想 20.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22.《世说新语》二则 23.伤仲永 24.木兰诗 25.诗五首
第七单元:
26.卖油翁 27.三峡 28.古文二则 29.陌上桑 30.诗五首
(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文】
初一语文有多少重点课文
文言文和鲁迅的文章
初一语文课文---秋天改写散文
秋天
清晨,从幽谷中传来丁丁的伐木声,震落了清晨晶莹的露珠.人们将镰刀放下,开始用背篓装竹篱田间成熟的瓜果.漫山遍野,一片和谐温馨的景色.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渔民们缓缓地在江面滑行,不断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然而每次都是空欢喜一场,收起一乌桕叶的影子.一天的忙禄终于结束,摇着归泊的小桨,载着满船的白霜.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地上,蟋蟀的叫声显得更辽阔了,往日哗啦啦的流水干涸了,能看见各式各样的小石子,捧起一小点水,好像更加清澈了.草原变的安静了,平日里的笛声到哪里去了?那充满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一切都安静下来了吧!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力.
求初一语文第一单元的课文简介,
在山的那边 问题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研究 1.1.1.1.为什么说是为什么说是为什么说是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隐秘的想望隐秘的想望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的愿望”.2.2.2.2.为什么说为什么说为什么说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山那边的山啊山那边的山啊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铁青着脸铁青着脸铁青着脸””””?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青色的山,好像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3.3.3.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4.4.4.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比喻什么比喻什么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为什么说是为什么说是为什么说是““““飘来的飘来的飘来的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无意中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而且那时的我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是飘来的.5.5.5.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那雪白的海潮啊那雪白的海潮啊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夜夜奔来夜夜奔来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心灵心灵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6.6.6.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这里的“信念”指的是妈妈给我含义的信心,而这里的“海”指的是作者在不断追求的目标.7.7.7.7.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不畏艰难险阻,热烈向往理想.8.8.8.8.小时侯和现在小时侯和现在小时侯和现在小时侯和现在,““““我我我我””””对于对于对于对于““““山山山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小时侯,“我”对于“山”的理解是单纯的.它是我实际生活的世界,“我”幻想着翻过一座山,脱离眼前的世界就能看到“海”,我把实现理想看得很简单.“一座座山”使我大失所望.现在,我对于“山”的理解是丰富的,“一座座山”比喻重重困难,想要逾越这些困难就要有心理准备,要有继续奋斗的勇气和信心,要不懈追求,要在不懈追求的道路上勇往直前.9.9.9.9.妈妈所说的妈妈所说的妈妈所说的妈妈所说的““““海海海海””””不是自然界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是是是是““““用信念凝成的海用信念凝成的海用信念凝成的海用信念凝成的海””””.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信念凝成的海信念凝成的海信念凝成的海””””?“信念凝成的海”是指某种人生理想.10.10.10.10.诗中所写的诗中所写的诗中所写的诗中所写的““““山山山山””””和和和和““““海海海海””””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诗中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企图一蹴而就,不要因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
初一怎么预习语文课文
作者:孙怀柱\x0d“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提高语文课前预习的质量,是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大难题.随着课改的实施,学生在学习中会面临着适应课改之后学习的困难,过去预习的深度、质量已不能达到课改教学的要求.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课堂上老师总要叮嘱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的内容,目标是掌握作者、体裁和课文的生字生词,以及文章的大概内容.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挖空心思去分析,滔滔不绝的去讲解,采用"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教学方式,把所要完成的目标、重点、难点,都分析得透透彻彻,一味将知识塞给学生,生怕学生掌握不够,还让学生用笔记来加深印象,其实,这是一种守旧的“八股”教学法.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虽然掌握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但对同类型的文章就不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去理解,就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现在的课程编排,提倡素质教育,目标较高,难度较大,灵活性强,联系的知识面较广,如果还按以往的预习方法要求学生,那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欲速则不达,这种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求知欲旺盛,所以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起引导作用,与学生一起去分析理解,转变专制的教学方式为民主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应提高预习的质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x0d一、培养学生的自信精神,激发他们对预习的兴趣.\x0d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得到赞赏,而不希望受到批评、指责,学生更希望如此,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肯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是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用心去想的问题,不管他们回答得对与否,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特别是在预习中,他们在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前,能够独立去思考,去归纳、总结,说明他们已经动脑动心,尽力去做了,不论结果如何,我们要多注重过程,少看结果,哪怕只有一点点正确,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多用些激励语言.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切美好赞语可以使他人多活两个月”.譬如“好”,“很好”,“很正确”,“有进步”,“进步快”等.用这些肯定的话语,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能激发他们对预习的兴趣,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学生还不能从正确的立足点和观察点去看待,再加上问题本身就存在多角度思考,例如“6”字看起来只是非常简易的字,但你所站的角度不同,它可能变成“9”.由此可见,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是很直观的,还要靠我们去引导,去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更何况是自尊心很强的学生.着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说得好:“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精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多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去独立思考,多给学生一份自信,又何乐而不为呢?\x0d二、加强预习的深度训练,注重文体知识的理解.\x0d一篇文章,在掌握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字、词、句的运用,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能判断文章的体裁.理解一篇文章,首先要能判断它的体裁类型,分析时才能按照所学类型的文体知识去把握,这就如医生诊断病人的病情一样,只有诊断出是什么病,才能对症下药,解除病痛.所以,在预习时要求学生要多读多想,增强他们对文章体裁的分辨能力.文章体裁大致分成三类: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在预习时把握住文体,然后用所学的文体知识去分析理解.\x0d记叙文在预习时要理解和掌握的基本内容有:1、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2、字词的作用;3、句子的深刻含义;4、修辞手法;5、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人物的刻画;6、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形象;7、写作特点、结构层次及主题思想.\x0d说明文要理解和掌握的基本内容有:1、说明文的类型;2,说明的对象,对象的性质、特征、功能;3、主要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列图表等);4、说明的顺序、结构;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x0d议论文要理解、掌握的基本内容:1、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2、论据(事实、道理);3、论证方法(例证、引证、喻证、对比)及其目的和作用;4、议论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x0d总之,这些知识是学生在预习时都应该掌握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习的目的,才能加深预习的深度,提高预习的质量.\x0d三、预习时加强提纲式训练\x0d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教师在课前应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列好提纲交给学生,让他们在预习中沿着提纲去分析、去归纳、总结、回答.预习题的设计,其目的是让学生按正确的途径自己去探究,掌握文章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内容.那么,题目应该是由浅入深,文章的子、此时最基本的痛惜,好词、好句、好段在初读时就应做上记号.在略读课文后,学生应有大体的印象.文章写谁?写什么?课文是什么文体?有什么线索或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像《故乡》预习题中的1、2题.再细读,就要深入领会文中的人物形象,文章的思想.课堂上,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总结各提纲的内容,规范学生的预习答案.这样,既给学生时间去预习,又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列出下列提纲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理\x0d1、掌握关键字、词的读音、词义\x0d交卸奔丧迂腐蹒跚颓唐琐屑晶莹祸不单行妥贴\x0d2、掌握作者朱自清:江苏扬州人,现代、、、,有诗集《》,散文集《》、《》,都收在《》里,我们在初一还学过他的文章是《》.\x0d3、掌握文章的体裁以及文章线索.\x0d8、文章抓住关键时期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几个精妙的动词,找出并说明这些动词有何作用.\x0d总之,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指预习的重要性.不安排学生预习,不讲究预习的深度和质量,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不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初一语文课文 春的词语解释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烘托:衬托,陪衬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酝酿:气息在空气里,象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初一语文课文第一课读后感
初一语文课文第一课或第2棵或第3棵或第5课读后感
也就是说1-6课里选一篇课文 写读后感
开学伊始,读的第一篇课文叫做《在山的那边》,作者是王家新.这篇文章选自《长江文艺》1981年第五期.
课文主要阐述了作者——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美好幻想和不为人知的心愿,着重描写了王家新对大海的热烈向往.作者因为母亲的一句话而爬上了“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可他却一次次带着失望与泪水回到家中……长大之后,王家新依然不停地追寻在心中淀积了许多年的那个“海”.然而,他真的是在找寻大海吗?于是,顺沿着这个问题,引出了课文的真正含义.这篇《在山的那边》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欲实现自己的理想并完成奋斗目标,必然会历经千辛万苦,只有不畏艰难、遇山攀岩、不惧险阻、逢壑涉水,勇往直前才能够找到那属于自己的大海——成功!
读完全文,感思倍至.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纯净无瑕的童年时光中,几乎每个人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难忘记忆.课文中“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仿佛在替我诉说心声,掀开了我心深处因为来自各方面压力而尘封已久的那扇满是憧憬的“天真窗棂”,激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我生长在文化艺术世家,自幼被琴、棋、书、画的氛围包裹着,家里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子史精华》满目皆是,随处可读.但那些却不及妈妈的琴声更加令我心动,每每看见妈妈弹奏时,我的手指都会悄悄地跟着动.有一天,我问妈妈:“您的琴声好象会说话”,妈妈将我抱起,温和地对我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谁也想不到这句话给我的影响竟然是那么“势不可挡”——我5岁半开始练习钢琴,虽然懵懂,但也知道钢琴是“西洋乐”,而妈妈的乐器则属于中国的“民族乐器”,从形象到音质根本不能混为一谈,然而不知怎的,七年来每当我练琴时,心中及耳畔总有妈妈的那句“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和她那动人的琴声;每当我闲暇时,我要弹一会儿琴;每当我学习压力加大时,我要“忙里偷闲”地弹一会儿琴;每当我获得荣誉之后我要弹一会儿琴;每当我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我也要弹一会儿琴……可是,无论在什么前提下练琴,我总是在追求每一个音符都要让人们“动心”,就好象“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我的琴声永远是我的琴声!我时常“仰着头看妈妈”:唐诗、宋词把她浸润得文采飞扬,“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将她修正得睿智深沉.我带着希望追求“有朝一日我的琴声也令人向往”,满怀这样的心愿,不懈地努力着……当我第一次能够流畅地弹奏舒伯特的《小夜曲》(作品第134号)时,不正是“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啊……”.妈妈的一句“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伴随在我生命中,至今体现在我生活的桩桩件件中,恰如“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
《在山的那边》,激励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鞭策我奔向“用信念凝成的海”,言简意赅的课文着实令我联想了许多许多……
新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文要背诵的内容?
散步--------古代诗歌四首 不是老版的,第一课是散步,不是在山的那边.【初一语文课文】
第5,10,11,14,15,课和后面的十首古诗 谢绝抄袭
初一语文课文,《最后一课》题··4个题啊
初一语文课文,《最后一课》题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3 小时
本文的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是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小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应如何划分?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请找出本文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小沸朗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蛋在最后一课中,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写了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 和同学 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是已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分3部分
1(1~6)
2(7~23)
3(24~29)
现在还在写作业 有时间给你补充 写了的保证是 对的 ,,给个最佳撒,
O(∩_∩)O谢谢了